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这个大明太凶猛 >

第350章

这个大明太凶猛-第350章

小说: 这个大明太凶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
  就是山里的草药而已。
  “这个,三筐换一个。”
  草药、皮毛对于灰狼来说,都是大山里最常见的东西,没有什么稀罕的,但是他却渴望得到那个能轻易砍断手臂粗树枝的斧头。他相信当他把那个斧头带回部落的时候,整个部落里都会为之惊叹。
  见对方同意了自己的要求,灰狼高兴笑了起来,然后他手指着东北边不停比划着。然后又拿着人参和毛皮,指了指东北方。
  “他好像说,他住在那边的大山里,他让我们等两天,两天后,他会带来着东西过来交换。”
  “秀才,他真的愿意拿一筐人参换一把斧头?”
  梁子有些不大敢相信,
  “那一筐人生可是有小百十斤啊。”
  就是白痴也不会这么换啊!
  李暮笑道:
  “管他那,真真假假,假假真真的咱们等上两天又有何妨?”
  其实在心里头,他相信这些土人肯定愿意和他交换。这里的土人们从来没有接触过铁器,就是家里的那个土人女子,第一次碰到菜刀的时候,惊讶的同时,那也是欢喜得说不出话了。
  或许对于这些土人来说,铁器就像是无价之宝一样。但是人参,毛皮,不过都是大山里遍地都是的东西而已,他们当然愿意拿那些遍地都是的东西来交换眼中的宝贝。
  有时候一些东西之所以珍贵,正是因为没有。只要把这笔生意谈成了,等他回到豫章的时候,必定会受到小侯爷的奖赏,指不定到时候也就成了自由人,那时候……这里可是遍地是金的地方啊。成了自由人,发财那还不是手到擒来的事情。
  两天后,灰狼带来了十几个部落里的男人,他们抬来了大量的皮毛、人参。
  尽管李暮会说一些土语,但会的也不多,双方叽里呱啦说道着又是各种比划。
  总算是达成了共识。
  双方的第一次会面非常融洽,尽管土人们只得到了几柄斧头,几柄长刀,但他们仍然显得极为兴奋。毕竟,对于处于石器时代的他们来说,这些武器无疑就是神赐的神兵利器,而对兴高彩烈的土人,自许读过圣贤书的李暮不由一阵面红耳赤,主动的拿出一件衣裳送给了灰狼,那衣裳还是旧的。而欢喜非常的灰狼直接把身上披着的熊皮送给他,有时候这土人也是非常厚道的,厚道的简直超出人们的想象。
  周围的人看着这一目无不是羡慕嫉妒啊。那一张熊皮老值钱了。
  下次咱也多带两件破衣裳过来。不,咱们堂堂天朝上国的人,哪能这么做生意,要带也带新衣裳,对,用新衣裳和他们换熊皮。
  厚道啊。


第741章 满载而归
  数十斤人参换一柄斧头,上百张皮毛换取一柄长刀,甚至就连一把有铁钉打制的匕首,也能换上几斤人参。
  如此划算的买卖,着实惊呆了众人。
  甚至就连同李一德在得知这个消息后,也是愣了好一会,良久才说道。
  “红番之中亦有赤诚之辈,理应善待之。”
  所谓的理应善待,其实就是继续贸易,船队里并不缺少铁器,在远航前,他们就把压舱石换成了铁锭,正好用来打制铁器。
  从私下里试探性的交易之后,又变成了官方主导的交易,双方的第一次会面非常融洽,用十几柄铁刀换取了大量的皮毛、人参之后,土著们吃饱之后,主动的为这些外来人表演起了他们的舞蹈。
  在篝火旁边,双方吃着烤肉欢喜的交谈着,那怕是彼此都不明白对方说什么,而当土人品尝到明人带来的烈酒时,白酒尽管灼烈,但是那种醉生梦死的感觉,却在瞬间折服了这些土人。
  当晚,众人都睡得都很好,根本就不需要提防着土人暗算——他们都醉倒了。
  一夜平静。
  翌日清晨,土人的首领领着灰狼主动来找李暮,指着他们腰间的酒壶,用生硬的汉话说。
  “酒、酒……”
  “你想要酒?”
