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美国驻华大使传奇 >

第12章

美国驻华大使传奇-第12章

小说: 美国驻华大使传奇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1979年5月1日,布什宣布竞选总统,李洁明一方面在亚洲政策上为布什献计献策,另方面也参与竞选活动。后来布什成为共和党总统候选人里根的竞选搭档(副总统候选人),奉命于1980年8月16日访华,为里根的反华言论进行解释工作,李洁明也随行。里根总统上台后,1981年6月派黑格国务卿访华,由于黑格有“中国支持者”之称,里根总统和布什副总统对他不放心,分别派国家安全事务助理艾伦和李洁明等随行,李洁明将黑格的讲话内容及时偷报回华盛顿。随后李洁明被亲台反华的艾伦推荐当了美国驻台湾的代表(即美国在台协会驻台湾分会主任)。这一身份名义上是非官方的,但艾伦在安排里根总统接见美国新任驻外大使时,却把李洁明安排了进去。当日里根预定分别会见12个大使,最后一名是李洁明。里根夫人南希和副总统布什都在座,里根向李洁明说,“你去台湾,我喜欢那些人,我要你了解这一点”。这句话成了李洁明在台湾工作的座右铭。


第三部分自称重返中国当大使是“落叶归根”

    1988年是美国的大选年,共和党的老布什以副总统之尊参加总统竞选获得成功,1989年1月20日起入主白宫。李洁明又有了升迁的机会。1989年1月李洁明奉调自韩国返美,不久即被任命为驻华大使。    
    李洁明的任命顺利地通过了参院外委会的审查。中国人常听到美国国会举行听证会,以为是多大的场面。其实一般听证会出席的议员并不多,四五个人是常有的事,有的议员有事时在会场进进出出是司空见惯的。1989年4月13日参院外委会为李洁明的任命举行听证会,不知是多数外委会成员对此事没有兴趣,还是有其他原因,在场的只有两个议员,克兰斯基主持会议,赫尔姆斯向李洁明提问,真有点像中国人演双簧的味道。    
    当李洁明谈到中美关系时说,中国的首要目标是实现现代化,这方面只有美、欧才能成为中国的伙伴,苏联无关紧要,它没有供应中方需要的财力与技术;从地缘政治的角度看,中国的主要威胁来自北方,因此中苏发展关系是有限度的,不必因为现在中苏有所接近而担忧。关于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他强调现在有积极的方面,即双方交往增加,1984年以来,40万台胞已访问大陆,双方贸易每年已达25亿美元,台湾海峡局势已日渐缓和。美国的立场是推进这一和平进程,不必参与调解。关于西藏和人权问题,李洁明认为美国不应急于求成,可通过一些接触加以影响。对于中国政局的发展,他表示中国政局稳定,人大会议比过去开得活跃,社会上可以存在不同看法,但中国政府对新闻界控制较严。他认为中国政府会继续奉行改革开放的政策,但在进程中会有小的调整和修正。赫尔姆斯问的正是当时美国朝野关心的几个问题:中苏关系发展前景,台海局势如何,中国人权状况及政局动向……而李洁明答的也正是美国政府的官方立场,没有超越雷池一步。看来李洁明同这两位议员的关系还不错,互相留着面子,没多费口舌,4月18日第二次听证会就一致通过了这一任命。    
    1989年4月22日洛德大使前脚刚离开北京,同年5月2日,李洁明夫妇后脚就赶到了北京。布什总统急于派李洁明到北京是有考虑的,他想到的首先是戈尔巴乔夫定于5月15日访华,这是中苏两大国多年来第一次实现首脑访问,象征着“结束过去,面向未来”的开始。他为此不但早在上台伊始就匆忙对中国进行了一次工作访问,5月又派第七舰队司令曼兹中将访问上海,同时又邀请人大委员长万里5月前往美国访问。    
    李洁明于5月8日拜会杨尚昆主席,呈交了他担任大使的国书。李洁明一见杨尚昆主席就表示:他原来生在中国,这次来中国任职是“落叶归根”,他是“带着强烈的回到出生地的感情来当大使的”。临行前布什总统交代他,要努力使中美关系发展得更牢固,这就是他的使命。杨主席按照礼仪对李洁明的任命表示欢迎,并强调,国际形势已有了重大变化,但中美关系的重要性并不因此而降低,他希望新大使为加强中美关系而努力。    
    5月11日,李鹏总理会见了李洁明,他明确向李洁明指出:美国人常用自己的观点观察世界,这我们可以理解,但如果试图用美国的观点来影响中国,则不可取。他这句话显然是警告美方,不要干预中国内部事务,不要从背后鼓动学生闹事。    
    此后李洁明又拜会了钱其琛外长。    
    正当李洁明作为新任大使到各单位拜会的序幕才刚拉开,华盛顿就命令他先去上海出席美国舰队的访问活动,并要他陪同万里委员长到美国访问。美国白宫注重的是国际战略格局,不能让戈尔巴乔夫访华的镜头掩盖了中美之间的重大交往。而李洁明在中国看到的则是天安门前中国学生的集会,他认为这比戈尔巴乔夫访华和万里委员长访美更加重要,更加戏剧性,而且当时已经成了美国多家报刊和电视台热播的中心议题。李洁明向华盛顿提出反建议,要求立即回到北京,严密关注北京的“政治风波”。


