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第31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商量了。
几天后,胡天球代表大明与戈尔孔达丞相签属了《大明与戈尔孔达友好通商条约》,除了商业上的约定外,条约上还有一个内容,大明在戈尔孔达沿海,获得了三块面积不大的土地,每块土地的租金另议,其中有一块土地,就是历史上将近百年后,法国占领的“亚南”。
而现在,这里不过只是戈达瓦里河三角洲中一个小岛而已,荒芜的岛屿上只有小小的海边渔村。
半个月后,当胡天球一行人,乘船来到这里,看着长满芦苇与荒草的海岸,他的脸上只剩下得意。
几个小时后,当一块刻有“大明新城界乾圣三年”的界石,在土人官员的见证下,被埋在了深入内陆数十里岛屿尽头。
盯着界石,胡天球默默地说道。
“这只是一块牛皮大小的地方而已……”
第672章 国人就是高人一等
乾圣五年,西元1650年,十月。
在上海港,一只移民船队,载着上千名移民,驶向了大海,他们将会在海外各地,繁衍生息……
而与此同时,平王朱慈烺,也踏上了前往平国的征程。
平国也是有船队的,还打着平国的四爪龙旗,平国的三十六艘船只都是旧船,既然旧商船,也有海军淘汰的二手军舰。甚至就连船上的大炮,也是海军淘汰的。
尽管是旧船,可其却装备着数百门大小“镇海炮”——这种短管卡龙炮大明版,尽管正在被海军淘汰,可在海外仍然是种威力十足的武器。
这些二手货最大的优势就是便宜,对于只有五十万两家当的朱慈烺而言,无疑是最好的选择。
其实那怕就是这五十万两,也是朱国强给他的,除了朝廷按定制给他一笔“安家费”外,朱国强从内府也拿了三十万两给他。甚至还亲自的作媒,让他娶了扬州大盐商郑元勋的女儿为正妃。
为什么做这个媒,人家有钱啊!
在王妃婆家的支持下,平国的船队迅速壮大了起来。
船队的提督叫曹安国,武进士出身的他,过去几年间一直在海军任职,在得知平王开国后,就辞去军职,报答先帝之恩了。
其实,在平国上下文武官中,这样的人还真不少,别看平王只是一个大王,可凭借着先帝的余荫,确实有不少人追随,他们中有些连官职都不要了,也不顾什么平国在海外万里,反正心里只有一个念头——报效先帝的恩情。
除了读书人之外,甚至还有不少普通百姓,舍家弃业的追随平王去海外,他们不是在国内呆不下去了,而是为了心中的那点忠义,在有些人的脑袋里,平王才是他们的国君。
这样的人不多,也不少。少则数万,多者数十万,谁也不知道,但对于刚刚开国的平国而言,数量如此众多的“国人”,确实远超过其它任何一国。
甚至就连平国的兵,也有不少是不取分文的“义士”。不得不说,有时候,死人还是有不少号召力的。
上海港。
曹安国揖手见礼道。
“臣参见王上!”
“爱卿免礼。”
朱慈烺说道:
“船上去讲。”
江面上,泊满了前往平国的船只,船上满载着来自各地的官民百姓,他们即将启程前往平国,现在,他们已经不再是明国人了,而是——平国人。
朝着江上的船队看去,朱慈烺问道:
“船上官民可安置妥当?”
曹安国连忙答道:
“回王上话,船上官民已经安置妥当随时都可以启程前往新城,另外随行王师有步兵三千人,皆为青壮,已经在淮北军府训练了一年多,全部配配后装线膛枪,另有新式火炮二十八门。”
“淮北军府”,那是专门进行新兵训练的地方,现在大明只有一种新兵,就是军户子弟子承父业。其它人想要当兵可以,一种是进入海外的护卫军,卫所设在海外,一种就是亲王亲卫。
那怕就是这两种兵,那也是有名额的,每年不过只有区区千把人而已。可以说,除非是军户世袭,要不然,你想吃军粮……都轮不到你,非但在世代的良家子,还要有三个百户作保,千户大老爷推荐,然后才能当上兵,也正因如此,能当上兵的还是军户里没有继承权次子。
普通人……轮几辈子也轮不到。
在大明,当兵,那是特权!
不过,亲王府卫倒没有这些限制,不过也是精挑细选的青壮,毕竟,在大明,想要当军户的,没有百万也有几十万。
为啥?
待遇好啊!
“王上,朝廷在新城,还有三百人警卫队,算起来,咱们也是兵强马壮了!”
