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079、[历史小说] 刺明 作者:拉丁海十三郎(起点vip2011.10.17完结) >

第404章

079、[历史小说] 刺明 作者:拉丁海十三郎(起点vip2011.10.17完结)-第4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女皇武则天的一大创举,就是开设了武科举,选拔武功高强的人士。明代科举,同样有武试,优胜者将获得引人瞩目的称谓,也就是传说中的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沧州武术非常的发达,经常能在金榜上占据相当相当的份额,历代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层出不穷,逐渐的就形成了一个比较强大的团体。

在唐宋时期,很多沧州人都积极进入军队当兵,借此谋生。随着战功的不断积累,飞黄腾达者不在少数。五代十国、宋、辽、金、元时期,河北地区政权不断的交替,局势一直都非常动荡,战争渐渐的变味了。很多沧州人渐渐的迷失了自己,为了战功,不分青红皂白的杀人。慢慢的,有些人就变成了纯粹的武夫,变成了纯粹的刽子手,还有的成为了汉奸。

一直到明朝开国,这种局势才得到根本性的改变。明朝让汉人的正统地位,再次得到恢复。沧州人慢慢的重新清醒过来,认识到国家、民族的大义所在。他们积极的投效明军,为驱逐鞑虏,做出了极大的贡献。明朝军队吸收了大量的沧州人。在明朝军队的对外战争里面,有大量沧州士兵的身影。

不过,随着大规模战争的逐渐平息,一些原本隐藏起来的问题,渐渐的凸显。即所谓的以武犯禁是也。明朝廷对于沧州的武术人物,其实是一种比较复杂的态度,既希望这些人为国效力,又担心这些人走上反抗朝廷的道路。因此,锦衣卫和东厂,对沧州盯得还是很紧的。同时,为了安全起见,朝廷还有意识的打压沧州武人的地位。

大明朝实行的是以文制武的基本原则,同样是进士、举人考试,文武待遇完全不同。在明朝,文进士一般能够得到较好的待遇,至少可以从七品的翰林院编修开始做起。武进士大多只有从军立战功而升迁一条路,而且,这条道路一般都不会很顺畅。有的武林人物考中进士之后境况是相当悲惨的。

最突出的例子,莫过于武宗正德年间,沧州武师安国等六十人由武举考试中第,刘瑾以安排官职为名,向他们索贿。安国等人无钱可给,刘瑾便将他们全部编入行伍,遣戍边境,令有警听调,禁其擅归。安国等六十人皆大受其困,同于一般戍卒,而边将畏惮刘瑾淫威,也不敢收恤。最后,安国等六十人,都全部老死在边关。

此外,大明朝军队实行的世袭制,全部的军官职位,都是世袭的,有空缺的还不够皇亲国戚又或者是豪门权贵安插他们的亲属,自然没有空缺来安置这些所谓的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因此,久而久之,大部分的武状元、武进士、武举人,和朝廷之间的关系,又渐渐的疏远。即使通过科举考试,他们也得不到朝廷的重用,这样的科举,还有什么意义呢?

明朝的文官系统对于武官系统,其实是比较排斥的。明知道沧州人遭受的委屈,却绝对不会在此事上为他们打抱不平。于是,沧州武人的行动,逐渐的低调,最后几乎是默默无闻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他们有可能和反贼在走到一起。练武人很讲究一个所谓的“侠”字,大规模反对朝廷的事情,他们是不会做的。

事实上,这些人因为能打,拳头硬,作风强悍,在自己的地盘上,绝对是一等一的地头蛇。更关键的是,他们采取的乃是宗族的组织形式,又有众多的弟子,因此,凝聚力比较强。他们还热衷于修建坚固的堡垒。这些堡垒,面积没有城镇大,坚固程度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张海滨看中的,正是这样的城堡。北直隶的地形,是非常平坦的,在鞑子骑兵的面前,完全没有任何的防守作用。张准试图和鞑子骑兵野战,也不能完全一点支撑都没有。如果有董家堡这样的堡垒作为核心的,虎贲军的营地,将会安全很多。

