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美国驻华大使传奇 >

第9章

美国驻华大使传奇-第9章

小说: 美国驻华大使传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里奇帮助。霍尔德里奇身材高大,对基辛格来说衬衣太长,总算凑合着可用,但突然发现印着“台湾制造”。基辛格此刻还不忘开玩笑:“真不吉利,我就是担心台湾问题会使会谈卡壳!”这件事后来基辛格多次在宴会桌上或严肃的会谈时当趣事来讲,博取听众一笑。    
    这第一顿饭令美国人吃得十分开心,钓鱼台的师傅大显身手,菜式多样,制作精美,有国酒茅台尽供享用。基辛格一再称赞饭菜可口,说比白宫大厨师亨利·哈勒的饭菜好多了,无法相比。此后近两天内顿顿如此,且花样翻新,到基辛格辞行时,他一再说,来中国才48小时,自己就吃胖了,体重增加了好几磅。    
    饭后稍歇,基辛格博士与周恩来总理按通知时间在6号楼开始正式会谈。


第二部分周总理赞扬洛德年轻有为,洛德为中美会谈做记录

    下午4时多,周总理在6号楼会见基辛格一行。美方人员在门厅内排成一行,等候与周总理握手。首先是基辛格,周总理与他寒暄了几句。接着是霍尔德里奇,周总理握着他的手说:“我知道,你会讲北京话,还会广东话,广东话连我都讲不好。你在香港学的吧?”霍尔德里奇忙说,自己50年代初在香港待了一段时间,有了提高中文的机会。其实,霍尔德里奇1937年还来旧中国旅游过,到过北平、上海等地,此时他在基辛格亲自主持的国家安全委员会工作,与洛德一样都是基辛格的得力助手。下一个是斯迈泽,周总理一面握手一面说:“我读过你在《外交季刊》上发表的关于日本的文章,希望你也写一篇关于中国的。”斯迈泽说,自己到过日本和南越,对中国了解不够。他是基辛格手下主管日本和越南事务的得力助手。轮到洛德时,他自动报名:“温斯顿·洛德!”周总理对洛德说:“小伙子,好年轻。我们还是半个亲戚呢。我知道你的妻子是中国人,在写小说,我愿意读到她的书,欢迎她回来访问(周总理指的是她的《春月》一书)。”洛德连声表示感谢和高兴。周总理事前已读过有关美方人员的介绍材料(有些正是我们外交部美大司的同志赶写出来的),而且能够过目不忘,脱口而出,因此在初次见面时就能说出每个人的一些特点,令对方马上感到亲切。    
    周总理一露面,就给对方以深刻印象。基辛格后来在其回忆录中这样描绘:“他脸容瘦削,但神采奕奕,双目炯炯,他的目光既坚毅又安详,既谨慎又满怀信心……他举止娴雅庄重,他使举座注目的不是魁伟的身躯,而是他那外弛内张的神情,钢铁般的自制力,就像一根绞紧了的弹簧一样。他似乎令人觉得轻松自如,但细心观察就知道并不尽然。”    
    中方官员也跟在周总理后边,与美方人员握手后一同进入会议室。双方隔着一张铺着绿台布的长桌坐下,周总理身旁有叶剑英、黄华、章文晋、熊向晖、王海容、唐闻生和冀朝铸。基辛格身旁有霍尔德里奇、斯迈泽和洛德,特工人员雷迪和麦克劳德也在场,仍提着沉重的文件箱,但未入座。中方怕特工人员太累,把他们二人请到另一房间休息,终于离开了会议室。    
