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大道清理计划 >

第343章

大道清理计划-第343章

小说: 大道清理计划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大臣们你一眼我一语,说的桓玄立刻就没了主意。
    因为这些大臣反对的不是禁绝道门,而是反对盲目的禁止,因为这样一来很有可能再次引发一场孙恩、卢偱那样的祸乱。
    最终,桓玄还是采取了这些大臣们的意见,于是他命令大臣们开始就如何一步一步的在民间禁止道门进行探讨。
    大臣们满口应下,但转头就拖延起来。
    而桓恕这边,他在经过三日的寻找之后,终于在京口找到了他要找的人,刘裕。
    刘裕,字德舆,小名寄奴。
    幼年家境贫苦,年轻的时候以耕地为业,兼做樵夫、渔夫以及卖履的小贩。
    由于一向贫穷,经常遭乡里人的贱视,当时的人大多都不赏识他。
    刘裕生活的时期,晋国朝政已腐朽不堪,地方藩镇林立,百姓负担极其沉重。
    后来刘裕从军,最初加入的是孙无终的部队,再后来作战勇敢,屡立战功,当了孙无终麾下的一名司马,成为北府军的一位下级军官。
    隆安三年,孙恩起兵反晋,朝廷官军几乎被孙恩的义军全面击溃,只有刘裕率军迎敌,身先士卒,屡次克敌制胜,以少胜多,收编义军,屡立大功。
    并且在天师府的帮助下,不到两年就全面击溃孙恩的数十万叛军,迫使孙恩投海遁走,最后被周处擒住。
    当时的北府诸将都纵兵暴掠,涂炭百姓,唯独刘裕治军整肃,法纪严明,深得民心。
    元兴二年,桓玄攻入建康,篡晋建楚,同时瓦解北府兵,大力剿杀北府旧将,北府军几乎遭到灭顶之灾。
    次年,刘裕率北府军残余兵将一万七千余人,屯驻在京口,以抵抗桓玄的迫害。
    这一天,刘裕正在大帐中与部下商议,如何反抗桓玄。
    正说到整顿兵马之时,账外忽然有人来报:“启禀将军,账外有一道人。此人仙风凛凛,气质不俗,说要求见将军。”
    “道人?”刘裕眉头一皱。
    身旁有人提醒道:“莫不是孙恩旧部?”
    刘裕冷哼一声,对兵士道:“不见,让他回去吧。”
    兵士依旧跪在那里不走,刘裕问道:“为何还不领命?”
    兵士说道:“将军,那道人并非孙恩旧部,他说”
    “他说什么?”刘裕问道。
    兵士道:“他说他是太一观的观主,桓恕。”
    刘裕等人闻言,顷刻间脸色大变,随后倏然站起身来,他目光快速闪动,并且对兵士说道:“快请!快请!”。
    紧接着又说道:“慢我要亲自去迎接。”
    大道清理计划

第一百八十三章 合流
    当刘裕带着众将来到大营门口,果然看到一位风采非凡的道人站在那里。
    刘裕连忙上前行礼道:“拜见桓恕上仙。”
    桓恕目光从刘裕等人身上扫过,随后开口说道:“寄奴有大志否?”
    刘裕闻言猛地一怔,桓恕开口就叫他寄奴,要知道寄奴是他的乳名,桓恕很明显是以一个前辈、长辈的语气在称呼他。
    刘裕不知道桓恕是什么意思,所以也就没敢回答,而是说道:“请上仙入帐上座。”
    桓恕摇摇头,从袖中取出一物。
    刘裕仔细看去,那是一张符令。
    桓恕将符令递到刘裕手中,说道:“此为广信令,凡此令所到之处,我道门弟子、信众皆听君之号令。”
    刘裕的呼吸一瞬间急促起来,他目光紧紧地看着桓恕手中的广信令,有些口干舌燥地问道:“不知上仙为何要赐我广信令?”
    桓恕笑了笑,也不隐瞒,直言道:“桓玄欲颁布法令,禁绝道门,你可知晓?”
