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星的爱-第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鉴于上述事例,姜昆为了让战友李文华安心治疗,自己中断了舞台生涯,牺牲了一大段最辉煌的时期,还有什么奇怪的呢?
友情第29节 李文华(6)
1986年8月,为了防止癌细胞扩散恶化,医院决定让李文华在中国肿瘤医院做“声带切除”手术。
那个时候,姜昆已就任说唱团团长职务,他以单位领导的身份,一起参加确定了手术治疗的方案。定下手术方案之后,他的眼泪刷地就下来了,他深知喉癌手术对他的老伙伴儿意味着什么,也明白对他姜昆本人意味着什么。尽管在场的人,你说我劝,他怎么也克制不住,若不是考虑影响,他真能放声痛哭起来。,
据说进手术室之前,需要亲人签字的时候,李文华所有家人都在场,可他却叫儿子喊姜昆来,让他代表他全家签字。为这件事儿,前不久,我走访了李文华老师,在谈起当时情景的时候,李老师热泪盈眶,他用喉音,一个字一个字往出进着说:“我之所以让姜昆签字,是因为十几年来的同甘共苦,我们结成了深厚的友谊,这种友谊超过了包括我的亲人在内的一切人。你看:在一起工作的时候,他像尊重恩师一样尊重我;在私下生活中,他像对待长辈一样关心我体贴我;我患病期间,他像抢救自己的亲人一样竭尽全力地抢救我;在确定我是喉癌的时候,他的眼泪比我家里人谁流得都早,比谁流得都多……我把他当成了唯一的亲人,在我生死攸关的紧要关头,不让他签字,能让谁签?你说?”
手术之后恢复阶段,姜昆还不甘心,仍在寻找一线希望。听说麝香治疗喉疾,他马上通过总团开介绍信,亲自去奔跑。麝香是一 种奇缺的名贵药材,一般情况下是配药用的,根本不允许单独出售。为抢救这位深受爱戴的人民艺术家,姜昆几经周折,费尽唇舌,感动了药材部门,终于弄到了那味奇缺的麝香。
说到这儿,李文华可能是过于激动,一阵干咳,那一直在旁边体贴人微的老伴儿,赶紧递过痰盒。李文华吐口痰后,稍稍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为了我的病姜昆真是绞尽了脑汁,费尽了心机,哪怕有一点可能,他都不轻易放过。有一天,我正在家里,姜昆风风火火地赶来了。他说车在楼下,让我迅速穿戴好,同他去看医生……上车后他才告诉我,那位医生是社会上神传已久的气功大师张保胜。张大师住北京西郊,从东郊到西郊走了近半个小时……大师看了我的病症之后,不住摇头,一脸惋惜之色。说如果不做手术,他完全可以治好,一经手术,在他这儿就不灵了。不过他说,他还有补救办法。
“‘什么办法?’姜昆眼睛一亮。我的眼睛也亮了,但嘴上不能说。
“‘这个办法就是太损了点儿。’张保胜自言自语道。
“‘你快说说,只要……’姜昆有些迫不及待了,仿佛病长在他身上似的。
“张保胜急转身,先做了个抓取的手式,然后说:‘我可以把别人的声带抓过来,变成他的声带。’姜昆愣了,我也傻了。
“半晌我们才明白,那意思是,要想救一个就得害一个。姜昆看看我,我紧着摇头,当时想:他说的真也好,假也好,我宁可当一辈子哑巴,也不能干那种损人利已的事……后来听说有位喉科专家,能用科学方法,让病人学习用喉咙发音。姜昆听了,积极鼓励我去试试。在他的一再动员之下,我去了。经过一段学习之后,确实很有收效,让我这个对自己完全灰心了的人,重新看到了希望。
“为了向对我精心治疗和护理的医务人员表示感谢,姜昆带着他的新搭档唐杰忠,特意来到医院,为大家表演节目……” 。李文华擦擦眼角的泪水,又哽咽着说:“有人说,没有李文华就没有姜昆,是我把姜昆带出来的。不对!我可以说,没有姜昆就没有我李文华,是姜昆把我从困境中拉出来的。看现在,又是姜昆把我从死亡的深渊里解救出来的……”话无需多,只这几句,就可以看出姜昆、李文华这对合作伙伴,感情是何其之深。正像李文华所说的:“
我同姜昆的深厚友谊,完全是在工作中相互默契产生的,两个人的私人交情再好,没有工作上的默契配合,绝对不行……”
友情第30节 李文华(7)
我插话说:“你们两个,姜昆是逗的,按相声界的行规而论,姜昆应该是红花,你应该是绿叶,也就是说,姜昆是主角,你是配角。那么姜昆本人在你面前有没有表现出这种优越感来?”
