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这个大明太凶猛 >

第356章

这个大明太凶猛-第356章

小说: 这个大明太凶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你说得很对。其实,朕倒也不算是勤政,朕常常想,高祖何等英明,立国后昼夜勤政,才了大明今日的江山。朕事事都不如高祖,哪敢不尽心啊。其实朕这样作,也不过是以勤补拙罢了。只是你每天都忙成这样,倒让朕有些不忍。”
  朱国强说着,回头向外边叫一声,
  “去,给李相传碗参汤来。哦,这里有几份奏折,你再帮朕斟酌一下,看看有没有什么失漏的地方。”
  李建泰连忙沉下心来,看着陛下批过的奏章。头一个就是三司会审“工务案”的奏折。只见陛下在上面批道:
  “历年投资不下亿万两,奸贼偷工减料,工程返工开支几何?查没财产不过三千余万,如此焉能弥补国家损失?奸贼贪腐之间,可曾嫁女?可曾有嫁妆?岂有让民脂民膏为奸贼之后享用之理?不知尔等与其有何瓜葛,竟要如此袒护?”
  这批示用词严厉,且含义极深。再加上朱红的像血一样的字迹,真让人触目惊心。李建泰看着这些朱批不禁心中忐忑。他立即想到陛下登极之初,面对满目疮痍的大明江山,陛下致力中兴的同时,手段不可不谓之狠毒,彻查降虏从贼的官员,那么多的大臣被杀头,抄家,陛下可曾眨过一下眼睛?
  今天看了皇上的朱批,几乎字字句句全是诛心之言,李建泰可真是体会到什么是伴君如伴虎了!
  他是三代皇帝的身边重臣,他当然知道,天启也罢、崇祯也好,都曾经因吏治腐败和贪贿横行而伤神。但也就是如此了,那怕就是先帝,也只是长叹一声,但是陛下呢?
  可是,认真一想,又觉得是理所当然。大明的江山是怎么丢的?陛下说是中兴之君,可是其功业绝不逊于汉光武帝,等于开国之君啊。放眼所见全都是贪污腐败。不下决心狠狠地整治,又怎么能让大明里中兴起来呢?
  他继续看了下去,果然,下面的批示里,就有不少是和朋党有关的,毕竟,这个案子本身就和此事脱离不了关系。从所周知,陛下最痛恨的就是结党营私。什么“同乡”、“同窗”、“同年”、“同科”等等,都要是陛下所忌讳的。
  从天启朝起,吏治腐败,贪风日炽,从东林到阉党纷纷结党,说是为国,但未尝没有谋私,正是他们为党争而不顾天下,一天天地把大好江山侵蚀得变了模样。这股歪风如不狠狠刹住,是万万不行的。这些年陛下不断整顿吏治,不仅是性格所致,也是势在必行啊!
  心里思索着的李建泰,没注意陛下已经走到了他身边,问道:
  “李卿家,你看完了吗?朕的处置如何?”
  李建泰连忙站起来回答:
  “回皇上,臣看完了。臣以为,陛下这样的处置是十分恰当的。”
  朱国强略点头说:
  “你看了朕的批语有何感想?”
  “臣以为并无不当之处。”
  “是不是太苛刻了些?”
  “不不不,陛下……”
  “你不要怕嘛。这‘苛刻’二字,是朕自己说的,我大明为什么会遭‘甲申天变’?无非就是天下贪风日盛,结党营私,党同伐异,这些年朕整顿吏治,可是不曾想,此事说是官商勾结,可实际上,还是离不了党,离不了这个同年、同窗……所以朕这次就冲着‘贪’和‘党’字来做文章的。古人说,‘矫枉过正’,这话说得真好。要矫枉就得过正,不过正就不能矫枉!朕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矫枉过正啊!”