第三部分北京“政治风波”期间忙坏了美国大使

    李洁明急忙返回北京,这时为报道戈尔巴乔夫访华而来的美国众多记者已盯上了天安门前的集会活动,美国驻华使馆的几名武官和情报人员也身穿便服,整天混迹在集会的人群中。    
    李洁明在《中国问题专家》一书中是这样描绘美国使馆人员分头活动情况的:    
    美国官员都多头进行活动。助理陆军武官沃策尔(Wortzel)少校等二人到处奔波,6月2日到达北京西北郊,看见示威人群正阻挡军车车队入城,就在旁拍照,中国军官叫喊不准他偷拍情报。6月3日他们又出现在南苑机场附近,观察军用飞机运载部队到北京的情况。    
    美国驻华武官雷德将军已事前在北京饭店临近天安门一侧租下房间,用以观测广场的活动。他并违背中国的规定,从境外偷运进步话机,分给部下与他通信联络。    
    自4月开始,美国武官处已与英、德、加、澳(澳大利亚)、日等馆建立了交换情报机制,把北京划分为几个区,各国分工探测情况,然后分享成果。5月底,他们分别在北京一些关键地点建立了监听站,派人在各点值班。美国使馆人员忙得不可开交,包括接收沈阳、上海、成都、广州四个总领馆发来的情况,每个人每天工作都达12~15小时。    
    沃策尔武官和赫斯基(Jim Huskey)领事官都是“好样的”,他们分别在两个关键地点驻守。沃策尔在南苑机场附近住进了小旅馆。赫斯基在天安门广场,整夜在历史博物馆前打转。6月3日和4日,他都违背中国政府的戒严令,留在天安门广场附近。    
    在复兴门那里也有武官值班,随时报告部队进城情况。6月4日事件爆发时,赫斯基一直在天安门待到深夜两点半,后又退入北京饭店17楼,一直看到人群退出广场。    
    李洁明自己则在美国使馆二楼政治处通宵坐镇值班,没有回他在三里屯公寓楼的住处。    
    由上可见,在北京发生政治风波时,美国人是多么“忙碌”,多么肆无忌惮地在探测中国的政治情况。更令人不安的是,他们也在间接地散播谣言,鼓动动乱,因为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得来的情况、小道消息用热线一天24小时向华盛顿发报、许多不实的消息又从“美国之音”等传播渠道散发向全世界。    
    写到这里,作者还记起1989年6月4日夜间的一件事。我正在外交部美大司值班室值夜班,忽然接到了李洁明大使的电话,他说天安门前很乱,北京到处听到枪声,有几名美国人,主要是来访的记者原来在天安门广场活动,现在失去了联系,不知去向,希望中国政府协助打听一下,华盛顿很关心他们的安全。我首先表示,中国电视台已多次广播北京市政府的通知,要人们离开天安门,以免出事,你们美国人不听劝告,仍去天安门一带活动,这是违背规定的,如发生事端,应由你们自己负责。同时我也答应代为探询一下这些人的下落。放下电话后,我先报告领导,然后给北京有关部门挂电话,打听美国人的去向。过了一会儿,北京有关部门来电话说,广场附近的外国人,其中有几名美国人,都已被领到劳动人民文化宫,又从那里转移到了灯市口东口的王府饭店,美国使馆可派车去接人。我把这一情况通知了李洁明,他听到后如释重负,一再表示对中国政府的谢意。他还说,“有了这个好消息,我就可以安心地回去睡觉了”。


