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武侠电子书 > 新书 >

第451章

新书-第451章

小说: 新书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赤眉贼恶态毕露了!”

    故意让人散播谣言的刘盆子却赫然拔剑而起,看着孔志道:“多年前,赤眉贼过式县,我的父亲,式侯同样迟疑不决,打也不打,逃亦不逃,最后竟开门迎贼,希望彼辈吃饱上路。”

    “岂料赤眉贼贪得无厌,不但抢掠整个式县,还杀我父亲,掳我兄弟!”

    和小时候的懵懂不同,刘盆子现在多少明白,自己为何会对赤眉感情复杂了,他在赤眉军中学会了很多,甚至融入了他们当中。但在感慨赤眉走上另一条路时,却并不觉得哀伤,反而有种意料之中的释然。

    “你看,他们果然不是好人!”

    那是源于当初家破人亡之际,尚是孩童的他记忆中刻骨铭心的仇恨。

    阶级之恨!家族之恨!

    而今日,刘盆子就将这份潜藏的恨意,丝毫不加隐藏地显露出来。

    “赤眉要像屠杀式侯国一般,屠灭孔氏了。”

    刘盆子不余遗力地吓唬孔志:“不仅要杀尽男丁,尽辱女眷,还要玷污孔子像,焚烧典籍及孔庙,断绝孔家数百年血食,也断孔圣人文脉传承。”

    “敢问孔君,如今存亡之际,孔氏,有多少人能够持兵刃木棍御敌?”

    孔志被刘盆子一连串的威吓弄得发懵,事到如今,他已将家族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了眼前这个年仅十八的娃娃身上了。

    “孔府远近支系,徒附族亲,男丁合计二千余人。”

    孔志跪在刘盆子脚边,朝他稽首求救:

    “皆能抗贼,一律听从刘公调遣!”

    “善。”刘盆子颔首,将孔志提溜起来,让他去召集族丁,至少要顶住赤眉的第一波进攻。

    但一转过头,刘盆子就和头天晚上还和他打赌的手下得意地笑道:

    “看啊,我手中,有两千人了!”

 第591章 茅塞

    一条睢水河,将睢阳(河南商丘)与沛郡首府相县(安徽省淮北市)相连,此处地理位置不南不北,冬天也不太容易封冻,是梁楚要冲。只可惜相县在赤眉闹腾时被烧,如今只剩下残垣断壁,第五伦的“征吴”大本营,遂选择落在同处睢水之畔的灵璧县。

    武德三年十一月初,第五伦刚在灵璧安顿下来,便收到了分别来自曲阜、城阳的消息。

    “绣衣直指使者刘盆子已促使孔氏、颜氏击赤眉于曲阜,鲁郡举义归魏。”

    “此外,光禄大夫、大行令副丞伏隆亲入莒城,说得张步归顺。”

    看罢这两个好消息,第五伦对面前两位负责外交与情报的臣子笑道:“此番东方之役,绣衣卫与大行令都立了大功啊。”

    绣衣都尉张鱼立刻应道:“是陛下慧眼识人,将刘盆子交给臣来调教,刘盆子身世及在赤眉军中经历,最适合潜入曲阜,其兄长又在南阳为官,兄弟互为人质,忠诚亦十分可靠,故臣大胆任用。”

    这趟任务,若刘盆子失手被杀,那是他无能,张鱼能报了此子在宛城告状的过节。若有了功劳,则张鱼又占了“用人得当”“不计前嫌”的好处,何乐而不为呢?

    不过,刘盆子的作为,确实超出了张鱼的预期,按照信中的说法,刘盆子先散播谣言,说赤眉在前线战败,要杀光孔、颜两氏,抢女人掠粮食逃上泰山——按照赤眉一贯做派,还真有可能,刘盆子自己便是最好的证据。一时间,曲阜著姓惶恐不已,刘盆子再一煽动,促使他们下定决心,提前举事。

    两家振臂一呼后,曲阜人也纷纷加入,经过数日乱战,将赤眉军赶出了城郭。其他各县纷纷响应,赤眉在鲁郡长达一年半的统治,不出一旬就土崩瓦解,徐宣为了赤眉实现“王侯将相”而做的努力,果然毫无用处,他们到头来还是没有根的浮萍。

