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 >

第7章

6070-你最该知道的中国之名城名镇民村-第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行政体制,原龙溪地区改为漳州市,原漳州市改为芗城区。    
    滨海卫城    
    在漳州沿海地区,由北自南等距离分布着四座滨海卫城,它们是600年前由江夏侯周德兴修建的。史载,为防倭寇,明太祖派江夏侯周德兴视察东南沿海;管理福建军务;“经略海上防倭戍守”。在漳州沿海修建了:镇海、六鳌、铜山、悬钟四城。它们有如四个严阵以待的巨人,由北而南守护着海防前线,布成了漳州滨海第一道防线。    
    镇海卫城:明朝以来,闽南沿海多倭寇匪患,百姓深受其苦。一天,江夏侯周德兴策马扬鞭来到镇海,奉旨择一险要之地,筑城为防,抵御倭寇。他见镇海地形险绝奇峻,居高临下,海上情况一览无余,遂下令就地取材筑城。建成镇海卫城。    
    六鳌城:和镇海卫城一样,这座古城也早已遍布历史的尘埃。城内荒草没膝,人烟稀少,置身其中,总让人生出盛衰兴亡之感。六鳌城多次上过影视屏幕,《康熙王朝》、《欢乐英雄》、《阴阳界》都曾在这里拍过外景。    
    悬钟城:城依山势砌条石筑成,东西南北四门上各有城楼,东、西两门阻海,北门通路,南门塞之。然而,倭寇在明嘉靖四十二年攻陷了悬钟城。倭寇的侵入给百姓带来了无尽的灾害。嘉靖末年,抗倭明将戚继光在此屯兵,并击败了倭寇。清顺治十八年因迁界而废,康熙年间再度重修。后华侨捐资重修了西门的部分城墙。    
    铜山古城:东山的铜山古城也是周德兴在明洪武二十年建成的,用于抵御沿海倭寇。铜山城内胜景处处,古迹众多。这里有号称“天下第一奇石”的风动石。石上有明武英殿大学士黄道周等人的题辞。    
    漳州特产    
    漳州西北多山,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如春,盛产各花卉水果,被誉为“花果之城”,以“三大名花”——水仙、茶花、兰花和“六大名果”——龙眼、芦柑、荔枝、菠萝、柚子、香蕉等最为出名;漳州东南濒海,有海岸线近700公里,海域广阔、水质优良,是鲍鱼、红鲟、泥蚶、鲻鱼、黄鲷、梭子蟹及藻类等海鲜珍品的天然产地;漳州中部地势平坦、河湖密布、土地肥沃,米稻一年三熟,“鱼米之乡”的美名不胫而走。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客家文明发祥地——长汀