至于董家堡是不是欢迎张准的到来,张海滨是有点担心的。张准的身上固然是披着后军都督府大都督的头衔,其实真正的身份,却是大反贼。董三槐要是连这一点都不清楚,也枉为董家堡的堡主了。

“大人,前面就是董家堡了。”

张海滨指着前面说道。

骑马一路疾驰,向北大约十余里,就到了董家堡的外面。准确来说,董家堡应该叫做董家村。董家堡只是修建在董家村的核心区域。在它的周围,还有大量的村屋房舍,里面居住着董家村几千口人。

张准举起千里镜,仔细的打量着董家堡。

董家堡的面积应该不大,方圆可能就三四里左右,形状有点怪异,好像是没有专业的设计,想到哪就建到哪。结果有部分的城墙很高,有部分的城墙很低。最高的城墙,可能有四丈,最低的城墙,却不到两丈。不过,它的确应该非常的坚固。因为,张准从千里镜里面可以看出,城墙基本是用花岗岩石头砌成的。在北直隶这样没有山区,不出产石头的地方,要用石头堆砌起一座堡垒,难度不亚于在石山里挖出一块空地来。

从这里面,张准可以轻易的推断出一个信息来,那就是董家村还是很有实力的,民众也非常的团结。在没有外力的帮助下,光是依靠董家村自己的力量,就将坚固的董家堡修建起来,难度不亚于明朝修建万里长城。由此推测,这个董三槐,肯定不是普通人物。

在董家堡的外面,有不少的当地人在忙着干活。看他们劳作的情形,就知道他们对自己的安全,还是比较放心的。在董家村的很多地方,还有很多小孩在玩耍,时不时的传来小孩子银铃般的笑声。四周的原野,也没有被破坏过的迹象。这样的安逸景象,张准已经很久没有看到了。

第555章屎壳郎闻到了狗屎的味道……

忽然间,从董家堡的里面,飞驰出四匹战马,向张准这边跑过来。当头的是两个年轻人,后面的两个则是随从。随从都提着红缨枪,看起来应该是两个年轻人的武器。两把红缨枪要比一般的红缨枪稍微细长一点,表面是银白色的。要是没有猜错的话,应该是用上好的精钢打造出来的,价值不菲。

他们来到张准的面前,狐疑的看着张准,又看看张准身后的虎贲军,当头的青年警惕的问道:“你们是什么人?”

张准规规矩矩的拱拱手,抱拳施礼,沉声说道:“山东张准,特来拜访董三爷。”

那些人的面色,都有些惊讶。显然,他们没想到张准居然会到董家堡来。北直隶河间府和山东济南府接壤,张准在山东大闹天宫,董家堡的人不可能不知道张准的名字。何况,当日史可法押送的鞑子首级,还要从河间府路过。现在张准突然出现在他们的眼前,难怪他们吃惊。没有人会怀疑张准的身份。这个年头,任何人都可以冒充,就是张准不能冒充。冒充张准,可是一点好处都没有。

一个稍微斯文一点的年轻人上来,向张准还礼,恭恭敬敬的说道:“原来是都督大人光临,有失远迎。在下董悼武,这是我弟弟董华夏。”

张准点点头,抱拳行礼,随意的说道:“张某冒昧前来,登门拜访,还请董三爷不要见怪。”

董悼武急忙说道:“客气,客气了。”

在两人说话的时候,早就有随从飞快的掉转马头,向董家堡疾驰,自然是去向董三槐通报信息了。山东的张准,居然来到了董家堡,这样的信息,足够董三槐震惊的。

那个叫做董华夏的年轻人,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对张准好像有些抵触。他看了看张准身后的随从,插口说道:“都督大人此番到来,是来劝说我们造反的?”

董悼武急忙扭头看了自己的弟弟一眼。

董华夏却是一点改口的都没有,还用逼视的目光盯着张准。

张准随意的摇摇头,不动声色的说道:“不是。是鞑子即将南叩,我准备将你们董家堡变成战场。”

董悼武和董华夏都是倒吸一口冷气。

鞑子即将南叩?

董家堡变成战场?

