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中南海备忘录 >

第6章

中南海备忘录-第6章

小说: 中南海备忘录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数株,耸拔参天,众皆仰视。时则晴云翳空,炎光不流,暖风徐来,花香袭人。俯睥睨而窥其西,以舟作浮桥,横亘池面。北则万岁山在焉。”殿废于康熙七八年间,云有蝙蝙大尺余者。南向二亭,尚出雉堞,正门闭塞,久不启。金朝夕骑马过其下,辄爱古栝之夭矫苍翠,而于雪朝月夜,更徘徊不忍去。    
    承光殿古栝行    
    承光古栝双牙槎,苍皮耸斡参云霞。    
    经冬颜色郁深翠,入春发叶如蒋芽。    
    白头老监说旧事,西苑圆殿频矜夸。    
    花香露气接大内,径路窈窕疑仙家。    
    雕阑四围粉堞压,绮窗十面珠帘遮。    
    当时严肃是禁地,那许桥上驰麴车。    
    金元旧物历代重,颓枝半折轻杉叉。    
    侵霜溜雨积岁月,漏鼓听遍朝元挝。    
    西偏盘曲势舞风,东头突兀形擎蛇。    
    我行低徊策款段,仰面叫绝声呀呀。    
    洞门久闭长狐免,安得启户争投置?    
    七年千回看未厌,惯闻下直栖宫鸦。    
    使其託根在深谷,但侣泽雉兴山峡。    
    肩挑背负不知爱,歇凉墙脚时语哗。    
    常思解襟复科跣,鼾睡密荫游羲娲。    
    含章之梅灵和柳,止增妖治岂此加。    
    围城似瓮琼构废,或者留意除纷奢。    
    趋朝日日乐水木,往迹漫比槐排衙。    
    秋宵月皎寒晨雪,每过更觉流连佳。    
    兴酣搅辔怒欲堕,疏雨已齐河汉斜。