李文华摇摇头:“按相声界的行规,确实像您所说的。不过姜昆这个人和别人不大相同,他与我合作这么多年,在他身上始终看不到特殊二字。不仅这样,有时甚至本末倒置,竟把我这当配角的,摆在了他的主角前边。比如说遇到一个‘柳’活(相声、小品中插入的唱段)多的相声段子,他知道我在柳活方面软,为了照顾我,他把属于我唱的部分改成了说,这么一扬长避短,同样保证了段子的完美。再比如说,段子里有一个‘包袱’,因为他是主角,按理说,应该由他去抖,可他经过权衡之后,觉得由我来抖更为合适,于是他便主动地让给了我。他这个人的最大优点就是,从我认识他那天起,无论什么事,他总是先替别人着想,只要对工作有利,他从不计较把自己摆到一个什么位置上。有的演员,特别是那些有了名气的腕级演员,对节目的安排顺序,非常注重。他们知道,放在前边,观众刚入场,找位置,聊天,一时半晌静不下来,头一个节目,你就学驴叫唤,也压不住。放在后边哪,怕那些难得光临的领导们有事提前退场,看不到他们的表演……因此众望所期的是置放在不前不后,正中间。常常为争这个最佳位置,演员与演员之间,演员与舞台工作人员之间闹得面红耳赤,有时甚至不可开交。而姜昆则不然,无论把他的节目放前边还是放后边,他没有任何反感。他说:“都想在中间,总得有把两头的啊。”
我有意岔开话题,直言不讳地问道:“人都说居家过日子,没有盆碗磕打不着的时候,您同姜昆合作那么久,偶尔的有没有过什么摩擦?”李文华点点头:“也有!不过都是在工作中出现的,比如创作一个相声段子,经常为一个开头,或者一个结尾,以及一个包袱的运用,一个动作的合理与否,甚至是其中的两句话,各抒己见,争论不休,有时弄得脖子粗脸红。但谁也不往心里去,过后仍和平常一样。不过实践证明,争论的结果,百分之九十是他坚持得正确。”
我又来个跳跃性的提问:“李老师,据说姜昆因为您患病,想从此不说相声了,后来是您说服了他,他才去重新寻找合作伙伴儿?”