怎么听都感觉不得了似的?

“谁是张准?”

忽然间,一声炸雷般的声音传来。

只看到董家堡的大门全部打开,从里面飞驰出几十匹的战马。当头的一个老人,脸色红润,腰板挺得笔直,头发也是黑的,手里搓着两个黑色的铁胆。正是两个年轻人的老子,董家堡的堡主,武进士董三槐到来了。

董三槐的身躯,非常的强壮。练武人的身躯,没有几个不强壮的。身体素质是武艺的基本要素,是练武之人最重视的。小李飞刀什么的,只是传说。身体素质差点的,都无法成为练武的好手。

张准目光熠熠的盯着对方,感受到了对方的丝丝霸气,还有咄咄逼人的眼神。显而易见,这位董三槐,对自己的到来,是充满警惕性的。由此推测,要是自己和董三槐商量造反的事情,这位武进士一定不会欢迎自己到来。他随意的拱拱手,镇定自若的说道:“想必这位就是董三爷了?”

董三槐上下打量张准,眼神有些异样。他对张准的到来的确是很警惕的。尽管董家堡和当地官府的关系,不是非常的和谐,却也不想被扣上反贼的帽子。因为,一旦被扣上这样的帽子,手尾就长了。他家大业大,可不想受到反贼的牵连。他的嗓门非常的宏亮,好像是炸雷一样的说道:“我就是董三槐,你可以叫我老董。你就是张都督?”

张准点点头,凛然说道:“某便是张准。”

两人随即微微一笑,上前握手。

古人的握手礼,是双手的。董三槐的一双大手,牢牢的握着张准的双手,看起来非常的热情,其实,这也是暗中较劲的意思。武进士出身的董三槐,当然想看看张准到底有几斤几两。果然,张准感受到董三爷手腕上的巨大压力。这位董三爷,可能是长期练枪,手心里面都起了厚厚的茧,压在张准的手上,就好像是被开裂的树皮压着一样,的确非常的难受。

不过,张准的手劲也不小。单纯就手劲而言,他当然不是董三槐的对手,但是,董三槐想要依靠手劲折服张准,却也是不可能的事。在董三槐的故意重压下,张准依然是谈笑风生,淡然自若,仿佛一点都感受不到董三槐带来的重压。

片刻之后,董三槐就感觉到自己折服不了张准,于是松开手,爽朗的说道:“都督大人果然名不虚传,有请!”

张准微笑着说道:“三爷,我可以带全部人入堡吧?”

董三槐不以为然的扫了张准身后的所有人,随口说道:“当然可以。”

张准点点头,不动声色的微微一笑。

他的身后,跟着五十名狙击手。在黄县大战中负伤的狙击手,都先后康复归队了。董三槐显然是没有将这么点人放在眼内。北直隶和山东,毕竟是两个不同的省份,相互间的信息沟通,不会非常的畅顺。董三槐肯定知道自己的名字,也知道黄县大捷。但是,一些细节上的东西,董三槐却未必清楚。比如说,有关虎贲铳的威力。

“都督大人,请!”

“董三爷,请!”

张准和董三槐互相谦让着,并驾齐驱,向董家堡缓缓的过去。一会儿的时间,就到了董家堡的门前。董家堡的大门,是用大块大块的木头榫接在一起的,最薄的地方,都有半尺厚。上面还打着很大枚的铜钉,最大的铜钉,差不多有拇指大小。在大门的后面,还有多条的铁棒交叉固定,显然非常的坚固。

在大门的后面,还有多块的巨石。最大的岩石,足足有一丈高,两三丈宽厚,这样的巨石,没有几十人,是肯定拖拉不动的。要是猜测没错的话,这些巨石,应该是在必要的时候,用来阻挡城门被撞毁的。如果城门里面被巨石压着,外面的人,即使用檑木也很难撞开。

董家堡的里面,地方并不是很大,街道更是狭窄,也看不到任何店铺和摊档的身影。能看到的,只有大量的石头、檑木、火箭、火油、刀枪剑戟等兵器。其实,准确来说,董家堡是避难所,而不是城镇。董家村大部分人都住在外面,只有遭遇危险的时候,才会进入董家堡避难。店铺和摊档,也都在堡外。

“请!”

