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第310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快看,官军押着女人回来了……”
官军!
所谓的“官军”,其实就是“顺军”,这些顺军既有李过他们从京城带出去的,也有从陕西逃过去的,甚至还有大同的姜瓖他们,尽管成员复杂,可是仍然多达三十几万,算起来甚至比占据本地的八旗军还多,不过,尽管如此,他们两家倒也没有发生冲突。
毕竟,对于他们来说,明军的威胁更大一些,多尔衮非但没有阻止顺军逃到草原,甚至还特意在河套划出一大块地区,供他们休养生息,这也是李过派人接应陕西的顺军撤到河套的原因。
也正是在这里,几十万顺军非但得到了安置,而且每个人还都得到了几十亩地,那怕分到的都是荒地,可对于他们来说,仍然让他们每每都从梦里笑醒,他们被裹胁着从了贼的时候,可从来没想过有一天会分到地。
不过,这一切并不是没有代价的,作为代价,顺军派出了十万大军配合多尔衮西征哈萨克。
当然,相应的他们也得到了回报,比如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有顺军押解着大量的女子回到里,少则数千人,多则上万人,这些女人是干什么的?
“哎呀,居然这时候就把人带过来了,现在正是青黄不接的时候,那有粮食换个小娘子啊……”
李满屯盯着远处的被骑兵押解着的女人们,忍不住可惜了起来。
“官府不是说了嘛,可以先欠着,等收了粮食,再还也不迟,无非就是加一点利息而已……”
“就是啊,先欠着,就看今年的这个墒情,今天的收成肯定不差了……”
“十几石粮食,换一个小娘子,值啊……”
一时间,这田里头正在干着活的男人们,无不是眼巴巴的盯着远处的那些满是异族风情的异族女子,那都是西征时掠来的俘虏,被送到这里后,除了一部分分赏给将士,还有相当一部分会变成移民们的老婆,为他们生儿育女。
这也是办法,毕竟,这里很多人都是光棍汉,没有这些异族的女子,他们就不可能在这里繁衍下去。
田里的光棍汉们眼巴巴的盯着那些女子时,骑在马上的杨树威会不时的打量着这片田地,田里干活的农夫,既有逃难来的百姓,也有军中淘汰的老弱病残,经过三年的开垦,这里已经开垦出了数百万亩良田。
这地方是个好地方啊!
可惜……
可惜不是久留之地啊!
“官军早晚有一天会打到河套,要是死守在河套,咱们到时候,可就真的是死无葬身之地了。”
脑海中浮现出将军的话,杨树威的脸色显得颇有些无奈,这么好的地方,难不成就这么白白的丢在这?
官军?
自从大家伙逃到了关外,官军似乎就没有把他们放在心里,官军啊……兴许真的把他们给忘了。
可杨树威的心里却没有底啊,毕竟,那位乾圣皇爷可是一个睚眦必报的主,更是一个记仇的人,要不然北京那么多降官,也不会就那么直接给砍了脑袋,还把脑袋悬挂在城墙上。
那位爷……会忘了他们这些降将?
可能性不大啊!
万一要是打过来,可能真的就没有他们的活路了!
但即便是再逃,还能逃到什么地方去?
杨树威的脑海中又一次浮现出了哈萨克大草原,那里……是大顺的安身立命之地吗?
第659章
流贼也好,东虏也罢,其实说白了都不过是丧家之犬而已。
要说他们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
恐怕都是曾气势汹汹,大有一副席卷天下的势头。
或许这也正应了那句“其兴也浡焉,其亡也忽焉”。
旁观者说出这句话是很容易,可对于当事者来说,面对这样的局面时,那种心情却是五味杂阵的。
对于身为大顺皇帝的李过来说。他或许想过也许有一天会继承大顺的皇位,可是从来没想到自己会在塞外登基。
更没有想到,原本夺了大明江山的大顺会灰溜溜逃到塞外,逃到河套,甚至就连京城的龙椅都没坐上几个月。
尽管春天气息的小径上,李过正心绪烦乱地慢步踱着。春意虽浓,却没能融化他心中的阴云。
“哎……”
又一次,置身于新安城的皇宫——所谓的皇宫,放在内地大概也就是土财主的大院子而已,但在新安城,这座大顺建在黄河边的城池中,这却是少有的几栋砖瓦大院。
其实,对于穷苦出身的李过来说,他并不是因为这座皇宫而发愁,他愁的是大顺百万军队的将来。
“丞相,您说,大顺的将来在那?”
