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穿越电子书 > 在重生的日子里 作者:茱竺(起点vip2012-09-30完结) >

第59章

在重生的日子里 作者:茱竺(起点vip2012-09-30完结)-第5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许承周一边稳稳托着朵姐儿,一边说,“我这五弟也挺不容易的,好不容易熬到十八岁,亲事也说好了,虽然对象不怎么好,但是想着成亲后就可以分出去过,再苦读几年,考个举人,到外地上任。偏偏我爹爹这会子没了,三年内不能成亲,分家出去读书当官,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实现了,今天来找我说话,我看他眼眶都红了。”

    苏锦很无语,自己这个公公,也真是的,啥贡献都没有,还拼命不停为自己的孩子设置障碍。

    苏锦想了想,抿了抿嘴,笑着说,“就看五弟能不能忍受短衣缺食的日子了。”

    许承周有点不解,“怎么短衣缺食了?”

    苏锦又说 ,“不过就算他继续这样留在家里,也不会富裕到哪里去。不如让他以守孝为名,干脆住到乡下去,你可以跟陈家打声招呼,让他在乡下苦读三年,三年后再去考举人,如果能考中,自然前程万里了。不过这三年,没有什么进项,估计日子会难过些。”

    许承周眼睛一亮,这个法子挺好,虽然有点险,但是富贵险中求。这些年来他虽然跟家里人关系一般般,但是对于这个五弟,还是心有怜惜,如果这个弟弟能够摆脱许二太太的控制,走上官途,日后对于浩哥儿他们来说也是多一个得力的亲戚,总归是好事。

    许承周把朵姐儿放到苏锦怀中,差点就想亲一口苏锦,但是大庭广众之下,就算自己的娇妻不在意,总归对她名声不大好,便忍下了冲动,拉起苏锦的手,再拉着浩哥儿,一起向前走。

    可能是因为心事解决了,许承周兴致勃勃地带着苏锦走了杭州夜市最繁华的地方,直到浩哥儿和朵姐儿都睡着了,才坐马车回家去了。

    许老太太每个月都派身边的管事妈妈,邀苏锦带着孩子们回许府吃饭。这样的邀约,苏锦三次能推脱两次,但是对方总归是长辈,时不时还是得应邀回许府待上半天的。

    如此一来,苏锦跟许府的人也逐渐熟悉起来。不过苏锦每次去许府都十分谨慎,只呆在许老太太身边,两个孩子也只能跟在她身边,不许随便走出许老太太的正房。如此几次后,浩哥儿就不大喜欢跟着母亲去探望曾祖母了。

    苏锦虽然笑话他不能与自家娘亲共患难,但是也心疼儿子,很少带浩哥儿去许府,每次都对外解释说浩哥儿要上学,没空跟着她出门了。

    许二太太听说了,就讥讽她,“这么一丁点的孩子,就天天赶着上学,还以为天底下的状元那么好考,装装样子就能考上了,还不是不想在曾祖母身边伺候。”

    苏锦听说后,恨得不得了,虽然大家都知道许二太太是个什么样的人,但是众口铄金,如果传言浩哥儿不是孝子孝孙,那还了得。偏偏这个半路祖母这样损自己的孙子。

    苏锦便将浩哥儿送到了公孙家的学堂读书,公孙家的男人虽然赚钱能力很差,但是的确天生是读书的苗子,杭州府一些有头有面的人家,都会想方设法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公孙家的学堂上学,但是公孙家很少收外面的弟子,苏锦还是靠了姐妹们的面子门路,才将浩哥儿送进去的。

    好在浩哥儿自己也争气,进了公孙家的学堂没有多久,就赢得了先生们的赞赏。苏锦这才放心了,名声名声,男人的名声,内院女人八卦说的名声不算数,真正在外面辛苦打拼的男人们口中的名声才最重要。

    女人说话,可以解释是头发长见识短,以后许二太太不管再说浩哥儿什么坏话,别人也只会记得公孙家对浩哥儿的权威评价,更加凸显许二太太的无知和苛刻。

    许二太太从来都不是有大智慧的人,她的那些心计在内院中算计下愚笨的许二老爷,还能奏效,但是只要出了许家二房的院子,人人都在议论她对自己丈夫的原配的嫡长子不公,如今对嫡长子的嫡长孙又有如此恶意的中伤。

