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曹禺全集6 >

第22章

曹禺全集6-第22章

小说: 曹禺全集6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都欢喜春节的雪花。一片银白,预兆着碧绿的禾苗,茂盛的花草。台湾的气
候怎样呢?我没有到过那里,然而,孩子们立刻说出:台湾是亚热带的气候,
四季温暖如春。那么,我想此时一定有鲜花在路边开放吧!我们的祖国是多
么辽阔,多么美丽啊!

尽管气候是如此不同,但是我们心中有一点是共同的。过春节了,人们
便都念着团圆,要和家人、亲友们团聚。

亲爱的台湾同胞,你们有亲人和朋友在我们中间。我在台湾也有一些过
去的老朋友。我们彼此已有三十年没见面了。这些老朋友还活着的话,都该
是儿孙满堂了,我们的这些后代都是从未见过面的。难道我们老友不该重逢,
后辈不该相识吗?我们实在是应该团聚哟!

历史造成的隔阂,使台湾和大陆分隔开来。一条窄窄的台湾海峡,隔断
了我们一切的联系。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这是多么大的不当去年十二月二十
六日,中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通过了那篇《告台湾同胞书》,一
致举手表决时,我心中万分激动。我们中华民族有悠久的历史,有灿烂的文
化,这是我们共同的骄傲。我们祖国的前途应该由我们共同承担。我们同宗、
同族、同文化的一家人,不能长久分离!现在我们在这里伸出了双手,我想
象到,这双手必然被水湾对面另一双手紧紧握住,那便是你们,我们的台湾
的骨肉兄弟热乎乎的一双手啊!

我今年已经七十岁了,我是多么想看到大陆与台湾的分裂局面结束,看
到祖国统一。到那时,台湾的同胞们会到北京来游玩,我虽然年老,但我要
陪你们一同登长城,一同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我也可以到台湾去,看一看
台湾的风光、台湾的风土人情。。。那将是多么愉快、幸福的团聚啊。我作
为一个文艺工作者,还要请你们看戏,听音乐,看舞蹈。自从粉碎了“四人
帮”,我们的文艺界迎来了一个春天,文坛的百花,越开越茂盛。我个人刚
刚完成话剧《王昭君》的创作,这是敬爱的周恩来总理生前交给我的任务。
我领会周总理的意思,是要我歌颂我国各民族的团结。我还要继续修改,也
希望能听到台湾同胞们的意见。

我看到过台湾的文艺作品,我觉得我们的文化应当交流,我们要互相接
触。我们中华民族的新文化应当由我们创造。

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我们要把我们智慧的头脑,勤劳的双手,奉
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我们的祖先在看着我们,我们的子孙也在看着我们。
我们应当说,我们决不辜负他们,决不辜负我们的祖先和孩子们。亲爱的台


湾同胞,话短情长,你们一定会听见的,我的骨肉兄弟!

(原载《人民日报》1979年 
1月 
28日)


刻苦学习加强实践

我非常高兴地看到这么多年轻的同学和成为教师的老同学在一块儿谈
心,我有点感想。我们搞戏剧的,从我们的祖父往上数,演戏这个行当是最
低下的,是被人瞧不起的。我们的父母如果知道了我们是演戏或者写戏的,
就不允许我们参加这种活动,认为辱没了祖先。我记得一个老前辈洪深先生,
他从清华大学毕业后到美国留学,是学磁器的。后来他对美国戏剧感兴趣。
就在耶鲁大学学戏。这件事传到他的家乡,他的乡亲、家族和父母,都认为
是不孝之极,他的叔叔对他说,你为什么做这样下贱的事情?快点回来,我
给你找点好事由,最低当个局长。但是洪深就喜欢搞戏剧和电影,终于成为
我们最早的老前辈之一,这就说明了在旧社会的戏剧工作者所处的社会地
位。在旧社会的反动统治下,演戏的要上娱乐捐。都是什么人上娱乐捐呢?
只有妓女、歌女、舞女。。这样一些人才上娱乐捐,而我们演戏的人也要上
娱乐捐,就很清楚暴露了那些反动统治者是如何看待演戏这个行当的了。