  李建泰连忙躬身回答:
  “是,圣虑深远,臣不能及。”
  朱国强立刻打断了他的话:
  “不不不,李卿,你是在朕身边做事的人,以后不要这样说话,也不要因为朕爱听什么就说什么,这件事上,朕有责任不假,可你们啊,总不能一味偏说朕喜欢听的吧。朕听人说,早年间有人说的‘乾圣爷刻薄寡恩赛阎王’。其实,这话只能算说对了一半。朕确实是刻薄挑剔,也确实是眼里容不得沙子,可是朕并不寡恩。对于那些忠心耿耿办事的大臣,朕从来是给予厚恩,也给予厚待的。只要大臣们忠于国事,不贪不腐,朕今生今世也不会屈待你们的。”
  说到这里,朱国强突然笑了笑又说。
  “李卿家呀,朕早年曾听说阎罗殿上有这么一副楹联,写着“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对联写得好啊,朕就将此联赠你如何?”
  李建泰是什么人?
  事过三代皇帝的老臣啊,他怎么能不知这联的含义,他又怎么能不知道陛下此时此刻为什么会赠这副对联?
  因为这件事涉及到的人太多,甚至就连首辅也涉及到了,陛下看似自己担下了一些责任,只要不是涉及过深——比如直接拿了银子的。至于迫于人情打了招呼的或者亲族打着旗号行事的,都不追究了,可这些话不能明说啊!
  大家的心里没有底啊!
  就像首辅,这些天可是成天心不在焉的。
  现在陛下说的这个联就是告诉他们,对“无心之罪”他是不会追究的。而且往后只要他们好好为官,陛下就永远不会亏待他们的,这联子,不是赠给他的,因为这件事和他一点关系都没有。
  而是赠给天下的文武百官的。
  李建泰连忙长揖道:
  “臣恭聆皇上教诲,永不负皇上重托。”
  ……
  几天后,在南京的刑场上,接连有两千余贪官、奸商被处斩,行刑的两千余柄刑刀都被收藏于吏部库房,将来会用于制“戒止”。在世人拍手称快的同时,大明美洲公司的船队返回海州的消息也传到了南京,这个消息,总算是冲淡了南京上空的杀气。
  尽管船队从新大陆没有带回来多少金子,但是却带回来了大量的皮毛,而更让人惊讶的还是数十万斤人参。在李一德把十万斤人参作为贡品贡入宫中后,乾圣皇爷又下旨,将“西洋人参”赏给文武百官,不但京官按品级少则赏了一斤,多则数斤,就连同地方官也一并发赏,并且交由邮局送至各地。
  打了一巴掌,总还要给个枣儿甜甜口……


第754章 献美女,教授风土人情
  对于,远在果阿。
  不,应该说是大明的“西海县”的郑芝龙来说,他压根就不知道发生在大明的这场不大不小的风暴,也不知道皇帝赏给了他几斤人参,那怕不在乎,可毕竟也是皇帝的恩赏,瞧不上钱,可总归是面子。
  其实,这阵子,他一直处在犹豫瑕纠结之间。
  “石子,你是读书人,你说,本侯是不是应该把公主殿下送到南京?”
  面对王介之,郑芝龙直接问道。
  他口中的公主是维查耶纳伽尔王国的公主,尽管早在二十年前,王国就已经灭亡了,最后一位国王也死了,可王子却活着,只不过是混为了土邦王公,这不,得知强大的大明把葡萄牙人赶走了,那位王公不仅送来了财物,而且还送来的他的女儿。会使美人计的可不仅仅只有咱中国外国人用美人计,那也是轻车熟路了。
  尽管公主确实很漂亮,但郑芝龙却不敢要,为什么不敢要?
  因为人家指明了这是送给大明皇帝。
  送南京?
  他也不敢啊。
  他女儿是后宫的妃子,当爹的还能往宫里送其它的女人?
  这不是……可作为大臣,讨好皇帝这也是当臣子的本份啊。
  “侯爷,此事非人臣所为!”
