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5723-智空和尚讲禅心眼所见 永难磨灭 >

第8章

5723-智空和尚讲禅心眼所见 永难磨灭-第8章

小说: 5723-智空和尚讲禅心眼所见 永难磨灭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小猴和小鸟    
    这是一只不懂事的小猴子,它在树枝上跳来荡去,尽情地嬉闹着。突然,它发现了一窝小鸟。    
    小猴子是那么的兴奋,当它的爪子向鸟窝伸去时,窝里的鸟儿们都四散惊逃了,只有一只倒霉的小鸟,因为还没有学会飞翔的本领,成了小猴的俘虏。    
    小猴抓着那只小鸟,兴高采烈地回家去。它觉得小鸟是那样的漂亮好玩,一路上紧紧地把它抱在自己的胸前,还不停地舔它揉它。    
    当小猴把小鸟带回家中的时候,猴子的母亲没有责备孩子的淘气和任性,眼光里还流露出赞赏的神态。    
    “妈妈,你看呀,这小东西多好玩啊!”小猴高兴地说,“我太喜欢它啦!”说完,又不停地揉着小鸟,并张开它的小嘴,拼命地舔着小鸟。    
    嫩弱的小鸟哪里经得起小猴的不断搓揉,没多久就在小猴的紧紧搂抱中痛苦地死去了。    
    这个故事意在告诉大家两个方面的道理:    
    其一,缺乏必要的常识,往往会好心做坏事。小猴子觉得小鸟好玩,就去掏鸟窝,当抓到了一只还没有学会飞翔的小鸟时,就把它紧紧地抱在自己的怀里,还不停地去舔它揉它。结果是好心做了坏事,把小鸟活活地折磨死了。    
    其二,做父母的教育孩子要得法,不可纵容和溺爱,否则孩子从小就会养成一些不良的习惯,长大了就很难改正过来。故事中那只小猴的母亲,当它发现淘气的小猴子把小鸟带回家中之时,没有及时对其进行教育引导,劝它把小鸟放了,而是流露出赞赏的神态,导致小猴把小鸟弄死了。


