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

第52章

诊断学第七版教材-第52章

小说: 诊断学第七版教材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基底变窄。因此,这一特征可作为与缺铁性贫血鉴别的指标。
    3.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红细胞呈典型的“双形”性改变(dimorphic RBC),即小细
胞低色素性红细胞与正常红细胞同时存在,故出现波峰左移、峰底增宽的双峰。缺铁性贫
血经治疗有效时,也可出现峰底更宽的类似的双峰图形。
    4.巨幼细胞贫血  红细胞呈大细胞非均一性,直方图波峰右移,峰底增宽。经治疗
有效时,正常红细胞逐渐增加,与病理性大细胞同时存在,也可出现双峰现象,故有助于
判断疗效。
    5.混合性营养性贫血  营养性巨幼细胞贫血可同时合并缺铁性贫血,前者McV增
高,后者降低,故直方图图形需视哪一类细胞占优势。如两者的严重程度相似,则反映
Mcv的波峰位置可显示正常,而RDw明显增高,则峰底增宽。
    (三)血小板直方图
    直方图体积分布范围为2~20fl。血小板直方图可反映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容
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血小板比容(PCV)等参数。
第二节  溶血性贫血的实验室检测
    溶血性贫血(hemolytic anemia)是指各种原因导致红细胞生存时间缩短、破坏增多
或加速,而骨髓造血功能不能相应代偿而发生的一类贫血。红细胞在血管内破坏者为血管
内溶血,在血管外破坏者为血管外溶血。临床上按病因和发病机制可分为两大类,即红细
胞内在缺陷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和红细胞外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前者多为遗传疾病,如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等,但也有后天获得性疾病如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细胞外
因素所致的溶血性贫血均为后天获得性疾病。
一、溶血性贫血的筛查检测
    (一)血浆游离血红蛋白测定
    【参考值】O.50%、完全溶血》O.38%NaCl溶液时为脆性增高。主
要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溻掎体到白身伟癌忡溶向件岔向、溃俜件椭圆形细胞增多
症也可增高。
鸵章:|瓣鲰鞲娥鬻黟
    2.脆性减低  常见于海洋性贫血,也可见于缺铁性贫血、某些肝硬化及阻塞性黄
疸等。
    (二)红细胞孵育渗透脆性试验
    【原理】红细胞孵育过程中,葡萄糖的消耗增加,贮备的ATP减少,导致红细胞膜
对阳离子的主动传递受阻,钠离子在红细胞内集聚,细胞膨胀,渗透脆性增加。
    【参考值】  未孵育:50%溶血为4.00~4.45g/L NaCl
    37℃孵育24h:50%溶血为4.65~5.9g/L NaCl
    【临床意义】常用于轻型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非球形细胞溶血性贫血的诊
断和鉴别诊断。
    1.脆性增加  见于遗传性球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椭圆形细胞增多症、遗传性非球
形细胞溶血性贫血。
    2.脆性减低  见于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缺铁性贫血、镰形细胞贫血、脾切除
术后。
    (三)自身溶血试验及纠正试验
    【原理】先天性非球形细胞性溶血性贫血病人,由于红细胞内酶缺陷,葡萄糖酵解障
碍,不能提供足量ATP,以维持红细胞内的钠泵作用。病人红细胞无菌条件下在自身血
浆中温育48h,使ATP储备减少,钠泵作用减弱,导致溶血增强。在孵育过程中,分别
加入葡萄糖和ATP作为纠正物,并以氯化钠溶液为对照,观察溶血是否能被纠正。
    【参考值】正常人红细胞经孵育48h后,仅轻微溶血、溶血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