现在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的政治地位翻了身,人民把我们看作
教育者,党的宣传员,是文化战线上的重要组成力量。中央戏剧学院应该说
是全中国戏剧界的最高学府,在人民面前,我们的教师、同学和干部都有了
崇高的地位,我们是幸福极了,但我们要问:这种幸福和崇高的地位是谁给
的?是人民给的,是党给的,所以我们的第一件大事就是要为人民服务。我
们生活在这样的幸福当中,我们要时刻牢记所肩负着的重担和神圣的职责:
教师们要认真、严肃地全心全意地教好学生;同学们也要认真、严肃地全心
全意地学好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我们共同创造出崭新的人民戏剧。

我们要教育同学有崇高的目的,从一切为了人民出发,在当前说来,就
是一切为了四个现代化,为了把祖国建设成为有高度文化的社会主义强国。
有这样一个崇高的目的,我们绝不能从中取巧、图名图利。我在大学读书的
时候,有各式各样的教授,有的只为了拿那几百元工资,每星期教三四节课,
下课铃一响,把笔记本一台就走,多半秒钟也不肯教;有一些学生也不好好
地听课。这样的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当然造就不出好的学生。现在学习的条
件太好了。同学们想一想,从古到今哪里有过戏剧大学?戏剧学院是随着新
中国的成立而建立的。因此,同学们应该无昼无夜地勤学苦练,做到得心应
手,学到一套本领,勤勤恳恳地为人民服务。还有一点,话剧从开始有的时
候起,就是为政治理想、为改造现实服务的。同志们了解了春柳社的历史,
就可以知道了。春柳社到现在不过七十多年,当时因为满清政府太腐败,我
们要救国、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打倒封建主义,才建立的春柳社,才搞话
剧。现在我们是要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国而奋斗。如果没有这样的崇
高目的,我们还搞什么戏剧?那就是个市侩、是个被人瞧不起的人。

我想谈一点个人的切身感受。我从十五岁搞话剧,到现在有五十多年了,
我总是在戏剧创作和演出当中活动,从来没有停顿过。因此,我希望同学们
在学戏的过程中要永不间断地实践、再实践,在实践中检验学习的对不对,
适用不适用,一切戏剧学问都要在实践中检验。因此,我们应该早一点实践,
不要像过去学医那样,学了八年还不会接生,不会治好阑尾炎。我主张早一
点实践,快一点实践,而不要学了几年才实践。学了一些基本训练,练了一
定的功夫的时候,要赶快实践;在实践中增长智慧的才干,在实践中深入认
识我们的武器——戏剧艺术的力量,增加我们的勇气和信心。


中央戏剧学院给了同学们许多好的学习条件,而且还有专业教师指导,
这样的学习机会,不是任何剧院的演员或舞台美术工作者都能得到的。只有
同学们才有这样的学习条件。中央戏剧学院是有成绩的,但距离党和人民对
于我们的要求仍然差得很远。我们要永远不自满、不知足,勤学苦练,孜孜
不倦地自强不息。希望我们的教师和同学,都能树立为人民而教、为人民而
学的目标,永远做无私无畏的战士,为创造无产阶级崭新的伟大的戏剧艺术
而贡献我们的终生。

(根据在全院大会讲话记录整理)

(原载《戏剧学习》1979年第 
2期)


“有朋自远方来”——欢迎英国老维克剧团来华演出

世界伟大的戏剧家最早被介绍到中国的,是莎士比亚。

今天,英国老维克剧团应我国文化部的邀请,来到中国,演出莎士比亚
的名剧《哈姆莱特》。这是中英戏剧交流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件盛事。

莎士比亚的伟大与深刻是永久的。

在清代末年,中国便有林琴南与魏易翻译了查理士、兰姆姐弟改写的《莎
士比亚故事集》,题名为《吟边燕语》。译文用的是文言,已经引起了中国
知识界很大的反响。从那时起,中国人便开始认识了这一位文艺复兴时期的
英国戏剧家。