  王介之义正词严地说道。
  “姑且不问其它,就说身份那女子虽然贵为公主,可却也不过只是番邦土女而已,侯爷若将其送往南京,番女入后宫,实是是……”
  不等他说完,郑芝龙就说道。
  “无妨,这个你不用担心,陛下的后宫,番女又岂止一人,既有除了皇贵妃之外,还有西洋女子,陛下志在天下,国野通婚,抚夷归夏,陛下自然是以身作则……”
  这都是冠冕堂皇的话而已。
  搁大明,谁不知道,陛下好风流,甚至早年间还有“独好人妻”的说法,不过那也是为了国事——为了打击皇太极。把那家伙的福晋妃子全都抢了过去。
  这事干的解恨啊!
  甚至,皇太极有大福晋为了讨好陛下,还献出了传国玉玺,这件事可是写进史书的。别说是史书了,就是民间的很多小说都有以此为题材书写的,当然那些小说肯定不能够直接写当今陛下,但是可以换个隐晦的名词。
  比如说济南王世子,怎么样,这样一来,朝廷就没辙了吧。咱大明可没有文字狱。不就是写一些和皇帝有关的小说吗,顶多是带点闺中乐的。又有什么大不了的?况且这还是皇帝干过的事情,什么没干过?
  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小说同样也是如此。
  好吧!
  陛下好风流。
  十几年前好风流,现在……同样如此。
  你们这些文官,怎么就不知道揣摩上意呢?只有陛下过的开心了,陛下才能好好的处理国事啊。先帝是不候风流,可是国家哪?
  你们一个个都不懂啊!
  “侯爷进献女子于宫中,难道就不怕舆论称侯爷为‘佞臣’?”
  王介之的问道,让郑芝龙一阵气结。
  要不是有这个担心,老子早就送过去了,而且不止一个,这天竺女子称得上美女的可真不少啊。
  见侯爷默不作声,王介之又说道。
  “既然如此,侯爷何必为此事烦心,土人送公主,本身就是居心叵测,企图借我大明兵威复国,侯爷又何必趟这池浑水,直接把人送回去便是。”
  你不懂啊!
  把人送回去简单,可将来要是有人提到这件事,侯爷我又该怎么说?
  皇爷,臣是把人家送给你的美女,给送回去啦,怎么样,臣忠心吧!这样您就不用当好色的昏君了。
  您是明君,臣是贤臣。
  贤,贤他么……这他么的分明是嫌脑袋还没顶够啊!
  心里这么念叨着,郑芝龙反倒后悔为什么和王介之谈这件事了,这个书生肯定会大肆宣扬此事来给自己扬名,说什么他是如何力劝自己不要进献美女,说他是如何义正辞严,到最后呢?
  忌恨、不满,全落到自己头上了,这些个读书人,花花肠子太多少……在科伦坡的时候,这小子可就在信里胡说八道。
  这脑袋让驴踢了,居然找他来商量。
  有几句没几句的聊了几句,终了,郑芝龙还是挥挥手示意王介之离开。
  “哎,难办啊!”
  正像郑芝龙想的那样,作为大明在西海官职最高的文官,王介之在私下里,当然颇为得意的提到自己如何劝阻侯爷不要行“佞臣之举”。自然得到了一众官员的吹捧。
  当然,也有人不这么以为。
  从其它人口中得知此事后,陈掖臣自言自语道。
  “这事,没有那么简单啊!”
  这天捧着文件进入侯爷的公室时,见侯爷也在,陈掖臣鼓足勇气说道。
  “侯爷,职下有事禀报侯爷!”
  “你有何事?”
  只是一个吏员而已。
  陈掖臣确实只是一个吏员,而且还是主动要求到西海的吏员,这是他唯一的机会,只有如此,将来他的儿子才有机会参加科考,谁让他爹是陈名夏,是从贼逆臣,况且,有了在西海总督府从职的经历,将来至少能在诸侯国谋得一个出身。
  “侯爷,职下以为,维查耶纳伽尔人公主理应送往南京!”
  “哦?”
