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ed_by_ laioqq >

第32章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ed_by_ laioqq-第32章

小说: 好妈妈胜过好老师ed_by_ laioqq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她平时很少哭,这让我大吃一惊,以为她是替电视剧里的几个孩子着急,就赶快告诉她,他们的妈妈肯定会回来,明天再看电视,肯定就回来了。圆圆哭声并没减弱,看来她想的不是这个。

我确信她不是因为肚子痛一类的身体原因哭,就问她:宝宝你为什么哭,讲出来好吗?我给她擦擦泪,又问了几次,她才一边哭一边说:“他们的爸爸哪去了”。我抱起她,说宝宝不哭,你是不是想爸爸了,爸爸下个月回来,明天我们就给爸爸打电话好不好。她边哭边摇头。看来她要的也不是这个回答。

我非常奇怪,亲亲她的脸蛋,鼓励她讲出原因来。她可能想讲,努力让自己停止哭泣,又讲不出来,有些着急的样子。

我就换个问法:你是不是想让妈妈做什么事,宝宝讲出来,妈妈就去做,好不好?圆圆点点头,她又很费劲地想想,说“妈妈咱们换个房子,这个房子不好。”说完又大哭起来。

她的话让我摸不着头脑,圆圆看起来又委屈又惶惑。我问她为什么要换房子,她哭得上气不接下气地说:“这个房子不好,我要换房子”。

我不知这个小家伙心里想什么,找毛巾给她擦擦脸,哄她不哭,让她说出来想换个什么样的房子。圆圆努力停住哭,看样子很想回答我,又说不出来,吭吭巴巴地干着急。

我想了一下,问她: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们的房子?她点点头。这真是把我搞糊涂了,我们的房子她怎么会突然不喜欢呢,一定有另外的原因。我又小心地问她:“宝宝,你是不是不喜欢我们房子里的什么东西?你不喜欢什么,告诉妈妈好吗?”

圆圆想想,一下又哭起来,边哭边说:“不要电视里那样的,不要大红盆的房子,妈妈咱们换房子!”我问她什么叫“大红盆的房子”,她边哭边往下面看去,用手指指地上放玩具的红色塑料盆。

我一下猜到原因了。电视剧里有个叫亚亚的小女孩,也是三、四岁的样子,她的玩具被收在一个红色塑料大盆中。亚亚的玩具盆恰好和圆圆装玩具的盆一样。那个红色塑料盆多次在镜头上出现,我还专门指给圆圆看,说她和亚亚一样,都有那样一大盆玩具。她今天看到亚亚没有妈妈了,变得那么可怜,而她又不能完全理解剧情的前因后果,小小的心可能有这样的推理一一有那样大红盆的房子,爸爸就会不在家,妈妈就会离家出走一一所以她担忧极了。

我通过问话引导她慢慢把想法说出来,果然是这个原因。我就用她能听懂的话安慰她,终于使她相信,妈妈永远都不会离家出走,爸爸以后也会和她每天生活在一起,这些和大红盆没有任何关系。

圆圆放下担忧后愉快地睡着了。我看着她熟睡中恬静的小脸觉得听懂孩子的心思太重要了 。假如大人觉得孩子不懂事,不去认真理解她在说什么,胡乱地哄她一气或训两句,孩子的心结解不开,她会有多长时间的苦恼和不安啊。

生活中确实经常能见到一些真正“不听话”的孩子。

有一次和几个朋友一起吃饭,一位妈妈带来一个7、8岁的小男孩。菜都上来了,大家正准备动筷子,小男孩突然要求妈妈带她到外面买一个什么玩具,妈妈说想买也得吃完饭再去吧。孩子不干,要立即走,不停地缠磨妈妈,和妈妈闹起了别扭,弄得大家都不安宁。

这孩子看起来确实是妈妈说的“特别不听话”,他似乎根本不能理解或体谅任何人。大家用各种办法劝说他等到吃完饭再去买,想逗他高兴,希望他吃点饭,他就是一口不吃,一句劝不听。妈妈不再理他,告诉大家也甭理他。

后来有个叔叔逗他说要跟他“干杯”,顺手拿过一罐可乐递给孩子,男孩接过来,看样子准备妥协了。正待孩子要打开可乐罐时,他妈妈赶快阻拦说别喝可乐,喝杏仁露吧。孩子说他要喝可乐,妈妈一把抢走可乐,递过来一罐杏仁露说,喝这个好。孩子不干,生气地说:你从来都不让我喝可乐,天天光让我喝酸奶和杏仁露!妈妈说:给你讲过多少次,可乐没营养,喝那干吗呢!