    这些手段,张鱼总觉得有自己的风范,刘盆子机敏聪慧,加上是桓谭的弟子,往后恐怕会继续被皇帝重用,还是设法将他调离绣衣卫罢,以免抢了自己风头……

    “但他毕竟姓刘,其心必异啊。”张鱼如此告诉自己,勿要有嫉妒之心,刘盆子的姓氏,限死了他的未来。

    同样是下属立功,大行令冯衍就没那么高兴了,伏隆按理说是他手下没错,但伏隆要家世有家世,要出身有出身——第一次文官会试第二名啊!他的奏疏一向直达天听,越过冯衍直接听从第五伦调遣。眼下老冯衍心里虽不是滋味,但也只能恭维地借着夸伏隆,赞一赞第五伦大胆起用新人……

    “伏隆过去只是以节操立名,今日再看,实有张骞、苏武出使之才也。”

    话语背后,冯衍也有种“后来者居上”的危机感,他亲自奔走的成家、荆楚两国,或成效不大,或有了进展却被岑彭、张鱼给破坏了。亏得伏隆只说降了一郡,若张步带着齐地七十二城归顺,那他这上司,往后可压不住下属,更得担心哪天要让贤喽。

    却听第五伦道:“赤眉残部虽尚未甄灭,但后失老巢,在鲁郡人人喊打,前有李忠、巨毋霸进剿,已如秋冬蚱蜢,跳窜不了多久。”

    按照第五伦预想,徐宣和赤眉残部最好的出路,大概还是回泰山继续做盗寇……

    “而海岱之地已门洞大开,耿伯昭及盖延的骑兵,南下便畅通无阻!”

    第五伦催了小耿多次,如今战略意图顺利实现,鲁地、海岱两地,乃是主战场的侧翼,若两地迟迟不下,这场“徐淮会战”,第五伦还不敢放手去布置。

    而今,他已再无后顾之忧!第五伦已在淮北集中了十万之众,加上耿、盖二将,这场战争,魏军的可用兵力,起码是吴军三倍!

    第五伦心情颇好,给刘盆子、伏隆二人发去赏格赐金,是日还约上为他总领后勤的右丞相窦融,去灵璧附近看一看楚汉古战场遗址。

    一君一臣在亲随保护下,跃马于睢水之侧,按照当地向导的说法,这附近有一处低洼的沼泽,便是楚汉灵璧之战的地点。

    当时刘邦带着五十六万联军,在彭城被项羽打得大败,汉军南逃至灵璧,为楚军追上半渡而击,死者十余万,致使睢水为之不流。

    如今满河的壮观尸山虽然看不到了,但马儿在水畔刨土时,时不时就能踢到几根死人骨头,巡逻的士卒,也经常能拾取到式样古朴、锈迹斑斑的戈头矛尖。

    冬日的大河颇有些萧瑟,抵达古战场附近后,第五伦与窦融驻马,他挥鞭指着周边道:“当年予再扬子云门下为弟子,借读《太史公书》,看到汉高本纪时,有一事颇为不解。”

    “彭城之战,汉军自西而来,为何战败后避楚军锋芒,却偏往南跑?”

    窦融连忙应道:“臣也迷惑。”皇帝对某件事表示不解时,千万别赶着当大聪明,你也得装装傻。

    除非……皇帝非要逼问。

    果然,第五伦笑道:“那周公今日可知缘由了?”

    窦融应诺:“知矣,陛下令人绘制关东山川地图,但见从梁地到彭城,若走东西直线,会被芒砀山阻隔。最方便的路,还是先沿睢水抵达灵璧,再往北直扑彭城之郊。”

    他指着卫士背后的角弓做比喻:“若将睢阳和彭城连成一条直线,是为弓弦,那陛下的进军路线,恰如弯曲的弓身。”

    末了窦融又立刻道:“然孟子曾言,山坡间的小径,常会被茅草堵塞,得有人持刀斧再走,才能重新劈斩出一条路。陛下便是为臣劈开茅塞之人啊!”