李老师感慨地点点头:“是呀!我当时看他因为我迟迟不找合作伙伴儿,心里很着急,特意把他叫到家里,含着眼泪对他说:‘我已经是六十岁的人了,即使嗓子不坏也该到点了。你现在正在起跑线上,距高峰的顶儿只差几步,你不能因为我而中途弃权,退出赛场;你应该及早找一个得力的伙伴儿,你们并驾齐驱,跑完最后的赛程……’
“我虽然这么说了,姜昆的感情还是不能一下子就扭转过来,只是说,我考虑考虑。之后,他确实考虑了,而且考虑了很长时间,为了保证他的舞台实践永不断捻儿,才痛下了决心。说也巧,正这个时候,他遇到了金宝。
“金宝,叫王金宝,原在铁道兵文工团工作,转业后被马季同志调到了中央广播说唱团,搞专业创作。这位王金宝除了年龄比我小,脸上的褶子比我少而外,其余,没有一个地方不像我的,要说我们是爷俩,您准相信。姜昆初次见到他的时候,眼睛都看直了,心想: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于是他直截了当地向金宝说明了自己的想法。当时金宝没有马上表态。说他不愿意同姜昆合作,那倒不是,说有些顾虑倒是真的。据他讲自己是个名不见经传的小人物,让他取代一个大明星,去捧一个大明星,对他来说,实在是件不自量力的事。凭他的资历,他不敢胆大妄为……姜昆看出了他的忧虑所在,把自己的心里话全都当他面说了。他见姜昆说得实在,态度真诚,终于同意了。他们的合作,得到了团领导的支持。他们俩第一次在南京同台演出相声《学日语》时,姜昆先来了个开场白:‘李文华老师因病不能前来,托我向亲爱的观众们问好。今天跟我合作为大家表演的是从形到神都酷似李文华老师的金宝同志……’观众一看,台上那个主,从相貌上看,确实像我,但这还不够,听听说两句看怎么样吧。几句开场之后,台下的掌声起来了。得!他就是李文华了!观众承认了。”
说到这,李老师咂了咂嘴,脸上出现了欣慰的笑容。我猜他是因为姜昆找到了称心的合作伙伴,使他了却了一桩心事而感到欣慰的。
友情第31节 李文华(8)
李老师呷了口水,继续说:“有了新的伙伴,姜昆的演出活动又繁忙起来。然而,不管怎么忙,他也不忘抽空来看看我,只要他在北京,两天不来,三天早早的。最让我难忘的是那年春节期间,他给我送来了三十斤大米。按说三十斤大米的礼物,并不看重,可你要知道,是他亲自背到我这五楼的。我当时对老伴儿说:‘看到没有?三十斤大米没多重,他姜昆亲自这一背可就够分量了。’因为像这种体力活,他无论在家,还是在其他什么地方, 也轮不到他亲自动手。”说着他拿起桌子上《姜昆李文华相声选》又对我说: “我在患病中写的相声,他拿回去认真修改加工,还联系出版了这本书,并筹办我的相声艺术四十周年纪念会。记得那次纪念会是在台湾饭店召开的,会开得很风光,首都文艺界有三百多人参加,当时高占祥部长也出席了。为我出了一本书,一个画册,一张油画,给了我一块纪念手表,大家还为我集了那么多资。我当时眼泪就流下来了,想不到我李文华已经成了废人了,人们还这样念记着我。旧社会在龙福寺撂地摊那阵,我看到过多少名角,最后不行的时候,潦倒街头,我要是处在那个年代,恐怕也在劫难逃,哪会有今天这样辉煌的场面哪!”
这一切,都是姜昆倡导和主持干的。这就是姜昆一一我国新时期曲艺事业的扛旗人。最后,为了把他的战友、老师的功绩载入相声艺术的史册,为了把他的老师、战友的音容笑貌,永远保留在亿万人民的记忆当中,也是为了满足许多朋友没有看过李文华老师表演的遗憾,他与阔别舞台十年的李文华老师在一起,把他们过去演的二十八段相声精选,采用过去的录音,然后配画面的作法,重新录了相。
在天津电视台为他们搭好的布景面前,姜昆深情地看了看站在他身边的李老师:他胖了许多,李老师瘦了许多,岁月真能捉弄人哪!