旁边有人劝妈妈说,要么今天破例一次,让孩子喝一次可乐,少喝一点。妈妈的表情没有任何商量余地,说不能由着小孩的性子来,可乐绝对一口都不能喝。啪地把杏仁露打开,倒一杯放到孩子面前说:“听话,喝这个!”孩子又气哼哼地拒绝吃喝。

我心里感叹,有这么“不听话”的妈妈,有听话的儿子才怪呢!

家长是孩子第一个且最重要的榜样。如果家长在任何事上都想说服孩子按大人的想法来做,整天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就教会孩子在无意识间也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他人。幼小的孩子很快学会一套绑架家长的做法,“不听话”就是他们惯用的绳索,消极但有效。这种事件积累得太多,会形成极端心理,发展为一种偏执。

教育中许多看似司空见惯的做法,背后其实有很多人们看不到的错误。多年来人们习惯于要求孩子“听话”,这仿佛是为了孩子好,但深入分析,就可看到这是成人与孩子间的不平等。并非父母们不愿平等地对待孩子,而是不容易对自己的权威意识产生警觉,不曾意识到自己在孩子面前扮演了权威的角色。

哲学家弗洛姆对权威主义伦理学充满批判,认为它所主张的就是“服从是最大的善,不服从是最大的恶。在权威主义伦理学中,不可宽恕的罪行就是反抗。”

无论家长们多么爱自己的孩子,如果经常向孩子提出“听话”要求,并总是要求孩子服从自己,他骨子里就是个权威主义者。这样的人几乎从不怀疑自己对孩子提出要求的正确性和不容否定性,他潜意识中从未和孩子真正平等过。但在孩子眼中,他们只不过是些“不听话”的家长。

基本可以肯定的是,凡是那些非常自以为是,性格偏执的人,他的童年中一定有一段较长的必须服从于他人意志的生活,个人的意愿不断受到压抑。这是童年时代环境给他留下的心理创伤,一生难以完全愈合。很多人把这种偏执施行于自己的后代身上,又在后代身上留下偏执痕迹。

当然,做“听话”的家长绝不是对孩子言听计从,不能突破道德底线。对于孩子那些没有礼貌的发号施令,没完没了的交换条件,粗鲁无礼的话语,一句也不能听。否则就是纵容。“听话”与纵容是完全相反的两种东西。“听话”的实质是如何理解儿童,如何平等对待儿童;纵容只是溺爱。“听话”培养的是具有民主气质的公民;纵容只能造出一个颐指气使的小暴君。

卢梭说:“当儿童活动的时候,不要教他怎样地服从人;同时,在你给他做事的时候,也不要让他学会役使人。要让他在他的行动和你的行动中,都同样感到有他的自由。”用本文的话语来表述,就是家长和孩子都不要去控制对方,都要做“听话”的人。而家长作为强势者和主导方,是局面的开创者一一想有个听话的好孩子,一定要记住:在孩子面前首先做个“听话”的家长。 

特别提示:

