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高太尉新传 >

第160章

高太尉新传-第160章

小说: 高太尉新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谢圣上赐名!”
毕恭毕敬地俯身行下大礼,这一刻之后,世上便再无种师极,只有种师道了。只不过,一旁的高俅却呆了呆,他倒没有想到,那个声名显赫的名字,竟然是来自官家钦赐。
官家御口钦赐名讳,蔡京心惊之余,立刻便笑吟吟地上前奏道:
“既然圣上有意让种彝叔转武阶,这阶官便须尽早定下。唔,以种彝叔之前地文阶来说,臣以为武阶可先定武功大夫,不知圣上意下如何?”
一下子便是武功大夫!
此时此刻,在场众人全都是一愣。要知道,武功大夫以上便是横行十三阶,不入磨勘,只以特旨除授,现如今蔡京一张口便是武功大夫,一下子便将种师道提到了一个相当高的位置,以武功大夫的阶官,已经可以授一路钤辖。对于一个刚刚自文阶转武阶地官员来说,着实是一大奇闻。
惊讶过后,高俅立刻醒悟到了蔡京的用心。当下他来不及犹豫,连忙也上前进言道:“圣上既然赐了种彝叔名讳,这武功大夫之外不妨再赐忠州刺史,以昭显陛下识人之明!”
“好,便依元长伯章所奏!”
正在兴头上的赵佶自然不会去琢磨两个宰相都是什么意思,满口答应了下来。见到这一幕,一旁预备草诏的张康国几乎不敢相信耳朵,直到赵佶连声吩咐,他才慌忙提笔拟诏。那诏书固然是一挥而就文辞华美,但他心头疑惑却始终未消,要知道,这忠州刺史固然只是虚衔,但往日只赠给军功显赫地武官,绝没有一上来便许人的道理。
直到回了住处,种师道方才觉得整个人像虚脱了似的,一点力气都使不出来。当日献俘阙下,他只是远远地看过哲宗皇帝一眼,根本不像这一次面圣那么直接。更何况,这一次除了奏对之外还有别的,御赐名讳、进武功大夫、加忠州刺史、为泾原都钤辖、知平夏城,这一系列的殊遇砸得他头昏目眩,几乎不敢相信这便是事实。
种师中虽然没有得到多少表现的机会,但同样收获菲浅。他不仅以知镇戎军的名义去掉了以前顶在头上的那个权字,而且还得进武节大夫,自然是感到阵阵兴奋。这不仅意味着种氏在西军中再次占有了显著的一席之地,而且能够比往日起点更高!
“这一次真是托了大哥的福!在殿上的时候,我看大哥你侃侃而谈的样子,实在是佩服极了。好在我只需拾遗补缺,这才能够撑下来。”
“总算是一切顺利。”种师道长长嘘了一口气,纷乱的心绪渐渐平静了下来。以他多年阅历原本不会如此,奈何这次面圣太过重要,以他的沉稳,不免也带了几分患得患失,一旦浑身包袱卸下,自然有一种轻松的感觉。”我现在唯一希望的是,此番得用不是昙花一现,否则一番心血付诸东流,那便对不起种家先祖了!”
“大哥不必担心,我看圣上是有始有终的人,断然不会中途变卦!”
第二部 经略 第八卷 诸国博弈 第十五章 连失利如辽请援
朝廷旨意颁下的时候,钟传正好刚刚被折可适所救,出了夏兵重围。他本为行边而来,孰料被夏人所伺,大丢脸面自不必说,早就是恼羞成怒。眼下看到朝廷欲出兵灵州,他正好遂了心愿,召来折可适便将诏令内容一一讲明。
自从下了天都山并建西安州之后,折可适便少有上阵的机会,眼看西北战事如火如荼,他自然是雄心万丈想要奋力建功。此次他率兵百余接应钟传,虽有援救之意,但更有跃跃欲试的机会,一听到庆州也将出兵策应,自然是满口答应了下来。
是役,折可适以万骑出萧关,至灵州川,猝攻夏人不备,交战未几,夏人大败。夏兵溃败之际,沿路夏人无不趁夜奔逃至灵州躲避,被俘者不计其数。会当夏人以为宋军兵逼灵州之际,折可适又挥师下击韦州静塞军司援军,并与庆州来源的五千军马合作一处,在灵州川一带大肆冲杀,驱赶牧民北万余,得牛马数以千计,而后方才南返。
虽然这算不上什么第一等的胜仗,但是,宋军极少采用这种战法,端的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不仅如此,是役西夏折损兵将千余,而且连宋人的踪迹都没抓住,可谓是大败亏输。这对于一直认为文治可佐武功的夏主李乾顺来说,无疑是一个莫大的打击。
“兀卒……不,皇上,一场败绩算不了什么,皇上还请放宽心!”