第一部分 撩开中南海的神秘面纱第16节 美人饮酒作乐毁宫殿

    明嘉靖皇帝残暴荒淫,激怒宫女,差点儿被勒死。为防不测,搬入太液池西岸的永寿宫。一年的元宵节,嘉靖怀抱美人,饮酒作乐,在帐中试放焰火,不慎引起火灾,永寿宫一带宫殿焚烧殆尽。    
    嘉靖是明代第十一代皇帝,1521年即位。执政之初,他革除先朝蠹政,清减勋威、宦官庄田,裁削锦衣卫等人员,惩治腐败官员,使朝政为之一新。但是不久以后他就日渐腐败。据历史资料记载,嘉靖帝果于刑戮,暴虐不仁,喜怒无常,好色无比。    
    嘉靖帝曾三次立后而又废后,导演了一部宫闱内部的暴虐史。陈皇后是嘉靖皇帝的元配,嘉靖元年七月册立为后,那时陈氏只有十五六岁,陈氏在后位仅7年。正当少艾年华的陈氏,何以过早地死去?原来陈氏是被嘉靖帝吓死的。嘉靖帝性极严酷,稍不顺心,就大发雷霆。一天,他与陈氏同坐闲谈,张、方两位妃子进帐送茶。嘉靖帝见妃子手白皙柔润,便握住抚视,久久不放。陈氏性格褊急,见此情形,便用力将茶杯往桌上一放,突然站起身,表示心中的不满。陈氏的举动,触犯了嘉靖。嘉靖帝勃然大怒,厉声呵斥不已。陈氏骇得胆战心惊不知所措。陈氏此时正值怀孕,竟至胎堕成疾,一病不起。不久,陈氏死去。嘉靖帝没有一丝怜悯之情,将丧事办得极为简单,梓棺下葬袄儿峪,并下旨梓棺不准出皇宫正门,如宫妃一样,从左门抬出去。    
    陈氏死后才一个月,嘉靖帝便立顺妃张氏为继后。张氏甚得嘉靖帝的宠爱,但嘉靖帝的那种喜怒无常、一触即发的火暴脾气,并不能在他所宠爱的皇后面前有所收敛。颇有淑德的张氏虽小心翼翼伺候嘉靖,但恶运还是迎头而来。    
    嘉靖十三年正月新春佳节,张氏侍嘉靖帝饭宴庆贺,乘嘉靖帝高兴之时,张氏略有所建言。不想,嘉靖帝听后,勃然暴怒,喝令褫去皇后冠服,鞭责数十。第二天张氏便被废居别宫。    
    张后被废才几天,德妃方氏却在极隆重的礼仪中登上后位,这是嘉靖帝第三位皇后。按明朝祖制,立皇后时只谒内庙,不谒太庙世庙。但嘉靖帝根本不听礼臣的多次奏谏,竟率领方氏谒了太庙和世庙,并颁诏告示天下,还饬令命妇入宫朝见皇后,礼节的隆重繁缛,是册立前头两位皇后不能比的。但几年之后,方氏也被嘉靖帝所冷漠,最后在惊悸中死去。    
    嘉靖帝对待皇后尚且如此,对待出身低贱的宫女更不用提了,在政期间,仅被他下令打死的宫女就有200多人。嘉靖帝还用酷虐宫女的方法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他后期迷信方士,尊尚道教,自称“真君”、“仙翁”、“帝居”等,在宫中遍设坛场,一心修玄,渴求强身长寿。当时炼制此类丹药的最流行方法是“秋石”和“红铅”,前者采用童男小便,去其头尾,收其中段,加药熬炼而成,后者系收取处女经血加药拌和、焙炼而成。为了炼制红铅,嘉靖信用道士,用摧残宫女身心甚至残害其生命的方法,不顾一切地采取炼丹的原料——经血,以炼制长生壮阳丹。嘉靖中叶以后,他曾三次大规模选择民间幼女入宫,每次数百人,“供炼药用也”。由此酿成宫女宫变。    
    公元1542年,嘉靖二十一年十月二十一日凌晨,杨金英等十几名宫女乘夜深人静之际,用绳子勒住了熟睡中的嘉靖帝朱厚熜的脖子,并用脚、拳和钗脚等袭击他的身体,演出了一场谋杀皇帝的骇人事件。由于宫女误结了活扣,嘉靖未死,宫女们都被凌迟处死。这一事件发生在农历壬寅年,史称“王寅宫变”。    
    “壬寅宫变”涉及宫廷隐秘。由于统治者在事后对宫变讳莫若深,有关资料少而不详,事变情况鲜为人知,其原因更是不清楚。上述说法是否站得住脚,尚待进一步研究。    
    “壬寅宫变”后,吓坏了嘉靖帝,从此,他不敢在大内居住,便搬到了太液池内的永寿宫居住。    
    嘉靖皇帝离开大内,住进永寿宫,更加逍遥自在了。在永寿宫,每天饮酒作乐,不理朝政。    
    公元1561年12月31日(嘉靖四十年冬十一月二十五日)夜晚,嘉靖皇帝怀抱他宠爱的尚美人,欣赏五颜六色的焰火,尚美人为了向嘉靖皇帝献媚,心血来潮地竟在寝宫的貂帐中试放小焰火。    
    尚美人的娇媚,尚美人的举止,博得嘉靖帝开怀大笑,嘉靖帝还不时地夸道:“美人放得好!放得好!”    
    尚美人见嘉靖皇帝很是开心,便更加放肆地点燃几个焰火。    
    但此时,正值隆冬季节,天干地燥,几个焰火同时燃放,一下子燃着了帐幔,由此引起了一场火灾。    
    帐幔之火,借助风势,升至宫顶,刹时,宫内大火四起,不多时,金碧辉煌的万寿宫化为灰烬。嘉靖帝连滚带爬逃出宫外,算是捡回一条命,但万寿宫内“凡乘舆-切服饰及先朝异宝尽付一炬”,财物损失惊人。    
    万寿宫被烧毁了,可嘉靖皇帝仍不愿回到大内居住,他漫步太液池,选择了金鳌玉蝀桥西头路北“列屋仅两层”的玉熙宫。    
    这场大火,纯属尚美人放肆献媚而起,但由于嘉靖宠爱她,并没有治罪于她,反而安抚她,不要因此而受到惊吓,宫殿烧毁可以重修,美人吓坏玉体,而没有灵丹妙药可以医治。    
    嘉靖帝在劝说疼爱尚美人之时,下旨三道:第一道旨,命工匠民役快速修建永寿宫,其规制要好于前。第二道旨,命各地衙府进献珍宝。因为原来宫内的珍物被烧,各地需献宝,以此来复原状。第三道旨,是加封火灾肇事者尚美人为寿妃,并“赠其父尚臣为骠骑军右军都督佥事”。由此,可见嘉靖皇帝是多么荒唐。    
    公元1562年,永寿宫废墟上建成新宫,定名为万寿宫和寿源宫。


第一部分 撩开中南海的神秘面纱第17节 宫廷冰嬉在“三海”