董三槐带着张准来到董家堡内部的议事厅门前,请张准下马。

董家堡的议事厅外面,站了不少的青壮,至少有一百人。他们都是白衣白裤的打扮,想来应该是董三槐的亲传弟子。他们每个人都举着一把红缨枪,好像标枪一样肃立在议事厅门口的两侧,显然是要给张准一个下马威。只可惜,这样的下马威,对张准实在是小儿科。他对此视而不见,不动声色的进入了议事厅。

进入议事厅里面,双方分宾主坐下。

有个俏丽的丫鬟上来,给张准上茶。张准依稀觉得这个丫鬟有点面善,却又想不起是在哪里见过。有些疑惑的看了董三槐一眼,却发现董三槐眼神里有威严的神色,好像是在责怪那个丫鬟。他疑惑的回头,却发现那个俏丽的丫鬟,已经消失不见了。再回头,董三槐的眼神,已经恢复正常了。

仿佛是在掩饰什么,董三槐干咳两声,含笑说道:“地方简陋,怠慢了,怠慢了。不知道都督大人远道而来,有什么指教?”

张准开门见山的说道:“鞑子即将南叩,张准登门拜访,是有事相求的。”

董三槐眼神里精光一闪,不以为然的说道:“鞑子去年刚刚入寇,今年又来?都督大人是危言耸听吧?”

张准淡然自若的笑了笑,站起来,随口说道:“既然如此,就当我没有来过。告辞。”

董三槐急忙站起来,挽留说道:“张都督,请留步。”

张准轻描淡写的说道:“不好意思,除了谈鞑子,我没有别的兴趣。”

董三槐眼神里精光不断的闪动,缓缓的说道:“都督大人,三槐失礼了。还请坐下来细说。我老董的两个弟弟,都是死在辽东。还请都督大人相信老董的一番诚意。对于抗击鞑子,董家堡义不容辞。只要是鞑子真的南叩的话。”

张准若有所思的说道:“不知道三爷的两位兄弟,是在哪里遇难的?”

董三槐有点唏嘘的说道:“天启元年,我家老2在辽阳遇难。天启五年,我家老三在广宁卫遇难。”

张准淡淡的说道:“让董三爷伤心了。”

董三槐做手势请张准坐下来,缓缓的说道:“不知道都督大人到来董家堡,和鞑子南叩有什么相干?”

张准直截了当的说道:“我想借贵堡作为战场。”

董三槐微微一愣,似乎有点不明白张准的意思。好大一会儿,他才慢慢的回味过来,缓缓的说道:“都督大人的意思,是要在董家堡和鞑子作战?”

张准点点头,毫不掩饰的说道:“是的,我要将鞑子引到这里来。”

董三槐迟疑片刻,有些犹豫的说道:“都督大人为什么不在黄河边上阻击鞑子?”

张准毫不掩饰的说道:“因为我没有足够的兵力。”

董三槐深沉的问道:“都督大人既然能在黄县阻挡鞑子西进,想必对鞑子的战斗力,有很深的了解。只是,北直隶和山东地形完全不同。北直隶一马平川,有利于鞑子骑兵肆虐,乃是不争的事实。河间府一带,同样是一马平川,无险可守,要是贵军阻挡不住,被鞑子全灭,那将如何?”

张准不以为然的说道:“那只能是怪我们倒霉了。”

董三槐眉头大皱,对张准的说话,有些不解,又有些疑虑。抗击鞑子,他是没有问题的。问题是,在董家堡抗击鞑子,风险却是很大。张准是什么人物?是杀死了几千鞑子的人物鞑子要是知道张准在董家堡,肯定会像屎壳郎闻到了狗屎的味道一样,蜂拥而至的。万一出现意外,不但张准和他的虎贲军要完蛋,董家堡也要完蛋。

看到父亲没有说话,董华夏趁机插口说道:“都督大人只怕抗击鞑子是假,试图立足北直隶才是真的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2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