  李暮倒不觉得土著太贪心了。毕竟,昨天占了他们太多的便宜。于是乎,在分别前,李暮他们把身上的剩下的酒都给他们。土人们自然高兴非常。
  几天后,这些土人甚至主动出现在豫章城外,他们远远的放下了几捆皮毛,这一次他们过来,不是为了铁器。而是为了烈酒。他们的要求,自然得到了满足,而这也让的李一德看到了机会——用烈酒换取人参。
  “相比铁器,土人似乎对酒更偏爱烈酒。”
  李一德若有所思地说道。
  印第安人确实更喜欢酒,因为从来没有发展出成规模的农业,所以北美的印第安人从来没有点出酿酒这个科技树,历史上,面对欧洲人的火枪、盔甲,被杀得落花流水的他们,很快就被欧洲人带来的另一种东西给征服了。
  就是烈酒,许多印第安人之所以选择欧洲殖民者作为朋友,就是为了获得烈酒,为了获得烈酒,印第安人不但与殖民者合作,而且还大量捕猎皮毛,以换取金钱购买烈酒,他们总会喝的烂醉如泥。然而尽管烈酒危害着印第安人的灵魂和身体,但是他们对烈酒的痴迷从来不曾改变过。
  “两样他们都爱,铁器咱们有很多,可是酒却没多少。”
  王平峰回答道。
  作为小侯爷的副手,他已经将留在豫章城,也正因如此,他才主张应该与某些部落修好,拉一批、打一批,这才是在此地扎根的根本。
  船上的烈酒用途很多,除了饮用之外,还会用于伤口消毒。
  “想要酒还不简单,那咱们就自己酿酒吧!”
  “可,咱们没多粮食啊!”
  李一德顿时气结,船上确实没有多少粮食,罐头却有很多。
  ……
  半个月后,小侯爷的难题随着“尼古拉号”帆船的驶还,得到了解决,前往新西班牙的阿卡普尔科进行贸易的许安林,不仅带回了大量的金银,而且还带来了整整个一船玉米,还有十几吨小麦。玉米也可以酿酒。
  当然,对于李一德而言,他更关心的是从许安林那里了解阿卡普尔科的情况,尤其是商品的销售情况,或许人参的发现让豫章城有了可以运回国的商品,但是大明商品的运销却直接关系到豫章城的未来。
  “那些西班牙人没有怀疑你的商品来源?”
  “回小侯爷话,西班牙人说是垄断了新西班牙的贸易,可是实际上,各个港口都有其它国家的船只,只不过是多少的问题,我们到了阿卡普尔科的时候,因为马尼拉的大帆船还没过来,咱们的货还没出港口,就被当地的几家富商给包销了。对于他们来说,只要有东西卖就行,至于货从那里来的,他们根本就不关心,”
  资本家的眼里从来都只有利润,什么法律,甚至于国家,在他们眼里都是不值一提的,顶多也就是要需要的时候,拿出来当个大旗摇一摇罢了。
  “小侯爷,您不知道,咱们大明的棉布,一匹上好的松江花布,阿卡普尔科至能赚上十倍的利润,即便是普通的白布,也能卖上十个比索,在马萨特兰,价格更高,要是运到波哥大、秘鲁价格至少还要再增加两三成。那些西班牙人心黑着呢,恨不得把东西都加个二十倍再卖出去。”
  其实,许安林并不知道,西班牙人之所以会加个十几倍的价格,说到底还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太平洋航线太过漫长,而且充满着未知的风险,没有几倍、十几倍的利润,根本就无法保证大帆船航线的运行,维持高额垄断利润,是这条航线持续至今的根本原因。
  许安林又说道。
  “小侯爷,我寻思着,下次能不能去波哥大或者秘鲁看看,他们那里的人口更多,咱们的东西在那里销路更好。”
  “嗯,没问题,关键是要拓展销路,这次咱们带得货不少,少挣点也关系,最重要的是打开销路,只要销路打开了,将来就不愁银子。”
  利润或许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什么?