    刘裕听了这句话,一瞬间就明白了所有的事情。
    他二话不说接过广信令,朝桓恕抱拳拜道:“刘裕拜谢上仙。”
    桓恕见他明白了自己的意思,淡淡一笑,转身踏云而起,不到片刻就无影无踪了。
    刘裕看着桓恕离去的方向,握紧了手中的广信令。
    刘裕身后的诸将有些疑惑,问道:“那桓玄要禁绝道门,他们为何自己不去除掉桓玄呢?”
    刘裕说道:“他们好似有什么限制,不能直接对凡人出手。”
    “笑话,他们这些身怀仙术的人,谁还能限制他们?”身后的诸将一脸不信。
    刘裕抬头看了看,随后缓缓道:“天。”
    众将沉默了下来,天,这是个很笼统的概念。
    天,不是单指某个神仙,天就是至高无上的一种概念。
    天上的神仙们可以代表天,但他们绝对不是天。
    刘裕却不去想那么深奥的事情,这不是他该想的。
    他看着手中的广信令,心中陡然腾起一股豪情壮志。
    “整顿军马、筹措粮草,准备发兵。”刘裕转身朝众将说道。
    众将一怔,有些还没反应过来,呆呆的问道:“发兵?去哪?”
    刘裕目光朝健康一望,“灭桓玄。”
    自元兴三年开始,刘裕率领部下北府军一万七千人,发动数次大战,相继消灭桓玄、刘毅、司马休之等东南割据势力。
    又发兵西川灭谯蜀,平定蜀中,使南方出现百年未有的统一局面。
    对外刘裕消灭了南燕、后秦等国,降服仇池,又以却月阵大破北魏,收复淮北、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
    刘裕在消灭司马休之后,晋国朝廷允他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的崇礼。
    次年正月,获加领平北将军、兖州刺史、都督南秦州诸军事。
    至此,刘裕一人已经都督徐州、南徐、豫、南豫、兖、南兖、青、冀、幽、并、司、郢、荆、江、湘、雍、梁、益、宁、交、广、南秦共二十二州。
    永初元年,刘裕代晋自立,定都建康,国号“宋”。
    即位后,又派兵南征林邑国,使其全境归附。
    在刘裕执政期间,吸取前朝士族豪强挟主专横的教训,集权中央,抑制豪强兼并,实施土断,整顿吏治,重用寒门,发展生产,轻徭薄赋,废除苛法,亲自听讼,振兴教育,策试诸州郡秀才,举善旌贤等国策,并多次遣使访民间疾苦改善政治和社会状况,终结了门阀专政的时代,奠定了南朝“寒人掌机要”的政治格局。
    他对江南经济的发展,华夏文化的保护与发扬有重大贡献,并开创了江左六朝疆域最辽阔的时期。
    由于出身孤寒,刘裕知道稼穑艰辛,因而平时清简寡欲,生活节俭,不喜奢侈。
    同时在登基之后,刘裕封桓恕为兴平真君,进一步确立了道门在南方的地位。
    与此同时,佛门在北方也开启了兴盛之世。
    单是鸠摩罗什一人,便在北方拥有徒众百余万。
    刘裕虽然收复了关中、中原大地,但北方佛门强盛的格局依旧没有改变。
    佛、道两家都遵守当年淝水‘道南佛北’的约定,近些年来一直互不干扰。
    而且由于佛门在中原和关中大地广为传播,致使大量的汉人归入佛门,也改变了佛门在中原的主要性质。
    当年的佛门修士,大部分都从天竺和西域来,如今的佛门修士,大多都变成了汉人修士。
    这些从小读者儒家经典,深蕴华夏文明的汉人进入佛门后,竟改变了整个佛门的面貌。
    如今新一代的佛门修士,不仅不对道门抱有天生的深仇大恨,反而开始与道门修士进行了合流。
    这个合流并不是同流合污的意思,而是两家新一代弟子开始了修行上的交流。
    这在之前是绝对不可能出现的景象,两家见面不打起来就算好的了,更别说一起论道交流了。
    新一代的佛门修士,将佛门经义进行到了极致。
    这些佛门修士不再像以前一样只顾讲经传法,只顾收取香火钱。
