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第4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那怕是他们远在数万里之外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犯我大明天威者,虽远必诛,还要诛其全家!”
皇帝的性格,谁不清楚。
很快内阁的呈文就送到了朱国强的面前,原本众臣还以皇帝会勃然大怒,可不曾想,皇帝只是简单的指示道。
“知道了,着太子办理!”
为什么要交给太子办理?
因为对奥斯曼开战,早就在朱国强的计划之中了,这是为了给太子拉军功啊!甚至向奥斯曼派遣使节,要求他们约束海盗,都是为了开战寻找借口而已。
人困送枕头,现在奥斯曼可是把借口送到眼前了!
得,赶紧去太子那边吧!
在内阁大臣们赶到太子府的时候,刚下马车,他们就听到一个令人震惊不已的消息——太子去五军都督府了!
几位阁臣互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睛中,读懂了彼此的意思。
“要打仗了!”
作为大明皇太子,朱和域并不是第一次来五军都督府,实际上,七年前,当他从皇家公学毕业时,就曾以新任军官的身份到五军都督府报道,那天他穿着尉官军服正襟危坐的坐在那,等待着报到分配,那天他被分到“羽林左镇”,大明亲军十镇,是驻扎于南直隶的中央直属的常备军。而皇帝和皇太子的军职都挂在羽林卫,甚至朱和域还曾在羽林左镇服役。
“计划制定好了吗?”
立在地图桌前,朱和域的神色间比之七年前成熟了不少,他今天并没有穿太子龙袍,而是穿着一身军装。
这在五军都督府的将领们看来当然是一个好兆头,尤其是现在太子的态度——这是要打仗啊!
“计划已经制定好了。”
陈无敌便眉开眼笑着抚须道:
“殿下,因为奥斯曼地处海外,臣等计划以驻欧洲舰队为主力,经地中海接近伊斯坦布尔,向其施压。”
舰队施压,这是再正常不过的外交处理手段。
“不行。”
朱和域直截了当地说道。
“犯我大明天威者,虽远必诛,奥斯曼居然敢扣我使节,残害我使臣,要是不能严惩,又如何能让天下诸国敬畏我大明?”
深吸一口气,朱和域说道。
“所以,此事出兵,绝不是什么惩戒施压,让其释放使节那么简单,而是要让奥斯曼为其暴行付出代价!”
付出代价?
陈无敌试探道。
“不知殿下的意思是?”
“汉时大宛国杀大汉使臣,大汉如何处理?”
太子殿下的反问,让陈无敌等人无不是猛然一惊。
“先后两次征宛,直至灭其国!”
“灭其国?”
“对,就是灭其国!”
朱和域沉声道。
“这厮竟如此猖狂,不灭其国,我大明岂不为天下所轻?此战当是灭国之战!”
“灭国之战!”
陈无敌的心头狂跳,灭国之战,好啊!这可是再好不过的大好事儿呀。对于军人来说,最重要的是什么是军工啊,尤其是对于那些当年军功不够封爵的人来说,他们可是早就盼着这一天了。没有军功,那可是分不了爵的。
要是小打小闹的,肯定也捞不着什么军功。可要是灭国之战的话,那可就不一样了。
灭国!
而且灭的还是一个大国,一个强国,哪怕就是在几万里之外,又有什么大不了的。
好一会,陈无敌才有些担心地说道。
“内,内阁那边怕……”
“放心吧!”
朱和域笑了笑。
“民众的怒火可以点燃一切!到时候愿不愿意可就由不得他们了。”
第987章 大明的安全最重要
涛天的怒火!
几乎是在内阁、五军都督府得知使团被奥斯曼扣留这一消息的同时,南京的报界也得知了这一机密,他们如何得知的?无人知晓,但可以肯定的是,这样的大新闻,他们自然的不会错过。
当天,南京数家在报社,纷纷将头版的广告移动,以头版报道使团被扣的新闻,甚至还绘声绘色的描述了使团成员遭受的虐待以及杀害的场面。
一时间,举国震动!
土人的暴行将大明国民彻底的激怒了!
大明是什么?
天朝上国!
是一个人人喊爸爸、能做大明狗也是幸福的大明天朝啊!
可是现在,大明的使团被扣留,使节遭到酷刑。这让人如何能接受,大明的颜面何在?
人们愤怒了!
奥斯曼的暴行对于大明而言,根本就是等同于挑衅,等同于羞辱!
愤怒的情绪可想而知。连在远在万里之外的商船被海盗袭击了,大明人都会动用舰队干预,现在堂堂天朝使节,居然被扣留,被杀害!这样的羞辱人们自然不能忍受。
士可杀,不可辱!