    9日下午起,双方举行政治性会谈,先后进行了6次,共11个小时,这还不包括宴会上的交谈时间,到11日下午会谈才结束。洛德和霍尔德里奇在会谈时一直紧张地做记录,可以说是笔不离手,工作相当辛苦。我们中方的工作人员当然也很辛苦,除了参加会谈,还得连夜整理会谈简报(基本上是逐字记录),在每天早晨以前印出分送各位国家领导人。美方这一次来访未带通讯设备,无法与白宫和总统汇报情况,这倒使洛德等少了一件麻烦事,整理记录的事可以到回程时在飞机上再搞。    
    周总理与基辛格就国际形势、印支问题、朝鲜半岛、日本、南亚次大陆、美苏关系以及中美关系,特别是台湾问题进行了广泛讨论,交换了各自看法。    
    第一次会谈时,基辛格和他的助手洛德、霍尔德里奇等都带着一大包文件。周总理客气地说:“我们的习惯是先听客人讲,阁下已准备了一本本的东西,先听听你的意见。”基辛格开始显得有些紧张,先拿出一份准备好的稿子念道:“对中美两国来说,这是第一次在平等的基础上举行会谈,也是打开了历史上新的一页。今天是全球的形势发展使我们相遇在这里,现实把我们带到了一起。”接着他提出了要会谈的七个问题,即:(1)台湾问题;(2)印支问题;(3)同其他国家关系问题;(4)南亚次大陆形势;(5)中美联系途径;(6)关于军备控制;(7)中方愿提出的其他问题。基辛格照本宣读的讲话稿还说:“中国担心的是美国同别国联合起来反对中国,其实美国永远不会这样做,中国不对美国构成威胁,在没有考虑中国意见的情况下,美国不会采取任何涉及中国利益的重大步骤。”基辛格的这个开场白是他与尼克松精心准备的,力图使中方了解美方战略意图,虽未提苏联,但矛头所向是明显的。由于周总理不带稿子,谈话随机应变,基辛格在讲完开场白后也放下稿子,侃侃而谈,显出了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的本色。    
    洛德和霍尔德里奇事后谈起此事时透露,访问的几个月前,他们就开始准备各种“本本”(谈话稿),关于美苏关系、美越谈判等题,是基辛格指导下由洛德、乔纳森·豪中校和威廉·斯迈泽编写的,中美关系部分主要由霍尔德里奇起草。这些人都是国家安全委员会的官员,有时也向国务院要材料,但访华的事严格保密,不让国务院的人知道。当然,国务院的人也有事干,因为基辛格公开访问西贡、曼谷、新德里、伊斯兰堡和巴黎等各国首都,要与各国领导人会谈,需要准备的材料和文件也不会少。    
    基辛格与周总理会谈时,美方由洛德、斯迈泽和霍尔德里奇三人做记录,事后再整理成文。中方由美大司的廉正保和肖心文等同志用中文速记记录下来,我和另外几位美大司的同志做临场记录,写成简报先印出来供领导参考,廉正保等再根据速记编出逐字记录。由于美方不是逐字速记记录,从美国解密后发表的记录来看,与中方记录有些出入之处,两相比较,中方的记录更为可靠。从工作量来说,由于洛德和霍尔德里奇既参加会谈,又做记录,事后他们在返国途中在飞机上互对记录,整理成文。那时尼克松总统已在加州的克利门蒂等候他们,听基辛格的汇报和阅读洛德等整理的记录。