    明时,冰嬉活动盛行民间。在宫廷中,冰嬉活动也热闹非凡。明熹宗极爱这项活动,高兴之时,便在太液池内尽兴玩耍。在清代,冰嬉活动远超过明代,同时,冰上杂技也亮相登场。    
    冰嬉即滑冰,在过去又叫坚冰之战,是皇朝宫廷中冬季的一项冰上体育运动,也是我国古代体育的一大重要内容。    
    滑冰、滑雪的记载,最早见于《隋书》。其活动的开展,可追溯到1300多年前。当时居住在大兴安岭林区的室韦族,就喜欢“骑木而行”。元人解释“骑木而行”为:木马形如弹弓,长4尺,宽5寸,一左一右,系于两足,激而行之雪中冰上,可以及奔马。按这种解释,“骑木”,实际上是滑雪用的滑板。    
    在明代,社会上很时兴冰嬉运动,民间广为开展,宫廷内冰嬉活动也热闹非凡。据《倚晴阁杂抄》记载:“明时积水潭,常有好事者联十余床,携都篮酒具,铺氍毹其上,轰饮冰凌中以为乐。诚豪侠快事也。”明宫太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云:“阳德门外,冬至冰冻,可拖床,以木作平板,上加交床或藁荐,一人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如飞。”    
    明熹宗皇帝酷爱冰嬉活动,他非常喜欢在太液池内嬉冰玩耍。《明宫杂咏·熹宗》有诗二首,记叙了熹宗活动时的场景。    
    其一:    
    北风吹冻液池波,树里遥闻唤渡河。    
    两岸丝绳齐努力,胡床安稳一经过。    
    其二:    
    琉璃新结御河水,一片光明镜面菱。    
    西苑雪晴来往便,胡床稳坐快云腾。    
    其实,熹宗皇帝的冰嬉,不过是以木板作拖床,床面较窄,两边各有一块两端上翘的木板,下安铁条用横木连接两板,四周围上红色围栏,四角立柱支撑顶盖,四周挂以帷幔,里面放坐榻。因这种拖床很像塞北的雪橇,故又称之为“胡床”。熹宗皇帝坐在拖床上,让御前侍卫们分头助力,或是在岸边用绳索牵引,或在拖床前后引导推行。熹宗皇帝坐在平稳而快的拖床上,笑得惬意开心。    
    在清代,冰上体育运动被冠以国俗。乾隆皇帝说:“冰嬉活动为国制所重。”每年十二月,地冻天寒,届时,清廷便在西苑三海举行一年一度的冰嬉活动。    
    在举行冰嬉活动之前,内务府先期派太监用水泼撒冰面,以便冰面平滑如镜,然后摆放好礼炮,设立旗、门,待各项准备工作就绪后,择黄道吉日,皇帝在王公大臣、文武百官的陪同下,亲来运动场,观看表演。    
    冰上运动的地点不固定,其地点要视冰层的薄厚、坚硬程度以及冰面的光滑程度而定,有时在五龙亭附近,有时在阐福寺附近,有时选定在瀛台。    
    皇帝是乘坐大冰床御驾亲临。冰床豪华气派,长及丈余,底座状如龙舟,两面描金绘彩,冰床底部安有长形角铁两根。龙舟上矗立一方形木棚,棚外贴饰明黄缎,上接金漆宝顶。棚两侧各有玻璃窗一扇,棚内设雕龙宝座,后部横杆两根。冰床在众人的推动下,运行如飞。    
    一切就绪之后,冰上运动开始。第一项是速滑比赛。此时,发令官站在皇上御用冰床旁,手举小旗,连晃三下,发出信号,由八旗兵组成的运动员足蹬一种底部绑着铁条的简易冰鞋,身穿箭衣,在起始点一字排开,等待号令。    
    “轰”一声炮响,撼天动地。运动员听到号今后,如离弦之箭,蜂拥而出,急速地向皇帝的冰床方向滑去。一时间,冰面上冰花四溅,在阳光的照射下,色彩斑斓,分外耀目。众运动员按先后顺序在皇帝的冰床前,依次向皇帝行礼,最先到达皇帝冰床的运动员,得到皇帝亲赐赏品。    
