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清理计划-第303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他站了起来,继续往前走去。
他怕的不是狼,狼有尸体吃,但人不到绝境时,是绝对不会吃死尸的。
后面有一队流民,小孩必须把他们甩在后面,不然自己就是那些人的食物。
小孩看到一路上的树皮都被扒的干干净净,至少在他的前面,已经有四五拨流民过去了。
小孩走啊走,终于在天黑之前,来到了巨鹿城。
当他看到巨鹿城巍峨的城墙时,迈开双腿快步冲了过去。
可是当小孩来到城下,想要讨要一些吃食的时候,骤然发现巨鹿城外聚满了身穿甲胄的兵士,以及被那些兵士围在中间的上百流民。这时,小孩只听到那些围住流民的兵士中,一名身着罩袍的男子道“太守有令,这些流民都是大乱的根源,必须清除。”
说完,男子果断下令,于是在一片求饶与哀嚎声中,数百个流民被屠戮杀死。
小孩瞪着大眼睛看着这一切,满脸的震骇欲绝。
而这时,那罩袍男子一眼就看了过来,小孩转身便逃,那罩袍男子伸手接过一把长弓。
然后弯弓搭箭,‘咻’的一声利箭飞出。
‘噗’一支羽箭划破长空,穿过了小孩的咽喉。
小孩身形一顿,然后直直的扑到在地。
他的瞳孔迅速涣散,而他小却干瘦的右手伸向前方,五指搭在一颗小树苗上,死死地抠下一片青嫩的树皮来。
一个王朝末期,为什么会普遍的出现大量的流民与饥民?
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土地兼并。
任何王朝到了末期,朝廷的力量衰弱,无法再对全国的豪强进行打压,所以就造成了豪强们肆无忌惮的进行土地兼并。
在大汉开国初期,百姓都分到了土地,自然也有有地种,有粮吃。
可是几十年后,百姓们手中的土地被当地豪强用各种手段霸占、抢夺,于是百姓没了土地,就要流离失所,就要当流民。
但在王朝前期、中期的时候,朝廷力量强大,都会可以打压豪强,清退百姓土地。
但是到了王朝末期,豪强们不仅把控了朝政,还会和当地官府勾结。
更有甚者,当地官府的官员就是豪强本家之人。
所以如此一来,豪强通过土地兼并就越来越富,通过各种卑劣的手段,迫使百姓贱卖自己的田地给他们,最后百姓沦为豪强们的佃户,失去了自己的土地。
若是平常还好,可一旦遇到灾年,百姓不仅收不到一粒粮食,反而还要给豪强、朝廷缴纳粮税。
如此一来,百姓们只能逃难做流民。
如果是盛世明君,这些流民还能得到朝廷的安置和照顾,比如汉武帝时,北方就出现了上百万的流民,但因为汉武帝晚年改弦易辙,用国家的力量托当地安置了这些流民,所以才没有酿成秦末那样的大乱。
刘秀称帝之后也一度打压豪强世家,但刘秀本身就有特殊原因,所以对豪强世家的打压并不彻底,因为刘秀起家就靠的是那些豪强世家们的支持。
但在朝政混乱,宦官外戚争斗不休的今天,这些流民谁会去管?
各地县令、太守避之不及,一旦有流民出现在自己境内,立刻就会将其赶走。
但是像巨鹿郡这样的极端做法,还是第一次出现。
这几年的大汉朝风雨飘摇,更是连年天灾。官府贪墨横行,朝廷卖官鬻爵,再加上各地豪强横征暴敛,土地兼并,以至于整个大汉天下,到处都布满了饥饿的流民。
在巨鹿屠戮流民的第二天,巨鹿城外一片宁静,甚至连一具尸体都看不到。
原因无他,那些尸体都被扔到了十几里外的荒野上,也就是那个小孩来的方向。
小孩也许不知道,他本是求生而来,却终究还是和那些尸体一起在这里腐烂。
一只洁白的手掌抚过小孩死不瞑目的眼睛,随后一名头戴青巾,身穿道袍的男子一脸悲愁的看着四面荒野上密密麻麻的尸骨。
“这大汉,还有救吗?”男子低声呢喃道。
“兄长”男子身后的两名年轻男子朝他叫道。
这男子正是张角,他抬起头来,仰望着暗黄色的天空,高声问道“苍天,大汉还有救吗?”