所谓“新城”,就是后世印度中部临孟加拉湾的亚南,当然这个时代的亚南不可能再是一座充满法兰西风情的殖民地城市。
但肯定是一座充满大明风韵的城市,唯一不变的就是殖民地的身份。
此时南亚次大陆,尽管拥有超过一亿人口,但是“新城”周围方圆百里,都有大片原始无主之地,只有少数土人生活在这里。
早在乾圣三年,行人司行人胡天球与天竺诸国签订友好通商条约,沿着印度半岛设了五十二个贸易站的起,在大明的商队进入印度的同时,船队就开始不断往这些贸易站移民。
移民的数量也不多,每个贸易站每年移民千人左右,两年来已经累计移民近十万人。这些移民跟当地土人交流,倒也还算融洽,不存在什么土地矛盾、信仰纠纷,汉民还教土人先进耕种技术,通婚早的孩子都能生下来了。
就在去年年底,江南大旱,朝廷一次性招募一万流民青壮,其中有五千人被安置到了新城。
其实,这就是为封平王作准备。
算起来,现在的平国,那怕就是在海外立国,“国人”也有足足近万人,甚至还有几千“野人”。
看着新城的地图,朱慈烺问道:
“我们到地方就直接打戈尔孔达?”
曹安国摇头说:
“打,肯定要打戈尔孔达,要不然平国怎么拓土,但是,咱们是靠条约在那里站住的脚,朝廷在那边的贸易站有五六十个,咱们要打,肯定要先找一个借口,然后,再和他们打,今天是戈尔孔达,将来就是咱们平国。”
朱慈烺挠头道:
“曹提督,这打仗找借口怎么找?我都听糊涂了。”
“王上不用着急,等咱们到了那,自然会有借口找上门来的。”
那怕就是没找上门,不会“造”吗?
当天,三十余艘战船、商船,驶出了长江口,就像周天子封建诸侯,诸侯率领卫兵、亲族、百姓乘车前往满是四夷的封地时一样,平国的船队出航了。
第一次出海,势必要先晕船,晕了几天后,平国大王朱慈烺与他的王妃,兵士、国人终于适应了海上航行。
在这一路上,平王朱慈烺一路熟悉着与天竺相关知识,从种姓到宗教,从人种到文明,再到军事。至于什么航海之类的专业,一时半会儿肯定学不会,作为国君的朱慈烺也不需要学。
这一路上,朱慈烺需要做的就是了解天竺。抵达孟加拉湾畔的新城时,已是十一月初六了。
这一天,从此成为平国的“开国日”。
那怕是皇帝封建“平国”的日子是六个月前,但他们抵达的这天,仍然意味着平国的“开国日”,成为王朝的庆典。
在平国君臣百姓抵达新城后,在一边休息并适应当地气候的同时,同样要为臣民百姓封赏土地,除了按官职分配多则四五千亩,少则五百亩土地外,士兵每人都得到了四百亩田地,移民也得到了50亩。
新城位于三角洲上,土地异常肥沃,这么大的三角洲,别说只有几万移民,就是再来十几万人,每人也能分到大片土地。
一个人种不完,没有关系。
无论是在北方的莫卧尔,还是在戈尔孔达都有大量的奴隶,那些奴隶非常便宜,一匹棉布就能换一个奴隶,驱使奴隶种田,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对于这些廉价的奴隶,平国君臣还是会心安理得的使用的。毕竟这也算是一种入乡随俗。
买不起,没有关系。国君可以贷款给你。
凭借着明人特有的坚韧、勤劳的性格,那些士兵、移民们各自经营的农场,很快就步入了正轨。他们在田地里使用着土人奴隶为自己劳作,接受着女奴的侍奉,当然,也有不少人把女奴变成了侍妾,毕竟,移民中很多都是独身的青年壮丁。在潜移默化中他们也渐渐习惯了在高人一等的生活……
第673章 大王要亲征
作为平国国都的新城倒也不大,搁大明也就是县城的规模。遵循《皇明祖训》,新城开有四门,分别是东体仁门、西尊义门、南端礼门、北广智门。
出广智门,向北十里,有“尼山牌坊”。
尼山,即孔子爹妈的野合之地。
为什么要建“尼山牌坊”?
其实就是为了告诉国人,他们人人都负担有“教化四夷”的责任。孔圣人他老人家都是“野合而生”
所谓“野合”是什么?,只能是指颜氏女——城外野人,在野外被国人叔梁纥看中,使她怀孕而生下圣人。至于这个“野合”,倒底是怎么个“合”法,就看各自的体谅了。
不过在这里建“尼山牌坊”,是为了鼓励国人与土人通婚。为了传播文明,为了……嗯,抚夷归夏!
“国人为国君服役,土人居田劳作耕种,这也是符合周礼的嘛!”
搭乘两轮轻便马车,前往自己的封地时,看到田间正在劳作的土人,刘宗周颇为自得的抚须说道。
现在的平国,人分两类,一类是“国人”,就是国内来的移民,无论是国君勋贵或者百姓,都是“国人”。一类是“土人”,就是本地土民,可以是奴隶,也可能是自由民。
这一点与西周分为“国人”和“野人”相似。“国人”居住在城郭之内,是随国君封建到四方的亲族士兵,他们有服兵役的义务。“野人”居郊外野、鄙之中,是原被征服地的土人,以种田为生,地位低下,但能够组织家庭,并随土地赏易给“国人”,不会被任意杀戮。
原本使用奴隶只是入乡随俗而已。可是经过刘宗周等大儒的一番解释,这事变成了遵循“周礼”的“复古”之制,甚至还有大儒偶尔也会体验一番“野合”,万一要是生出一位配享孔庙的大学者呢?
