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

第97章

诊断学第七版教材-第97章

小说: 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体特点可归纳如下:
    1.小儿心率较成人为快,至lO岁以后即可大致保持为成人的心率水平(60~100次/
分)。小儿的PR间期较成人为短,7岁以后趋于恒定(0.10~O.17s),小儿的QTc间期
较成人略长。
    2.小儿的P波时间较成人稍短(JLNI…90。,以后与成
人大致相同。
    4.d;JL T波的变异较大,于新生儿期,其肢体导联及右胸导联常出现T波低平、倒
詈(图5—1—19)。
V3R
I    Ⅱ    Ⅲ    aVR    aVL    aVF
图5.1.19小儿心电图(9个月婴儿)
  。。;;鍪*瞳£爨器嚣_豳  }§n§警;:£器弘嚣0羹器羲嚣};
j;一。鼍鏊≯
一、心房肥大
00黉餐鬻鬻黉篱0;    Ij攀鬻j懑黛攀懑玲
第三节  心房、心室肥大
    心房肥大多表现为心房的扩大而较少表现心房肌肥厚。心房扩大引起心房肌纤维增长
变粗以及房间传导束牵拉和损伤,导致整个心房肌除极综合向量的振幅和方向发生变化。
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P波振幅、除极时间及形态改变。
    (一)右房肥大
    正常情况下右心房先除极,左心房后除极(图5—1—20 A)。当右房肥大(right atrial
enlargement)时,除极时间延长,往往与稍后除极的左房时间重叠,故总的心房除极时
间并未延长,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房除极波振幅增高(图5—1—20 B):
    1.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O.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又称“肺
型P波”(图5—1—21)。
    2.V。导联P波直立时,振幅≥O.15mV,如P波呈双向时,其振幅的算术和
≥O.20mV。
    3.P波电轴右移超过75。。
    图5…1…20  心房除极顺序及心房肥大的心电图表现示意图
A.正常  B.右房肥大c.左房肥大(RA:右心房  LA:左心房)
  I    Ⅱ    Ⅲ
aVR
aVl。
aVF
图5—1—21右心房肥大
    ●
一、心房肥大
00黉餐鬻鬻黉篱0;    Ij攀鬻j懑黛攀懑玲
第三节  心房、心室肥大
    心房肥大多表现为心房的扩大而较少表现心房肌肥厚。心房扩大引起心房肌纤维增长
变粗以及房间传导束牵拉和损伤,导致整个心房肌除极综合向量的振幅和方向发生变化。
心电图上主要表现为P波振幅、除极时间及形态改变。
    (一)右房肥大
    正常情况下右心房先除极,左心房后除极(图5—1—20 A)。当右房肥大(right atrial
enlargement)时,除极时间延长,往往与稍后除极的左房时间重叠,故总的心房除极时
间并未延长,心电图主要表现为心房除极波振幅增高(图5—1—20 B):
    1.P波尖而高耸,其振幅≥O.25mV,以Ⅱ、Ⅲ、aVF导联表现最为突出,又称“肺
型P波”(图5—1—21)。
    2.V。导联P波直立时,振幅≥O.15mV,如P波呈双向时,其振幅的算术和
≥O.20mV。
    3.P波电轴右移超过75。。
    图5…1…20  心房除极顺序及心房肥大的心电图表现示意图
A.正常  B.右房肥大c.左房肥大(RA:右心房  LA:左心房)
  I    Ⅱ    Ⅲ
aVR
aVl。
aVF
图5—1—21右心房肥大
    ●
镰_毒
    1.P波增宽≥O.12s,其振幅≥O.25mV。
    2.V。导联P波高大双相,上下振幅均超过正常范围。
    需要指出的是,上述所谓“肺型P波”及“二尖瓣型P波”,并非慢性肺心病及二尖
瓣疾病所特有,故不能称为具有特异性的病因学诊断意义的心电图改变。
二、心室肥大
    心室扩大或(和)肥厚系由心室舒张期或/和收缩期负荷过重所引起,是器质性心脏
病的常见后果,当心室肥大达到一定程度时可引起心电图发生变化。一般认为其心电的改
变与下列因素有关:
    1.心肌纤维增粗、截面积增大,心肌除极产生的电压增高。
    2.心室壁增厚、心室腔扩大以及由心肌细胞变性所致传导功能低下,使心肌激动的总
时程延长。
    3.心室壁肥厚、劳损以及相对供血不足引起心肌复极顺序发生改变。