仓皇的逃出京城,已经将近三年了,虽然现在大顺在河套有了喘息之机,有了一块地方可以休整,但是这样寄人篱下的日子不好过啊!
“丞相,不少人都觉得咱们现在的日本过的得不过,可总归是寄人篱下啊!那怕是多尔衮需要咱们大顺的百万军民作为他的盟友,那怕是咱们的在西边也是攻城掠地,所向披靡,但是,这里说到底,还不是咱们的地盘啊!”
李过长叹道。
当初逃出关的建议是丞相提的,和多尔衮结盟也是丞相提的,当初只是为了一条活路,甚至还曾幻想过有朝一日重返关内。
为此,他在撤到关外后,就先后下令驻山西、陕西的留守大军撤离两地,离开时还尽量招揽青壮为兵,说是招揽,其实就是强掳,当然也有不少百姓是迫于生计,随着他们到了关外。
原本这百万军民是他反攻中原,恢复大顺江山的根本,但是现在来来,这种盼头注定是遥遥无期的。
大顺的将来在那?
反攻关内?
重新夺取大明的江山?
显然,这是极不现实的。
“陛下,现在明朝内部国泰民安,朱皇位的皇位越来越稳固,以臣看来,想要夺回江山,恐怕是不可能了!”
站在陛下的身后,孙可为的语气显得有些无奈。
“原本臣以为,我们在关外休养生息数年,等明朝内部生出乱子的时候,再趁机重返中原,但是现在……哎。”
一时间,君臣两人皆是长叹一声。
“但是像现在这样,寄人篱下总不是长久之计吧!”
陛下的反问,让孙可为说道。
“多尔衮一直防着咱们哪,想动手恐怕不可能啊!”
“咱们不也是在防着他们?丞相,这么下去,可不是长久之计,万一要是咱们和他们动起手来,到时候,可就便宜明朝了。”
其实,在过去的三年中,李过不是没想过杀了多尔衮夺了塞外的天下,但是反复思考后,他还是没有这么做,一来是因为没有把握击败多尔衮的四十几万满蒙汉以及色目大军,二来是因为没有把握对多尔衮一击必杀,打从大顺撤到了关外,那怕是多尔衮同意他们借地休养生息,可却从来没有给他见面的机会。
两个人一直互相防备着。
在这种情况下,一旦动手的话,到时候,大顺非但吃不下满清的地盘,恐怕还要拼尽全力和满清拼杀,对于大顺来说,结果恐怕将是灾难性的。
“明朝……”
顿了顿,李过说道。
“明朝肯定是要北上的,不是今年就是明年,最多也就是三五年内,丞相,河套这地方,可不是长久之地啊!”
几年来,对明朝的担心,一直压在李过的心头,这时,一个人影又浮现在他眼前,每当他担心着明朝时,这个人影便会浮现出来。
明朝的那个朱皇帝。
“他这两年没有派兵追击,恐怕还是因为大明同样需要时间休养生息,这几明朝元气正在恢复,到他元气恢复之时,肯定就是扫北之日,如果咱们不早做打算的话,恐怕……”
朝着左右看去,李过苦笑道。
“这新安城里,可没有歪脖子树啊!”
那棵歪脖子树!
或许是整个东亚最知名的树,他因崇祯而成名,同样的也成了某种象征。
“陛下,西征吧!”
面对陛下的无奈,孙可为咬牙说道。
“多尔衮可以西征?咱们为什么不可以?为什么要替多尔衮做嫁衣,他是在西边给了咱们一大块地方,足够安置大顺百万军民的,可那又怎么样?不还是寄人篱下吗?一旦他从西边腾出手来,肯定会把目标指向咱们,到时候,有没有大顺,可就不知道了!”