    这些议论传到许二太太耳中,把她气得半死,偏偏又辩解不了,只好在家中生闷气,变本加厉地打骂姨娘和庶子庶女。

    到了七月,许家出了一件事,让杭州城的人也跟着看了热闹。

    许承志突然跪辞许二太太和许老太太,主动要求到乡下许二老爷的坟前住足三年,做个坟前孝子。

 第一百一十二章麓山

    收费章节(16点)

    第一百一十二章麓山

    其实古代很多孝子都是如此,在父母坟前,建个草庐守孝三年。只不过许家已经数代都居住在杭州等地,没有族人再住在乡下。而且现实中子孙都各自忙于生活,哪里能够真的能像先古时候,真的在坟前住足三年呢。因此许承志一提出这个要求,许二太太和许老太太从心底反应,还是十分满意的。

    许二太太满意的是,这个庶子因此要离开许家三年,三年后再回来,原本他参与打理的那些产业,估计他都完全插不上手了。更加有利于转移家中的那些产业。

    许老太太满意的是,许家终于出了一个如此真性情的孝子孝孙,值得大肆宣扬下。毕竟孝子的名声于许家来说也是锦上添花的事情。

    于是许二太太和许老太太都没有让许承志跪求多久,就同意了他的请求。许老太太念在这个孙子在乡下什么依靠都没有,主动从自己的私房钱中拿出一百两给他补贴用,还写了一封信给自己娘家本家,希望可以帮忙照顾下这个孝孙。

    如果按照许二太太的脾气,本来什么都不肯给这个庶子的,正巴不得他快点离开,好安排人手,将他以前经手的庶务都接管过来。但是许老太太带头给了一百两,她作为嫡母,自己的庶子去自己丈夫坟前做孝子,没有理由不给点费用,只好忍痛给了五十两。

    许承志自己也有一点积蓄,再加上这一百五十两,还有他生母也给了一点钱,便带着自己的书籍和衣物,回了乡下,在乡下许二老爷埋葬处的山脚下,建了个草庐,真的开始苦读起来。

    许承周怜他艰难,后来也会时不时接济下,派人给他送衣送粮送钱,还搜罗了不少书籍送去给他,还帮他在乡下请了一个老秀才,虽然大家都是秀才身份,但是多了一个人帮着他有目的地温习书本,总是有好处的。

    虽然如今的条件艰难了点,但是如果三年后许承志真的有机会考中举人,也不枉他今天的艰难了。

    许承志离家那日,许承周带着苏锦和两个孩子去了城门外送他。想到对方未来几年除了家中的月钱,并无什么进项,而且那些月钱他也未必能拿到手。许承周送了一百两给他,还让他日后有难处再派人来总兵府找许承周或苏锦。

    苏锦则收拾了几件衣服,其中两件是冬衣。苏锦对这个五叔印象也不错,“这里面有几件是新衣服,也有几件是你大哥的旧衣服,你走得匆忙,我来不及给你做新的冬衣,你带上,乡下的冬天会比城里面更冷,总有穿上的时候。还有这些书,是你大哥这几天收拾出来的,日后买到好书再让人送给你。”

    朵姐儿还不懂事,趴在苏锦怀中好奇盯着许承志看。苏锦就教她叫五叔,她还不大会说话,看一会就笑了,一边笑一边把手往嘴里塞。

    浩哥儿则乖巧地跟着叫五叔,许承志平时在家,因为庶子身份遭人轻视,哪里得家中的小孩子这么对待。浩哥儿把许承志感动得泪花都快下来了,“大哥大嫂,我一定会努力的,日后一定要考了举人,当了官。”

    回家路上,苏锦不禁有些担心,“咱们这样会不会给太大压力五弟了,假如考不上呢,让五弟以后怎么办呢?”