    上述心电变化可以作为诊断心室肥大及有关因素的重要依据。但心电图在诊断心室肥
大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不能仅凭某一项指标而作出肯定或否定的结论,主要是因为:
①来自左、右心室肌相反方向的心电向量进行综合时,有可能互相抵消而失去两者各自的
心电图特征,以致难于作出肯定诊断;②除心室肥大外,同样类型的心电图改变尚可由其
他因素所引起。因此,作出心室肥大诊断时,需结合临床资料以及其他的检查结果,通过
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一)左室肥大
    正常左心室的位置位于心脏的左后方,且左心室壁明显厚于右心室,故正常时心室除
极综合向量表现左心室占优势的特征(图5一l一24 A)。左室肥大(1e{t ventricular hypertro—
ph)r)时,可使左室优势的情况显得更为突出,引起面向左室的导联(工、aVI.、Vs和
V。)其R波振幅增加,而面向右室的导联(V…和V2)则出现较深的S波(图5—1—24 B)。
左室肥大时,心电图上可出现如下改变:
    V1    VE
么么
    图5—1.24左、右心室肥大的机制及心电图表现
    A.正常B.左室肥大C.右窒肥人
(箭头分别示正常、左室肥大及右室肥大时的心室除极综合向量)
491
JI釜i矗■■lij重il薯
11翟羞要霉重誊蛋i 4I{矗■噩噩噩謦1I;
@◇D
492
。穗。0000j渗jjj 0j 0:jj j
    1.QRS波群电压增高,常用的左室肥大电压标准如下:
    胸导联:Rv。或Rv。》2.5mV;Rv=+Sv,》4.O mV(男性)或》3.5mV(女性)。
    肢体导联:RI》1.5mV;R。vL》1.2mV;R。vF》2.OmV;RI+Sm》2.5mV。
    Cornell标准:R。。L+Sv.》2.8mV(男性)或》2.OmV(女性)。
    2.可出现额面QRS心电轴左偏。
    3.QRs波群时间延长到O.10~O.11s,但一般仍1.05mV(重症》1.2mV);R。vR》O.5mV。
    3.心电轴右偏≥+90。(重症可》+110。)。
    4.常同时伴有右胸导联(V。、V:)sT段压低及T渡倒罟.佶缔卜称右审Hp女伴蒈
损,属继发性ST T改变(图5—1—26)。
k《氍£;    。。§鞋莳蘩嚣蓉量■*I#}盈群}。
492
。穗。0000j渗jjj 0j 0:jj j
    1.QRS波群电压增高,常用的左室肥大电压标准如下:
    胸导联:Rv。或Rv。》2.5mV;Rv=+Sv,》4.O mV(男性)或》3.5mV(女性)。
    肢体导联:RI》1.5mV;R。vL》1.2mV;R。vF》2.OmV;RI+Sm》2.5mV。
    Cornell标准:R。。L+Sv.》2.8mV(男性)或》2.OmV(女性)。
    2.可出现额面QRS心电轴左偏。
    3.QRs波群时间延长到O.10~O.11s,但一般仍1.05mV(重症》1.2mV);R。vR》O.5mV。
    3.心电轴右偏≥+90。(重症可》+110。)。
    4.常同时伴有右胸导联(V。、V:)sT段压低及T渡倒罟.佶缔卜称右审Hp女伴蒈
损,属继发性ST T改变(图5—1—26)。
k《氍£;    。。§鞋莳蘩嚣蓉量■*I#}盈群}。
甓五镰糠魏畿查
    I
ⅢaVR    avL
图5—1—28双侧心室肥大
第四节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心肌缺血(myocardial ischemia)通常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当心肌某一
部分缺血时,将影响到心室复极的正常进行,并可使缺血区相关导联发生ST—T异常改
变。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类型取决于缺血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缺血发生部位。
    (一)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
1.缺血型心电图改变  正常情况下,心外膜处的动作电位时程
壁心内膜下缺血,下壁导联Ⅱ、Ⅲ、aVF    图5?1—29心肌缺血与T波变化的关系
可出现高大直立的T波;前壁心内膜下缺    A.心内膜下缺血B一心外膜下缺血
血,胸导联可出现高耸直立的T波。    (虚线箭头示复极方向,实线箭头示T波向量方向)
