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大学毕业等于零 >

第4章

大学毕业等于零-第4章

小说: 大学毕业等于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写出退学报告。    
      第二天,新生开始正式上课了,我找到了李红峰老师,递交了退学报告。他吃惊地看了看我,只问了一句“真决定了吗?”,我坚定地点了点头。当时,上海港湾专科学校的毛校长并没有“为难”我,在“坚决的态度”面前,他遗憾地摇了摇头,并在我的“退学申请报告”上签下“请学校各部门协助办理退学手续”的批示。当李红峰老师送我到学校门口的时候,他说:“回去好好学习,祝你明年考上名牌大学!”    
      “退学事件”在我们乡里引起了一时的轰动,成为当时的热门话题。1989年12月下旬,我回到了莱阳市第十三中学复读。    
      至今回到家乡,仍由许多乡亲饶有兴趣地谈论这件往事。    
    


第三篇 漂泊的行者漂泊的行者(2)

      山大 小荷始露    
      人生要面对无数次选择,而我面临的选择似乎异乎寻常得多。1990年,我以559分的成绩考入了山东大学信息管理系,是当年信息管理系最高分。而这并非我愿,我希望进入的是经济管理系。“转系”成为我当时最大的念头。    
         
      系党总支书记郭立梅老师是一位严肃而不乏热情的中年女性,被全系学生昵称为 “大婶”。郭老师对我关照有加,多次找我谈话,谈大学、谈专业、谈未来。辅导员高山是个兄长式的老师,在学生中享有很高的威信。他的许多话让我至今难忘,他说:“大学教育不但是专业教育,更是一种素质教育;大学是全方位锻造一个人的大熔炉……”老师的多次谈话,逐渐打消了我转系的念头。可能因为我的高分,可能因为我要求转系,也可能因为中学时做过多年学生干部,系党总支给我戴了顶高帽,我当上了信息管理系90级的班长,而这班长一当就是四年。    
      我们班是一个温暖而快乐的集体,全班28名同学亲如兄弟姐妹。这期间,最值得骄傲的事情是,我们班被国家教育部(原国家教委)评为全国体育达标先进班集体。大学真的像一个大熔炉,我在这里汲取着知识的营养,茁壮地成长着。大学四年,我的功课绝大多数都是优秀,年年获得一等奖学金。非常走运的是,学生“官”似乎也越做越大,后来我又担任了系学生会主席、山东大学第25届学生会副主席的职务,先后被评为山东大学“十佳团员”、山东大学三好学生标兵、山东省优秀学生干部、山东省青少年学雷锋先进个人、山东省社会实践先进个人、山东大学优秀毕业生。    
      山东大学以她醇厚的文化底蕴养育了我,严谨、求实的校风,自由、创新的空气,博学的师长,亲爱的同学,让我从一个一说话就脸红的乡下孩子逐渐成熟、自信起来。    
      四年的大学生活转瞬即逝,面临毕业,面临抉择,摆在我面前的是一个人生的十字路口。大四那一年,我报考了研究生。那时候的大学是悠然而诗意的,毕业分配也并不像现在这般紧张而充满竞争和压力,考研的学生并不多,很多同学都急于想参加工作。我报考研究生的目的非常单纯,觉着在学校的时间充裕,能够静下心来好好复习,工作以后恐怕很难有时间来考研,此外觉着考研多一条出路。    
      复试通知和工作先后而至,大学是我国著名的学府——北京大学,工作是份好工作——青岛海关,二者于我有着同样的诱惑。选择工作意味着稳定而安逸的生活,选择读研则是前途未卜,当时被我们戏称为“缓期三年执行”。这确实是一个难以选择的抉择,如果工作,不知道将来是否还有这么好的机会到北大来深造;如果上研,不知道将来会有什么样的工作。同学们笑称我现在的状况很好,孰不知这是多难的抉择。何去何从?我犹豫了。    
      曹明华先生曾说过:“无论怎样的选择也只能是无限可能中的一种,一旦你选择了,你便丧失了其他的可能,因此人们延迟着选择的时间。”我确实希望能够无限延长作出选择的时间,最后的时刻终究要来临。我征求过许多老师的意见,记得高山老师曾经说:“放弃到北大攻读研究生的机会是很可惜的,要相信硕士毕业后会有更多的机会。”我曾无数次问自己:你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活?是安逸还是漂泊?安逸意味着舒适,但可能停止前进的脚步,而漂泊的前程可能充满艰险与困苦,但它又让我的心中充溢着希望、活力和激情。更为重要的是,北京大学对我的吸引力是无法阻挡的,放弃,也许会让我永远失去到北大上学的机会。我仿佛一名登山爱好者,内心充满对了那遥远雪山的渴望。放弃暂时的舒适,背起行囊,继续上路!当日后考研大军挤过独木桥的时候,我暗自庆幸自己当年的抉择。    