我们本来就是带孩子出来玩,为什么一定要把去天安门广场看作是有意义的,把过天桥看作是没意义的,孩子在哪里玩不是玩呢。也许在圆圆眼里,天桥比广场还有趣得多。

衣服脏了可以洗,磨破了也没什么大不了。就为了怕弄脏衣服这微不足道的理由,就把孩子这样一次充满乐趣的尝试给破坏了,这真是失误啊。

听懂孩子的心思太重要了。假如大人觉得孩子不懂事,不去认真理解她在说什么,胡乱地哄她一气或训两句,孩子的心结解不开,她会有多长时间的苦恼和不安啊。

如果家长在任何事上都想说服孩子按大人的想法来做,整天要求孩子服从自己,就教会孩子在无意识间也用同样的方法对待他人。幼小的孩子很快学会一套绑架家长的做法,“不听话”就是他们惯用的绳索,消极但有效。这种事件积累得太多,会形成极端心理,友展为一种偏执。

6.学会开“家长会”

现在有一种令人心痛的事实,许多中小学生特别害怕开家长会,家长会的日子经常成为他们的“受难日”,尤其是一些学习成绩不太好的男孩子,家长会通知简直是下达给他们的“惩罚通知”。

圆圆四年级时有一次我去参加家长会。班主任表扬了几个学生,提到圆圆,说她跳级上来,在班里年龄最小,但仍然是班里学习最好的学生之一。不足之处是上课有时不认真听讲,她示意我会后找各科老师交谈一下。于是我会后就去办公室向几位老师了解了一下圆圆的情况。

其中有一位教思想品德的老师说她学习没问题,就是经常上课不注意听讲,还偶尔会顶撞老师,感觉这个孩子很骄傲。旁边教“社会”课的老师听到了,接话说,感觉这个孩子是有些骄傲,有时老师正讲着课,她显得很不服气,就在下面嘀咕,让她站起来说,她还说老师讲得不对。

我听老师这样说,有些着急。关于她上课不注意听讲,我倒不认为是什么问题,以我对她的了解,知道她在学习上心里有数,哪些有必要认真听,哪些只用部分注意力去听,哪些可以完全不听,她自己明白。我甚至都允许她上不喜欢的课时,可以偷偷看小说,这样一是可以节省时间,二是可以防止和别人说话。我担心的是老师说的骄傲问题。圆圆从上幼儿园起就显得聪明伶俐,一直受老师的喜欢,我担心她有优越感,把自己看得太高。我希望她始终有平常心,踏踏实实的。现在老师们有这样的评价,真是很糟糕。

于是我回家后就对她说,妈妈今天去开家长会,老师们反映你学习一直不错,但有些骄傲,还顶撞老师,是不是这样的?

圆圆有些吃惊,说她没顶撞过老师,问是哪个老师说的。我不想告诉她是哪个老师说的,担心她以后对提意见的老师有逆反情绪,就说,不止一个人这样说。谁说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要反思一下是不是有骄傲情绪,不要觉得自己有什么了不起。

圆圆一脸困惑,很不愉快地说,我没有骄傲,什么是骄傲呀?我知道她是问自己做的哪些事可以称为骄傲。就说,老师也没说具体事情,你自己想想,什么时间顶撞过老师,你是怎么说话的,是不是在老师面前自以为是了。圆圆生气了,大声吵吵说:“我没有,我没有自以为是!”她这样的态度,让我不高兴了,就批评她说,你没有,那为什么老师们都这样说,一点不反思,就急着嚷嚷!

圆圆万分委屈的样子,沉默一小会儿,嘴里嘟囔一句“她们怎么都这样说”,哇地一声哭起来。圆圆平时很少哭,这一瞬间,她不仅委屈,眼睛里还有惶惑。

她这样一哭,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把问题说得太严重,超过孩子的承受力了。

一个只有9岁的孩子哪里有能力反思自己骄傲还是不骄傲,她如果在学校有些事做得不妥,应该想办法引导她认识,高高兴兴去改正。而我这样说,只会让孩子很迷惑。她接下来有可能不再“骄傲”,但也会从此变得不自信,以为老师们都说她的不是,对所有的老师都有疑虑,在和老师的交往中没有了正常心态。

我赶快抱起她放到腿上,对她说:对不起宝贝,妈妈说得不准确,说得夸张了。不是老师们都这样说,只有两个老师这样说,就是教思想品德和社会课的老师。别的老师都没说这个问题。圆圆听我这样说,情绪才好些,停止哭泣。

我说,妈妈和老师直接就给你下个“骄傲”的定义这不对。不过你想想有没有顶撞过老师对老师们说话不礼貌,或者见了老师不打招呼?