    (2)若心外膜下心肌缺血(包括透壁性心肌缺血),心外膜动作电位时程比正常时明
显延长,从而引起心肌复极顺序的逆转,即心内膜开始先复极,膜外电位为正,而缺血的
心外膜心肌尚未复极,膜外电位仍呈相对的负性,于是出现与正常方向相反的T波向量。
此时面向缺血区的导联记录出倒置的T波(图5…1—29 B)。例如下壁心外膜下缺血,下壁
导联【I、Ⅲ、avF可出现倒置的T波;前壁心外膜下缺血,胸导联可出现T波倒置。
    2.损伤型心电图改变  心肌缺血除了可出现T波改变外,还可出现损伤型ST改变。
损伤型ST段偏移可表现为ST段压低及ST段抬高两种类型。
    心肌损伤(myocardial injury)时,ST向量从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心内膜下心肌损
伤时,ST向量背离心外膜面指向心内膜,使位于心外膜面的导联出现ST段压低(图5…1—30
A);心外膜下心肌损伤时(包括透壁性心肌缺血),ST向量指向心外膜面导联,引起ST段
抬高(图5一l一30 B)。发生损伤型ST改变时,对侧部位的导联常可记录到相反的ST改变。
甓五镰糠魏畿查
    I
ⅢaVR    avL
图5—1—28双侧心室肥大
第四节  心肌缺血与ST—T改变
    心肌缺血(myocardial ischemia)通常发生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基础上。当心肌某一
部分缺血时,将影响到心室复极的正常进行,并可使缺血区相关导联发生ST—T异常改
变。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类型取决于缺血的严重程度、持续时间和缺血发生部位。
    (一)心肌缺血的心电图类型
1.缺血型心电图改变  正常情况下,心外膜处的动作电位时程
壁心内膜下缺血,下壁导联Ⅱ、Ⅲ、aVF    图5?1—29心肌缺血与T波变化的关系
可出现高大直立的T波;前壁心内膜下缺    A.心内膜下缺血B一心外膜下缺血
血,胸导联可出现高耸直立的T波。    (虚线箭头示复极方向,实线箭头示T波向量方向)
    (2)若心外膜下心肌缺血(包括透壁性心肌缺血),心外膜动作电位时程比正常时明
显延长,从而引起心肌复极顺序的逆转,即心内膜开始先复极,膜外电位为正,而缺血的
心外膜心肌尚未复极,膜外电位仍呈相对的负性,于是出现与正常方向相反的T波向量。
此时面向缺血区的导联记录出倒置的T波(图5…1—29 B)。例如下壁心外膜下缺血,下壁
导联【I、Ⅲ、avF可出现倒置的T波;前壁心外膜下缺血,胸导联可出现T波倒置。
    2.损伤型心电图改变  心肌缺血除了可出现T波改变外,还可出现损伤型ST改变。
损伤型ST段偏移可表现为ST段压低及ST段抬高两种类型。
    心肌损伤(myocardial injury)时,ST向量从正常心肌指向损伤心肌。心内膜下心肌损
伤时,ST向量背离心外膜面指向心内膜,使位于心外膜面的导联出现ST段压低(图5…1—30
A);心外膜下心肌损伤时(包括透壁性心肌缺血),ST向量指向心外膜面导联,引起ST段
抬高(图5一l一30 B)。发生损伤型ST改变时,对侧部位的导联常可记录到相反的ST改变。
缺血或“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心电图诊断之前,必须结合临床资料进行鉴别诊断。
    除冠心病外,其他疾病如心肌病、心肌炎、瓣膜病、心包炎、脑血管意外(尤其颅内
出血)等均可出现此类ST—T改变。低钾、高钾等电解质紊乱,药物(洋地黄、奎尼丁
等)影响以及自主神经调节障碍也可引起非特异性ST—T改变。此外,心室肥大、束支传
导阻滞、预激综合征等可引起继发性ST—T改变。图5—1—32列举了临床上3种原因引起显
著T波倒置的心电图表现。
┏┳┳┳┓
┃          ┃    V3  ┃    V.               ┃    V5        ┃
┣╋╋╋┳┫
┃心肌缺血  ┃十厂    ┃  4                   ┃  …^J   ┃    ┃
┃心肌梗死  ┃        ┃  一盯                ┃        ┃N   ┃
┣╋┳╋┳╋┻┫
┃脑血管    ┃  ┃    ┃  ┃                  ┃    l         ┃
┃意外      ┃  ┃rV  ┃  ┃厂V               ┃一~          ┃
┣╋┻╋┻┳╋┳┫
┃  心尖部  ┃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