      在决定上研之后,我又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申请保留一年学籍,先到社会中锻炼。按照当时北京大学的惯例,保留学籍的申请很容易获得通过。这个决定表面上很好看,申请保留学籍是为了到社会上锻炼自己,积累社会经验,以便更好地渡过三年的研究生生活,发展学业。其实,真正的原因还是家庭条件。也许多人都会认为,胶东农村的经济条件是很不错的,但那个时候家里的日子过得还是比较清贫。我们家兄弟较多,三个哥哥结婚花去了很多钱,家里也欠了一些债务。上大学期间,我曾从学校贷款,由于学习成绩优秀,又是山东大学优秀毕业生,毕业时我的贷款被符合学校的豁免条件,因而上学时候的贷款,我并没有归还。对于家庭的实际情况,我是非常了解的。每当看到父母日夜劳作的身影,日渐霜白的双鬓,鼻子就一阵阵酸楚。工作一年,挣点钱,读研期间,不要再花父母一分钱,成为当时我心头一个固执的念头。    
      济南 触摸市场    
      毕业前夕,我找到了一份当时非常“时髦”的工作,到山东泰龙期货公司工作。那时候,中国的市场经济正处在起步发展的时期,股市、期货对于许多人而言还是相当新鲜的事情。而我大学所学的专业与经济几乎没什么关系,经过一段时间的培训和恶补,我开始每天与绿豆、红小豆、钢材的行情相伴,与红马甲频频接触,每天都在经受那令人心惊肉跳的行情的大起大落,去分析把握那稍纵即逝的机会。每天都会看到 “新富翁”和“新穷光蛋” 的诞生,经历市场的洗礼,严酷地磨练自己。    
      1994年下半年,我被派到山东泰龙临沂期货公司主持研发部工作,为使客户准确把握行情进行研发工作。那个时间,我每天盯着大盘,收集宏观信息、微观信息,进行分析预测。一次次准确预测让我感到了自己的价值,而失误的预测也是存在的。每当出现不准确预测后,总是让我思考很久,寻找可能的原因。这段时间的工作为我打开了一扇门,让我第一次对我国经济有了真实地认识,第一次对经济信息的价值有了实际的认识,这在潜意识里对我日后读研和择业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在期货公司的工作短暂而紧张,很快我又被调到新组建的山东泰龙广告公司工作,担任媒体部经理。在广告公司工作期间,我参与了当时一件很前卫的事情,承办全国足球甲A联赛济南泰山队(现为鲁能泰山队)主场比赛的所有市场推广工作。    
      1994年,我国开始实行足球职业化联赛,1995年,泰山队主场比赛的市场推广工作首次推向市场,由广告公司承办,我们因此非常幸运地做了一件在山东足球史开天辟地的事情。1995年的球市远没有现在的火爆和成熟,计划经济时期的许多东西依然根深蒂固,许多机关部门还难以接受花钱看球赛的现实。当时一场比赛要上交足球俱乐部11万,这个数字在现在看来是非常有限的,但在当时给我们的压力还是比较大的,每天跑广告、卖球票、指定球队专用商品、协调媒体关系,同事们忙的不亦乐乎。也正在那个时候,对足球并不太感兴趣的我,认识了许多足球明星,如宿茂臻、李霄鹏等,也正是在那个时候,我与媒体有了第一次正面的接触。    
      每一张球票的销售、每一次广告的谈成、每一个足球队专用产品的确定、每一篇宣传稿件的刊发、球队的每一场胜利,都让我们兴高采烈,击掌庆贺。记得当时有个同事叫胡森,有一辆大摩托车,我每天坐在他的车后座上,跑来跑去,谈判、处理协调各种事情。那时候最大的感受是,年轻意味着向前跑。    
      一年时间很快过去了,这一年,自己感觉收获颇丰。不仅仅是经济收入,更重要的是很好地锻炼了自己的能力,自己对许多事物、现象有了重新的认识,有了一点社会经验,自己感觉变成熟了许多。    
      1995年8年,我从公司辞职,带着沉甸甸的收获来到了北京大学。    
    


第三篇 漂泊的行者漂泊的行者(3)

      北大 沉入象牙塔    
      北京大学,对于我来说,真的是一座圣殿,以前我对她的感觉是高山仰止,当我成为其中的一员的时,立刻感受到了她的“兼容并包”。未名湖、博雅塔的美丽,季羡林、厉以宁、费孝通等大师的博学,图书馆丰富的馆藏,都深深地吸引着我。我发现,自己不懂的东西太多,需要学习的东西的太多了。    
         