    客家文明发祥地——福建长汀    
    长汀,又名汀州,是福建西部闽赣交界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古城。它依山傍水,巍然耸立于汀江上游万山之中,半个多世纪前,新西兰国际友人路易·艾黎曾盛赞长汀之美:“中国有两个最美丽的小城,一个是湖南的凤凰,一个是福建的长汀”。    
    历史沿革    
    西汉时属会稽郡。三国时属建安郡。晋代属晋安郡新罗县。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长汀县,历为汀州、临汀郡、汀州路、汀州府治所,民国初属汀漳道。1929年毛泽东、朱德率红四军入闽,建立了中央苏区第一个县级政权——长汀县革命委员会。1930年5月至1934年10月长汀曾先后分设苏维埃汀连、新汀、汀东、兆征县和汀州市。1949年10月18日解放,为第八专区驻地,1950年后属龙岩专区(地区)、龙岩市。    
    历史文化    
    历史上曾有众多名人来到汀州,留下了珍贵的踪迹。唐代名相张九龄为寻找其弟张九臬而来到汀州,客寓谢公楼,饮醇酒,抒豪情,写下了《题谢公楼》诗,赞叹汀酒的蜜甜醇香;宋代大诗人陆游,在长汀留下了不朽之作《长汀道中作》;世界法医学鼻祖——宋慈,曾于宋治定年间任长汀知县。抗元名将文天祥,在长汀驻节数月,写下了著名诗作《由虔州赴汀州》,生动地描述了当时兵起干戈的局势。在明代,与宦官魏忠贤抗争的东林领袖高攀龙、大理学家朱熹、著名文学家宋臣、徐行中等也曾先后到过汀州。清代,《四库全书》撰修大学士纪晓岚,曾任汀州府主考官,在他的名著《阅微草堂笔记》中,记载了汀州试院两株参天唐柏的神奇故事。    
    革命文化    
    长汀是红军的故乡、全国著名的革命圣地之一,有“红色小上海”之誉。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长汀成为中央苏区的经济中心。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刘少奇、叶剑英等一大批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曾经转战这里,创建了中央苏区革命根据地。在长汀,红军第一次统一了军服,进行了著名的汀州整编。毛泽东在《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的诗词中热情讴歌了长汀革命斗争的伟大胜利。在长汀这块红土地上涌现出了张赤男、罗化成、陈丕显、杨成武、傅连璋、童小鹏等许多无产阶级的忠诚战士。我党早期领导人瞿秋白、何叔衡英勇牺牲在这块红土地上。朱德曾经说过,汀州,是中国革命的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客家文化    
    客家人创建了汀州,也创造了独特的客家文化。汀州素有“客家首府”之称,自晋代开始,原居住在中原的客家先民,为避战乱,被迫一次次背井离乡,辗转来到赣闽粤交界的大山区,投入到汀江的怀抱,开基立业,薪火相传,于宋代形成了汉民族中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客家人依靠勤劳和智慧,创建和促进了汀州繁荣与发展。    
    长汀是名扬海内外的客家菜肴的诞生地,被中国烹饪协会授予全国唯一的“中国客家菜之乡”称号。长汀菜又是客家菜的代表作。以河田鸡、白斩鸡、醉酒鸡、红烧肉、汀州豆腐干、汀州酒酿为代表的旅游食品深受游客喜爱。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革命圣地——江西南昌

    革命圣地——江西南昌    
    南昌地处长江中下游,鄱阳湖西南岸,是唯一一个与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闽东南三角洲相毗邻的省会城市,承东启西,纵贯南北;京九、浙赣、皖赣三条铁路交汇于此,是京九线上唯一的省会城市。    
    历史沿革    
    六千多年前,南昌就建有若干个原始居民点。至三千年前,南起青云谱北至艾溪湖,形成了古代南昌居民的聚集区。    
    公元前202年,汉高祖刘邦命颖阴侯灌婴驻守南昌一带。次年,灌婴率部在今南昌火车站东南约四公里的皇城(黄安)寺附近修建了一个方圆十里八十四步、辟有六门的土城,时人称之为灌城,系南昌建城的开始。    
    南昌之名始于西汉,寓“昌大南疆”之意。南昌城池多次变迁兴废,城名数易,别名诸多,其中汉称“豫章”、隋唐称“洪洲”、宋称“隆兴”,明代定名为“南昌”。1926年北伐军攻克南昌后开始设市。    
    英雄城市    
    南昌成为富有革命传统的英雄城市,是从1927年8月1日开始的,当时周恩来、朱德、贺龙、叶挺、刘伯承等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八一南昌起义”,从此掀开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这一历史时刻被载入中国革命史,也成为解放军的建军节的由来;南昌市则是成为国“军旗升起的地方”,并且荣列我国“英雄城市”之列。    
    在这里,完好地保留了一批形成于上世纪20年代的革命旧址:八一南昌起义总指挥部旧址、贺龙指挥部旧址、叶挺指挥部旧址、军官教育团旧址、朱德旧址,新四军军部旧址等。遍及南昌市区的这些革命旧址见证并记录着一段光辉的历史。    
    南昌文化    
    千年的悠久历史,赋予了南昌“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红色故土、绿色家园、古色风情、特色魅力、金色田野,成就了南昌“雄州雾列、俊彩星驰”。    
    春秋战国时期,孔圣人的弟子澹台灭明“南游至江”,中原文化开始传入。西汉至清代,这里孕育了西汉高士徐稚徐孺子,晋代治水专家许逊,五代南唐的丹青家董源,宋代词宗晏殊,元代散曲作家刘时中,航海家汪大渊,明代天文学家欧阳斌元,明末清初“四大画僧”之一的八大山人朱耷和“三大医家”之一的喻嘉言,清代《四库全书》编辑彭元瑞、裘曰修和曹秀先等杰出人物。历代许多名士文人,如澹台灭明、梅福、王勃、张九龄、孟浩然、白居易、杜牧、韩愈、欧阳修、苏辙、朱熹、辛弃疾、陆游、杨万里、文天祥、唐寅、汤显祖、宋应星等,都在南昌留下了传诵千古的佳话轶事和不朽诗文。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毛泽东策源地——江西赣州

