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其他电子书 > 红楼梦考证 >

第7章

红楼梦考证-第7章

小说: 红楼梦考证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坊间普通本子有一种却作: 
  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闷,都有些疑心。 
  脂本正作: 
  彼时合家皆知,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 
  上有眉评云: 
  九个字写尽天香楼事,是不写之写。 
  又本文说: 
  这四十九日单请一百单八众禅僧在大厅上拜大悲忏。……另设一坛于天香楼上。 
  此九字旁有夹评云: 
  删却,是未删之笔。 
  又本文云: 
  又听得秦氏之丫鬟名唤瑞珠者,见秦氏死了,他也触柱而亡。 
  旁有夹评云: 
  补天香楼未删之文。 
  天香楼是怎么一回事呢? 
  此回之末,有朱笔题云: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作者用史笔也。老朽因有魂托凤姐贾家后事二件嫡 
  是安富尊荣坐享人能想得到处,其事虽未漏,其言其意则令人悲切感服,姑赦之, 
  因命芹溪删去。 
  又有眉评云: 
  此回只十页,因删去天香楼一节,少却四五页也。 
  这可见此回回目原本作 
  秦可卿淫丧天香楼, 
  王熙凤协理宁国府。 
  后来删去天香楼一长段,才改为“死封龙禁尉”,平仄便不调了。 
  秦可卿是自缢死的,毫无可疑。第五回画册上明明说: 
  画着高楼大厦,有一美人悬梁自缢。(此从脂本)其判云: 
  情天情海幻情身,情既相逢必主淫。 
  漫言不肖皆荣出,造衅开端实在宁。 
  俞平伯在《红楼梦辨》里特立专章讨论可卿之死(中卷,页一五九-一七八)。但顾颉刚引《红楼佚话》说有人见书中的焙茗,据他说,秦可卿与贾珍私通,被婢撞见,羞愤自缢死的。平伯深信此说,列举了许多证据,并且指出秦氏的丫鬟瑞珠触柱而死,可见撞见奸情的便是瑞珠。现在平伯的结论都被我的脂本证明了。我们虽不得见未删天香楼的原文,但现在已知道: 
  (1)秦可卿之死是”淫丧天香楼”。 
  (2)她的死与瑞珠有关系。 
  (3)天香楼一段原文占本回三分之一之多。 
  (4)此段是脂砚斋劝雪芹删去的。 
  (5)原文正作“无不纳罕,都有些疑心”,戚本始改作“伤心”。 
  四 《红楼梦》的“凡例” 
  《红搂梦》各本皆无“凡例”。脂本开卷便有“凡例”,又称“《红楼梦》旨义”,其中颇有可注意的话,故全抄在下面: 
  凡例 
  《红楼梦》旨义。是书题名极多。□□《红楼梦》,是总其全部之名也。 
  又曰《风月宝鉴》,是戒妄动风月之情。又曰《石头记》.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 
  也。此三名皆书中曾已点睛矣。如宝玉作梦,梦中有曲,名曰《红楼梦十二支》, 
  此则《红楼梦》之点睛。又如贾瑞病,跛道人持一镜来,上面即錾“风月宝鉴” 
  四字,此则《风月宝鉴》之点睛。又如道人亲眼见石上大书一篇故事,则系石头 
  所记之往来,此则《石头记》之点睛处。然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 
  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然通部细搜检去,上中下女子岂止十二人哉?若云其中 
  自有十二个,则又未尝指明白系某某。极(?)至《红楼梦》一回中亦曾翻出金陵 
  十二钗之簿籍,又有十二支曲可考。书中凡写长安,在文人笔墨之间,则从古之 
  称;凡愚夫妇儿女于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盖天子之邦, 
  亦当以中为尊,特避其东南西北四字样也。 
  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故叙闺中之事切,略涉于外事者则简,不得谓其不均 
  也。 
  此书不敢干涉朝廷。凡有不得不用朝政者,只略用一笔带出,盖实不敢以写 
  儿女之笔墨唐突朝廷之上也。又不得谓其不备。 
  以上四条皆低二格抄写。以下紧接“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一长段,也低二格抄写。今本第一回即从此句起,而脂本的第一回却从“列位看官,你道此书从何而来”起。“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以下一长段,在脂本里,明是第一回之前的引子,虽可说是第一回的总评,其实是全书的“旨义”,故紧接”凡例”之后,同样低格抄写。其文与今本也稍稍不同,我们也抄在“凡例”之后,凡脂本异文,皆加符号记出: 
  此〔书〕开卷第一回也。作者自云,〔因〕曾历过一番梦幻之后,故将真事 
