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科幻电子书 > 中国武将列传 >

第29章

中国武将列传-第29章

小说: 中国武将列传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施耐庵、罗贯中

  两人皆为留名中国小说史上的人物。罗贯中除有留下西元一三四一年到一三六八年在世的记录之外,详细情况一切不明。出身地也有太原及杭州两种说法。罗贯中传世的作品除《三国演义》外还有多数,也有观点是认为这只是此种作者的代名词而已。而据说与罗贯中共同著作《水浒传》的施耐庵,也是元末明初的小说家,生殁年不明。近年,关于其位于江苏省兴化县《续县志》中有墓志铭与列传的说法也遭到怀疑。不管如何,从此处应可看出过去小说家地位低下的状况。

  扩廓帖木儿

  ?~西元一三七五年。沈邱(位今河南省)出身。扩廓贴木儿之名乃由顺帝所赐,汉姓为王。是元有力官僚之甥,支撑着即将灭亡的元,勇敢地战斗,建立了不少功勋。惟毕竟无法改变元衰退之事实,自己也因触怒顺帝而受到疏远。然而他自始至终对元尽忠义,即使是当元的家臣一一降服之际也未曾背叛过元。当顺帝没后,他也在新的皇帝之下力战。西元一三七二年,他在与徐达之间的战斗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方才使得北元获得安定。连朱元璋都对扩廓帖木儿深深倾倒,据说还将他的妹妹嫁给其第二王子为妃。

  ——《明史》卷一二四《扩廓帖木儿传》 
 


不求回报的忠诚 明时代
 
  就这样子,除了在最北的北方还残留有北元之外,其他的地方则是统一的状态,而朱元璋也开始了他对国内的经营。首先为了要让权力集中于皇帝一身,因此就随着制度整饬的展开,而同时进行了几次的大肃清,像是胡惟庸之狱、蓝玉之狱等相继发生。所谓的狱,指的就是肃清这件事,而胡惟庸和蓝玉,原本都是朱元璋的重臣。

  朱元璋这个人,虽然说是统一天下的英雄,然而要说到他杀的人,其实在历史上也是数一数二的。怎么说呢,他光是在胡惟庸之狱和蓝玉之狱就杀了五万人。总之,稍微有点才能的文官、武官,还有其家族,合起来共有五万余人被杀,史上称为“胡蓝之狱”。

  这时的常遇春,早已在三十多岁时因病去逝。而徐达也同样遭到怀疑——徐达这个人喜欢吃鹅肉,朱元璋还曾把鹅肉当做探病时的礼物,然而这鹅肉却有毒,因此就留下了一则即使明知这可能是朱元璋所下的毒,徐达但却依然流着眼泪将鹅肉吃下的故事。此外,他的侄子李文忠也是个文武兼备的名将,他曾对朱元璋提出不要再继续杀人的忠告,只是没想到第二天这个人就突然暴毙了。

  在之前也曾经提到过的,由清朝赵翼所写的《二十二史札记》之中,有着“盖明祖一人圣贤、豪杰、盗贼兼而有之”的评价,说明朱元璋似乎有着多重的人格,以一介平民的眼中来看,感觉实在是不太好。

  朱元璋这个人对农民十分地照顾,然而对知识分子似乎却异常地憎恶。当时有个著名的诗人名叫高青邱,他因为说了朱元璋的坏话而被杀死,和后来中共的文化大革命没什么不同。总之,应该要支撑朝廷的五万人就在短短的时间之内都被杀了,这样的残忍霸道将遗留到千古之后。汉高祖刘邦虽然也曾肃清,可是和朱元璋比起来实在是不算什么。

  再说另一件事情,洪武帝的长男,也就是皇太子,因为早死的缘故,到了最后要决定继承人的时刻,至于候补的人一共有两个,一个是皇太子的孩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孙子。另一人则是朱元璋的四男朱棣,他被封为燕王,非常地武勇,一直在北京——当时明的首都乃是南京——担任北方防卫军司令官的职务。他不光是皇帝的儿子而已,同时他也继承了父亲的军事才能于一身,曾数度与蒙古军作战皆获胜利。也因为如此,在建国之后没有多久,就有让燕王这般具有实力的人来当皇帝为佳的意见出现,只不过依据礼教的顺序,还有嫡孙这一点来看,才有把帝位交给孙子的看法。