    第五伦摇头:“非也,为吾等顿开茅塞者,应是两百年前初走此路的刘邦。”

    “正因为灵璧是进攻彭城必经之地,也最方便转运兵粮,刘邦最初袭击彭城大胜,收得家眷后,便与粮秣一同放在灵璧,这才有了后来轻车逃命时,几次将汉惠帝及鲁元公主踹下车之事。”

    第五伦乐呵呵地提起老刘家的窝囊事,旋即收敛笑容道:“但亦足见灵璧之重。此地西翼梁、宋,北控邳、徐,东限淮、泗,实乃舟车要会,战守所资也。”

    “既然海岱、鲁地已无后患,予不日将带十万大军进攻彭城,与耿伯昭汇合,右丞相则在后替予守好灵璧,不容有失。”

    窦融应诺,类似的事他又不是第一次做了,老窦融虽然许多年没冲锋陷阵了,但守后路却颇为稳当。

    然而纵然稳如窦融,听到第五伦只肯给他留一万人时,也颇为惊愕,连忙请命道:“陛下,既然灵璧为我粮秣舟车集中之处,理当多留人马守备,至少也得有两万方可无虞,如今兵少人寡,若刘秀冒险渡淮来袭……”

    “灵璧只放一万兵卒,绝不多留,淮水以北各县乡皆已望风降魏,期间三四百里旱地,水流也是自西北往东南流,吴军又无骑兵,舟船则逆行,难道还能飞过来不成?”

    第五伦却固执己见,哪怕回到灵璧大本营,任凭其他谋臣、将校怎么苦劝,说轻视粮仓守备是兵家大忌,他都执意如此。

    “优势在我,无妨。”

    只在下达完调兵遣将的命令后,第五伦才让忧心忡忡窦融留下,对他说了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这才让窦周公茅塞顿开:

    “周公勿虑,此诱敌之计也。”

    “予不怕吴军奇袭灵璧,此乃彼辈扭转战局唯一办法。”

    “怕的,是守卒太多,刘秀不来!”

 第592章 优势

    魏军对彭城的攻击,恍若“钳形攻势”,第五伦带着中原东拼西凑的十万大军自梁地向东开拔,而耿弇的幽、青之师三四万人,则自齐地从北向南进击。

    十月下旬,随着齐王张步最终选择归降,魏军畅通无阻通过城阳,沿着沂水顺流而下,正式进入刘秀的地盘,却并未遭到预想中的抵抗。所过地方,汉军都早早撤离,只留下空落落的县邑。

    十一月份,虎牙将军盖延亲将前锋抵达东海郡首府郯城,远远便见城中冒着烟柱,而门洞则敞然大开,当地父老著姓在城外跪拜迎接,说刘秀任命的东海太守及汉军三日前就跑了,他们苦待大魏王师久矣。

    “是吴军!”

    盖延如此纠正,刘秀自己的国号是“汉”,第五伦虽将其戏称为“东汉”,但出于政治考虑,正式文件里多缪称为“吴”,魏国文武索性称之为“吴汉”。

    但这个别名,他人叫得,作为后将军吴汉的下属兼结义兄弟,盖延却得规避。

    他一挥手,令人速速入城接管:“若有吴官未走者,立刻缉捕审讯!”

    盖延也不客气,纵马到城门底下后,接过白发父老敬献的酒一饮而尽,连喝三大碗,还不尽兴,咂嘴说道:“酒太淡,可有烈些的?多寻些来,本将军要犒劳麾下士卒,并迎接耿将军抵达。”

    这幅豪横气质,将东海父老和豪强代表惊得目瞪口呆,看着盖延身后的渔阳突骑胆战心惊,他们马匹上挂着的不止是粮袋箭壶,还多有丝帛布匹,或许就是沿途县邑抢到的,这也是作为前锋的福利了,刘秀的人撤离东海时刚搞了“坚壁清野”,毁了不少东西,若这群凶神恶煞的突骑再挥刀梳过,东海可要遭大劫难了。

    好在与盖延同行的光禄大夫伏隆很快就接管了安抚民众的工作,他出自琅琊伏世,作为与孔氏并列的经书世家,名望颇显,很快就与来迎的豪贵士人打成一片,还解释道:

    “诸位,盖将军及渔阳突骑虽性情粗犷,但魏军皆奉圣天子军令,绝不会对东海妄加屠戮。”

    伏隆也无可奈何,渔阳突骑从临淄一路杀到东海,马蹄践踏之下战无不胜,攻无不克,从士卒到将领,一个个都傲气十足,难以驾驭。渔阳突骑军纪一向不佳,纵是有尚书斩马剑在手的伏隆,也只能保证“不屠城”,其他的小冒小犯,在所难免。