莎士比亚是一个伟大的人文主义者,他的作品在当时中国为反对封建主
义“三纲五常”而奋斗的先驱者心中产生了共鸣。在中国打开多年闭关自守
的大门,向西方寻求文化革新的潮流中,莎士比亚与达尔文、赫胥黎、孟德
斯鸠、亚当斯密。。一起来到了中国。

“五四”运动以后,有更多的人在研究和翻译莎士比亚的戏剧。译本有
各种风格与优点。田汉同志第一次用白话文翻译了莎士比亚的《哈姆莱特》。
此后,他还译了其他莎士比亚的剧本。我还看过邓以蛰教授用文言翻译的《若
邈久袅弹词》(即《罗密欧与朱丽叶》),译文相当优美。以后,曹未风、
卞之琳、方平等都是研究莎士比亚的专家,做了大量的工作。像朱生豪,更
是把翻译莎士比亚作品作为终身事业,不幸旧社会恶劣环境迫使他死于贫
病,差六个剧本没有完成全集的翻译。

新中国成立以后,陆续整理出版莎士比亚的译本。去年,全集译文出版
了,这是一件大家期待多年的大事。今后,莎士比亚在中国的研究和介绍必
然还会有更大发展。

莎士比亚的戏剧在中国舞台上也有了多年的历史。记得我小的时候便看
过《一磅肉》(即《威尼斯商人》)的演出。那时,在教会学校中,业余剧
团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十分普遍,很多是用英文演的。

我在南开大学时,便在天津一个女子中学里看过我的朋友丹妮用英文演
《皆大欢喜》中的罗瑟琳,那时她才十七岁,后来成为有名的演员,比这更
早,春柳社演出过《驯悍记》;新剧公会、民鸣社等演出过《篡位夺嫂》(即
《哈姆莱特》)、《肉券》(即《威尼斯商人》)。以后,莎士比亚的戏剧
的演出更是日益广泛了。甚至连京剧、地方剧种也演出了莎士比亚的戏。京
剧《铸情》便是《罗密欧与朱丽叶》改编的。

川剧曾演出过《杀兄夺嫂》,沪剧演出过《铁汉娇娃》,都是《哈姆莱
特》。上海的苦干剧团还将《麦克白》改编上演,名《乱世英雄》,由黄佐
临导演。戏剧专科学校演出过《威尼斯商人》、《奥赛罗》与《哈姆莱特》。
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出过《罗密欧与朱丽叶》。

中国的许多名导演都导演过莎士比亚的戏,应云卫导演过《威尼斯商
人》,章泯导演过《罗密欧与朱丽叶》,焦菊隐导演过《哈姆莱特》,张骏
祥导演过《柔密欧与幽丽叶》等等。解放后,更多莎士比亚的戏在中国各地
上演,如《十二夜》、《无事生非》等等。这些演出不但得到中国观众的热
烈欢迎,中国戏剧工作者也从这位戏剧大师的作品中得到深远的教益。

今天,中国的戏剧界怀着满腔的热忱欢迎英国老维克剧团来华演出。

老维克剧团是以十九世纪的英国女皇维克多利亚的名字命名的,简称老


维克,有着悠久的历史。多少年以来,以演出莎士比亚的戏剧在国际上享有
盛名。

一九四六年,我在纽约曾看过当时老维克的名演员劳伦斯·奥利维主演
的莎士比亚的《亨利第四》,演出非常精彩,受到纽约观众的盛大欢迎与赞
扬。一九六三年,原来的老维克剧并入英国国家剧院。现在的老维克剧团原
名展望剧团,由于他们近年来在演出莎士比亚戏剧中的杰出成绩,今年被授
予老维克剧团的名称。中国有一句老话:“实至名归”,这是对他们贡献的
表彰。

《哈姆莱特》是世界戏剧中的瑰宝。许多名演员都曾经把演这个戏看作
一生艺术事业的高峰。在英国,代代都有最佳的演员扮演哈姆莱特这个角色。
十六世纪的名演员伯贝奇和莎士比亚同台演出过这个角色。以后像欧文、克
因、吉尔古特、奥利维都以演出这个角色在戏剧史上留下了盛名。