《智空和尚讲禅》 卷一 心灵·人性想变成天鹅的鹅

    想变成天鹅的鹅    
    一只鹅的羽毛洁白得令雪花感到羞愧。它为大自然赋予它的这种得天独厚的恩赐骄矜异常,为此,它宁愿把自己看作是一只天鹅,而不相信自己原来的出身。    
    于是,它离开自己的同类,孤独而庄重地在池塘里游来游去。一会儿它伸长脖子,用尽力气去补救这不争气的短处;一会儿它又设法使自己得脖子弯成一个漂亮的曲度,天鹅都具有这种漂亮而高贵的外观。    
    可是,它的这种行为毫无用处。它的脖子过于僵硬了,它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变成一只天鹅,依然还是一只可笑的鹅。    
    鹅永远是鹅,它不会变成天鹅。    
    每个人活在世间要保持自己的个性,正确认识分析自己,扬长避短,这样才会赢得大家的尊重。而保持个性就是接受自己现在的样子,包括一切过失、缺点、短处以及自己的家庭出身。很多人坚决地认为一些缺点以及贫困的家庭出身等于“错误”,因而他们不愿自我接受,他们试图改变这一切去做一只美丽的“白天鹅”,最后却落得一个可笑的下场。    
    人的个性是天生的,个性是不能选择的,它虽然可以在后天得到优化和改造,但基本的东西,其性质是不会改变的。    
    小孩买油    
    从前在山中的一户人家里,有一个父亲叫自己的孩子去镇上买食用油。在离开前,父亲交给他一个大碗,并严厉地警告:“你一定要小心,咱们家最近情况不是很理想,银子越来越不够用了,所以要尽量节俭,你绝对不可以把油洒出来。”    
    小孩满口答应后就下山到城里,到父亲交代的店里买油。在上山回家的路上,他想到父亲凶恶的表情及严厉的告诫,愈想愈觉得紧张。小孩小心翼翼地端着装满油的大碗,一步一步地走在山路上,丝毫不敢左顾右盼。    
    很不幸的是,他在快到家门口时,由于没有向前看路,结果踩到了一个洞。虽然没有摔跤,可是却洒掉三分之一的油。小孩非常懊恼,而且紧张得手都开始发抖,无法把碗端稳。终于回到家里时,碗中的油就只剩一半了。    
    父亲拿到装油的碗时,当然非常生气,他指着小孩大骂:“你这个笨蛋!我不是说要小心吗?为什么还是浪费这么多油,真是白吃了这么多年的饭,气死我了!”    
    小孩听了很难过,开始掉眼泪。这时坐在里屋的母亲听到了孩子哭泣的声音,就跑来问是怎么一回事。了解以后,她就去安抚丈夫的情绪,并私下对儿子说:“我再让你去买一次油。这次我要你在回来的途中,多观察你看到的人和事,并且需要跟我做一个报告。”    
    小孩想要推卸这个任务,强调自己油都端不好,根本不可能既要端油,还要看风景、做报告。    
    不过在母亲的坚持下,他只有勉强上路了。在回来的途中,小孩发现其实山路上的风景真是美。远方看得到雄伟的山峰,近处又有农夫在梯田上耕种。走不久,又看到一群小孩子在路边的空地上玩得很开心,而且还有两位老先生在下棋。这样边走边看风景,不知不觉就回到家里了。当小孩把油交给父亲时,发现碗里的油,装得满满的,一点都没有损失。    
    其实,人们想比较快乐的过日子,就可以采纳小孩母亲的建议。与其天天在乎自己的成绩和物质利益,不如在上学、工作和生活中,享受每一次经历的过程,并从中学习成长。一位真正懂得从生活经验中找到人生乐趣的人,才不会觉得自己的日子充满压力及忧虑。    
    改春联    
    从前有一个财主,他的为人专横。但说来也真有趣,他大字不识一个,却最怕人家说他没学问,因此处处冒充斯文。他家里悬挂的字画,落款是他的名字,其实那都是他花钱雇人写的。    
    在过年前几天,这个财主打算向春节期间来往的亲朋显示一下他的“学问”,于是他把村子里的私塾先生找了来,要他代写春联。尽管私塾先生不太情愿,也不得不应付,大笔一挥也就算了。当然还是要念一遍给他听。这是一幅老春联:天增日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    
    刚念完,这个财主就发火了:“什么什么?天增日月人增寿,怎么可以每个人都增寿,连穷小子也增寿吗?你给我改了。”    
    “怎么改?”    
    “改娘增寿,我娘增寿。”    
    私塾先生心里好气,哼!你也太霸道了。好吧,我今天得戏弄戏弄你。于是说道:“东家不瞒你说,这对联讲究对仗,上联改了下联也得改。不然人家看了会笑话,这是哪位写的对子呀,也太没学问了。”    
    “那你就改,只要我娘增寿就行了!”    
    “东家,怎么改,还是你说吧。”    
    这财主有点不高兴地说:“你这人怎么这样啰嗦,只要我娘增寿,你改什么我就不管了!”说完就走了,他目不识丁,哪懂得对仗。私塾先生于是就拿起笔刷刷刷,一幅改过的春联就写好了。    
    大年初一这天,到财主家来拜年的亲朋好友,进进出出,好不热闹、其中凡识得几个字的,看到大门上这幅对联,无不笑痛了肚子。    
    原来这幅改成的春联是这样写的:“天增日月娘增寿,春满乾坤爹满门。”的,它们相互依偎着,睡得正甜。    
    毒蛇来到了窝边,眼里尽是凶恶的火焰在闪烁,眼看残酷的杀戮就要开始了。      
    毒蛇露出了可怕的毒牙,向睡梦中的小鹈鹕一口咬去,那些无辜的幼鸟就被它活活咬死了。    
    毒蛇做了这些伤天害理的事情,心里乐滋滋的。它迅速地退回到自己藏身的洞穴,蜷缩在那里,准备静静地欣赏大鹈鹕的悲痛。    
    大鹈鹕回到窝巢时,蓦然看到孩子遇害的场景,它悲痛欲绝,号啕大哭。远远近近的飞禽走兽都很同情它的遭遇,大森林陷入了深深的沉默。    
    “孩子啊,失去了你们,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呢?”大鹈鹕痛楚的呼号声响彻了森林,“让我和你们死在一起吧!”它用自己那坚硬的长嘴狠命啄着自己的胸脯,热血像流泉似的喷涌而出,浸红了小鹈鹕的羽毛。    
    大鹈鹕的生命和它的鲜血一起流失着,它衰弱至极,浑身震颤,对它的鸟巢进行最后的一瞥。    
    它的每一滴热血都浸透着深厚的父爱,突然,小鹈鹕奇迹般地复活了,是父亲那崇高的爱唤醒了它们的灵魂,是父亲的鲜血拯救了它们的生命。大鹈鹕望着死而复生的孩子们,欣慰地合上了那双泪迹斑斑的眼睛。    
    这是一个难得一见歌颂父爱的文章,值得认真去研究和理解。    
    父亲对子女的爱,虽然其表现方式与母爱明显不同,不像母爱那样细致入微,那样无微不至,但是,父亲爱子的心情是完全一样的。故事中的大鹈鹕,当它看到自己的子女被毒蛇咬死的时候,它号啕大哭,高声呼号,悲痛至极,于是用嘴啄开了自己的胸脯,让鲜红的热血泉涌而出,染红了小鹈鹕的羽毛,唤回了孩子的生命。     
    年轻的朋友们,除了感激伟大的母爱,也别忘了父亲,忽略了同样伟大的父爱!