  隐去,而撰此《石头记》一书也,故曰“甄士隐梦幻识通灵”。但书中所记何事, 
  〔又因何而撰是书哉?〕自云,〔今〕风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 
  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 
  若彼〔一干〕裙钗,实愧则有余,悔则无益〔之〕大无可奈何之日也!当此时, 
  〔则〕自欲将已往所赖〔上赖〕天恩,〔下承〕祖德,锦衣纨袴之时,飫甘餍美 
  之日,背父母教育之恩,负师兄(今本作友)规训之德,已致今日一事(今本作 
  技)无成,半生潦倒之罪,编述一记(今本作集)以告普天下〔人〕。虽(今本 
  作知)我之罪固不能免,(此五字今本作“负罪固多”)然闺阁中〔本自〕历历 
  有人,万不可因我不肖,(此处各本多“自护己短”四字)则一并使其泯灭也。
  虽今日之茅椽蓬牖,瓦灶绳床,其风晨月夕,阶柳庭花,亦未有伤于我之襟怀笔 
  墨者。何为不用假语村言,敷演出一段故事来,以悦人之耳目哉?(此一长句与今 
  本多不同)故曰“风尘怀闺秀”,〔乃是第一回题纲正义也。开卷即云“风尘怀闺 
  秀”,则知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矣。虽一时有涉 
  于世态,然亦不得不叙者,但非其本旨耳。阅者切记之。 
  诗曰: 
  浮生着甚苦奔忙?盛席华筵终散场。 
  悲喜千般同幻渺,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 
  我们读这几条凡例,可以指出几个要点:(1)作者明明说此书是“自譬石头所记之事”,明明说“系石头所记之往来”。(2)作者明明说“此书只是着意于闺中”,又说”作者本意原为记述当日闺友闺情,并非怨世骂时之书”。 (3)关于此书所记地点问题,凡例中也有明白的表示。曹家几代住南京,故书中女子多是江南人,凡例中明明说“此书又名曰《金陵十二钗》,审其名则必系金陵十二女子也”。我因此疑心雪芹本意要写金陵,但他北归已久,虽然“秦淮残梦忆繁华”(敦敏赠雪芹诗),却已模糊记不清了,故不能不用北京作背景。所以贾家在北京,而甄家始终在江南。所以凡例中说,“书中凡写长安……家常口角则曰中京,是不欲着迹于方向也。……特避其东南西北字样也”。平伯与颉刚对于这个地点问题曾有很长的讨论,(《红楼梦辨》,中,五九-八十。)他们的结论是“说了半天还和没有说一样,我们究竟不知道《红楼梦》是在南或是在北”。(页七九)我的答案是:雪芹写的是北京,而他心里要写的是金陵:金陵是事实所在,而北京只是文学的背景。  至如大观园的问题,我现在认为不成问题。贾妃本无其人,省亲也无其事,大观园也不过是雪芹的“秦淮残梦”的一境而已。 

  五 脂本与戚本 
  现行的《红楼梦》本子,百廿回本以程甲本(高鹗本)为最古,八十回本以戚蓼生本为最古,戚本更古于高本,那是无可疑的。平伯在数年前对于戚本曾有很大的怀疑,竟说他“决是辗转传钞后的本子,不但不免错误,且也不免改窜”。(《红楼梦辨》,上,一二六零)但我曾用脂砚斋残本细校戚本,始知戚本一定在高本之前,凡平伯所疑高本胜于戚本之处,(一三五-一三七)皆戚本为原文,而高本为改本,但那些例子都很细微,我在此文里不及讨论,现在要谈几个更重要之点。 
  我用脂本校戚本的结果,使我断定脂本与戚本的前二十八回同出于一个有评的原本,但脂本为直接钞本,而戚本是间接传钞本。 
  何以晓得两本同出于一个有评的原本呢?戚本前四十回之中,有一半有批评,一半没有批评;四十回以下全无批评。我仔细研究戚本前四十回,断定原底本是全有批评的,不过钞手不止一个人,有人连评钞下,有人躲懒便把评语删了。试看下表: 
  第一回 有评    第二回 无评 
  第三回 有评    第四回 无评 
  第五回 有评    第六回 无评 
  第六回 有评    第八回 无评 
  第九回 有评    第十回 无评 
  第十一回 无评 
  第十二回至廿六回 有评 
  第廿七回至卅五回 无评 
  第卅六回至四十回 有评 
  看这个区分,我们可以猜想当时钞手有二人,先是每人分头钞一回,故甲钞手专钞奇数,便有评;乙钞手钞偶数,便无评;至十二回以下甲钞手连钞十五回,都有评;乙钞手连钞九回,都无评。 
  戚本前二十八回,所有评语,几乎全是脂本所有的,意思与文字全同,故知两本同出于一个有评的原底本。试更举几条例为铁证。戚本第一回云: 
  一家乡官,姓甄(真假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名费废,字士隐。 
  脂本作: 
  一家乡官,姓甄(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名费(废),字士隐。 
  戚本第一条评注误把“真”字连下去读,故改“后”为“假”,文法遂不通,第二条注“废”字误作正文,更不通了,此可见两本同出一源,而戚本传钞在后。 
  第五回写薛宝钗之美,戚本作: 
  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此句定评) 
  想世人目中各有所取也。 
