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生命20小时 >

第7章

生命20小时-第7章

小说: 生命20小时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服务员走在我前方,稍微遮挡一下摄像机的焦点。但是电视摄影机的镜头无论如何
是挡不住的。台北的母亲从电视上看到我的脚伤,着急地给我的另一半打电话:
“她怎么回事?脚伤了,你还让她出门!”

    另一半无言以对。只是每次来电,首先要替母亲问候一下:“你的脚怎样了?”

    当地媒体朋友笑称我是“第五位送髓志愿者”。经过这一段兼程赶路,我的确
和四位义工结伴成友。我将一张我和甜转与四位义工在飞机飞往上海前的合影放在
办公室,照片中六人虽疲惫但笑靥如花,身后的登机牌上写着“香港—上海”。坐
在轮椅上的我捧着沉甸甸的骨髓箱,感受着生命的重量。

    我想,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旅程,让我如此疲于奔命却又满心欢喜。

    直播在各界引起极大的回响,对我自己何尝不是?我说,这场直播就如香港回
归时我参与的《60小时播不停》节目,是个人职业生涯中的一项纪录,也是另一场
精神的耗损。整整两天我没合过眼,就仿佛回到直播现场,在第一个动情的人、事、
物上流连。

    直到15号,我飞往山东进行另一项采访,这种情绪才稍稍平复……

    [旁白:苏大附一院宣传科王馨荣]

    13日下午5 点多,受医院的委派,我们一行分乘救护车和面包车前往上海虹桥
机场迎接骨髓。此刻,陈霞正静静地躺在医院无菌舱里,等待着台湾一个新的生命
的链接。

    20时10分,在祝福的歌声中,林胜胜、陈淑丽、高秀凤三名女义工护卫着紧紧
怀抱骨髓箱的陈乃裕先生,登上了等候多时的救护车。警车开道,车队驶离机场,
旋即驶上沪宁高速公路,直奔苏州。在车队疾驶途中,偶遇车速减慢或紧急刹车及
道路颠簸,四人的手都会不由自主地迅速地护向骨髓箱。

    车上,他们向我不停地打听着陈霞的情况。我告诉他们,陈霞是个活泼、漂亮
和懂事的女孩。陈乃裕先生笑了,说:“为陈霞捐骨髓的志愿者也很帅气,今年26
岁,身高一米七0 ,相貌和陈霞也十分相像。”听此话语,我极为惊奇,这也许就
叫“血浓于水”吧?

    由于沪宁高速公路管理处事先为我们开设了“绿色通道”,加上一路有警车的
鸣笛开道,救护车很快就驶下高速公路,进入了苏州市区。

    21时20分,当救护车一路驶过临顿路、凤凰街、十梓街、医院广场过街楼时,
许多市民都撑着雨伞等候在道路两旁。他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着希望之车的到来。
人丛中,我忽然瞥见一位老人,他一直把右手举在头顶,做着一个V 字造型,凝固
得像一座雕像。

    苏大附一院无菌舱

    护士长朱霞明和医生唐晓文一直陪伴着陈霞,苦苦地等待骨髓的到来。

    19点40分,陈霞终于从电视里看到骨髓抵达上海的情景,望着朱霞明,轻轻地
笑出了声。这是她今天的第三次笑。她知道,自己拥有了百分之六十的生的希望。

    晚上8 点多,心电动态监护系统显示,陈霞一切正常。

    晚上21:00[闪回:候播的人们]

    离第七次直播还有一刻钟,骨髓正在从上海到苏州的高速公路上。

    《生命20小时》总指挥部里,三家电视台的相关人员在进行紧急协调。不久前,
李政道打来电话,说是为了节约骨髓移植前的时间,他已经预先在花莲为陈霞做了
骨髓配型,这个环节可以取消了。这当然是好事,可整个节目的台本必须进行修改。