第二部分周总理引用尼克松讲话,基辛格毫无所闻

    在这次会谈时,周总理讲到国际形势的变化发展,引用了尼克松1971年7月6日在堪萨斯城的讲话。尼克松在讲话中提出世界上出现了五种力量的观点,认为国际形势已发生了巨大变化,美国遇到了过去“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美国要从军事竞争转向经济竞争。尼克松在讲话中把中国列为五大力量之一,美国要同中国和好,设法改善相互关系。周总理引用尼克松讲话的内容时表示,中国在经济方面比较落后,不成其为尼克松说的那种力量,我们永远不做超级大国。当双方谈到台湾问题时,基辛格说,台湾问题可分为两部分:(一)关于美国在台湾的“军事存在”,美国准备在印支战争结束后很快从台湾撤出三分之二的美军,随着中美关系的改善,再削减其余部队。(二)关于台湾的政治前途,美国不搞 “两个中国”或“一中一台”,不支持“台湾独立”,不再讲“台湾地位未定”。但中美关系正常化要到尼克松总统第二任期才能解决。周总理对此表示不满,要求美方加速解决台湾政治问题的速度。在双方讨论上述问题,特别是国际问题时,周总理一再提到尼克松的堪萨斯讲话,而基辛格对此竟毫无所知,显得有些被动。当天会谈后,基辛格向中方借阅此文,作者接到这一任务后,立即向新华社索要英文稿,新华社参编室以特急件送到钓鱼台时,上面写了“仅此一份,请用毕退还”。因美方索要甚急,中方立即将此稿交基辛格。后来美方人员在回忆录中就“仅此一份……”做了不少文章,说中方怎么连复印机也没有。他们以为“退还”的要求是中方代表团向美方提出的,其实这是新华社写给外交部的。总之,这是个小插曲,也说明我们当时的办公设备确实差,真的连一台复印机也没有。最后到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达成《上海公报》时,我们这些接待班子的人在上海还得找个印刷厂,用铅字排版手工操作印出了公报全文(中英文)。与现在相比,当时的工作条件确实落后,现在外交部每个办公室都有电脑,各司都有好几台复印机,如要美国总统的某篇讲话,几秒钟即可从网上调出,工作效率大为提高。    
    尽管当时我们的条件差,但从接待人员到参加会谈的负责同志都能圆满完成任务。尼克松1971年7月6日的堪萨斯讲话,就是新华社从电传收到后立即译出打印送外交部的。我们看到后认为这篇讲话与这次会谈大有关系,立即将中文稿送周总理。周总理阅后要我们加印多份,发有关领导同志。外交部连夜加印和分发,使所有中国有关领导人事前都读了这篇讲话。而美方虽然设备先进,信息灵通,但由于国务院和白宫互不通气,也不敏感,尼克松7月6日的重要讲话,基辛格到7月9日竟未看到!他还得向中方借阅,这不令人难堪吗?


第二部分达成尼克松访华《公告》,基辛格完成“破冰之旅”

    1971年7月11日中午12时20分,基辛格一行结束了在中国的“破冰之旅”,乘机返回巴基斯坦,结束了他48小时的秘密访华之行。基辛格同中方达成了一份即将宣布尼克松访华的《公告》,这是他的重大收获。    
    这份《公告》的达成,显示了周总理的机智和灵活。中方开始把联合公告稿提交美方时,有两点使基辛格感到为难。一是里面提到双方谈了台湾问题,二是说尼克松表示希望访华,中方才同意邀请他。得知基辛格感到为难后,周总理对公告稿做了修改,不再提台湾问题(讨论中美关系就包括了台湾问题);把尼克松想访华改成中方“获悉”此事,就邀请他访华。这样对双方都说得过去。基辛格对这一妥协方式十分满意。这份短短的《公告》将震惊世界。基辛格是怀着希望而来,取得成功而归,心满意足地离去。由于双方保密工作做得好,西方世界都被蒙在鼓里,以为基辛格刚刚结束对巴基斯坦的访问!    
    陪同基辛格第二次访华,参与《上海公报》的谈判    
    1971年7月基辛格访华时,还没有考虑为尼克松访华发表公报的事。当基辛格向尼克松汇报了他第一次访华情况后,两人得出共识,需要发表一个“联合公报”,以显示尼克松访华的成果。    
    1971年10月21日基辛格第二次访华,主要任务就是与中方共同起草公报稿。原来他们设想的比较简单,以为公报中多强调一些共同点就可以了。结果是碰了钉子,双方的公报稿谈判花了很长时间,而且经历了激烈的交锋和讨价还价,一直到1972年2月尼克松访华结束的前一天,即2月27日才达成协议。    
    公报的谈判,分为两个阶段。1971年10月21日至26日,由周总理亲自与基辛格会谈。1972年2月22日至27日为第二阶段,由乔冠华副外长与基辛格会谈。1971年10月22日,基辛格提交了美方草拟的第一个公报稿,内容分三部分:(一)双边关系的基本原则;(二)对世界形势的看法;(三)双边关系的具体问题(包括台湾问题)。在“一般原则”部分,美方同意把“互相尊重领土主权、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平等互利和和平共处”作为指导两国关系的原则。这一部分是十分可取的,获得中方赞同。在“对世界形势的看法”部分,虽然内容多取自周总理与基辛格会谈中提到的一些问题和观点,但美方把一些重大分歧一带而过,主要是讲双方的“共同利益”和“共同点”。对此,周总理表示反对,并为此做了长篇发言,分析双方对世界形势的不同看法和立场,并指出:双方掩盖分歧,达成不说真话,也不打算遵守的陈词滥调的文件,只会给两国人民一些幻想,也将使他们失望,反而不利于两国关系。周总理主张双方把各自的不同看法写进公报。基辛格受到很大震动,当晚与洛德等密商对策,讨论来讨论去,最后想到中方这种写法也有可取之处(意思是美国内部意见不同,有些人反对与中国和解,美国的“友邦”对此也不理解,把分歧说清楚,也有好处)。当晚双方复会后,基辛格表示“同意这一改变,这样写也有可取之处”。但他强烈希望中方在用词上要温和一些。他一再说,美国总统跑16万英里到中国来,不是为了共同发表一些高调谴责自己的词句。