    毛泽东思想的策源地——江西赣州    
    赣州是江西南部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它“据五岭之要会,扼赣闽粤湘之要冲”,东接福建,南临广东,西靠湖南,北连吉安,地理位置得天独厚,赣州市是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区的直接腹地和内地通向东南沿海的重要通道,也是沟通长江经济区与华南经济区的纽带。自古就是“承南启北、呼东应西、南抚百越、北望中州”的战略要地。    
    历史沿革    
    赣州在春秋战国时,先后为木楚地、吴地、越地。秦时属九年改为虔州。宋高宗绍兴二十三年改为赣州。明洪武元年改赣州江郡,汉时先属豫章郡,后属访庐陵郡。三国东吴时析庐陵郡置府。民国时置赣南道,分为赣南、宁都两专区。西晋太康三年改为南康郡,治所迁至现章贡区。1949年8月赣州各县先后解放,设赣州地区行政区。    
    赣州文化    
    宋文化:赣州是一座宋文化古城,有宋代的古城墙、古石窟、古浮桥、古瓷窑,合称为“宋代四古。”宋代城池被专家们誉为“宋城博物馆”。建于宋代的八境台踞于古城墙之上,楼台飞檐画栋,重檐歇山,朱楼碧瓦,雄伟壮丽。城北的郁孤台表现了郁然孤峙的桀骜风姿,城内的慈云塔凸现了巍峨的壮美景象,古浮桥上览悠云、夜话亭内畅古今。    
    红色文化:赣州曾是个革命浪潮风起云涌的地区,在中国革命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20世纪30年代初,毛泽东、朱德、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转战赣南,粉碎了蒋介石的几次大围剿,创立了共产党领导下的第一个中央人民政府——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进行了政权建设的伟大尝试。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从赣州的瑞金、于都、兴国等地迈开第一步。    
    由于毛泽东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赣南的土地上生活战斗六年多,写下了许多光辉著作如《寻乌调查》、《兴国调查》、《长岗调查》、《反对本本主义》和诗篇如《菩萨蛮·大柏地》、《清平乐·会昌》等,毛泽东的著名论断“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就是在《寻乌调查》中提出来的,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毛泽东思想的灵魂——“实事求是”也开始在这个时候萌芽。可以说赣南这块红土地是毛泽东思想形成的重要策源地。同时,在六年多的时间里,中国共产党在赣南这块土地上进行了政权建设、文化建设、法制建设尤其是军队建设的伟大尝试,留下了丰厚的革命文化遗产。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曹操的故乡——安徽亳州