    南京分直播点的主持人杜荧刚刚走下直播台,她的眼里噙着泪水。这是她十多
年的主持生涯中第一次在观众面前流泪,她被这场惊心动魄的爱心行动深深打动了。
就在刚才,杜荧告诉观众,她将在第二天去登记志愿捐髓。

    [旁白:江苏电视台主持人杜荧]

    紧张和劳累不能掩饰我内心的激动,这真是一个感天动地的爱的故事,而这个
爱蕴涵的意义太多太多,让我们所有亲历的人深深为之感动!作为主持人,这么多
年来我第一次在镜头前落泪,我为那些充满了爱心的捐髓者落泪,为那些顽强的、
对生命充满了渴望的白血病人落泪,更为那些默默无闻、为挽救一个生命而尽心尽
职奔波的人,包括我的同事们落泪!台湾花莲慈济中心的一位义工说:做善事也要
竞争,你晚一步,就会被别人抢走。以前我们总觉得慈善事业是富人的事业,但做
完这个节目,让我最有感触的就是,其实献爱心是没有时间和条件限制的,只要你
愿意你就可以去做。

    [旁白:江苏电视台卫视频道策划葛群]

    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有一位姓施的女同学,一张极其苍白的面庞上总是挂着两
朵病态的红晕。我常常会讶异她的白,盯着那两朵红晕发愣。在一个灿烂的早晨,
她没有再踏着铃声走进教室。去医院看她时,她指着旁边的空床位对我说:那儿住
着的一个小男孩昨天走了,我会跟他一样的……说这话时,她的神态有些木然。果
然,没过多久她死了,死于白血病。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她小小的年纪就有了对死
的无奈的神情;我永远忘不了,是白血病让我和她从此存在于两个不同的世界。

    苏州有线电视台《生命20小时》总演播室

    聚光灯再次亮起。刘海若和她的两个同伴重新坐到了演播台上。而在她的左边,
大屏幕下方,端坐着“亚洲骨髓移植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陆道培。

    为了这最后的压轴,《生命20小时》拯救陈霞生命直播行动开始了第七时段的
直播。

    陆道培认为,以他的经验,尽管接受移植手术后白血病患者仍然只有百分之六
十左右的成活率,但陈霞的手术因为事先准备周密,成功率会比一般情况更高一些。

    为陈霞命运而揪心的人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在现场的观众中,有接受过台湾同胞骨髓移植、并专程来苏州为陈霞加油的河
南青年罗维;有因为白血病而髓血相融的钱玉兰、钱小兰姊妹俩;有为中华骨髓库
四处奔走、被称作“爱心大使”的徐州青年刘忠祥夫妇;还有为陈霞手术义捐十万
元的安利公司的老总和员工……

    
    



 
                第十六章

    [旁白:凤凰卫视中文台副台长钟大年]

    电视的魅力,很大程度来自“过程”的魅力。“过程”就是让未知不断地展现,
让期待不断地得到满足。在这个“过程”中,事件的发展变成了故事,人物的情感
也在这个故事中得到宣泄与凝聚。《生命20小时》正是利用了电视的这种长处,制
造了一个可歌可泣、可圈可点的生命记录。

    电视的魅力也正在于它能用“瞬间的感受”来体悟某些生活或是生命的意义。

    《生命20小时》,不仅是一个拯救生命的故事,也是两岸三地的数百名电视人
参与拯救生命的故事。在屏幕上,我们看到吴小莉全程跟着骨髓从一个生命流入另
一个生命的过程,然而她并不是旁观者,也不只是讲故事的人,她与所有参与这一
行动的人一同焦急,一同悲伤,一同感动,一同感慨,也一同喜悦。

    放下架子,投入其中,对于许多的电视主持人和编导们并不是一件容易事,他
们肩负了太多的使命和责任,于是往往容易自己把自己抬到半空中,缺少了参与的
真诚与自豪。

    节目播出之后,我们的主持人刘海若给我讲了这样一个细节:当节目播到中午
时,她接到一个哈尔滨观众打来的电话,这个观众也曾经得过白血病,他要向陈霞
介绍一些康复的心得。刘海若对我说:“我好感动,那么远的观众也在看我们的节
目。”的确,这就是电视人期待的回报。对于电视人来说,电视的魅力,就在于你
参与,并且你能得到回报。