    许承周笑了,“五弟有天份,再加上努力,成功的机会很大的。再说了,他自己的人生如果不拼搏就什么机会都没有了。”

    苏锦想想,觉得也是,只有这条出路了,但是她还是忍不住嘟囔,“五弟从小毕竟少了名师指导,就怕会吃亏在这里头。”

    许承周侧头亲了下苏锦,“别担心,你忘了你夫君认识江南书院的人了吗?书院离我们乡下不远,我跟书院的秦先生关系还不错,我已经写了一张拜帖给五弟,到时候他拿着帖子去找秦先生,秦先生虽然按照规矩会先考核他一番,只要五弟不是很差,秦先生为人敦厚,一定会给他指导的。”

    苏锦讶异,想不到自己夫君在江南和京城的书院都有人脉,她忍不住问,“要不要给秦先生备一份厚礼呢?”

    许承周觉得有道理,又想着自己也已经多年没有见过秦先生,便道“要不我找个时间带浩哥儿去书院见见他,到时候你再给他备一份厚礼好了。”

    苏锦一听,立刻双手巴住许承周的胳膊,眼神渴求无比地看着许承周,“带上我和朵姐儿把,我们一家去书院玩好了。”

    许承周失笑,“那是男子书院,你们去凑什么热闹。”

    苏锦哪里肯放弃出游的机会,“没关系,有你陪着,怕什么?大不了我们不进书院,就在书院外头一边玩一边等你们。”

    朵姐儿虽然还不大会说话,但是也知道娘亲现在讲的是好玩的事情,便随了娘亲的样子,眼巴巴看着自己父亲。许承周看着这两母女,心中一软,脱口而出,“好吧,都带上你们。等我下次沐休的时候吧。”把苏锦喜得当即亲了许承周一口,朵姐儿和浩哥儿看得咯咯直笑,跟着有样学样,也都亲了自己父亲一口。

    八月初一秋高气爽,许承周攒足了三日假期,终于可以实现他的承诺,带着一家人直奔麓山。麓山风景秀丽,山脚下有太明湖,以湖为界将麓山分为两半。湖的东边是东山书院,只收男子;湖的西边是西山书院,只收女子,合称江南书院。

    这次时间充足,他们便想着先到太明湖畔住下,第二天再去拜访东山书院的秦先生。

    一大早出杭州城后,竟然遇上了许家族长,说来也巧,这日他也是带着自己的儿子,计划送他去东山书院。

    许家的族人大多居住在杭州、扬州、苏州和金陵等地,本家也是住在杭州,与许承周那一脉血缘最近。

    许老太爷的父亲与族长的曾祖父是亲兄弟,只是族长那一脉是长子嫡孙,许老太爷这一脉分了出来后,也是住在杭州,这两家因同在杭州,血缘又近,平时来往也是挺密的。

    当初许二老爷薄待自己的发妻,族长也是认为不妥的,但是毕竟是别人的家事,只要不是对宗族有坏影响,就算身为族长也不好说什么。

    虽然如此,族长一向对许承周还是不错的,许承周拿回自己母亲嫁妆的时候,分家出去的时候,族长也是出了一分力气的。对此,许承周看见族长也格外尊敬。他已经打算三年孝期满后,就要脱离宗族,自己开宗立祠。到时候少不得又要借助族长的力量。