《智空和尚讲禅》 卷一 心灵·人性贪吃的狐狸

    痛苦的蚌和安逸的蚌    
    一天,生活在海底的两只蚌相遇了,一只蚌对另一只蚌说:“我真是痛苦不堪,那又重又粗的沙砾在我体内滚来滚去,常常使我痛得不能休息。”    
    另一只蚌骄傲自得地回答说:“谢天谢地,我体内没有被沙砾折磨的痛苦,我里里外外都很舒服。”    
    此时有一只螃蟹经过,听到两只蚌的对话,便对那只骄傲的蚌说:“是啊!你是很舒服,但你终其一生也只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蚌壳而已;而你的朋友忍受痛苦的结果,却将生出一颗非常美丽的珍珠。”    
    成就非凡的人都会经历过如蚌育珍珠般的痛苦过程。逆境与忧苦,能将人们的心灵炸破。在那炸开的裂缝中,会有丰富的经验、新鲜的欢愉不息地喷射出来。    
    有许多人不到穷途末路,不会发现自己的力量。灾祸的折磨,足以助人们发现“自己”。困苦、逆境,仿佛是将生命炼成“美好”的铁锤与斧头。唯有逆境、困难,才能使一个人变得坚强,变得无敌。逆境能燃起一个人的热情,唤醒一个人的潜力而使人达到成功。有本领、有骨气的人,能将“失望”变为“扶助”,像蚌壳能将烦恼它的沙砾化成珍珠一样。    
    大无畏的人,愈为环境所迫,愈加奋勇,不战栗,不逡巡,胸膛直挺,意志坚定,敢于对付任何困难,轻视任何厄运,傲笑任何逆境。因为忧患、困苦不足以损他毫厘,反而使他的意志和力量更加坚强,品格更加优秀,使他成为了不起的人物。这真是世间最可敬佩、最可艳羡的一种人物了。    
    贪吃的狐狸    
    有一只狐狸,看到围墙里有一株葡萄树,枝上结满了诱人的葡萄。    
    狐狸馋涎欲滴,它四处寻找出口,终于发现了一个小洞,可是洞太小了,它的身体无法进入。    
    于是,它在围墙外绝食六天,饿瘦了自己,终于穿过了小洞,幸福地吃上了葡萄。可是后来它发现吃得饱饱的身体,让它无法钻到墙外,于是,又绝食六天,再次饿瘦了身体。当然,回到围墙外的狐狸依旧是那只狐狸。    
    在生活当中,人们常因得到而失去,因为得与失是辩证的,你得至多少,也会相应地失去多少。    
    不要太羡慕那些生活过于富足和奢侈的人们。表面上,他们很幸福,实际上他们也很苦。就如同狐狸吃到了葡萄,可它得有一个绝食六天的过程,这六天可不是一般人能耐得住的。说到底,吃到了与没吃到都发生在那只狐狸身上。人也是如此,享受到与没享受到都是你自己。     
    得失相随,苦乐相伴,就在于一方之中原本就蕴含着另一方的因子,但是人们在追求幸福的同时,往往忽略痛苦因素的存在。当这种因素生长到一定程度,事物就会发生转化,得就成为失,乐中就会有苦。因此,人生有失也有得,合理地放弃一些东西,才能得到更珍贵的东西。    
    偷油喝的老鼠    
    有三只老鼠结伴去偷油喝。可是油缸非常深,油在缸底,它们只能闻到油的香味,根本喝不到油。    
    喝不到油的痛苦令它们十分焦急,但焦急又解决不了问题,所以它们就静下心来集思广益,终于想出了一个很棒的办法,就是一只咬着另一只的尾巴,吊下缸底去喝油。它们取得了一致的共识:大家轮流喝油,有福同享,谁都不可以存有独享的想法。    
    第一只老鼠最先吊下去喝油,它在缸底想:“油只有这么一点点,大家轮流喝一点多不过瘾。今天算我运气好,不如自己痛快地喝个饱!”    
    夹在中间的第二只老鼠也在想:“下面的油没多少,万一让第一只老鼠喝光了,那我岂不是要喝西北风吗?我干吗这么辛苦地吊在中间让第一只老鼠独自享受一切呢!我看还是把它放了,干脆自己跳下去喝个痛快淋漓!”    
    第三只老鼠则在上面想着:“油是那么的少,等它们两个吃饱喝足,哪里还有我的份!倒不如趁这个时候把它们放了,自己跳到缸底饱喝一顿,才能一解嘴馋!”    
    于是,第二只老鼠狠心地放了第一只老鼠的尾巴,第三只老鼠也迅速放了第二只老鼠的尾巴,它们争先恐后地跳到缸里,浑身湿透,一副狼狈不堪的样子,加上脚滑缸深,它们再也逃不出油缸。    
    自私是人的天性,尤其是利益当前,有的人更克服不了这样的劣根性。    
    私欲太盛,利令智昏,太多的人时时处处以自我为中心,以损公肥私和损人利己为乐事,一切围着自己想问题,在满足其一己之私的过程中,不惜损害他人利益,而自己只是在物质上、权势上和声誉上得到一点儿实惠,付出的却是人格和灵魂的代价。这是一个人根本性的损失,永远也无法换回的损失。    
    此外,见不得别人的好也是一般人的通病。其实双方获利才能促进人际往来的顺利。别人好,自己未必就会损失利益;自己好的同时,也应该尽量想到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如此一来,人际关系自然通畅无阻。