  朱元璋对这一点也十分烦恼,在听取了他人的不同意见后,最后决定将孙子立为皇太孙,而决定让其继承。只是,孙子毕竟还是个小孩子,而朱元璋这个人又生性多疑,简直到了一种病态的地步,最后就把将来可能会对其孙子的帝位造成威胁的人通通都给杀了。之后,就有了朱元璋将五万余人杀掉,然后让自己一族立于其上的说法。就在把人几乎都赶尽杀绝后,朱元璋去世了,而皇太孙就登上帝位,称为建文帝。

  以下是幸田露伴的《运命》,以及中国的《女仙外史》之中所描画之故事的世界。

  建文帝虽然好不容易才登上帝位,然而事情并没有这么容易解决。洪武帝有许多的孩子一一在各地封侯,他们都各具势力,而最大的势力还是燕王。因此侧近就对建文帝说,只要这诸方之王——从建文帝看来,这些人都是他的叔父——还存在一天,建文帝就不能安心。而如果不将燕王的势力击溃的话,总有一天他会起可谋反,所以最后一定是要将燕王打倒才行。只是虽说如此,刚开始要向他下手总是有困难,因此就必须先从其他人开始着手。建文帝便依次以各诸候态度不好、或是有谋反意图等等(其实这也只是借口而已)用各种的名目将他们逼死,或是把他们的领地给收回。

  在燕王的眼中看来,当然也知道其最终的目的就在于自己,于是就以无法忍受自己被诬赖谋反为由,而造成后来无法两立的状况,也就是如果不将建文帝打倒,自己就无法生存下去。

  在此出场的乃是第八十三位的姚广孝,他的法号为道衍,也就是说,这个人是和尚。不过,他的父亲则听说是一名医生。总之,他在礼佛的过程中,同时也学习了阴阳术与诗文,是一个相当有名的和尚。因此他也跟着燕王来到了北京,虽然寄身于北京的寺庙之中,但却常接受燕王的咨询,而成了燕王的政治顾问。当然,这个和尚也不是一个普通人,最后劝燕王与其坐以待毙,还不如干脆起兵的就是他。

  这时朝廷为了监视燕王,就派了一个将军过来,说如果燕王的样子有异的话,就直接将他捉起来杀掉。而燕王则以生了重病而求代遗言的理由把这名将军给找来,然后就把他给杀了,之后随即举兵。虽说是举兵,然当时燕王的兵力其实只有少数的亲卫队八百余人而已,让人有着他不知何以争取天下的感觉。

  就在举兵之时,刮起了一阵暴风,把燕王宅邸屋顶的砖瓦吹落了一片,摔碎在地上。就当大家都认为是凶兆而脸色大变时,只有姚广孝一个人说是吉兆。他说:“像这样便宜的瓦片摔碎了,就是老天鼓励我们,要让我们以黄色的瓦——也就是只有皇帝才能够使用的东西采取代的证明。”让众人精神为之一振。

  燕王的举兵虽然让朝廷为之一惊,然而其实早就心里有数,所以也准备好了五十万大军来应付。因此就成了五十万对八百之争,一开始根本就无从谈论胜负。当然,燕王也努力地在各处征集兵员,特别是他的弟弟宁王这个人,由于也是负责防卫北方之故,因此手中有不少军队。由于燕王和宁王感情颇佳,所以在借用了宁王一半的军力之后,便开始了南下之举。