    因此两家人碰面后,许承周十分热情邀请族长与自己同行。许家这任族长叫许伯伦,嫡长子也是个读书苗子,因此他已经通过关系,准备将儿子送进东山书院。

    许家虽然世代显贵,但是在朝中做上大官的人并不多,而且多为文官,像许承周这种做过二品京官,现在又任浙江总兵的武官,少之又少。

    得知许承周要去东山书院见名声远播的秦先生,许伯伦心中很是激动,打定主意一路上就跟着许承周走了,要让自己儿子在秦先生面前也露上一面。

    许承周也能看出族长的心意,其实这个堂弟,他平时也有接触,对方并不是只会死读书的人,与许承志一起都是许家这个辈分中读书读得不错的人。

    既然已经计划帮许承志一把,再为这个堂弟牵桥搭线,也不是什么难事。反正今天就是打算全家去拜见秦先生,带多两个亲戚,想来秦先生也不会在意的。

    浩哥儿虽然跟爹爹、娘亲一起坐车,兴高采烈,但是来了一个小叔叔,他善于交际的优点又冒头了,他开始缠着这个小叔叔玩。族长的这个儿子叫许承明,平日并不是读死书的人,也看了不少闲书,腹中也有不少故事,一路上他跟浩哥儿讲了好多故事,而且都是有感而发,比如说看见一地西瓜,讲了一个有关路人想偷西瓜,婆婆巧计吓退他的故事;看见有人骑着高头骏马,就讲了一个忠心耿耿的战马救主人的故事,把浩哥儿听得对他可崇拜了。

    苏锦不禁有些吃醋了,“平日里,娘亲也讲那么多故事给你听,也没见你露出这么一副五体投地的样子,白养你了。”

    许承明有点腼腆,“嫂子别恼,我这些故事都是平时听说书先生或者家里的婆子讲的,都是比较粗俗的故事,浩哥儿只是听了个新鲜而已?”

    苏锦想了想,也对,自己讲的故事都是着重教育意义,自然没有这种来自生活的典故显得生气勃勃。难怪浩哥儿喜欢听,自己听得也是十分入迷。

    由于大家都不赶时间,日落时分才走到太明湖。许承周已经派了身边的管事快马加鞭,先赶到太明湖畔,订好了客栈的上房,因为族长两父子也跟着一起,许承周让管事再加订了两间上房。

    众人在客栈住了一晚,第二天再直接去东山书院。东山书院和西山书院都是座落在山脚下,再蜿蜒向上,占地颇大,江南江北的不少年轻学子都是慕名而来,朝廷中不少祖籍江南的大官,都是出自这里的书院,因此名气极大。

    江南的人家都会为自己的子女能进入书院而感到骄傲。江南离皇权很远,这里的书院风格也与京城的两间著名书院风格迥异。特别是女子书院更加明显不同,北地的慎思书院明显是为皇宫培养女官,是京城皇家媳妇培训地。

    而江南的西山女子书院,科目并不偏重文字学识上,反而根据女子嫁人后需要的技能,一门一门分类,因此江南不少世家都愿意将自家的女儿送来这里速成两三年,拿了个好名声,然后就回家待嫁,因此江南的西山女子书院可以说是最佳媳妇速成地。

    东山男子书院的秦先生虽然不是书院的校长,但是他是当年连中三甲的才子,本来也在京城当官,后来卷入京城的党派争斗中,他倒也聪明,趁着家中老母去世一事回乡丁忧,他本来就是喜欢田园生活的人从此就没有再重返过朝廷,反而留在江南这里山清水秀,日子过得倒也休闲。

    他家本来就是江南本地富贵人家,家中产业颇丰,兄弟又擅长理财,因此即使赋闲在家,也不愁吃穿。后来东山书院邀他去左坐席讲授,他欣然答应了,一直做到现在,名声远播。他自己本身也十分喜欢这个工作,一年之中,倒有大半时间是留在书院中。因此他的家人也跟着长住到麓山脚下。

    麓山确实是个风景极佳的地方,山色郁葱,流水淙淙,太明湖广阔浩荡,旁边的太明小镇十分繁华,就是苏锦看了也有留下来长住的冲动。

    许承周是先带着苏锦他们到了秦先生的家中,秦夫人亲自在垂花门迎接苏锦她们。秦夫人在当年因秦先生也得了诰命,虽然秦先生后来致仕,跟着秦先生隐居于此。

    许承周将苏锦和朵姐儿留下在秦家,带着浩哥儿和族长父子,一起去了东山书院。对此,苏锦真想拿起许承周的手狠狠咬上几口。本来她打的主意是好好逛逛与谨习书院齐名的东山书院,没有想到还是失之交臂。

    秦夫人也是个妙人,可能看出了苏锦的心思,便笑着说,“他们书院不许女子进去的,现在能进去都是一些粗使婆子,我平日都没有进去过那里。你要是能多待几天,我带你去湖对面的西山书院玩,那里的许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