    [旁白:凤凰卫视助理总策划刘春]

    被捐献的骨髓将从海峡对岸开始传递,它将经历十几个小时的旅程。这十几个
小时或许就是陈霞生命的全部,它的每一次意外都是一个生命的意外,每一次惊险
都是生命的惊险。

    我们直播了短暂的关键的生命过程。这是一场生命20小时的大拯救。

    在这次直播中,我更多地是作为一个观众,所以我要感谢直播的所有工作者,
尤其是苏州有线台的朋友,他们所作的努力,会在中国电视直播史上留下重重一笔。
这一点,若干年后的电视人会看得更为清晰。

    20小时瞬间闪过,陈霞的生命仍然充满悬念。20小时中,我一次又一次想到史
铁生的小说《命若琴弦》;想到小说家柳青四十年前说的一段话———“人生的道
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只有几步,尤其当人年轻的时候。”

    就在我写作本文的前一个小时,我的师姐、中央电视台大导演陈雨露告诉我,
她的还在幼儿园的侄子得了白血病,而且就是在我们直播的那一天确诊的!

    [旁白:江苏电视台高顺青]

    在最近的五年里,我已经见过数位让我感动、让我终生难忘的白血病人。1996
年,一个正念初中的女孩,不幸患上了白血病,她叫贺佳佳,和陈霞一样,她聪明
可爱,对生命有着强烈的渴望。她的父亲早已去世,为了给她治病,母亲变卖了房
子,但对于高额的治疗费,那只是杯水车薪。花季女孩眼看就要走到生命的终点。
那年的10月19日,江苏电视台的《大写真》栏目播出了一档关于她的节目《来自病
房的呼唤》,结果引发了一场爱心大行动。短短的一个星期,各方的捐款就超过了
三十万,使得她的生命得以延续。虽然最后她还是随风而去,但在生命的尽头,贺
佳佳留给了我们灿烂的笑容。

    再一位是刘好好。同样是一位因白血病而逝去的女孩。在节目播出半年后的一
天,我在办公室里又见到了刘好好的父亲,一个下岗工人。他眼含泪水,却仍然笑
着对我说,好好走了。临走前,好好一定要父亲帮她完成一个心愿,替她去感谢每
一个关心、帮助过她的人。

    我曾经想,许多东西已经变得让人难以辨认。所以我担心,在做一档呼唤爱心
的节目时,到底会有多少响应的声音?陈霞、贺佳佳、刘好好回答了我。

    [背景:苏州的白血病治疗]

    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江苏省一家著名的医院,据说已经有一百二十四年历
史了。这家医院在血液病的科研和诊治方面一直处在全国领先水平,他们最早采用
的“HOAP方案”治疗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技术,曾获得国家科学大会奖,并作为
国内治疗这种疾病的标准方案在全国推广。江苏省血液研究所就设立在这家医院。

    目前,医院与白血病相关的年门诊量已达二万人次左右。而陈霞正是在这里被
确诊患上白血病的。

    会议室门外

    雨还在淅淅沥沥地下着。尽管外面漆黑一片,可陈霞的妈妈余言凤的目光还是
执着地望着窗外。不知为什么,当重生的希望离女儿越来越近的时候,母亲的心反
而越来越忐忑不安。

    陈章轻轻地将手放在妻子的肩头,这么多年来,夫妻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亲
密和默契。

    [闪回:陈霞与父亲陈章]