身后的张宝看着情绪激动的兄长说道“大汉皇帝就是天子,他就是苍天。”
张角气息一凝,随后他低下头来,面色无悲无喜地轻声说道“苍天已死。”
身后的张宝与张梁听着这句话,心头陡然一震,随后一脸震撼地看着张角。
第一百九十四章 乱起
中平元年,正月。
巨鹿城爆发了瘟疫,并且迅速向整个中原蔓延,甚至雒阳也受到了波及。
各地官员开始招募郎中扼制瘟疫,但收效甚微。瘟疫以极其凶猛的速度在传播者,三月之内,整个中原死人无数,家家户户闭门不出。
那些大的城市甚至大白天也关闭了城门,不允许任何进出,或者出去了,就不能再进城了。
而就在这时,张角三兄弟却四方行走,散施符水,为人治病,并自称“大贤良师”。
短短一二月中,张角三兄弟就治愈了成千上万的身患瘟疫的百姓,还收了徒弟五百余人,他们云游四方,且皆能书符念咒。
后来张角徒众日多,于是设立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且各立渠帅,称为将军。
邺城城外,一片寂静的荒原之中。
成千上万的百姓聚集在一起,静静的手执火把站在原野上,目光虔诚且诚敬地看着前方那个身穿道袍,披着霞衣的人,张角。
如果邺城太守登上城楼往外看一眼,就能看到整个邺城外面的原野上一片火光通明。
但可惜的是,瘟疫闹得太凶,所有人都躲在城内心惊胆战。
哪怕是一个小孩儿发高烧都要被拉去活埋的紧张局势下,没有人会去关心城外发生了什么。
张角手中持着一柄长剑,对着眼前的数万百姓道“我自得南华老仙授法,刻苦钻研,勤修苦练。只为有朝一日能解救黎民于水火,故而奔走四方,化解苦难。”
“只是一路走来,只见的满地枯骨,心中却不甚悲凉。”
“豪强世家,身居高墙之内,享尽荣华富贵。”
“可世间百姓却居无定所,食不求饱,衣不御寒。”
“妇孺老幼,只能冻死在外,饿死于野。”
随着张角的叙说,周围不断的传来一阵阵抽泣声。
张角擦了擦眼角的泪水,说道“贫道受恩师传法,自当普济世人,拯救黎民。角在此立誓,此生定要为天下苍生讨得一个太平昌盛的生活!也要传我太平大道于世间各处!”
“贫道今立太平道,旨在拯救黎民,普济世人,弘传真法,鼎定太平!”
所有人都默默的看着张角,他们的心中有一团火在燃烧。
张角高举手中长剑,振声喝道“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数万百姓应声而从,齐声高呼“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声音如平地惊雷,震动荒原。
此后,太平道信众越来越多,张角又令人各以白符,书写“甲子”二字于家中大门上。
不久之后,青、幽、徐、冀、荆、扬、兖、豫八州百姓,家家都开始供奉大贤良师张角名字。
中平元年三月,还是在邺城之外的太平道老营。
张角看着眼前的三十六方渠帅,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神情。
这三十六方渠帅,就代表着三十六万太平道军队。
这三十六万太平道军队,都是从数百万太平道信众里面遴选出来的精壮之人。
张角看着三十六方渠帅道“各方大军都准备的如何了?”