    而是开始在讲经传法的同时,帮助贫困之人,救济四方灾难。
    他们开始与朝廷割裂,不再帮助朝廷征伐别国,而是静下心来云游修炼,普渡世人。
    天竺来的佛门修士与西域来的佛门修士,他们的手段是粗暴的,也是急于求成的。
    然而汉传佛门修士正在改变这一点,就连鸠摩罗什也极为欣喜。
    当鸠摩罗什看到眼下的佛门气象时,不由欣喜地说道:“如此一来,佛门定能扎根中土,千年不衰。”
    随后,鸠摩罗什与高僧释道安亲自来到淝水,要见桓恕与张盛。
    桓恕、张盛知晓他的来意,四人在淝水小亭相聚。
    在经过一天一夜的谈论之后,两家各自回去。
    半月之后,三百名只有练津化炁的道士从南方北上,进入关中、中原等地传道。
    同时,同样有三百名只有练津化炁的佛门修士从北方南下,进入江南等地讲经传法。
    于是,在汉传佛门的主导下,佛、道两家正式合流。
    发生在凡间的这一切,被天上的众位大神都看在眼里。
    他们对此十分惊奇,想不到洪荒都难以做到的佛、道合流,居然在这一界被一群下界修士完成了。
    无论是佛门诸佛、诸圣、诸菩萨,还是道门的众多大仙,都看到了此界的潜力。
    如果这一界的弟子以后能够飞升洪荒,那对于他们来说是非常有利的一件事。
    要知道,洪荒可不止佛、道两家,他们只是洪荒里面势力最大的而已,但在洪荒之中,能够与佛、道两家抗衡大有人在。
    所以,在玉帝的倡议下,太上老君与释迦牟尼于天庭中会面。
    两家定下约定,在取走此界一部分气运的同时,将承担保护此界生灵、天地的责任。
    如果两家弟子产生冲突,可由他们自己解决,不再演化为两家的全面争斗。
    就这样,在洪荒中争斗了数亿年的佛、道两家,在这个世界竟然心平气和的坐到了一起。
    大道清理计划
    大道清理计划

第一百八十四章 太守
    虽说佛、道开始合流,但两家的争端和矛盾并不会消失,甚至会越来越多。
    只是以后两家发生的争端与矛盾,不会扩大演变为两家全面的争斗罢了。
    合流在继续,但分歧与争斗也在继续,矛盾与争斗是永恒的,这并不会因为任何主观、客观原因而改变。
    而在从此以后,佛门也开始重点培养华夏中土的弟子。
    不再重点培养天竺和西域的弟子,释迦牟尼发现,汉传佛教比这两个地方的佛教思想更要接近佛门的真义。
    在此后的岁月中,不断有佛门诸佛、诸圣、菩萨在南北方佛门寺庙中显化法身。
    而道门的大仙、大神们也开始在南北道门的道观里显圣。
    佛门、道门在这个时代,正式奠定了此后一千多年的主要教派格局。
    都江边上的那个小营地,已经变成了一个小镇。
    现在这个小镇上生活着四万多人,比当年的三万人还多了一万人。
    但是当年的三万信众,如今还活着的只有两万人了。
    其中有接近一半的人已经逝去,有数百人在修缮都江堰的过程中遇难。
    剩下的大部分人,逐渐在这里定居下来。
    他们结婚生子,繁衍生息,慢慢的变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不过这个小镇的主要结构依旧没有改变,墨工坊、神农坊、庖厨坊依然存在,甚至还新增了方圆阁、育贤坊。
    红叶穿着一身布衣,身上沾满了泥土,外表再也看不出一丝一毫的仙气。
    几十年过去,唯一没有改变的,只有她的容颜。
    红叶拿着一张都江堰的图纸,站在江水边沉思着。
    身后一群小孩在玩闹打跳,红叶被身后的嬉笑声惊醒,她转过身去,朝那些小孩们道:“去镇子里玩,这里危险。”
    小孩子们对红叶十分敬仰,因为整个小镇的人都对红叶无比敬仰。
    他们经常说红叶是神仙,是天上来的人。
    所以红叶在这个镇子里、甚至是整个成都的地位和威望,远远超出任何人。
    她就是神仙,是圣贤,无论是镇子里的信众,还是成都的百姓,都深信不疑。