      我的导师是中文信息处理专家、博士生导师余锦凤教授,80年代末她曾开发出“三击键”的“嵌套汉字输入法”,并获国家专利。“嵌套汉字输入法”输入速度明显快于市场上流行的“四击键”的一些字形输入法。那个时代,科研人员大多不善于开发市场,余锦凤教授也不例外,她的“嵌套汉字输入法”没有与大公司合作,也没有与操作系统捆绑,“嵌套汉字输入法”错过了最佳的推广时期,应用的范围非常有限。余锦凤教授是一名严谨、和蔼、执著的学者,她的作风对我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    
      在余锦凤教授和北大图书馆自动化部主任、计算机系孙辨华教授的指导下,从1997年5月开始,我参与了国家九五重点攻关课题“新一代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开发工作,并负责期刊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在北大图书馆自动化部开发程序成为我当时的主要工作,也正是在这期间,自己的计算机水平有了很大长进。    
      北大一直有着“兼容并包”的传统,我读研究生期间,学校有着非常自由的选课制度,可以在全校范围内跨系选课。这为我提供了极大的便利。由于有一年的工作经验,我选修了许多经济学、计算机方面的课程。讲座之多,可以说是北大的一大特色,北大每周都有几个讲座,而每个讲座都是一次“精神的盛宴”。那个时候,我每天忙于上课、听讲座、开发程序,没事的时候,就泡在那座著名的图书馆。在这期间,自己先后撰写了7篇论文在核心刊物上发表,《中日数据库发展比较研究》获得北京大学1997年“五四”科技论文三等奖。    
      本科学生干部的经历让我在读研期间并没有放弃参与学生工作,当我站在北大讲台上,发表研究生常务代表委员会副主席就职演讲的时候,我深刻地体会到了自己的成长。    
      求职 一波三折    
      时光荏苒,三年的研究生生活一晃而过。基于自己的年龄和当时的就业形势,工作成了我第一选择。    
      从1997年下半年,同学们谈论最多的话题就是工作,大家开始忙于参加招聘会、面试、笔试。由于学习成绩和自己的经历,我找工作并没有费多大力气,到1998年春节后,要求我签约的单位就有方正集团、中国技术进出口总公司、北京市检察院,但我最想去的单位是新闻出版署音像司和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    
      新闻出版署是我最煞费苦心的一个单位,新闻出版署署长、副署长,以及每个司的司长都曾收到过我的简历,音像司、科技司的司长还专门找我谈过话。经过两轮笔试、两轮面试,我与其他5名毕业生终于冲到了最后,新闻出版署的工作问题基本确定。但1998年“两会”之后,国家随即展开机构改革,人员分流,许多党政机关压缩进人名额。新闻出版署进人名额由最初的20多人, 1998年春节后压缩到6人,而当年“两会”之后,新闻出版署决定:1998年不招收毕业生。    
      进入新华社更像走过一座独木桥。当年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只有一个京外名额,竞争可谓激烈。笔试第一的成绩也并不能确保自己进入新华社。“焦急等待”的同时,是加倍的努力。一次次的面试,放弃寒假在社里实习,在与经济信息部领导一次次谈话后,在编辑室领导的大力帮助下,好事多磨,我终于与新华社签约了。    
      我一直觉着,自己是个幸运儿,从一个农村到新华社,自己好像走得一帆风顺,回首这段历程得时候,我始终坚信:努力就会有回报。    
      新华社 关注经济    
      新华社是国家通讯社,是中国最大、最权威的新闻机构,是党的耳目喉舌,是“信息总汇”。做一名新华社记者也是我心怡的工作。因为这份工作契合了我的人生理想。“苟利国家生死已,岂因福祸趋壁之”,一直以来,我希望自己能像古代侠士一样仗义执言,行侠济世。我崇尚英雄,但“憎恨那些怯懦的英雄主义,它只教人不去注视人生的苦难和心灵的弱点。我们应该和太容易被梦想与甘言所欺骗的民众说:英雄的谎言是怯懦的表现。世界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便是注视世界的真面目——并且爱世界。”还有什么比记者这一职业更能帮我实现这一理想呢?    
      新华社新闻信息中心主要从事经济信息的采编,这与我的以前工作经历、所学习的专业还是比较吻合的。新华社给年轻人充分施展自己拳脚的天地。由于我是党员、党员干部,一开始便被分配到内参《经济决策参考》(供司局级领导)编辑室工作,在领导和老同志的帮助下,自己很快能独立工作。为了一个选题,自己经常加班加点,自入社后,晚上10点前几乎没回过家。自己也因此当年就被评为先进工作者,撰写的业务论文也多次获奖,采编的多篇稿件被评为新华社优秀新闻作品。而当我到陕西煤矿调查联合销售的问题、到重庆山区调研土地流转的问题、到贵州调研扶贫问题、到江苏调研房地产问题……的时候,不仅加深了我对许多经济问题的认识,也让我深刻体会到自己肩头沉甸甸的责任。    
      1999年,我开始担任经济信息部的团委书记,2000年被选举为经济信息部党委委员。2001年7月,部领导抽调我组建财经信息编辑室。也许自己以前从事过期货业务,自己对财经新闻信息得采编业务很快上路,并对财经信息专线进行了一系列策划,受到了媒体用户得普遍好评。2002年3月我被任命为财经信息编辑室副主任。2002年9月,新闻信息中心策划成立高管信息编辑室,为企业高层管理者、经济管理部门提高高层次的信息服务,我被调任高管信息编辑室副主任。    
      领导器重、同事们的信任,让我一次次意识到:人在任何时候付出的努力都是为自己日后的薄发而做的积淀,不要忽视任何积累经验的机会,机遇总是青睐有准备的人。    
      现在,我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凝视着窗外那棵枝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