张宝起身道“启禀大贤良师,大军皆已准备停当。”
“好。”张角起身道“马元义。”
大方渠帅马元义起身,高声应道“在。”
张角对他说道“有一件事要你亲自去做。”
马元义说道“大贤良师尽管吩咐。”
张角道“你亲自去雒阳,联络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人如此如此”
马元义听完之后,立刻应道“遵命。”
其后,马元义亲自来往邺城与雒阳之间,收买贿赂中常侍封谞、徐奉等人约为内应,并约期于三月五日内外俱起。
但他们还没来得及作乱,张角的弟子济南唐周便上书密告朝廷,于是朝廷猛然惊觉,车裂马元义于雒阳。
皇帝刘宏以周章下三公、司隶,使钩盾令周斌将三府掾属,案验宫省直卫及百姓有信奉太平道者,诛杀千余人,并下旨命冀州太守追捕张角等人。
张角知道事已败露,星夜发布敕令驰敕诸方。
顷刻之间三十六方大军一时俱起,皆头戴黄巾为摽帜,时人称之为‘黄巾军’,并杀人以祠天。
张角称“天公将军”,张宝称“地公将军”,张梁称“人公将军”。
黄巾军焚烧官府,劫略聚邑,杀戮官吏,占据城池,一时间天下响应,百姓景从。
黄巾起义,正式揭开了一个‘四方盗贼如蚁聚,六合奸雄皆鹰扬’的宏阔混乱、纷争不休的时代。
黄巾军攻城略地,无数州郡失据被占,各地官员纷纷逃亡。
数日之间,蔓延四方,天下震动,京师震动。
皇帝刘宏高坐于御座之上,脸色慌乱的看着下方百官道“诸位爱卿有何良策?”
百官皆沉默不语,低头不言。
刘宏张了张嘴巴,然后说道“朕令南军、北军征讨贼寇,如何?”
太傅袁隗出列道“陛下不可,南、北二军要护卫雒阳,岂能轻易调动。”
刘宏闻言一怔,随后问道“那还有何处军马可以调动?”
“”整个大殿又是一阵沉默。
刘宏看到眼前的场景,不由得无比失望。
忽然,刘宏眼睛一亮,道“那命张奂、段熲二人回军平乱如何?”
司徒王允此时又说道“陛下,不可,张然明与段纪明此时正在西垂镇压羌乱,一旦调回二人,羌乱再起,西北便会大乱。西北大乱则关中不稳,关中不稳则雒阳难保。”
“这也不行那也不可!!那你们倒是出个可行的主意啊!!!”刘宏猛然怒声吼道。
这时,一直没有说话的大将军何进出列道“陛下,既然无兵可调,不如就下旨命各地官员自己募兵守备!”
刘宏一听,脸色一转,随后立刻道“准奏,就依大将军之言,命各地官员自己募兵守备,并发檄文布告天下有志之士,皆可招募兵马剿灭黄巾流寇,朝廷将不吝赏赐!”
第一百九十五章 开战(1)
中平元年,三月戊申日,皇帝以何进为大将军,率左右羽林五营士屯于都亭,整点武器,镇守京师。
又自函谷关、大谷、广城、伊阙、轘辕、旋门、孟津、小平津等各京都关口,设置都尉驻防。
下诏各地严防,命各州郡准备作战、训练士兵、整点武器、召集义军。
后皇甫嵩上谏,请求皇帝解除党禁,拿出皇宫钱财及西园良马赠给军士,提升士气。
吕彊又上书皇帝言道“党锢久积,若与黄巾合谋,悔之无救。”于是皇帝纳此谏议,在壬子日大赦党人,发还各徙徒,并让各公卿捐出马、弩,推举众将子孙及民间深明韬略之人到公车署录试。
另一方面,又调发各处精兵镇压各地乱事。
卢植领副将宗员率北军五校士负责北方战线,与张角主力周旋。
皇甫嵩及朱儁各领一军,控制五校、三河骑士及刚募来的精兵勇士共四万多人,讨伐颍川一带的黄巾军。
朱儁又上表招募下邳孙坚为佐军司马,带同乡里少年及募得各商旅和淮水、泗水精兵,共千多人出发与朱儁军连军。