    这一切都来源于红叶的功绩,她带领三万信众,历经三四十年,将整个都江堰修缮一新。
    在这三四十年里,整个成都平原没有发过一次洪水。
    这三四十年里,可以说是再一次达到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程度。
    但面对成都百姓们的赞誉,红叶并不认为自己有什么功劳。
    “都江堰是李冰父子修建的,我只不过是继前人之事罢了。”红叶如此对百姓们说道。
    并且红叶还命育贤阁的那些儒士信众们,用绘画的方式将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的事迹画了出来,并广为传播。
    红叶不敢贪天之功,这都江堰是李冰父子带领成都百姓修建的。
    前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后人不过是继承他们的遗惠,并加以完善,怎么能说这功劳完全就是自己的呢。
    况且修缮都江堰死了数百名信众,那些人难道不是真正应该缅怀与颂扬的吗?
    起初红叶来到都江堰,是要修缮堰体,做成这一桩大功德的事情。
    可是这三四十年一路过来,她发现大功德自己已经不在乎了,能够惠及万姓,普济生灵,这是一个修士对天地最大的回馈。
    红叶目光盯着滔滔不绝的江水出神,这时身后忽然走来一名老者。
    老者来到红叶身后,轻声道:“上人。”
    红叶回过神来,转身看着老者,笑道:“齐物执事,什么事?”
    原来老者便是墨工坊的执事齐物,当年他还是一个青葱的少年,这一转眼就已经满头白发了,而红叶还依旧如故。
    这些信众现在的修为普遍不高,基本都在练津化炁的阶段。
    齐物是他们里面修为最高的,是练津化炁巅峰,但也再难寸进了。
    不过他们倒也想得开,既然修为上不去,就好好把修缮都江堰这件事做好,这一世积攒功德,来世再入道修行也不错。
    “镇上来了太守府差役,说是要请上人去成都太守府。”齐物朝红叶说道。
    红叶眉头一皱,“太守府?”随后摇头道:“不去。”
    “”齐物一怔,随后说道:“上人,这次的差役有些不同。”
    “哦?”红叶看着齐物道:“有什么不同?”
    齐物说道:“他们态度不似之前那般和善,进了镇中,只是让你去太守府,而且还说”
    “说什么?”红叶语气冷淡地道。
    “说你必须去太守府,不得抗拒。”齐物说道。
    “呵!”红叶冷笑一声,道:“张群是发了什么疯?”
    齐物犹豫了片刻,说道:“上人,张群已经不是成都太守了。”
    “嗯?”红叶眉头一皱,“他怎么了?”
    齐物道:“张群已经被调回建康了,现在是新来的太守。”
    “这位太守叫什么?”红叶问道。
    “暂时不知。”齐物说道,“要派人去打探么?”
    “不必了。”红叶摆手道,“那贫道就亲自去太守府拜会拜会这位新太守吧。”
    当红叶回到镇子里后,发现那两名差役已经等在那里许久了。
    她上前道:“两位久等了。”
    两名差役虽然对别人极为傲慢,但到了红叶面前,还是不敢造次的。
    他们朝红叶抱拳行礼,道:“不敢,上人,太守请您去太守府叙话。”
    红叶点头道:“好,请二位前面带路。”
    两名差役点点头,说道:“上人请,府衙已经为上人备好了马车。”
    红叶应了一声,也不管浑身上下的泥土,直接就上了马车。
    然后差役跳上马车前面的横辕上,鞭子一甩,两匹骏马便拉着马车朝成都而去。
    此时成都府衙内,一名峨冠博带,俊朗伟岸的年轻男子跪坐于大堂上首。
    他头上插着碧簪,腰间系着一条玉带,左侧佩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