  是市场!
  小侯爷的话,让许安林想了想,然后说道。
  “我算过,咱们带得货,去掉自用的,像‘圣尼古拉号’那样的船,至少要往返三十趟才能买完,咱们是不是可以把西班牙商人引到豫章城,这样的话,咱们或许少赚一些,但是货卖的更快……”
  尽管许安林的建议很有道理,但是李一德还是不假思索的拒绝道。
  “现在还不是时候,咱们的人太少,豫章城刚建城,咱们在这里立足未稳,再等等吧,等明年再运来一批移民时再说吧!”
  立足未稳的时候,还是先韬光养晦吧!
  两个月之后,按照大明的皇历来算,已经是大明的腊月天了。
  豫章城的温度确实下降了一些,甚至北方的深山里已经下起了雪,但是让所有人惊讶的是,温度居然略微下降了几度,这地方显然和大明明显不同。
  李一德自然将这一“异状”记录的在航海日志中,其实,这并不是什么“异状”,毕竟,在《地理志》中,就有地中海气候的描述,可身处其中难免感觉有些惊讶。
  也正因如此,豫章城的人们在度过乾圣九年的新年时,总感觉少了点什么,即没有北方的寒冷,也没有南洋的炎热。
  这天气简直……再舒服不过了!
  他们在这样怡人的天气中迎来的乾圣九年的新年,唯一让他们感觉到可惜的就是没有猪肉,按汉人过新年的传统,是要吃大肉的,可在这里,这却变成了一种奢望。
  在过去的几个月里,豫章城的第一代移民不但探索了周围数百里范围,甚至还乘船沿着海岸向北航行了千里,期间遭遇了十几个土人部落,有的土人比较友好,他们就与其达成协议,用烈酒以及铁器、棉布、瓷器,换取人参、毛此,碰到比较凶悍,试图袭击移民的,那就再简单不过,直接灭其部落,掠其女子。
  等到了乾圣九年时,豫章城的人口已经突破了四千人,非但所有愿意定居于此的水手都有了土人侍婢,甚至就连大多数的流放犯也都有了家室。
  元宵节将过,李一德终于率领船队离开了豫章城。
  在他离开时,八艘船上装满了毛皮,以及十数万斤人参!


第742章 慢慢来,不急
  乾圣九年春,当大明美洲公司的船队踏上返航的归途时,乾圣皇爷又一次离开了皇宫。
  不过,这次离开皇宫,倒不仅仅是为了微服出巡。同样也是为了感受——感受火车的力量!
  前后历时三年,浦口至开封的火车终于修过了淮河,距离修通铁路,也就只剩下两百里左右,而在黄河的对岸,铁路已经横穿了整个北直隶,从山海关一路北上至少关外,不过受限于技术黄河上并没有筑建大桥,行人货物仍然船只转运。
  别说黄河大桥,甚至就是淮河大桥,大明的工程人员也是绞尽脑汁才筑建出来的。“等到黄河大桥修通了,再有个十几年二十几年,估计就可以提上日程了。”
  坐在火车里,朱国强默默的寻思着。
  相比于铁路的筑建,修筑桥梁无疑更为困难,尤其是在大江大河上修建桥梁,那种难度简直是不敢想象的,即便是皇宫秘府里收藏的上百万册来工程科技类的书籍中不乏铁桥梁建筑技术书籍,但是短期内,也就是想想而已,毕竟,技术是需要积累的。
  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朱国强已经是拔苗助长了——当初济南的遗族学校,对大明差不多就相当于一个大型的“留美幼童”培训中心,现在大明的第一批工程师、海军技术军官,大都出自于那里。到目前为止,他们还在吸收消化着19世纪前半期的工程技术。
  至于更领先的技术,即没有推广的必要。也没有实际理论技术上的实际基础,人才,总归还是太少了一些。
  那怕是在南北国子监已经日益大学化的乾圣九年,朱国强总觉得人才还是不够用。
  “是不是应该建立现代的中小学教育机构呢?”