  这个宁王乃是一个对文化颇有研究的人,虽然个性有点古怪,但他却对中国的戏剧有不少研究,甚至还曾经自己写过戏剧的脚本。他关于戏剧的研究书籍也成了相当重要的文献。

  在此发起的这场内战,叫做靖难之役,也是这场连续政变的总称。

  这时负责指挥朝廷五十万大军的是一个叫做李景隆的人,他乃是六王之一李文忠的儿子,然都是个才能远不及于父亲的平庸之人。在幸田露伴的《运命》一书中,虽对李文忠赞誉有加,但也说到他的儿子实在不行。总之,是个没有决断力的人,总是让对方有机可趁,最后造成全军覆没。只是朝廷的后台毕竟比较硬,还是能够依次地送上大军,实际上燕王也曾有一度差点丧命。当他被敌人追赶时,周围连一个人都没有,于是燕王也只有在大军快要逼近的时候故意使出险招,他策马跑上一座小山丘,故意举起马鞭,做出向山丘的另一边呼叫己方的动作,朝廷的军队见了他的举动反而不敢靠近。像这样危险的场面听说还不只一次,连燕王的锁甲上都还留有不少被敌将的长枪所刺伤的痕迹。

  这时发生了一个很讽刺的现象,那就是朝廷的兵员虽多,然而却没有一个可以统括全军的将军。这样的人才本来应该有的,只是全都被朱元璋给杀了,即使有可以担当部队长的人,但能够担当大将军一职的人就几乎完全找不出来了。因此一次次的战斗下来,燕王的支持者愈来愈多,而朝廷中的背叛者也陆续出现,最后南京——这时并不叫做南京,而是称为应天府,总之就是现在的南京就对了——终于被攻陷了,而建文帝也失去了踪影,消失在战火之中。后来除了有建文帝死于当场的说法之外,也有其实他当时还活着,只是化身为僧侣逃脱的说法,这个说法被当成小说的题材,也就是日本幸田露伴所写的《运命》。

  把明初期的历史与日本做一个比较,朱元璋可说是兼具了织田信长和丰臣秀吉两人的个性,建文帝为秀赖,而燕王则像是德川家康,以分合的局面来看也蛮吻合的。

  我觉得比较有趣的倒是在于南京这个城市。在历史上,这儿一直是南北朝时期的首都之一,其成为全中国的首都,则只在明初,以及中华民国初期,而不可思议地,它做为首都的时间都不长。

  不知道是谁曾经说过,大阪这块土地,在日本史看来,乃是古时难波京的所在,之后丰臣政权时曾把大阪城列为首都,然而,却总是难以持久。因此若把南京的历史拿来和大阪的历史做比较的话,其实也有着这样有趣的共通点。

  后来,燕王终于灭了自己的侄子而当上了皇帝,也就是永乐帝。这个成祖永乐帝以军人的面相看来,确实是一个十分优秀的人,如果没有因他登上帝位而被排除的话,他在名将百人之中应该也是数一数二的人才是。

  这时,在建文帝的侧近之中捉到了一个叫做方孝儒的人。这个人乃是之前洪武帝因看重他的学问,所以才任他为孙子建文帝的老师,当时是被誉为儒学大家的人。他为了建文帝提了许多的进策,最后让建文帝不得不和燕王决一死战的,也就是这个人。

  因此,当永乐帝抓到方孝儒时,曾说过如果方孝儒愿意出仕于他的话,就原谅他的罪过的话,然而方孝儒却死都不答应。不只这样,当永乐帝要他写自己登基的诏书,而把纸笔拿给他时,方孝儒则大笔一挥,写下了“燕贼篡位”的四个大字。也就是把燕王喻为贼,而这毛贼居然夺下了帝位之意。写完之后,更把笔往永乐帝,让永乐帝大为光火,就把他给杀了。不光是方孝儒一个人,永乐帝还把他的族人、友人,以及其弟子等八百余人全都给杀了,光从胜量下点上来看,将永乐帝与忽必烈对待文天祥的态度拿来一比,就可以看出忽必烈伟大的地方了。

  方孝儒这个人是个儒学原理主义者,因此虽然他本身的学问很深,然而辅佐建文帝一事则是相当失败的。结果,除了逼使燕王谋反之外,朝廷也因此溃败,在现实的政治和军事上可说是个没有任何能力的人,说实在的,其实放着他不管也就好了,就算要把他杀了,也犯不着连他的家族和友人也全都牵连。听说姚广孝也曾说过不可以杀方孝儒的建言,只是永乐帝没有听进去就是了。

