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生 存 >

第21章

生 存-第21章

小说: 生 存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企业赢利所带来的利益。对“ 市场有高有低,企业有顺利不顺利”,有了切身的体会,生存下去,我有机会。    
      企业在成长过程中肯定会遇到挫折、摔跟头,这是组织生存成长过程中的必然。    
      成功企业与失败企业之间的区别在于,成功的企业会克服生存、成长过程中的挫折,会从摔 倒的地 方爬起来,继续前进;而失败的企业则往往在摔倒的地方自我怜悯、互相指责,内讧后再 也爬 不起来,有的企业组织甚至是再也不敢爬起来。研究二十余年中国企业的成长历程,我们 会发现 ,不乏这样的案例:一些企业彻底的失败,不是一次市场失误,而是被遇到的挫折“吓”死 了。这是一种很可悲的事情,他们不知道,最后的胜利往往就在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 ”(毛泽东语)。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惧怕挫折、惧怕摔跟头,就是拒绝成 长和发展。    
      一个成熟的企业应该具有一种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    
      格兰仕副总裁俞尧昌先生2003年在媒体上透露 了 这样一件事:格兰仕2001年决定进入国内空调市场,而且依然确定了要做国内“行业老大” 的目标。经过两年的准备,2003年他们开始使用曾在微波炉市场使用过的“提高门槛”、“ 清 理门户”等市场竞争做法,在推出1900元空调的同时,作为促销手段同时推出“购买空调, 奉送价值1900元的等值手表的活动”。但这种促销手法在几个地区市场被工商部门叫停,责 令格兰 仕停止这种促销。理由是:这是不公平市场竞争。一时,俞尧昌压力非常大,因为格兰仕已 经为此投入了数亿元人民币。这时,从国外回来的董事长梁庆德宽慰大家说:“不用怕,我 们格兰仕输一次能输得起,就是再输一两次也还能够输得起。关键是我们要冷静分析,找 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来。”    
      梁庆德解除了所有市场一线人员的压力,俞尧昌带领格兰仕相关人员重新制定市场策略。    
      中国文字中的奥妙非常多,我们今天从古代造“赢”字中也许可以得到一些启示。    
      “赢”由“亡”字首,“口”字中和“月”、“贝”、“凡”三个部分组成到底。“贝”是 古代货币,可以引申为企业(“贾”者)赢利到账的现金。字首“亡”则是“死亡、失败” 的意思,是说企业要达到赢利目的要经历失败的磨难。市场对每个企业来说都存在“危机” ,危机常导致企业面临倒闭、失败的危险:亡。企业要有“危机意识”,“亡”下面为 “口”,是指企业领导者(“贾”者)要时时“表达”这种危机意识。“月”在古代通“肉” ,指机 体,企业要加强内部管理,企业体制健全,产品品质优良,是避免“亡”达到“贝”的基础 。“凡”是古代“讯”的右边,用今天的话似乎可以理解为“信息”——企业要“赢”必须 要掌握信息。    
      《左传?昭公元年》中讲:“贾而欲赢,而恶器械乎?”但如同战争中没有长胜将军一样, 同样不会有时时、次次都赢利的企业。这也是规律。    
      如同小孩成长中不可能不摔跟头一样,任何人的成长都要犯几次错误,任何企业的发展都要 经受市场挫折的磨砺,任何市场的走向 都是有高有低。如何正确对待失败,如何正确对待困 难,是企业生存的重要一环。在具有一致性的企业中如同学习走路的小孩:长大、成长是惟 一目标,企业绝不应该因为害怕摔跟头,而踌躇不前。    
      中国电信设备重要供应商华为,其超常成长速度和独特的企业文化让很多人着迷。全球电信 市场的80%在欧洲和美国。华为作为中国电信设备供应商的龙头企业,从完成百向国内市场 到以国际市场为其业务增长的重点,经过了七年时间。总裁任正非说:“屡败屡战,败多胜 少,逐渐有胜。”此中甘苦,老板自己最清楚。但由于坚持,不畏失败,2003年底,华为海 外销售达到10亿美元,占到其销售总额的1/3。    
          
    


第七章 宽容失败宽容失败 (1)