她想了想说,思想品德课上,老师要求回答“看电视的意义”,没有同学举手,老师点圆圆起来回答,圆圆想不出看电视的“意义”来,就说了句“看电视没有意义”。好多同学都笑了。老师很不高兴,说看电视可以学到知识,这不是意义吗,怎么能说没意义?圆圆反驳说,那为什么家长都不愿意让孩子看电视,都说看电视耽误学习?她的反驳让老师特别不高兴,批评她说你以为你比老师知道得还多。

至于社会课老师,圆圆想不起来有什么具体的冲突事件,她就是不喜欢这个老师。她说这个老师讲课时经常说不正确的话,比如说南方人精明,北方人都是“大彪子”(烟台方言,指一个人比较傻、莽撞或缺心眼),还经常骂学生,班里同学都不喜欢社会课老师,所以她遇到这个老师也不爱打招呼。

我不知该说什么了,欣赏圆圆的质疑精神,这优点在一些脆弱的老师眼里就是缺点。她一直是个表里如一的孩子,以她的年龄还不会隐藏自己的想法和情绪。但她给老师们留下这样一个印象,这肯定是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一下拿不准如何和她往下谈这件事,就等她爸爸晚上回来,我们商量后,第二天又和孩子谈这件事。

我们首先告诉孩子她在思想品德课上的回答没什么错,怎样想的就怎样回答,这是个优点。但由于小学的老师们大多数不习惯和学生辩论探讨,所以以后没必要在课堂上那样说。我们建议她以后如果有什么想法,下课后找老师谈,如果老师表现出不愿听,就把在学校的一些想法拿回家和父母谈,父母特别喜欢听她的“不同观点”。我们还就“看电视的意义”谈论了一会儿,使圆圆认识到老师的问题有些无聊,但自己的回答也有些绝对了。

为了让她能更好地接纳各种各样的老师,我们又对她说,老师这个行业和任何其它行业一样,有的人素质高有的人素质低,这是正常的,不要强求自己遇到的老师都让人满意。但是对学校的每个老师我们都要尊敬,不是尊敬他们的坏习惯,而是像尊敬世界上任何一个人一样,只要这个人不做坏事,仅是有些我们不喜欢的毛病,我们也应该尊重他。素质不高的人本身已很不幸,这是因为他从小没有遇到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如果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一定不是后来表现的那样。我们如果现在不尊重他,他就更不幸了,素质更难提高。

我们这些话让圆圆觉得能接受,谈完后她干自己的事去了,看起来心情很好。

我们觉得以后要多和老师沟通,多了解一下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但不能回家后不认真和孩子沟通就简单地教育她或教训她。凡事都要两方面看待,既要考虑老师的意见,也要考虑孩子的感受。这次家长会后,如果不管三七二十一地批评她一顿,简单生硬地要求她尊重老师,那其实是激化矛盾,恶化她和老师的关系。她当时会生气,感觉委屈;往后会不自信,变得谄媚或奴性。我们的目的应该是让她学会和老师相处,在现有环境中适当调整自己,让自己和环境取得协调,但要保有自信,不失去思想的独立性。

从此,我们就很注意如何把家长会上的情况带回来和孩子分享,无论是针对她的优点还是缺点,都注意谈话能够对她形成促进,而不是干扰或打击。

她上高中的第一学期末,学校召集开家长会,主要内容是通报学期考试情况。圆圆总体成绩不错,只是数学较差。她的数学从小学到初中一直不是强项,上高中后所在的理科实验班同学们数学普遍都强,相比之下,她的数学成绩显得很不理想。班主任就是数学老师,我会后跟她聊了一会儿,班主任也提到圆圆数学比较弱,认为她在数学上应该再想办法提高一步,基础知识要再扎实一些。

回家的路上我考虑了一下,否定了给她报课外数学班的念头。一是高中生学习已很忙了,周末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