时值夏兵连败,尽管察哥自己都觉得盛怒难平。但仍不得不进宫劝慰。就在日前,李乾顺正式下诏改用汉法,一应官职皆按照汉制。就连党项贵族也换了汉官之名,至此。宫中不复兀卒旧称,臣子宫人但呼皇上,这也让察哥感到很不习惯。
“一场败绩,这何止一场败绩!先前劫夺渭、延、庆是如此,后来石堡寨也是如此。此次灵州川之战更是如此,你倒是说说,难道我党项骑兵真的弱了么?”李乾顺怎么都没想到,罢了仁多保忠,趁势收了最后一些贵族的兵权,得到地结果却是如此。这对于一向雄心壮志的他来说,不啻是一个巨大的打击。要知道,他当初是顶着多大地压力推行汉学,废弃祖宗之法。
察哥心中暗叹,但却不敢触及问题根本。在他看来。正是因为国主推崇汉学重用汉臣,方才会落得现在的局面。他当然知道自从李乾顺改制以来,无论是国力民生都是大有发展。但是不能否定地是,党项人尚武重法的传统却在一点点流失。加上先前数十年的政争,如今的大夏,早已不是当初那个在西北所向无敌的大夏了。
“皇上。我大夏骑兵自然不弱,只是这连场大战,宋人不仅用诡诈之谋,而且处处料敌先机,各军监猝不及防方才连遭败绩,仅此而已。”察哥勉强编织着理由,最后方才建议道,“虽然是小挫,但为了避免战事扩大,不如遣使至辽国请援,另外将皇上地婚事定下来,不知皇上意下如何?”
“遣使如辽请援?”李乾顺苦笑一声,嘴角流露出一丝深重的讥诮,“朕当初还想借着仁多保忠的机会,给宋人一个警告,想不到竟是如此结果!早知如此……”说到这里,他突然闭口不言,当日之事虽有察哥进言的缘故,但也有他自己的一点好胜心,如今看来,大夏确实不能在战争中再耗下去了。
“也罢,让李造福、田若水准备一下,立刻动身到辽国请援,让辽主请宋人罢兵。还有,让他们好好贿赂一下辽国官员,务必让辽国和我们一起出师伐宋!”说到这里时,李乾顺一向温和的脸上浮现出了一丝狰狞,看上去异常可怖,“我就不相信,宋国能够受得了两面用兵,待到那时,就是他们求我们了厂灵州川一役大胜的消息转瞬便传回了京城,由于这些时日已经听惯了胜利的战报,因此无论是朝臣还是民众都没有表现出太大的兴奋。这也难怪,自去岁开始,西北战场便是连连告捷,湟州、廊州、西宁州先后而下,然后渭延庆一带又是大挫夏军锐气,再加上如今锦上添花的一场胜利,可以说,人们已经对胜利有些麻木了。对于这场意料之中地胜利,政事堂和枢密院众人在欢喜之余都把目光集中到了此次的另一番战果上——掠得牛羊共计一千二百余头,骏马三百余匹。在高俅看来,这些战利品相比军费虽并不算一个很大的数字,但却是一个良好地开端。
“算下来此战的战果至少有力贫,至少用来劳军是够了!”蔡京放下战报,含笑说道,“折可适此番带一万骑兵出征,一路上横扫整个灵州腹地,会合庆州援兵之后更是与夏军三战三捷斩首无数,在野战上能够有这样的成绩,足可见西北骑兵并不逊色于党项游骑。”
“不错,西北将士大多都是父子数代和夏人交战,这么多年仗打下来,论实力早已不逊于夏人。只不过陕西不比中原,多年战乱下来,民众早已贫弱不堪,一应军需都要从中原转运,兼且消息不便,所以往往不能集大军应敌。”由于折可适的大胜,严均自然是志得意满,此时顺势说道,“西夏每次用兵动辄成千上万,且往往将矛头指向一点,一击不成则远遁而去,我军追之不及。此次我军把这一点用到了夏人身上,他们自然会尝到苦果。”