    陈章这半年多来对妻女一直怀着一种深深的歉疚。

    陈章是个大忙人,手里掌管着四五个还算可以的村办厂子。他曾经以为,自己
这么多年风里来雨里往,让这个家一天天富足了,发达了,妻女理应感念他。可让
他苦恼的是,大家的共同语言似乎越来越少了———妻子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村女子,
本来话就不多。而女儿呢,先是走南闯北要去创什么“事业”,好不容易把她弄回
来,她却又一头扎在了自己的分厂里。父女俩各忙各的,就像是时钟上的时针和分
针,要过好久才能碰上一次头,而每一次相逢却又那么的短暂。

    直到女儿犯病了,而且犯的是被称为“血癌”的“不治之症”,他这才觉得自
己欠孩子的太多了。

    他还清晰地记得,去年10月,也就是陈霞刚刚被确诊为白血病后的一个月,为
了推销产品,他不得不告别妻女,南下去参加一年一度的广交会。

    路上他听人说起,涂料和胶漆中的甲醛、苯乙烯等有可能诱发白血病。他想起
自己的制刷厂,不是也在用胶合剂么?尽管这种观点没有得到权威的证实,可他还
是固执地认为,是自己害了孩子!

    10月25日,也是这么个风雨交加的夜晚,他一到苏州就直奔附一院。在病房,
刚刚从无菌舱做完化疗的陈霞让他惊呆了:满头黑亮飘逸的长发早已不知所终,而
从前青春洋溢的脸庞也没有了一丝的血色!他足足5 分钟没有说话。

    蓦地,他流下泪来,一把将女儿紧紧地揽在怀里,仿佛一松手,女儿就会永远
离他而去似的。

    陈霞从来没有见到父亲这样哭过,这样抱过自己。于是,用同样的拥抱和泪水
回应着父亲。这情景让在场的两个护工阿姨也都哭了……

    
    



 
                第十七章

    晚上21:25苏大附一院门前

    晚上9 点23分,一个浩大的车队终于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之中。第一辆是闪着警
灯的警车,第二辆便是装着生命之髓的急救车。后面依次是江苏、苏州和上海的采
访车和载着大批其他媒体记者的大客车。

    路两旁聚满了等候已久的苏州市民。人们开始情不自禁地鼓起掌来,穿白大褂
的医护人员拼命地摇动着鲜花。

    像这样的场面陈乃裕已经历过许多次,可每一次他都心绪难平。他眼角有些湿
润了。

    车门“哗”的一声打开了,现场记者陆蓉蓉急切地将话筒伸向了车内的陈乃裕:
“给大家打个招呼好么?”

    “我们终于把生命带来了……”陈乃裕神情庄重,一字一顿地说。

    [闪回:摄影记者宋学愚]

    ……护髓车队在苏州警方的警车开道下,一路呼啸,在晚上9 点10分左右顺利
通过沪宁高速公路苏州东出口。

    车队在进入市区后,我惊异地发现,所有的十字路口都是绿灯闪烁,而所有的
道口上都站着交通警察。他们伫立在细雨之中,向我们的车队立正,行注目礼!

    我用手机联系开道的元警官,他告诉我,在了解到两岸三地这次爱心大接力的
消息后,市公安局多次专门研究了护送路线,干警们表示,决不让骨髓在苏州的路
上耽误一分一秒!

    苏州有线电视台七楼总播控机房

    就在骨髓抵达苏州,众多记者拥集在苏大附一院抢抓现场之前,台湾东森电视
台的名主持王佳婉却独辟蹊径,悄悄地来到播控机房。一天来,她已经发回了十多
篇报道了。

    她是在凌晨2 点带领她的四人采访组抵达苏州的。只小憩了不足两个小时,凌
晨4 点她就出现在了苏大附一院,用卫星直播车发回了她抵达苏州后的头一条新闻。

    之后,她不停地往返于医院与总演播室之间,报道着苏州方面的各种动态。若
不经同行指点,你很难相信,这个在人丛中挤来挤去却不显山露水的娇小女人,就
是东森台的“当家花旦”———一个在台湾深受欢迎的新闻主播。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