第二部分中美在台湾问题上发生争论

    公报的特殊格式确定后,双方进入实质内容的谈判。台湾问题一直是双方争论的焦点。1971年7月基辛格第一次访华时曾在台湾问题上做出几项重要承诺,包括美国今后不支持“两个中国、一中一台”,不支持台独运动,不再说“台湾地位未定”,印支战争结束后先从台湾撤走三分之二美军,随后再撤出其余美军。美方不愿把这些口头承诺写进公报里。基辛格表示,“不是我们说过的问题都能写出来”。在美方起草的公报里,美方只说要“逐步减少”在台湾的美军,而且还以台湾问题和平解决为条件。周总理明确告诉基辛格,美方必须声明四点:(一)只有一个中国;(二)鼓励中国人自己解决这一内政问题;(三)美国不进行将台湾从中国分裂出去的活动;(四)要全部撤走美国军事力量,美军撤走可分步骤进行,不一定马上都撤,但上述四点立场必须表明出来。由于美方未能满足这一要求,台湾问题未达成协议,双方商定于1972年2月尼克松总统访华时继续讨论。洛德妙语受赞扬,中方智慧破僵局    
    1972年2月22日,双方重就联合公报内容展开讨论。这次中方由乔冠华副外长主谈,美大司司长章文晋等协助;美方仍由基辛格主谈,只带洛德一人出席,有时也有霍尔德里奇参加。这次会谈涉及余下的各种分歧,包括中方声明中所述“人民要革命”一词,美方坚决不同意;美国声明中所述它对韩国和日本的条约义务问题;关于“双方都不在亚太地区谋求霸权”的提法问题等等。最关键的分歧是中方要求美国无条件从台湾撤军问题,本段先叙述双方在台湾问题上突破僵局的过程。    
    从中方的立场看,我们未在公报内提废除美台《共同防御条约》,只提要求美国从台湾撤军,已经是对美方的照顾和妥协;但美方强调公开宣布撤军将引起国内右派亲台势力的强烈反对。因此双方就此问题一直争论到最后一天。    
    国内有些报刊或书籍有个误传,以为中美在台湾问题上争论不休,最后基辛格和洛德想出了一句妙语,“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结果皆大欢喜,僵局迎刃而解,云云。其实这仅是误传。据作者了解,洛德想出(或从国务院为中美大使级会谈准备的文件中查出来)的这句妙语确实不错,它包含了美方承认“一个中国”原则的意思,受到了中方的赞扬和同意。但这一妙语早在1971年10月22日美方提出的第一份公报草案中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