    宽容失败,有个怎样看待“失败”的问题。一个企业如果没有宽容失败的文化氛围,那这个 企业将不会或缺少主动创新,企业的成长将失去原动力。    
      在我们这个民族的文化中,实际上是讳言失败的。尽管有“失败是成功之母”,有“失败是 一 笔财富”,有失败是必须要交的一笔“学费”等等说法,但更多的只是“成者王侯败者贼” 一种说法。直到今天宽容失败也多是组织领 导人、企业家对自己失误的开脱,鲜    
      见有将这种说法付与他人的。英雄项羽自刎乌江前仰天 长叹:不是我不行,是老天不容我,将失败归罪于老天爷。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成者王 侯败者贼”这样一种结果。在对“失败是成功之母”的认识上,我们似乎更多崇尚的是一种 “ 屡败屡战”的精神。这就产生一种偏差:似乎在鼓励一种“不怕在同一块石头上再次摔跟头 ”的所谓 “锲而不舍”的精神。但企业是需要计算“投入产出”的经济组织,一般来说,它不允许没 有回报的投入。这样,失败的价值,可能就不是精神上的,而更多的是经济上、物质利益上 的。我们在这个意义上看“失败”,也需要我们更多地物化、经济化、量化失败的价值。    
      我们可以换个角度看:企业投资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最后的结果也许是“不可行”。这个“ 不可行”,对企业同样有价值。    
      “宽容失败”,我以为在企业中,更多的是确认了一条需要“割舍”的道路,而“行不通” ,可能就是“失败”的最大价值。    
      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通用公司一位年轻工程师独立负责一项新塑料的研究。正当这位 工 程师踌躇满志地准备大干一场的时候,不幸的事情发生了:实验的研究设备突然爆炸,三千 多万美元的实验设备连同厂房瞬间化为灰烬。面对爆炸后一片狼藉的现场,年轻的工程师精 神濒临崩溃。他想,自己在通用的梦想和历史就此结束了。他非常沮丧、非常忐忑不安地接 受通用总部派来事故调查的高级官员的谈话。但让他没有想到的是,这位高级官员问的第 一 句话是:我们从中得到了什么没有?年轻工程师先是一惊,然后回答:得到了,我们这个试 验走不通。调查官员说,这就好。可怕的是我们什么也没有得到。    
      一场惊天动地的“重大事故”就这样解决了。    
      这位年轻工程师就是日后带领GE(美国通用)实现二十年高速增长、被誉为世界第一CEO的杰 克?韦尔奇。    
      一个历经百年的企业不可能没有失败的经历,但这些卓越公司与一般企业的区别在于,它们 能够从一次次失败中记取教训、再次崛起。    
      怎样对待“失败”是企业成长过程中回避不了的问题。我们在研究样本企业时发现,几乎相 同的 是,这些企业都知道从失败中记取了本企业“应该做什么”和“不应该做什么”的教训,不 是从失败中找到能够孕育出成功的“成功之母”,而是从失败中更多地知道了什么不应该做 ,应该割舍什么。    
      割舍是企业在面对失败时的一种很有意思的现象:企业把失败当成财富,是因为失败证明了 有的路走不通。    
      勇于承认失败是企业生存的法则。市场不是两军对垒的战场,企业不是军队。承认失败,企 业可以避免更大的市场损失,可以重新调整自己的市场策略,也就可以重新取得市场机会。 当然,宽容和允许失败并不是不负责任、无目标无目的行为,而是激发员工们的挑战精 神和战胜各种困难的勇气,以及不被一两次失败所吓倒,冷静分析失败原因,从而实 现成功的积极性。    
      美国管理学家彼得?杜拉克认为,无论是谁,做什么工作,都是在尝试错误中学会的,错误 越多,人越能进步,这是因为他能从中学到许多经验。杜拉克甚至认为,没有犯过错误的人 ,绝不能将他升为主管。    
      一个积极、创新、追求成功的企业有一大特色,那就是有容忍失败的宽宏雅量。对失败的容 忍精神已成为优秀公司的精神内涵之一,而且往往是直接由公司高层灌输培养这种精神。    
      我们在研究所有优秀公司的生命历程时发现,在它们生命中的某个时刻都曾有遇到挫折、犯 过错 误的经历,甚至现在它们中的一些公司正经历着困难。然而,关键是优秀的公司表现出的一 种特殊“复原力”,能够从逆境中奋起。    
      汽车工业是个“全球性”工业,20世纪60年代末,日本企业大规模向外发展,是从汽车开始 的。但 日本汽车第一次尝试进军美国市场,却以失败告终。面对失败,它们不埋怨、不相互指责, 而是举国一致、重新部署,反复斟酌查找为什么失败的原因,在总结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它们 重新确定了向美国提供油耗低、质量好、符合美国人的操作习惯,具有美国风格的美式汽车 的战略。    
      IBM公司在1914年几乎破产,1921年又险遭厄运,20世纪90年代初再次遭遇低谷。但是,他 们最终都战胜了暂时的困难。    
      1995年,由于种种原因,联想(香港)出现巨大的管理、产品和财务危机。在有被投资者抛 弃危险的时刻,联想没有恐慌,他们冷静分析了出现问题的原因,果断将香港联想和北京联 想合并 ,使联想整体渡过了难关。从这件事情中,联想掌舵人柳传志悟到:中国内地市场在相当长 时 间内都应该是联想的主战场。正是基于对失败和挫折的反思,联想重新部署了中国本土市 场的策略与布局,他们终于搭上中国PC市场快速增长的快车,成为1996~2002 年中国快速增长的PC市场上最大的赢家。    
      其实,这不是联想第一次遭遇市场挫折。联想的起家是靠从科学院贷到的20万块钱,由于当 时急于赚大钱,在一笔生意中被骗去8万,整个公司陷于困境。1998年,联想管理层又出现 巨 大震荡。在联想20年的成长过程中,虽出现过几次重大挫折,但与许多中关村企业不一 样的是,他们能够迅速从这种挫折中站起来。    
      海尔教父张瑞敏2002年在CCTV上回 答记者:“我们没有大的失误!”果真吗?    
      2003年初春的一天,我和《海尔中国造》的作者之一胡泳先生在CCTV附近的一家小饭店中吃 饭 。他现在CCTV一个收视率很高的经济类“脱口秀”节目(《对话》)中任总策划,这是个非 常时 髦 的职务。谈到联想和海尔,胡泳先生讲:“2000年联想投入巨资打造‘FM365’,是个巨大 失误。”我则告诉胡先生,他在《海尔中国造》一书中津津乐道的“海尔大嫂面馆”, 也早已开不下去了。    
      消费者知道“康师傅”比知道生产“康师傅”的顶新国际公司的多。顶新国际1988年开始进 入大陆市场,但由于种种原因,几年时间内,他们带来的200万美元差不多损失殆尽。直到1 992 年开始生产方便面,才从归零中再次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市场食品行业的龙头老大。    
      二十余年来,微软一路坦途,但盖茨认为习惯于失败是成功的基础。因此,盖茨常常雇佣在 其 他公司有失败经验的人做其助手,借用他们的经验避免重蹈覆辙。盖茨最为欣赏的人是福特 汽 车 创始人福特和通用汽车创始人斯隆。盖茨办公室有一张福特的照片,作为激励,也作为警惕 ——福特梦想做出便宜好用的交通工具,创造出汽车世纪,但最后执著地坚持原来的 信念而不能持续进步,二十年后霸主地位被后起的通用取代。悬挂一张福特照片,既是对他 普及 汽车全民化的崇敬,又是对他失败的一种反思。    
      美国联邦快递的一名员工说过:“如果我试着做什么而没有成功,我不怕会有什么后果。并 不是每件事都行得通,只要第二次不再这样做就行了。”    
      近年来,一些成功的企业在营造鼓励创新的文化环境时,提出了一些与传统观念相悖的思想 。例 如,对企业聘用的人员,尤其是管理人员,如果在聘用一年内不犯“合理错误”将被解雇。 这里所说的“合理错误”,是指受聘在企业中担任经营、管理的人员,在经营、管理的过程 中敢于开拓、创新,勇于冒风险。如果受聘员工不犯这种“合理错误”,则说明这个人缺乏 创造性,更没有竞争力。一个平庸保守的人是绝对不可能有所建树的,然而最重要的是,一 个不敢冒险的人,在竞争中丧失的机会要比捕捉到的机会多得多,对企业可能造成的损失将 无可估量。    
    