于是愤怒的人群怎么可能会坐在家中生闷气,人们纷纷走向街头,以明朝百姓最常用的方式向官府表达他们的呼声,他们不是抗议暴行。而是向官府递交请愿书,所有的请愿书里往往都有那么一句——“犯我大明天威者,虽远必诛!”。
人在愤怒时很容易失去理智,还好,这个时代奥斯曼在大明没有使馆,要不然肯定躲不过被打砸的命运,有些地方甚至还发生了绿教寺受到冲击的事情,连带着遭了殃。
对百姓过激行为官府理所当然给予了制止,毕竟大明是信仰自由的,不过官府的行动总慢了一拍,等到官府制止的时候,那些寺院差不多都给烧没了,烧没了,想要再重建简直不可能,现在的大明对于修建寺院的监管非常严格——非得朝廷批准不可,没有朝廷,准确的来说,皇帝的同意,想建新寺,简直不可能,当然这是针对“外来宗教”,至于什么佛教啦、道教啦,嗯,这些只需巡抚衙门同意就行了,毕竟,内外有别嘛。
当然当初也有人提出抗议,说什么佛教也是外来的,他是外来的不假,可人家中国化了啊,一千年前就中国化了,等你们中国化了再说。
你想找地说理?
说什么理?
这就是王法!
因为官府的插手,百姓舆论对官府的指责也随之多了起来。什么懦弱可欺的、什么怕事无能,诸如此类的帽子纷纷飞到官府头上,当然,也最终所有的矛盾都落到内阁的身上,毕竟,出不出兵总要看内阁的决定。
当然所有人都知道,最终决定肯定是乾圣皇爷做出来,不过,似乎没有人去把这话给说出来。
尽管一些理性还在的人们发觉事情似乎有些不对,但是他们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但是很快,内阁就顺应民意,经过票拟做出了决定——对奥斯曼宣战!
实在是太奇怪了。
过去大明什么时候走过这样的形式?
可这一切都不重要。在票拟做出来的当天,报界再一次得到了这一机密消息。
“号外!号外!……重大新闻!大明对奥斯曼宣战啦!……号外!号外!……宣战,宣战!中国对奥斯曼宣战啦!……”
各个城市大街小巷里,无数的报童喊着同样的声音。人们从各个地方涌出,将报童手中报纸一抢而空。一股旋风刮过神州大地,这是大明有史以来还从来没有发生过的事情——大明对万里之外的当世强国宣战了!
“可怕……可怕的狂热……疯了,为什么不能理智地看待战争呢?我们并不需要这样的战争,尤其是这样不明不白的战争。”
在票拟的结果出来时,听着宫城外万民欢腾的呼喊声,身为首辅的宋学朱的嘴里低声喃喃自语着,他的脸色灰白,没有丝毫的血色。
这时,张秉文拍了拍他的肩膀说道。
“老相,大明需不需要这场战争,不重要,重要的是……陛下需要,太子需要。”
张秉文的话声不大,仅只能让宋学朱一个人听得清楚。
“走,一会到天然居小聚如何?”
半个钟头后,张秉文与宋学朱坐到天然居的雅间里,他们并不是第一次来这,但今天两个人的心情却极为沉重。
两位阁老
“这场仗……糊涂的很。”
喝了宋学朱直截了当地说道。
“怎么糊涂了?”
“原本,只要派舰队过去就行了,大不了炮击就是了,以我大明船坚炮利,即便是奥斯曼是当世强国,又能如何?可是现在却变成了灭国之战,灭国,那奥斯曼可是当世大国,这样不惜出动十数万大军,数万里远征,如此劳民伤财,岂不是糊涂的很?”
“糊涂?”
摇了摇头,张秉文说道。
“老相难道就没看出来,这件事,从始至终,都是陛下要的吗?”
“陛下……”
“陛下虽不是开国之君,可于我大明的功业,等同于开国之君,虽然陛下是马背得天下,可却与古往今来的开国之君不同,不仅与士大夫共天下,更与勋臣共天下,文武相重,才是陛下的为政之道,而且……”
张秉文朝着窗外看去,看着窗外于街道上喧嚣着“报仇雪耻”的百姓们,继续说道。
“太子已经成年了,将来太子总要继位的!可是,太子如何与勋臣共天下?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将此事交给太子处置的原因了!这也是太子为什么会先到五军都督府的原因。”
喝了一口酒,享受着女儿红的醇香,张秉文沉默了好一会之后,才说道。
“一朝天子一朝臣,太子已经成年,我们啊,都老了……”
都老了!
在张秉文说出这句话的时候,宋学朱长叹口气,当了二十多年首辅的他,已经老了,其实,张秉文说的这些他都知道,也都能看得懂,正是因为看得懂,所以才不愿意装糊涂。
“可,这场仗,总归是糊涂啊!即便是灭了这个万里之外的奥斯曼,于我大明来说,又有何用?不过也就是无用之地而已。”
“谁说没有用处呢?”
张秉文笑到,
“对于陛下来说,可没有什么无用之地这一说,天下这么大,能得到多少是多少,咱们的陛下可是有几十个儿子。他们都是要有自己封国的,就是太子,那也有好几个儿子了,将来也是要封建到海外去的。太子爷给自己的儿子打一片地盘儿,那也是理所当然的不是。”
“你说的这些我都明白,可就是因为明白,所以……”
宋学朱紧皱着眉头说道。
“所以才不想这么稀里糊涂的面对这些,难不成往后每一代大明的皇太子在登机之前都要去灭一个国吗?照这么下去,对,咱们大名到底是好是坏。穷兵黩武于百姓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啊!”