  郑芝龙好奇道。
  “说来听听。”
  “侯爷,众所周知,自从八十八年前的塔利哥达之战后,维查耶纳伽尔就四分五裂,地方王公纷纷独立,至二十年前,国王去世后,国王完全沦为土邦,这次其试图将女儿送给陛下,无非就是为了借我大明兵威,中兴维查耶纳伽尔,可反过来说,未尝不是我大明的机会。”
  见侯爷一直认真听着,陈掖臣又说道。
  “我大明正好,可以趁机干涉维查耶纳伽尔事物,像迈索尔等土邦皆出自维查耶纳伽尔,现在正好可以借口扶持,迫使他们割让临海土地于我大明……”
  对于陈掖臣的建议,郑芝龙只是略微点了点头,这些事情原本就是他准备干的事情,只不过……他忽视了公主这个环节。
  “……所以,把公主送到南京,绝非是进贡美色,而是为了大明于天竺扩展的千秋大业,亦是为了让陛下能了解天竺事物!”
  一番长篇大论之后的断言,让郑芝龙笑道。
  “你所言甚是,和本侯想到一起去了,对了,你叫……”
  “禀报侯爷,职下陈掖臣,祖籍南直隶,现随家父世居南天门。”
  陈掖臣毕恭毕敬的禀报道。
  “哦……”
  原来是从贼逆臣之后啊,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在西海这种地方,什么从不从贼的没关系,最重要的有人可用,要不然陛下又怎么可能特许他们迁往海外各地。
  “好好干,朝廷取才从来都是唯才是举的,本侯记下了,将来有机会,自会向西海总督推荐你。”
  闻言,陈掖臣激动道。
  “多谢侯爷提携之恩!”
  那怕是没有任何许诺,只有这一句话,也就足够了。等西海总督上任后,侯爷自然不会忘记他的。
  “好了,你先下去吧!”
  在陈掖臣退下后,郑芝龙是那个激动啊!
  老子终于能光明正大的当“佞臣”了,当“佞臣”多好,讨皇帝的欢心多好。什么贤臣……放着皇帝不讨好,不是扯淡嘛。你们是文官,老子是勋臣,勋臣讨好皇帝,那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这就把公主送到南京,让陛下搁她身……是从她那了解一下天竺。
  “来人……”
  不等人进来,那边郑芝龙又自言自语道。
  “不行,一个太少,应该多进献几个,毕竟,国家大事可不能偏听偏信啊!”


第755章 大家都是海盗
  明代的海商曾经航行到什么地方?
  众说纷纭,但是可以肯定的一点是,在西方航海家的记录中,他们曾不止一次在印度洋、波斯湾沿岸港口碰到大明的海商,甚至就连葡萄牙人占领了果阿之后,也是绞尽脑汁想要吸引大明海商的前来。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从“隆庆开海”直到甲申天变,在没有国家意志的驱动下,大明的海商们在利润的驱使下,就已经把足迹拓展到了印度洋。其实即便是在海禁的时代,大明的那些半寇半商的海商们足迹就已经遍布南洋各地,甚至就是在印度各邦也有他们的身影。
  不过,他们的扩张是不顺利,毕竟,这个时代的中西海商在大海上都有可能摇身一变成为海盗。海商之间的互相掠夺、袭击,更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也正因如此,在大明占据南天门,将目光投向海外之后,大明的海商们反倒收缩了自己的航线,相比充满风险的印度洋航海,南海……那就是大明的内海啊。
  在这里航行多安全,而且在南天门,利润也是极为可观的。不过,他们的收缩也伴随着大明的扩张而扩张,平国于印度开国时,海商的船只开始出现在天竺东海岸。
  总之,除了少数海商外,大多数海商早就把他们的贸易航线与大明的扩张捆绑在一起了。
  就在郑芝龙占领果阿的当天,最先抵达这里的还是商人——甚至原本就有商船随同船队一同抵达了果阿。而随着大明对归化城以及果阿等葡萄牙殖民地的占领,大明的海商,终于又一次出现在了天竺的西海岸,出现在了波斯湾。
  清晨,当波斯湾的阳光照在“福泽号”上的时候,李文勤的脸上洋溢着满满的笑容,站在盖伦船高大的船艉上,手扶舷栏的他感受着阳光的同时,继而又感受着周围的气息。
  每天都一样的新鲜的海洋气息,沥青、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