“这一仗打下来,夏人损失不小,怕是会提出罢兵之说。”高俅若有所思地合上了手里地公文,扫了一眼周围的人,慢悠悠地开口道,“照我估计,夏主一是会向辽国请援,二是会遣人向延帅陶节夫送书请求罢兵。以如今的趋势,我朝势必不可能答应这一点,那么,提防夏人气急败坏下的报复便显得尤为重要。”
话说到这个份上,在场众人自然全都赞同地点了点头。攻固然重要,守也同样不可忽视,若是在间隙中让夏人钻空子再行掠夺,那不免会大失锐气。
次日,以灵州川大捷为名,赵佶便下旨以所获战利品犒赏此次出征之军,并诏折可适进京觐见。仅仅是这数月之内,赵佶便召见了十几位颇有威名的武臣,因此群臣早已习惯了这种事,当然,免不了又有人入谏用兵不祥,当止息兵戈休养生息。正在兴头上的赵佶哪里会理睬这些,全都当作了耳旁风过去了。
“好一个得易守难!”
召见之时,见折可适老当益壮,又想到前时召见种家兄弟的情景,赵佶不由心生感慨。”依卿看来,欲图西夏,该用何策?”
折可适连忙躬身,意极诚恳地道:“陛下,当日臣曾经随渭帅章质夫转战西北,深悉夏人秉性。倘若伐夏只以攻城略地为先,则下一地之后往往需百倍之力坚守,因此,进筑之策,方才是最好的策略。自绍圣三年至元符二年,我朝在陕西、河东一带建州一、军二、关三、城九、寨二十八、堡十,至此平夏一带尽入我军之手,至此灵州韦州不过百里之遥,大军指日可进。筑平夏城以后,更是屡败夏人大军,可以说,如今我军对西夏占有八成优势。”“既然有八成优势,为何仍旧不能趁势进击?”赵佶从臣子那里听够了谨慎用兵这四个字,此时面对一个武臣,忍不住便问了出来,“若我军全力进兵,难道夏人便可挡锋芒?”
“陛下,当初神宗皇帝五路进军,兵力不下五十万,为何又会功亏一篑?无定河边永乐城一役,更是在主帅徐禧以下死伤二十万余,这其中哪一次我军的兵力不是在夏人之上?”大约是察觉到自己语气激烈,折可适慌忙退后一步弯腰谢罪道,“臣并非毁谤先朝,只是教训仍在,一时忘形,伏乞陛下恕罪!”
“卿无罪。”赵佶满腔兴奋被这一席话浇熄大半,此时颇觉得有些意兴阑珊,“那么,依卿之计,伐夏仍然应该用进筑之术?”
“陛下,进筑乃本策,筑城何处方才能够扼守关隘,往往决之于帅臣一念之间。臣之愚见,如今西北缺的只是一位主帅,以王处道平羌固然得当,但若为西北统帅则不见得能够服众,况且降羌虽多,但复叛的可能性更大,王处道不能轻离熙河。”
西北缺的是帅臣!
这句话让赵佶着实震动巨大,晚间宿在淑宁殿的时候,他仍在回想着折可适白天的话。当初用王厚平羌,因为用对了人所以才连战告捷,而现如今倘若真的集四路之兵伐夏,那么,一个善于用兵的帅臣便更加重要了。倘若有像章楶这样机谋善变用兵如神的帅臣为主,那么,他又何须忧虑前方战况?
“看来,得好好想一下该派谁去。”
喃喃自语着这句话,他终于沉沉睡去。对于一个君王来说,文治武功缺一不可,他登基以来虽然屡屡用兵得胜,但是,这离他心目中的目标还有很远。
第二部 经略 第八卷 诸国博弈 第十六章 燕小七单身归来
进折可适武安军节度观察留后、步军都虞候,知渭州!