张秉文沉默了一会,然后说到。
“穷兵黩武不一定是好事,可是,众所周知,对于陛下来说,他绝对不会允许在这个世界上有任何一个可以威胁到大明的国家存在,而土耳其就是这样的国家,所以无论如何,陛下都会想办法去解决他,这次只不过是他们把借口送上了门而已。”
或许,张秉文更了解陛下的想法,更能够体谅陛下的用意。
“将来大明的皇帝会不会穷兵黩武?我不知道,但是对于大明来说,最好的选择就是没有任何人能够威胁到大明。你说那?”
第988章 新一代
突然间,一切都变了。
几十年前,大明的寻常百姓对于辽东的战事,压根就不关心,对于他们来说,辽东,那不过只是远在天边的事情。与他们何干?
当然有干系,所谓的“干系”,其实也就是增的“辽饷”,也就是苛捐杂税。
仅此而已。
但是乾圣二十一年秋,当报纸上用长篇的新闻报道着奥斯曼的暴行,书写着使节不屈的英姿时,人们被感动着,同样也被愤怒笼罩着。
似乎在一夜之间,大明的百姓无不是变成了那种“慷慨陈词为国死”的义士了,在大明的各个城市,从南到北。在街头,那些五行六业的人,他们中有学生、有商人、有普通市民,有军户、也有农民,他们汇集在街头的广告柱旁边,他们盯着上面书本大小的号外,那怕上面的奥斯曼以及其君主那一串长的名字读起来很是饶口。可是朗读者仍然用明确无误的发音大声地读着:
“……天地为鉴,我们不是为了领土的扩张和军功的虚荣,而是为了保卫天朝,保卫我们——每一个大明子民的尊严和安全而拿起武器的,我们是在为正义的事业而斗争……”
号外上的文字很直白,甚至就是白话,直截了当的告诉所有人——对奥斯曼的战争不是为了领土,不是为了军功,而是为了尊严,为了安全,为了正义,为了……
总之,一句话,这是正义的事业。
而在大明的各个角落,到处都是战争爆发的迹象——军队在集结……特别是在各个卫所,在那些军人和家人告别的场景更是触目惊心:那些年青的后备役士兵,他们穿着军装在熙熙攘攘的卫所的小广场上,在欢快的鼓乐声中跳着舞,他们尘土飞扬的广场上,放肆的欢呼着着,放声喊着什么,那些穿着军装的人们,无不是显得极为亢奋,而亲人们则给他们挂着护身符,有些年青的女人会抱着他们哭泣。
在火车站,一辆同样满载着后备役兵的火车驶过的时候,两辆火车相遇的瞬间,顿时爆发出狂热的呼喊声。
“忠烈祠见!”
这种发狂的,甚至带着不祥的祝福声在两列车之间传开了,这些成长于乾圣年间,没有经历过战乱与饥荒,在父辈的荣耀中,在“命之所在,事君以忠”的誓言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说,这一刻,这样的誓言,是这些军户子弟们唯一的想法。
他们想象他们的父辈那样。在战争中获得属于他们的军功,获得个人的荣耀,让他们不仅仅只是活在父辈的荣耀之下。
如果真的要面对死亡的话,他们心甘情愿去面对这一切,毕竟,他们是军家子弟,死亡本身就是他们所需要面对的,甚至在他们过去20年所接受的教育之中,他们固执的相信死亡甚至是一种个人荣耀。
是的,在过去的20年里,这些军户子弟他们是在卫所的学校里成长起来的,甚至于就连他们的教材也有别于普通的教材,而是兵部精心编制的教材。在那些教材之中向他们灌输的正是军人的忠诚,责任,义务以及荣耀,甚至于还灌输了春秋时期士的理念,“命之所在,事君以忠”这样的信念早就刻到了他们的骨子里,让他们甘愿为皇帝陛下和国家献出自己的生命。
乾圣二十一年秋,这个秋天整个国家都是沸腾的。
军户与卫所,是大明的传统。虽然到天启、崇祯,卫所与军户早就衰败不堪使用,但在乾圣初年为犒赏军功,乾圣皇爷重建卫所,非但分赏给军户“军田”,而且给其宅地供其建宅。
军户聚居于卫所周围,军田散布周边,在江南很容易认出军户与民户的区别,军户宅院都是四座房屋围合的“四合院”,与江南民宅大相径庭。
这一天,颖州卫的气氛与往日显得有些不同,军人们而从小巷缓步走过,隐隐从两旁院落里传来女人们的压抑的哭泣声,不时有全副武装的军人从院子里出来,女人们就那么依在院门旁上看着离开家门的男人。
虽然要打仗了,但是那个什么奥斯曼距离大明还远着很,部队一时半会的不会马上到战场去,可这些军眷们生活在卫所村,再怎么说也懂得一些常识——打仗是要死人的!而她们的丈夫、儿子就在最濒临死亡线的地方。
要是面带欢笑,大声鼓励丈夫、儿子去死,这样的女人不是疯子、就是神经病,要不然就是心里有其他男人……
当颖州卫的接到征召令的五百名官兵背负行囊,荷枪实弹的在街道上朝着火车站行进时,街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