  姚广孝这个人和汉朝的张良一样,并没有亲自率兵作战的经验,而是以军师的身份活跃,随侍永乐帝之侧担任战争的指导。总之,对以八百兵力起兵的燕王来说,能够击破五十万的大军而取得天下,这个人有着十分重大的功绩。

  姚广孝这个人在当时虽然是一名和尚,但在永乐帝即位之后,就还俗而回到了姚广孝这个名字,一直以顾问的身份待在永乐帝的身边。不过据说曾有一次,当他返回自己的出身地想要拜访友人的时候,友人就以其为谋反者的同伴之名而不愿意见他,留下了这么一则故事。

  建文帝这个人以年纪轻轻地就走到了悲剧性的最终幕,这一点和丰臣秀赖相同,同样地也得到了许多的同情。因此就有着诸如其实他是从火焰之中逃出等等的说法,这一点和秀赖传说也是相同的。在正史的《明史》之外,有着一本名叫《明史纪事本末》的书,在这本书中就清楚地记载着建文帝确实是有自其中逃脱的,而且还有注明何年何月于何处有人见到的详细记述。如果这些全都是虚构的话,那我认为写下这些的人应该相当具有小说家的才能才是。根据上面的记载,流亡的建文帝一直到年岁已大,和历史已经没有什么关系的时候,才被朝廷迎回,最后平稳地度过余生。我想这大概就是民众的愿望吧!

  无论如何,永乐帝在此统一了天下,不过他毕竟还是觉得这样待在应天府心里实在是不舒服,也许是那种再怎么说这儿也是敌人之地的感觉在作祟吧,因此最后就把都城移到自己原先的根据地北京。正确地说来,是在都城迁来此处之后才有北京的名称的,根据《亚细亚历史事典》,上头写的正是“才称为北京”。而在这之前乃是称为北平。另外,也称作顺天府。

  把都城移到本来住惯了的北京,其实还有另外一个重要的理由,那就是这时的北元又开始蠢动。在它们的内部抗争之下,本来势力是已经相当衰微了,然而取而代之的是鞑靼和瓦刺等两个新部族的出现,造成北方的威胁不断。因此才把首都移至北京,由皇帝自己负责北方军事的领导。

  那些对于永乐帝将方孝儒给杀死一事有所非难的人,对于皇帝自己担任北方军的总司令官来意图对抗来自北方威胁的这一点上倒是有相当不错的评价。实际上,永乐帝也不只是驻守北京,他也以北京为前进基地数度往蒙古的方向出击,这一点他确实是个气宇壮大的人。

  前面也曾提到过元顺帝其实并不是蒙古人的说法,关于永乐帝,其实也有着他并不是汉人的说法。永乐帝对忽必烈相当地崇拜,除了有许多地方看得出来他是努力于以其后继者自居之外,在朱元璋灭元的时候,也曾把蒙古宫廷中的一名美女据为己有。在传说中就有这名美女其实乃是舍身侍奉于朱元璋的说法。永乐帝乃是汉人皇帝之中惟一的一个越过戈壁沙漠进行远征的人,由于有人认为汉人的皇帝是不可能做到这种事情的,因此才会有这种说法。

  关于朱元璋这个人,刚才也曾经说过,他是一个会把具有威胁子孙地位可能性的人全部加以除去的人,万一永乐帝具有这种可能性的话,其实根本就不可能会让他生下来,更不可能会有一时——当永乐帝身为燕王的时候——还想让他可能成为自己继承人的想法。事实上,如果这时就让燕王当上皇太子的话,那就根本不可能会有靖难之役的发生了。因此我认为以上的说法也只是好玩罢了。

  对了,永乐帝这个人对于大海也是相当有兴趣的,因此在这时就有了第八十四位的郑和)登场。

  郑和这个人是一名伊斯兰教徒,从他双亲的那一代开始就居住于云南。当云南地方因明的势力而被平定之际,当时的郑和年纪还小,他就在这时候被俘虏带走,最后成为宦官而开始仕奉于燕王。因此在靖难之役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