这次来华的老维克剧团,拥有不少杰出的戏剧艺术家,导演罗伯逊先生,
多年从事导演工作,在导演莎士比亚戏剧方面,尤其有出色的成就。扮演哈
姆莱特的雅各比先生,是一位富有才华的演员,曾多次获得表演奖。据说老
维克剧团有一个传统,有一本《哈姆莱特》的旧剧本,红色包皮,由历来演
哈姆莱特最好的演员代代相传,二十五年前这个剧本传给了一位前辈演员,
今年又由他亲手传给了雅各比先生。这是对准备比表演哈姆莱特的高度评
价。参加这次演出的其他演员,也都是英国当代的优秀演员。

今年,英国伦敦节日芭蕾舞团来华访问,中国上海京剧团也到英国演出,
都受到了中英两国观众的热烈赞赏。

现在英国老维克剧团演出《哈姆莱特》,又给中国带来了英国话剧艺术
的高度成就,相信一定会获得巨大的成功。作为一个话剧工作者,我尤其感
到高兴。

这是中英话剧交流的一个良好开端。我们希望今后将有更多的中英两国
话剧团体的互访演出和交流,这将大有益于两国人民的更深的了解和更亲密
的友谊。

(原载《人民日报》1979年 
11月 
3日)


青冢

冬日的草原白茫茫的一片,在那茫茫的白雪之上,有一座青青的小山,
上面长满着碧绿的芳草,不畏北国的严寒风霜,这座小山总是青葱葱的。

在它下面睡着中华民族的一个美丽的女儿,她的名字就叫“王昭君”。

在内蒙古,我听到过无数王昭君的美好的传说;在蒙古包里,我倾听过
马头琴大师巴杰的弹唱;王昭君在草原人民的心中,像是一位慈悲的女神,
给草原带来永不消散的春天的温暖气息。

人们说,贫苦的牧民把羊丢掉了,那么就到那青青的小山去吧,那便是
王昭君的坟墓——青冢。在那里,一定会找到丢失的羊羔,而且会比从前长
得更大了,更肥了。人们还说,有的姑娘结婚了,可是,一年、二年、三年
过去了,却没有得到孩子。她们哭泣着去找草地上最老的老人,老人摸着银
白色的长胡须告诉她们:去吧,去向那青青的小山,我们昭君娘娘睡在那里,
她会送给你们孩子的。于是姑娘们骑上马,飞奔到了昭君的青冢,在那绿草
之上,她们和衣而睡,她们做了一个梦,梦见身边的青草上开出了许许多多
芬芳的花朵。一年以后,姑娘生出了又白又胖的儿子。

真是神明啊,这汉家的女子,年轻的姑娘,她的神奇是来自人民对她的
爱戴与尊敬。她从长安到草原,从汉宫到匈奴的龙廷,不正是为了汉胡百姓
的安乐幸福吗?!人们也正是因此而长久地怀念她,赋予她那些无比优美的
传说,使她美丽的容颜更增添了动人的神采。

湖北的秭归是王昭君的故乡,那儿有清清的香溪,巫山翠峰如簇。内蒙
草原是王昭君的家乡,那里有婉蜒的黑河,缓缓流去,巍巍的阴山,葱葱郁
郁。

我喜爱这位伟大的女子王昭君,我也喜爱她的家乡,宽阔的草原。当我
来到她的青冢,站在青青的小山下,我便仿佛听到商队的驼铃,驮来汉家的
丝绸盐茶,送去胡家的乐器牛羊。我又像是听到悠悠的胡笳和清越的琵琶声,
也许是胡家的牧人伴着汉家的女儿王昭君在弹奏。

多么遗憾,我没有在冬天到草原去,所以也没有看到冬日的青冢。然而,
在我的想象里,它一定是比夏天更加青翠,更加葱茏:因为那里睡着人们想
念的汉家姑娘——王昭君,草越厚,她便睡得越暖,我希望那青草长得更加
茂盛。

(原载《旅游》1980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