第七章 宽容失败宽容失败 (2)

    这样鼓励创新、不畏风险、允许失败的企业文化,一方面表现出企业领导敢于承担责任的胸 怀,另一方面则增加了员工的工作信心,激发他们更加努力工作的热情。    
      在英特尔公司的企业文化中也有一项准则,就是鼓励尝试冒险。当然,这里指的是“深思熟 虑”的冒险,而非盲目地一头扎入废弃的深渊之中。然而尝试风险,就难免会有失败。英特 尔很难得的一点是,不会看轻“常败将军”。1975年,英特尔64K元组电子耦合存储器开发 小 组推出了可以上市的存储器产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其作用受到了限制,只好半途而废。 但 是,英特尔公司却认为,高科技公司在开发新产品时,有时总会出现失误,这种风险难以避 免。更何况,研制的血汗也不会白流,部分研究成果可以应用在微处理器与只读存储器的发 展上,算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0世纪70年代中期,电子表开始盛行的时候,英特尔公司 又有过一次失败的冒险经历。那时,正值电子表将要取代传统机械式手表之际,组成电子 表的基本数字电路非常便宜,而英特尔是主要的供应商,无限的商机隐藏的风险似乎是有限 的,因此英特尔决定尝试发展消费性电子表的事业。可是,由于英特尔一向以技术取胜,对 消费性市场和流行风尚毫无了解,因此最后是彻底失败了。不过,为这次扩充业务而招募进 来的员工却没有因此受到责备。如此一来,员工的冒险意愿没有受到影响,往后英特尔顺利 发展存储器、微处理器事业,进而进入新的通讯事业。可见,许多重要的里程碑都是在风 险中树立的。    
      事实上,在英特尔公司成立初期,原先想开发的产品也没有成功,但是却发展出了相关的产 品 或技术。如果没有这种鼓励尝试风险、允许经历失败的文化环境,就很难说能有今天这样成 功的英特尔。    
      勇于尝试风险的另一个作用,在于有助于个人成长。有限度地承担风险可能会带来两种结果 :成功或失败。如果要你获得成功,你可以提升至新领域,显然这是一种成长。就算你失败 了,你也可以很快知道为什么做错了,不应该做些什么,这也是一种成长。事实上,鼓励尝 试风险的文化环境有助于培养个人不满足现状、勇于进取的精神,也有利于提高个人 对市场变动的敏锐感。一个人往往在冒险并盘算着该做什么时,成长得最快。    
      这同样也是企业成功或失败之道。许多成功的企业,潜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