第三部分美国驻华使馆庇护方励之事件

    6月5日,被中国政府通缉的方励之偕夫人李淑娴畏罪潜入美国使馆文化处寻求“庇护”。李洁明闻讯后,考虑再三,不敢接受这一请求,生怕此事对使馆不利,便派使馆政治处的官员博格哈特和卢赛尔与方夫妇交谈。二人说明:给予“庇护”会引起很多麻烦,如方一家住下,其他被通缉的人也跑来,使馆将无法应付。他们建议方励之另找地方躲藏,或实在无处去,美方可给办出国签证,方夫妇可设法逃往国外。经过3小时的劝说,方夫妇同意留下护照,请美方办签证,次日自行去取。李洁明如此处理,是根据国务院过去曾对驻外使馆做过的规定,即不要轻易接受庇护申请,否则将给使馆带来麻烦。    
    美国驻华使馆当即将上述过程申报国务院。国务院中国处代处长贝德尔接到申报后,立即表示不同意见,认为过去的规定只适用于一般情况,是针对不明身份的人闯入使馆而制定的。他认为现在是美国支持的“知名不同政见者”在危机情况下求救于美国使馆,若拒之门外,一旦遭受不测,让美国公众得知后,必然兴师问罪。贝德尔于是紧急请示副国务卿金米特,还打电话给白宫主管官员,提出自己意见,得到上级批准后,他立即向使馆下达指示:马上接受方励之入馆。    
    李洁明得到指示后,即派博格哈特和卢赛尔二人前往寻找方夫妇。此时方励之夫妇已在身份特殊的美国人佩里·林克护送下到了建国饭店,住进《华盛顿邮报》驻华记者马修斯的房间(马修斯去上海出差)。博格哈特这次对方夫妇优礼有加,不但同意他们进使馆,还说“你们将是布什总统的客人”。    
    他们四人像国际间谍一样行事,从建国饭店后门溜出,进入事前等候在那里的小面包车,直奔李洁明的大使官邸,把方夫妇安置在官邸的客房内。那时李洁明的大批家具行装尚在运输途中,室内空空如也。李洁明自己还在三里屯公寓内住着,因此方励之夫妇成了官邸的惟一住户。美方规定,夜晚方夫妇不能开灯,白天不能出门,绝对不能让中国警卫人员发现行踪。    
    其实这种规定是多余的,中国政府很快就得知方励之夫妇的下落,不但马上增派警卫把官邸团团围住,严查出入人员,而且两天后,即6月8日,外交部副部长朱启祯就召见李洁明,严正警告美方,方励之犯有策动动乱的罪行,美方庇护这种罪犯是干涉中国内政,中国政府对此表示极大的遗憾,并提出严重抗议。    
    从此,美国非法庇护方励之便成了中美政府间的一场严重外交交涉,长达一年之久。    
    李洁明正式迁入官邸后,便叫方夫妇迁出客房,重新把他们安置在官邸大院后面的医务室内。原来的门诊室成了卧室,化验室成了厨房,牙医室成了电脑房和工作室。室内窗帘皆拉上,大门加固,全室安装报警系统,任何人不准入内,还安排了专人为方夫妇采购食品、选送书报。    
    李洁明不轻易与方夫妇会面,有事要见时都安排在夜晚,等中国工人、佣人皆已离去,才偷偷与方见面。    
    有一次,美国的泰德·肯尼迪参议员委派一个叫希尔的人来见方励之,要发给他罗伯特·肯尼迪人权奖章。李洁明不但同意让二人暗中会面,还让方有充足的时间写出发言稿,让希尔带走。后来证明,那篇发言充满反华言论,连美国国务院也对此事不满意。    
    李洁明曾制定一项计划,想用外交信使邮箱或男扮女装偷运方励之出境,被国务院制止。中方闻到风声后也向李洁明提出交涉,不得偷运方离开北京。李洁明只好作罢。    