正当刘宗周感叹着能够生见周礼复兴时,突然,从远处传来一声铳响,远远的看去,只见数名国人手持火枪,依着大树正与人对射。
“刘三,快,快去问问是怎么回事?”
从马车跳下来的刘宗周,倒也没有拔剑,而是拿出了火枪——圣人说君子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这个射,现在早就变成火枪了。没有谁会拿自己的性命开玩笑,至于什么祖制……现在,还真没有几个人计较。手持火枪的刘宗周一边走一边喊。
“我乃礼部主官刘宗周,这边是怎么回事?”
“启禀刘大人,我等都是此地国人,一直收土人为家奴加以教化,可不曾想今天有土人找上门说,我们家的家奴是他们的逃奴,他们居然敢强行抢掠我等家奴……”
“哎呀,那还得了!快,拿我的腰牌,请国兵支援。”
冲着远处的土人放了一枪,刘宗周大声喊道。
“土人蛮横不知王法教化,待我等教化他们一番!”
火枪既是教化!
那些土人有没有受到教化不知道,但是当消息传到新城的王宫时,在朱慈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曹安国就拍手道。
“王上,这可是天赐良机啊!请王上挥师讨伐蛮夷!”
面对曹将军的建议,朱慈烺犹豫道。
“曹将军,现在……合适吗?”
对于已经在这定居长达四个月的朱慈烺来说,他现在可真是乐不思蜀了,陛下封建的土地之大、土质之肥沃,更是他做梦也想象不到的。虽然这里是海外,而且没有四季之分,但是在这里,身为国君的他,确实是一国之君啊。那怕平国是大明的诸侯国。
可是作为诸侯王的他,只需要每年进贡一次就行了,从粮食布帛,到珠宝美人,都可以。当然陛下也有赏赐。按照封国的规矩,诸侯朝贡大明天子如不按时朝贡,轻则削爵,重则灭国。
但这不重要,重要的是,除此之外,朝廷对他就是不管不问,只要他履行诸侯国的义务就可以了,国内大小事务,都是他作主。
那怕这个百里的“国”,顶多只相当于县,可一地之君,那也是君啊。也正因如此,他还真不想打破现在的“岁月静好”。
不过怕静好的岁月到了头,而是害怕失了国,毕竟,旁边的这个国……可不小啊!
“难道王上甘愿作区区百里之君!”
曹安国激动道。
“王上,这土人领下不下万里,我等欲为王上开疆,为平国创万世之基业。”
“可,可曹将军,这土人可是人口近千万,披甲十数万的大国啊!”
“那又如何!汉军满万不可敌,我平国虽然没有万人精兵,可却有三千虎贲,怕他作什!”
曹安国的话声刚落,殿外就有人急急打断他的话声。
“王上,还请王上三思啊。”
急急闯进来的是国相徐石麒,得知与土人发生冲突后,他就急急的赶了过来,正好听到了曹安国的话声。
“王上,王上兵戈不能轻动啊,轻起兵戈,只恐怕会有损平国基业,现在我国初建,实在不易轻启战端,现在正百忍辱负重之时啊!”
徐石麒是国相,也是主动投奔平王的老臣,他以年近七十的高龄滔海追随的忠义,早就让他名扬海内外,可是作为老臣,他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是稳!
简真就是太稳了!
这恐怕也是平国诸臣最大的特点,他们之中既然有先帝老臣,也有当世大儒,可也正因如此,他们才没有多少奋进之心。
似乎,他们真的满足于这个三十里之国了。
不一会,吏、户、礼、刑、兵、工六官也纷纷赶了过来的,他们态度都是非常鲜明——不赞同开启兵火。
“如今之事,理应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臣以为,可派行人出使土邦,命土王交出作乱土人,赔偿损失,并且通令各地保护国人财产,如此百姓便可以重享太平……”
在刘宗周在那里发表他的看法时,朱慈烺把目光投向看似气定神贤的典属国王续,他是扬州举人出身,当年陛下在扬州时,他就从军出征,现在出任正五品的典属国,根本就是大才小用。
那怕是他是五品的官儿,可搁在平国,他却代表着大明天朝,代表着大明天子!不过在大多数时候,他只是谈诗书文章,几乎从来不对平国的事务发表任何看法,完全就像不存在一样。
但是现在,朱慈烺却把目光的投向了这位典属国,因为他代表着大明天子!
“不知典属国有什么建议?”
“王上,本官身为典属国本不应该插手平国事务,但是平国百姓,亦天朝之民,平国亦是大明属国,陛下曾言‘犯我大明天威者虽远必诛,且必诛其全家’,若不尽诛其全家,又焉能让土人畏我天威!”
啪啪啪……
看似随口一句话,只打得众人无不是脸皮发热,那是一个烫啊!
陛下……
那是天子!
天子之言,那怕就是随口一说,那也是出口成宪。就在刘宗周正欲开口时,王续又继续说道。
“天子封王上于平国,替天子牧民,天子锡土赐诸侯剑于王上,既为护民。今日百姓遭土人欺凌,王上理持诸侯剑为民众复仇,如此才不负天子!不负王上牧民之责!”
接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