摄像、灯光、化妆,大家都非常紧张地忙乎着,谁也没注意到李文华老师的神情。只有姜昆看到了,李老师很激动,眼眶里全是泪水。
“李老师,干嘛呀?”他十分关切地问。
“十年了,我没想到又站在你身边说相声,跟做梦似的。”李文华声音颤抖着,一个字一个字地迸着往外说。
姜昆鼻子一酸,喉头上下滑动着,他没让眼泪流出来,硬是把它咽到了肚里。他紧紧拉住李文华老师的手,像孩子拽着自己的长辈,几十年来,他们一直是这个样子。
李文华患喉疾,含泪离开了他眷恋了几十年的曲艺事业。
友情第32节 李文华(9)
虽然他再也不能站在舞台上,为人们传播欢乐了,但,他几十年如一日在曲艺园地里像耕牛一样乐不思疲的敬业精神
和他那插科打诨、妙语天下的谈吐以及不苟言笑却令人捧腹的表演,将永远珍藏在我们的记忆里……
继李文华之后,姜昆缺少了一个恩师、战友、金牌搭档,痛苦了很长一段时间,在那段泪水泡着心的日子里,他谢绝了各各方面的演出邀请;但,他毕竟是十四亿人民心中的笑星;李文华从曲艺舞台上淆声泪迹了,姜昆哪去了?人们已经够失望了,不能再见不到姜昆哪!为了对呵护和拥戴他的热情观众有个交待,姜昆擦干了脸上的泪水、调正好心态,又开始登台亮相了。
这次登台亮相,与他联手的是曾经与他的恩师马季联过手的著名捧哏演员唐杰忠先生。
毕竟都是些在曲艺舞台上摸爬滚打了几十年的资深艺术家,唐老的表演风格虽然同李文华不尽相同。但,他们两老之间寸有所长,尺有所短,经过一段磨合之后,他们合作得还算是如金裹玉,初写黄庭。
友情第33节 牛群(1)
你说有没有这样的?
看牛群美的那个样,是不是想横刀夺爱呀?不,对他这位李大姐,他可是尊敬有加,不过,看姜昆那眼神,象是有几分醋意?也难怪,谁让媳妇比自己年轻那么多?但,您可别忘了,他们可都是些星级的演员,中果他们的表演让您看出假来,那可就麻烦了。
牛群是姜昆的挚友,二十年前,牛群虽小有名气,但比起《如此照相》一炮走红的姜昆来,还是有大巫小巫之分;一天牛群带着一书包自己创作的相声作品。主动上门,向姜昆求教;对小兄弟的谦诚,姜昆很受感动。他意不容辞的接纳了这位与自己同道的学生。
对他的作品姜昆看得十分投入。他提出了很多建议性的意见,其中一篇《祖爷爷的烦恼》他和李文华在1998年春节文艺晚会上演出了。
当时,观众的反响很大。
友情第34节 牛群(2)
侯跃文是姜昆师斋,已故相声表演大师侯宝林的三儿子,他们之间应该怎么论,不用我说,凡是懂得辈份的人都清楚,看他们之间的表情。你说像哥们儿、还是像爷们儿?
当时牛群正是走背字的时候, 他费尽心血创作的几个作品,全被领导上给枪毙了。作为他,难免有几分怨气,总觉得领导上不分其错误的大小轻重,一律判为死刑是不公正的,也是不合理的。想评理,一个嘴大,一个嘴小,是没理可说的。最后他想找一个高明的公证人,帮助他说说理,想来想去,他决定去找姜昆。
牛群讲,在他未去求姜昆之前,思想是有过斗争的。那时候的姜昆,已经是窗户眼儿吹喇叭名声在外了。尤其《如此照相》的出现,全中国十二亿人口,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姜昆的大名。而牛群当时虽然在曲艺界也有个小名,但同姜昆相比,确实是小巫见大巫。况且那个时候,正是风不顺、气不舒的时候,写了几个段子,都没有被领导认可,有段子不能演,就等于捧着生米无处做,还得要饭吃一样。凡是搞写作的,可能都有过和他相同的遭遇。就在他一筹莫展的时候,他想到了姜昆。姜昆是个高产户,几年来的新产品像连蛋鸡似的,一个接着一个地问世,而且哪一个都或大或小地引起一番震动。姜昆点子多,才思敏捷,把段子交给他,让他帮帮忙,一定会为这几个被判了死刑的段子找到一个强有力的辩护律师,让它们死里逃生。想法是挺好,如果姜昆真能伸出友谊之手,也确实可以出现奇迹。但姜昆是个大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