    方励之夫妇待在美国大使官邸内,对中美两国都成了提心吊胆的事。对中国来说,总怕他通过化装隐蔽在汽车内逃出,因此加强了美国大使官邸的警力和检查,不胜其烦,而且更重要的是美国反华势力常以此制造反华舆论。对美国来说,也如鱼刺在喉,不吐不快,但又吐不出来,造成了极大不便。第一个提出解决此难题的是邓小平。1989年11月7日~10日前国务卿基辛格访华时,邓小平提出了恢复中美关系的“一揽子解决建议”,包括双方谈判解决方励之问题和美方解除对中方的制裁等。当时邓小平指出,在方励之承认违法的基础上,中方可让他离境,但美方要保证他不得从事反对中国的政治活动。基辛格认为这一方案是可行的,向布什总统做了转达。美国政府几经考虑后,由副国务卿伊格尔伯格向中方做出正式答复:(一)由李洁明大使就近与中方讨论解决方励之问题的办法;(二)中美关系的其他方面由中国驻美大使朱启祯与美方代表在华盛顿会谈;(三)欢迎双方就经济合作上的大项目进行研究;(四)原则同意邀请江泽民总书记在明年合适时间访美,以完成关系正常化的进程。从美方的答复来看,似乎颇有诚意。但由于随后东欧政局发生剧变,美方错误地对国际形势进行重估,放弃了与中国改善关系的努力,使上述答复中的大部分内容落空或未谈出结果,只剩下关于方励之问题的谈判还在持续进行中。    
    关于方励之问题的谈判是由外交部副部长刘华秋与李洁明大使进行的。这一谈判延续的时间很长,直到1990年6月25日双方才达成谅解,主要内容是:在方励之承认错误的基础上(方书面承认他的言行违背了中国宪法的有关规定),中方以健康原因批准方励之夫妇出国就医。方夫妇出境后,先在英国住了半年,后又移至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普林斯顿大学待了一段时间,最后落脚在美国南方的亚利桑那大学。方夫妇出境后过了一段时间,中方也批准他们的儿子去美国。    
    这一案件的解决,虽未能使美方全面解除对中国的制裁,但部分制裁得以取消或放松,如当月美国宣布不再阻挠中国取得世界银行贷款。更重要的是,它对缓解中美紧张关系起了一定作用,对布什总统当月宣布无条件延长对中国的最惠国待遇创造了较为有利的气氛。


第三部分一次重要的会见

    1990年12月9日至10日,布什总统派其国家安全事务助理斯考克罗夫特作为特使访华。李洁明此前返回华盛顿汇报工作,也同机到达北京。    
    斯考克罗夫特访问结束后,李洁明于12月14日向外交部提出,希望会见中国领导人江泽民。江泽民总书记于1991年1月16日会见了李洁明,并借此机会阐述了中国政府的政策和主张,对中美关系来说,这是一次重要的会见。    
    李洁明首先谈起他对中国各地的参观、访问(他已到过上海、天津、湖南、广东、江苏、东北、新疆等地)。他对刚访问过的上海印象特别深刻,相信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发展的前景令人鼓舞。他还说,中美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