  朱自强自言自语道。
  现在的大明,在某种程度上,差不多与晚清是类似的,尤其是在教育上,晚清在科举之外,兴建了一批旨在服务洋务运动的新式学堂。民间的教育仍然是儒家理学教育。
  现在的大明同样也是如此,但是有所变通的是,国子监正在日益大学化。民间的教育除了传统的私熟之外,还有官办的学堂,比如中央有国子监,分别设立于南京和北平,他们差不多相当于后世的大学,而在府州设有县学,基本上等于高等中学,还有就是以街坊、村落为单位设立的社学。基本上仍然沿用着旧时教育体制。
  和过去一样,大明的百姓,无论男女大抵上都可以接受社学教育,社学的学生的入学年龄一般在十五岁以下,入学时无需经过考试,招生数额没有无限制,凡愿读书者均可入学。学生入学后,一切费用自理,不过,无论是这个时代,还是过去,这个费用都是极为低廉的,毕竟他们没有教科书,而且往往只在沙盘练字。社学的师资大都由官方出面从民间聘请而来。这些由官方聘请来的社学教师被学生尊称为“师训”,而官方则通称他们为“秀才”,很多时候,都是本村屡试不第的秀才。
  过去社学教师的地位不高,因为社学教师即没有官衔,也没有工资或者其它经济补助。但是乾圣二年,迁都南京后,漕粮北运就失去了意义,在每年五六百万石的漕粮是存废上,朝中官员争持不下,许多官员都主张废除。毕竟,对于百姓,尤其是南直隶百姓是一笔沉重的负担。
  面对朝野的争论,最终,朱国强提出漕粮折银,用于教育,部分用于国子监、县学以及社学的修建,部分发给师训训作为薪俸,以鼓励他们教书育人。
  “奠定牢不可破之国基者唯在于人,而期望人才千载相继无穷者,唯真正在于教育而已!漕粮理应折银用于教育,以令大明人才千载相继无穷。”
  面对陛下的决定,官员们尽管是表情各异,可是却都不敢出言反对,因为这事涉及到数十万秀才啊,那些落榜的秀才再是没有官职,可也是士林同道,要是他们反对的话,估计会被同道们喷死。
  这种断“友”财路的事情,不仅会对他们自身造成损害,甚至就连同子孙也会身受其害,万一那位同道将来要是考中进士,成了他们的上官呢?
  于是乎,几百万石的漕粮摇身一变成了教育基金。全天下的县学教谕,社学师训,无不是感念圣恩,每天都背诵着忠君爱国的《教育敕语》。
  反正一句话,几百万石漕粮当年有什么用,朱国强不知道,但是在过去的七年里,这几百万石漕粮折银,却收买了天下寒门秀才的心,顺便还收了天下百姓的心——你家的孩子能读书,那可是沾着皇帝的富气。不忠君爱国,那是人干的事吗?
  你瞧,大明的百姓就是如此的容易满足。
  其实,古往今来,华夏的百姓从来就没有什么过多的要求,无非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至于其它的,并不重要,而且他们还知道感恩。
  “也许,应该让社学里的孩子多少接受一些现代知识。”
  闭着眼睛,朱国强默默的寻思着。
  “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
  现在的大明或许离此还有一定的距离,但再有个十几年也该差不多了,不过那些“小学”仍然是传统的,尽管他们同样学算术,但是却只是基本的算术而已,还有,在大明已经大踏步的迈入蒸汽时代的时候,总不能,对蒸汽机一无所知吧!
  可是谁去教授他们呢?
  想到这,朱国强不阵觉得的头大,归根结底,还是人才啊!
  工程人才不足,教育人才同样也有不足,而这些可不是拔苗助长,能拔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