《智空和尚讲禅》 卷一 心灵·人性螳臂挡车

    螳臂挡车    
    一只螳螂在草丛中昂首阔步。一只停下来休息的蜜蜂看见螳螂过来立刻惊慌飞走。    
    不久有一只蚂蚁经过,看见螳娜,它也急忙四处躲藏。螳螂继续得意洋洋地走向马路中央。    
    此时突然响起一阵巨大的声音,原来是一辆马车向它奔来。马车见了螳螂却丝毫没有停车之意,此举令螳螂心头火起。    
    于是螳螂举起双臂横挡车子去路,不料车子仍旧前进,螳螂终于葬身轮下。    
    一个障碍,就是一个新的已知条件,只要你愿意,任何一个障碍,都会成为一个超越自我的契机。    
    狮子受辱    
    一头年老体衰的狮子病得有气无力,奄奄一息地躺在地上。    
    一头野猪冲到他身旁,狠狠地咬他,报复狮子以前对他的伤害。一会儿,一头野牛也用角来顶他,把狮子视为可恨的仇敌。当驴子看到可以对这庞大的野兽为所欲为时,也用他的蹄子用力去踢狮子的头部。    
    这头快要断气的狮子对驴子说:“我已勉强忍受了勇者的施暴,但还得含羞忍受你这个小丑的侮辱,真是死不瞑目。”    
    一个人,无论过去多么辉煌,都难以避免辉煌失去后,别人对他的不敬与报复。因为,没有不变的环境,更没有不变的人性,环境在变,人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