    曹操的故乡——安徽亳州    
    亳州,位于安徽省西北部,南襟江淮,北望黄河,是大京九铁路进入安徽的第一站。素有“江北胜地,南北要脊”之称,是一个新兴又古老的城市。    
    历史沿革    
    亳州古为南亳故地,公元前16世纪,商汤在此建都,后世称为“南亳”,隋大业二年改称谯郡,唐武德七年谯郡复改称亳州。元至正十五年刘复通拥韩山童之子朝林儿于亳州称帝,国号大宋,改元龙凤,称小明王。明洪武初降州为县。明孝宗弘治九年复称亳州。1912年州改为县。2000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为省辖市。    
    亳州文化    
    亳州钟灵毓秀,英才辈出。道教鼻祖老子以特有的宇宙观、行知论给后人留下经典著作《道德经》,虽只有五千言,却文约辞要,博大精深,被誉为“万经之王”。    
    一代圣哲庄子,曾为漆园吏,他“喻牛辞相”的故事及王安石“吏无田甲当时气,民有庄周后世风”的诗句,至今仍在民间广为传诵。    
    魏武帝曹操“煮酒论英雄”、“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使天下多少有识之士为之倾倒;陈思王曹植的七步诗,至今读来仍令人荡气回肠;神医华佗的“麻沸散”是医学史上全身麻醉的“世界之最”,首创的“五禽戏”现在依然有不少人在天天习练;巾帼英雄花木兰代父从军的胆识、谋略与风采着实令人敬仰,其故事更是妇孺皆知;一代圣君商成汤、道教至尊陈抟、悯农诗人李绅、捻军首领张乐行都是这块蕴才积盛之地的骄子。    
    曹操的故乡    
    亳州是曹操的故乡,也是他政治理想和军事理论的实验场。亳州老城下面有古运兵道,又叫曹操运兵道,是中国迄今为止发现的历史最早、规模最大的地下军事战道,故有“地下长城”之誉。地道纵横交错,立体分布,有猫儿洞、掩体、障碍圈、障碍墙、绊腿板、陷阱等军事设施,还有通气孔、传话孔、灯龛等附属设施。据史书载:曹操多次运用地道战术取得战争胜利,他把数量不多的士兵从地道内暗暗送出城外,再从城外开进城内,反复多次,迷惑敌人,出奇制胜。    
    虽然时光如白驹过隙,近两千年弹指而过,可是在亳州依然能寻访到曹氏宗族的古迹。最著名的要数曹氏公园,园内有四孤堆,埋着曹操的祖父曹藤、父亲曹嵩、大女儿曹宪等亲属。从墓中出土了铜缕玉衣、玉枕、金属猪、铜爪饰等文物,墓室内有壁画如仕女图、游天图、天象图、仙境图等,让人对东汉的社会文化有更直观形象的了解。    
    华佗与药都的繁荣    
    亳州在古代就是中国四大药都之一,公元150年左右,华佗发明了具有麻醉奇效的“麻沸散”,将手术延伸到人体内,首启世界医学史上开肠破肚、刮骨疗毒之先例。同时他也是世界上最先倡导健身疗法的医学家。他模仿虎、鹿、熊、猿、鹤等动物姿态,创立了“五禽戏”,并且身体力行,以致“年且百岁,貌似壮容。”(摘自《三国志》),据说,最后他的死因不是疾病,而是他作为曹操的军医却编造假理由离开军队,于208年被杀害。曹操后来懊悔杀了这位神医,就将亳州华佗的故宅扩建成他的纪念堂,即如今亳州城东南隅的华祖庵。今天的亳州亦拥有我国最大的中药材交易中心。


《名城名镇民村》 第二章、文化名城《名城名镇民村》 徽学的发祥地——安徽歙县

    “徽学”的发祥地——安徽歙县    
    歙县是安徽省黄山市市辖县,位于景色秀丽的皖南山区,地处黄山东南麓,新安江上游。东南与浙江省淳安县相邻,东北与浙江省临安市交界,北与绩溪县和黄山区毗连,西北、西南与徽州区屯溪区、休宁县接壤。自唐朝以后一直为徽州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明、清时期有“无徽不成镇”之赞的徽商称雄商界三四百年。古城府城套着县城,呈“8”字形,这是全国难以找到的古城结构。    
    历史沿革    
    春秋时属吴,吴亡属越,越灭归楚。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始置歙县。东汉建安十三年,孙权分歙县为始新、新定、黎阳、休阳,连同原置黟、歙两县共6县,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3 4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