    第二项比赛是圆鞠之戏。圆鞠之戏如今天的冰球比赛。八旗士兵分成红、黄两队,每队数十人,争抢一球,球为圆形,用羊皮制成,内充气,双方各设一门。当时的比赛不像今天冰球比赛那样,运动员手持球杆,用杆触球,而是赤手空拳,既可用手,也可用脚触球,经过数次传递,将球送进对方球门一方者为胜。比赛开始前,双方队员在球场中央列队站好,执事用力将球一抛向空中,球由最高点下落,不等冰球着地,双方队员就如猛虎下山,奋勇向前,拚力争球。为争一球,十几名乃至数十名壮汉不时撕扯在一起,有时一队已得到冰球,另一队不甘心,便拼力去争夺,结果双方队员被撞得人仰马翻,其场面惊心动魄,蔚为壮观,观战的王公大臣及两队的啦啦队摇旗呐喊,加油助威,声震四野。有时,皇帝看得兴起,也挥臂而呼,不过皇帝的加油助威,带有随机性,哪个队争得球,就给哪个队加油。清代大文学家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在《冰上打球》一诗中,有这样几句极为生动的描述:“青靴窄窄虎牙缠,豹脊双分小队圆,整结一齐偷著眼,彩团飞下白云边。”    
    在清代冰上活动的广泛开展,使得冰上活动的形式更加多样,丰富多彩的冰上杂技表演登场亮相,给冰上运动增添了新的内容。在冰上杂技表演中,最为精采的当属冰上射箭比赛。届时,赛场中央平行设立三个彩旗飘舞的旌门,上挂彩球。由一二百名八旗兵组成的射手一字排开,手持弓箭,那威风凛凛的阵势,令人赞叹。    
    号令一响,各弓箭手,争相而出,互不相让,急速滑向旌门,施展绝技:有的弓身施射;有的滑过旌门,来-个“犀牛望月”回首疾射;有的单脚点冰,如金鸡独立,弓响箭出,身手敏捷,英姿勃勃。《清宫词》中描述道:    
    冰莹点点放银光,箭簇闪闪似飞蝗,    
    健儿猿臂献身手,彩球飞落报君王。    
    射箭比赛设一、二、三等奖,三箭皆中者为一等奖,皇帝将亲赐赏品。未入等的也给予相应的赏赐,以示鼓励。    
    在冰上杂技表演中,最引人注目,惹人喜爱的是儿童的表演。儿童们表演的项目新颖多样,如单人花样滑,双人花样滑,多人叠罗汉,冰上倒立,击鼓舞刀。儿童们身穿花衣,头扎抓鬏,憨态可掬,在数米高的幡杆顶部做出各种惊险、高难度的动作,一会儿是“童子拜观音”,-一会儿是“凤凰展翅”;转瞬间,又变成了“猿猴献桃”,恰似空中银燕,令观者咋舌称赞。    
    由于冰嘻为国制所重,清代诸帝都非常重视和喜爱,不仅亲自参加,而且还经常写诗作赋,大加倡导。好题字作诗的乾隆皇帝,在《冰嘻赋》一诗中,极尽文采,浓笔重彩的叙道:“思摘月兮广寒之窟,齐趁星兮白榆之街。未拂地兮上起,忽从空兮下回。突神龙之变化,蕤毅翔凤之髹髯。”    
    乾隆皇帝不仅吟诗题记,还多次命宫中如意馆御用画家将冰嬉活动的盛大场面绘画成卷,收藏于馆,以传播后世。现故宫博物院尚存有清代两幅《冰嘻图》。一幅为金昆、程志道、福隆安合画;另一幅为张为邦、姚文瀚合绘。《冰嬉图》构思独特,主题鲜明,所绘人物准确、生动。


第一部分 撩开中南海的神秘面纱第18节 瀛台仙境变囚笼

    瀛台,一处美丽的人间仙境。然而,在慈禧太后专横跋扈的岁月,人间仙境却变成了囚笼。戊戌变法失败,“六君子”引颈就戮,光绪皇帝成为太后的阶下囚,孤寂瀛台10载,最后悲惨地死在瀛台的涵元殿。    
    瀛台,南海中一座美丽的小岛。四面环水,北架一桥以通往来,主体建筑涵元殿位于瀛台的中心。东西奇石古木,森列如屏,楼台亭阁,掩映于绿树之间。远处望去,宛如一位身披绿纱的少女,享亭玉立在碧波之上。    
    漫步瀛台,虽古树参天,但在众多树木中,独不见榆树。其实在当年也有许多榆,只因光绪九年(1883年)榆树发生虫灾,一天,慈禧太后在瀛台等处游览,一只虫子没长眼,径直落到西太后身上,惹得老佛爷大怒,一气之下,命令将所有榆树伐尽,致使那些百年古榆荡然无存。    
    谈及瀛台,不能不谈及清代负责修造瀛台的当时最有名的能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