  按黛玉宝钗二人一如娇花,一如纤柳,各极其妙,此乃 
  世人性分甘苦不同之故耳。 
  今检脂本,始知“想世人目中”以下四十二字都是评注,紧接“此句定评”四字之后。此更可见二本同源,而戚本在后。 
  平伯说戚本有脱误,上举两例便可证明他的话不错。 
  我因此推想得两个结论: 
  (1)《红楼梦》的最初底本是有评注的。 
  (2)最初的评注至少有一部份是曹雪芹自己作的,其余或是他的亲信朋友如脂砚斋之流的。 
  何以说底本是有评注的呢?脂本抄于乾隆甲戌,那时作者尚生存,全书未完,已是“重评”的了,可以见甲戍以前的底本便有评注了。戚本的评注与脂本的一部份评注全同,可见两本同出的底本都有评注,又高鹗所据底本也有评注。平伯指出第三十七回贾芸上宝玉的书信末尾写着: 
  男芸跪书一笑。 
  检戚本始知“一笑”二字是评注,误入正文。程甲本如此,程乙本也如此。平伯说:“高氏所依据的钞本也有这批语,和戚本一样,这都是奇巧的事。”(《红楼梦辨》,上,一四四零)其实这并非“奇巧”,只证明高鹗的底本也出于那有评注的原本而已。(高程刻本合删评注) 
  原底本既有评注,是谁作的呢?作者自加评注本是小说家的常事;况且有许多评注全是作者自注的口气,如上文引的第一回“甄”字下注云: 
  真(?)后之甄宝玉亦借此音,后不注。 
  这岂是别人的口气吗?又如第四回门子对贾雨村说的“护官符”口号,每句下皆有详注,无注便不可懂,今本一律删去了。今钞脂本原文如下: 
  上面皆是本地大族名宦之家的谚俗口碑,其口碑排写得明白,下面皆注着始 
  祖官爵并房次。石头亦曾照样钞写一张。 
  今据石上所钞云: 
  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宁国荣国二公之后,共二十房分,除宁荣亲派八 
  房在都外,现原籍住者十二房。)(适按,二十房,误作十二房。今依戚本改正。) 
  阿房宫,三百里,住不下金陵一个史。(保龄侯尚书令史公之后,房分共十八, 
  都中现住者十房,原籍现住八房。)(适按,十八,戚本误作二十。)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紫微舍人薛公之后,现领内府帑银行商,共 
  八房分。) 
  东海缺少白玉床,龙王来请金陵王。(都太尉统制县伯王公之后,共十二房, 
  都中二房,余在籍。)(适按,在籍二字误脱,今据戚本补。) 
  这四条注都是作者原书所有的,现在都被删去了。脂本里,这四条注也都用朱笔写在夹缝,与别的评注一样钞写。我因此疑心这些原有的评注之中,至少有一部份是作者自己作的,又如第一回“无材补天,幻形人世”两句有评注云: 
  八字便是作者一生惭恨。 
  这样的话当然是作者自己说的。 
  以上说脂本与戚本同出于一个有评注的原本,而戚本传钞在后。但因为戚本传钞在后,《红楼梦》的底本已经过不少的修改了,故戚本有些地方与脂本不同。有些地方也许是作者自己改削的;但大部份的改动似乎都是旁人斟酌改动的;有些地方似是被钞写的人有意删去,或无意钞错的。 
  如上文引的全书“凡例”,似是钞书人躲懒删去的,如翻刻书的人往往删去序跋以节省刻资,同是一种打算盘的办法。第一回序例,今本虽保存了,却删去了不少的字,又删去了那首“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很好的诗。原本不但有评注,还有许多回有总评,写在每回正文之前,与这第一回的序例相像,大概也是作者自己作的。还有一些总评写在每回之后,也是墨笔楷书,但似是评书者加的,不是作者原有的了。现在只有第二回的总评保存在戚本之内,即戚本第二回前十二行及诗四句是也。此外如第六回,第十三回,十四回,十五回,十六回,每回之前皆有总评,戚本皆不曾收入。又第六回,二十五回,二十六回,二十七回,二十八回,每回之后皆有“总批”多条,现在只有四条(廿七回及廿八回后)被收在戚本之内。这种删削大概是钞书人删去的。 
  有些地方似是有意删削改动的。如第二回说元春与宝玉的年岁,脂本作: 
  第二胎生了一位小姐,生在大年初一,这就奇了。不想次年又生了一位公 
  子。 
  戚本便改作了: 
  不想后来又生了一位公子。 
  这明是有意改动的了。又戚本第一回写那位顽石: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异,来 
  至石下,席地而坐,长谈,见一块鲜明莹洁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 
  那僧托于掌上…… 
  这一段各本大体皆如此,但其实文义不很可通,因为上面明说是顽石,怎么忽已变成宝玉了?今检脂本,此段多出四百二十余字,全被人删掉了。其文如下: 
  俄见一僧一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说说笑笑,来至峰下, 
  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 
  富贵。此石听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