诏命一下,朝中舆论顿时一片哗然。须知渭州知州历来领泾原路经略安抚使,属下统管泾州、原州、渭州、仪州、德顺军、镇戎军、平夏城,由于泾原路位置相当重要,因此少有以武人出任渭帅的先例。但是,赵佶以战时非常之法为借口,再加上政事堂诸宰相暗示届时会派文臣往西北统军,这才暂时平息了议论。
由于父亲折可适之功,其次子折彦质也因此而得利。在折家子弟中,折彦质是惟一一个进士,此番赵佶问起折可适家中诸子,这才得知了这么一回事,大悦之余便进折彦质为直秘阁。
不久,蔡京便发文以政事堂的名义知会陶节夫,让其接到夏人国书后不得阻拦,径直送来京城。至此,西北浓密的战云这才稍稍散开了一些。但是,有心人都知道,朝廷此次是动了大决心,虽然眼下还没有大举进兵,但只要等到羌事完全告一段落,真正的用兵便会开始。
几个月的忙碌之后迎来了难得的消停,高俅自然是长长嘘了一口气。政事堂那个空缺已久的位置已经隐约有了动向,就在前几日,斡林学士张康国刚刚晋升为斡林学士承旨,若无意外,拜尚书右丞乃至左丞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虽然张康国乃是受蔡京所荐才能步步晋升,但他却知道,文臣一旦入主政事堂,以往的立场便会逐渐抛诸脑后。毕竟。
到了这一步,谁都会设法为自己的前途着想。宰相和执政,仍然有着本质上地区别。
这一日是蔡京在政事堂当值。赵佶又并未遣人相召,他便思量着带着家眷去大相国寺逛逛。这边还没完全做好出门的准备。那一头管家高丰景便一阵风似的冲了进来,那步子竟是和年轻人没什么两样。
“相爷……”高丰景好容易在高俅面前站定,气喘吁吁了好一阵子方才缓过了气,“七……七公子回来了!”
“嗯……什么?”高俅嗯了一声,随即大喜过望。”你再说一遍,是谁回来了?”
“大哥你还没老呢,怎么耳朵就突然背了,当然是我回来了!”
随着这句话语,一个长身玉立地锦衣少年便笑吟吟地走进了园子,还狡黠地眨了眨眼睛。”怎么,不过两年不见,大哥就不认得我了么?”
“好你个小七!回来之前也不先打一个招呼!”
高俅大笑着迎上前去,重重地拍了拍对方的肩膀。他自然看得出来,不过两年。燕青边足足长高了数寸,如今看上去已经差不多和自己一般高,那宽阔地肩膀和坚实的腰腿显然蕴藏着无穷的气力。也难怪。
燕青这两年独自在西南经营打拼,果然是比往昔更添精干。
“要是我早说,那哪能说是惊喜?”燕青存心算好了进京的时间,眼见高俅神情激动。心头也不由一热,为免失态,他连忙岔转话题道,“大哥这两年威名日涨,我在西南借着大哥的名声狐假虎威,再加上有赵帅撑着,一应事宜极其顺利。对了,有些东西运进城门多有不便,我已经送往城外地庄子上了!”
接到燕青的一个眼色,高俅方才恍然大悟,所谓的东西,大约是黄白之物无疑了。只是他眼下官俸极高,那些明里暗里的进项又相当可观,自然并不等着用钱,心下不禁有些疑惑。思量片刻,他便挥手打发了高丰景,又命人去回报英娘。
“你回来也就罢了,我这里又不等用钱,你带什么东西?”
“那是你另一个金兰兄弟的一片心意,否则我哪会费那么多功夫?”燕青没好气地回了一个白眼,然后便低声解释道,“这两年段正严用种种手段暗中笼络了不少人,甚至三十七部也派人渗透了进去,而他那个老爹已经差不多被高家人架空了,下台出家只是早晚的事。这种关键时刻,他怎么也得向你表示一下?要知道,他上台的第一件事便是向朝廷进贡请求册封,哪能不抓住你这个靠山?”
“这么快?”自打入主中枢之后,高俅便渐渐放松了西南那一块,毕竟,大宋的大敌都在北面,相较之下,大理只是他当初用来谋取资历的一个跳板,花那么多精力也只是为了疏通商路,并没有太多打算。可是,段正严的动作居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