庚子日,张曼成攻杀南阳郡守褚贡,以响应张角。
一支精锐大军正缓缓向前行进着,大军军士身披坚甲,手执锐器,打着大汉的旗号,队伍犹如一条长龙一般森严肃穆。
大军行至长葛县城外十里处,一双眼睛正从山野密林间盯着这支部队。
眼睛的主人是一个身材消瘦,面色枯黄的少女,她看着大军从官道上前行,目的正是远处的长葛县城。
少女从地上拔出一把茅草,把茅草根上的泥土和外皮去掉,露出里面鲜嫩的草根。
少女攥了一把茅草根,然后一起放进嘴里咀嚼着。
清甜的汁水与脆嫩的草根暂时打消了她的饥饿感,然后她转身快步朝山后跑去。
少女脚上穿着一双破烂的草鞋,脚背和脚踝处都已经被磨破。
但她浑然不知痛楚,嘴里嚼着草根,身形矫健的在山中攀爬奔行着。
黄昏时分,少女终于回到了她的目的地。
一座庞大的营寨,这里是黄巾军第十二方渠帅波才的营地。
少女来到营门口,门口的黄巾军看了少女一眼,只见少女头顶系着一条黄色巾带,并且将巾带翻过来,下面还写着‘波’字。
这代表她是十二方波才将军手下的人。
守门的黄巾军放了少女进入营寨,少女进入营寨后,第一时间来到了波才的大帐外。
“启禀渠帅,卷耳回来了。”一名副将进入大帐,来到波才面前说道。
波才连忙抬起头来,问道“今日是卷耳盯梢?”
“是,今日她盯北面官道。”副将说道。
波才连忙道“快,叫她进来。”
“喏。”副将转身走出大帐,朝大帐外等待的卷耳道“渠帅叫你进去。”
少女闻言,连忙弓着身子走进了大帐之中。
卷耳就是少女的名字,这不是她父母起的,而是波才给她起的。
她的父母前几年因为豪强强买了她们家的地,去官府告状,结果却被县令当堂打死。
只有年仅三岁的卷耳在豪强霸占她家土地时被丢到了野外,正巧被路过的波才捡到,于是带回了太平道中养大成人。
波才没有读过书,没有文化,只有在拜入太平道之后跟着大贤良师张角学了几天法术。
所以给卷耳起名字时,就起了一种草的名字,也就是‘卷耳’这个名字。
但是波才不知道,他这个看似没文化的名字,却又恰恰起了一个很有文化名字。
《诗经·国风·周南·卷耳》采采卷耳,不盈顷筐。嗟我怀人,寘彼周行。
卷耳进入大帐,朝波才跪拜道“拜见渠帅。”
波才看着她双眼发着明光,双手落在地上微微颤抖着,同时额头鬓角渗出一丝冷汗来。
波才轻声道“上前来。”
卷耳抬起头,起身慢慢来到波才案前。
波才指着案上盘中的三块肉饼,道“吃。”
卷耳目光看了看波才,见他正低头拿着一张简陋的地图看着。
但得到了将军允许,早已饿的浑身颤抖冒虚汗的卷耳迫不及待的抓起了盘里的肉饼,狼吞虎咽的就吃了起来。
这时副将从一旁端来一碗清水递给卷耳,卷耳接过清水喝了一大口,然后又大口大口地吃起肉饼来。
须臾之后,波才看着卷耳笑道“好些了吗?”
卷耳点点头,波才道“那就说说吧,发现了什么?”
卷耳道“有一支军队,朝长葛去了。”
“哦?”波才连忙坐直了身体,“可知道是谁的旗号?”
卷耳摇摇头,道“我不认识。”
随即,卷耳用手指,在地上画了一个图案出来。
副将一看,立刻道“渠帅,这是朝廷的旗号。”
随后,卷耳又在地上歪歪扭扭的写了一个字。
然后说道“他们就打着这两个旗子。”
波才起身,来到卷耳身后看着地上的两幅图案,第一幅是大汉官军常打的朝廷旗帜,另外一幅
这不是图,是一个字。
波才仔细看了看,然后脱口而出“朱!”
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