    比方说,第五伦三令五申不准士卒侵犯民女,这群突骑在齐地,每到一城却必先问“此城中可有妓女”?这其中多少是自愿的交易,又有多少是令人发指的恶行,根本难以统计。

    “陛下亲征,尚能做到秋毫无犯,但其余诸将独走一路,便绝难如此。”伏隆只如此感慨。

    安抚了父老豪贵们之后,伏隆便立刻带人直扑东海郡武库而去,这是他不辞辛苦,非要跟着前锋一块走的主要原因。

    “东海郡武库与他郡不同。”

    伏隆早就对不以为然的盖延解释过缘由:“前汉成帝永始三年(公元14年)时,兖州铁官奴作乱举事,其踪迹曾遍布关东十九个郡国,甚至杀了进剿的东郡太守和汝南都尉,数年后才被剿灭。”

    “此事震动天下,铁官奴虽灭,然成、哀之际,百姓有七亡七死,兖州海岱已颇为不宁,时常暴乱,汉朝遂在东海郡建大武库,储备兵刃以备不测。”

    “到了王莽时,海岱先后有吕母、樊崇反新,东海成了进剿前沿,本地武库储备,只多而不少。”

    更让人心动的是,赤眉军虽起于东海,樊崇却对故乡手下留情,没能攻克,这意味着汉、新数十年来的武库储备依然完好!

    作为邻郡人,伏隆对东海武库大名早已经听闻,但里面具体藏有多少兵刃?他也说不清楚,行军作战,兵器尤其箭矢消耗巨大,魏军在青州虽有海量缴获,但这些东西自然是多多益善。

    可等伏隆抵达东海郡武库时,才暗骂不妙,这占地颇广的地方,早已被烧成一片白地,有些地区火焰尚未熄灭,还得魏军组织东海人浇灭。

    “老朽活七十岁,从未见过如此大的火,火焰最高时超过了城墙,明明是寒冬,整个城郭都只觉炎炎大热,烧了三天三夜,晚间犹如白昼。”

    东海父老绘声绘色地形容起那场此生难见的大火,同时对纵火者汉军表达了强烈谴责,武库位置虽然偏僻,但还是波及了不少里坊市肆,汉、魏谁能得天下他们不关心,但争战间毁了自己的衣食房宅,那就是彻头彻尾的死敌了。

    而汉军拼着将东海人推倒魏军一边的后果,也要毁掉这儿,还是因为库藏太多,提前搬了一个月都没搬空。

    伏隆只来得及在灰烬中找到了一份新莽地皇年间的库存清单,数日后耿弇率大部队抵达,伏隆便将这本薄册摆到他面前。

    “地皇二年兵车器集簿?”

    耿弇刚刚下鞍,看着案几上厚厚的简牍薄册皱眉,然而伏隆不放过他,竟一板一眼地打开薄册,念起上面的内容来。

    “鞍鞯两千八十具,上马鞒八百廿五具,战马首铠九百余。”

    “长兵,戈六百三十二,矛五万二千五百五十五柄,戟六千六百三十四柄,其余鈒、铍等亦数千。”

    “短兵,剑有九千余柄,泾路匕首两千余,锯刀、环刀各过万,更有铁斧上千。”

    “还有甲胄及远射兵器。”

    耿弇已经让人上饭了,伏隆却加重了语气继续念:“远射兵器,弩五万三千七百七十,弓七千七百五十二,小计六万余。又有弩矢百万枚,弓矢二十余万。”

    “更有皮甲四万二千余副,铁铠六千余副!其余鞮瞀、铁幕、铁股等亦有数千。”

    “伏大夫!”耿弇烦不胜烦,说道:“你我都在前朝活过一二十年,岂能不知新室计册算不得数,想当初王莽交给陛下‘十万’猪突豨勇,结果数下来也才四万,地方上吃空饷,乱造册更是寻常,我父在上谷郡,也往往多报武库兵器,实际只维系半数。”

    伏隆却不依不饶,点着武库薄册,肃然道:“就算只有一半,东海郡武库,前朝地皇年间尚有兵车器数十万,零零总总,足以武装十余万大军。”

    耿弇道:“盖巨卿不是说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