从进入草原的那天起,满清就一直在西征,从蒙古直到西域,再到现在的哈萨克大草原,他们不但击败了西域的蒙古人,把几十万蒙古人纳入八旗之中,而且还一路打到了哈萨克,把所谓的蒙古黄金家族创建办的哈萨克汗国打的落花流水,就连所谓的杨吉尔汗也死在战场上,从杨吉尔汗去世后,汗国内部便开始争权夺利,发生内讧,冲突不止,势力较强的苏丹企图自立为汗,汗国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而满清正是凭借着这样的机会,趁机进入哈萨克,连扶带打,眼看着就要吞并整个哈萨克了。
现在的满清,论地盘甚至都不亚于中原了!
可相比之下,大顺呢?
却连一处立锥之地都没有!
“西征?”
满眼疑问的看着孙可为,李过皱眉道。
“往那征?多尔衮不是都快吃下哈萨克了吗?”
“陛下,按照城里的色目婢的说法,哈萨克往西,还有罗刹,往南,还有大小汗国,天下之大,只要咱们愿意去,还愁没有咱们立足的地方?他多尔衮能西征,咱们为什么不能?难不成西边的天下,就都写着他多尔衮的名字?都刻着女真人记号不成?”
记号!
当然不可能刻着他们的记号。
天下这么大,又有什么地方刻着别人的记号?
之所以会属于一些人,无非就是他们来得早了一点而已。
女真人凭什么占据着那么大的天下?他们也就是比大顺早了一些。
“陛下,咱们总不能就这么寄人篱下吧。要是这么下去的话,早晚有一天会出大事儿的。”
丞相的话让李过深以为然的点头说道。
“可不就是吗?这两年我一直在想着这个事啊,再这么下去的话,越拖下去对咱们就越不利。这个地方可不是咱们平白无故得来得是弟兄们用命换来的。是用弟兄们的血替他多尔衮攻城略地换来的。时间越长,对他多员工也就越有利于对咱们也就越不利。”
李过的语气中压抑着一股敌意,其实如果有选择的话,她绝对不会选择和那些鞑子合作。
可是他根本就没有选择,我不和这些刀子合作,恐怕他和这几十万弟兄就是死无葬身之地。
出逃出关是迫不得已,和鞑子合作同样也是迫不得已。如果有机会的话,他更想杀鞑子,但是眼下,他没有选择。
“这样寄人篱下的日子不能再过下去了。”
李过默默地说道。
“丞相,你觉得西边儿会有咱们的活路吗?”
面对陛下的发问,孙可为说道:
“陛下,不去,谁都不知道!”
李过点点头。
“那就西征吧!”
第660章 向西,向西!
新安城东门税关。
每天,税关前都排着长长的商队,包括各种各样的车队、驼队都被堵在关外,车队和驼队上插着各个商号的号旗迎风飘扬着,和着牲口的嘶鸣。
与之相伴的是一长队百姓,扶老携幼的在另一边等待着放行,这些人都是来自关内的流民,说是流民,其实绝大多数都是从关内过来找亲的,毕竟,这两年关内风调雨顺的,根本就犯不着逃荒。
一个留着山羊胡须的兵丁大声喊道:
“有渭南过来的吗?有没有渭南的,排好队,别挤!别挤!”
在他喊着的时候,还有一个兵丁则向人声嘶力竭地吼道:
“别挤!别挤!有没有大同的,有大同的吗?一会就放你们过去!”
那些兵丁在这里里喊着地名,要是有人应了声,兵丁会立即跑过去,与那人聊起来,或许不一定是他乡遇故知,但至少是同乡,可以在同乡那里多少打听一些家乡的消息,听着熟悉的乡音时,也能安慰内心的思乡之情。
“哎,还是没有一个同村的过来啊……”
关前的棚子里,一名官佐模样的中年人眯着失神的眼睛怔怔地望着远处,目光中充满了失落,最终他还是把目光投在那些逃难过来的百姓身上,喃喃自语道。
“唉,这家里头风调雨顺的,为啥还要背井离乡的跑出来啊……”
在他这声长叹时,城门前的兵丁瞧着面前的两个年轻人,打量了几眼,然后问道。
“你们两个瞧着可不像是来寻亲的,说说为啥来新安?”
“唉,军爷……”
田青长叹道。
“但凡是有一丝活路,又咋会逃出关来,实不相瞒,手上一不小心沾上命案,只好逃了出来……”
“沾了命案?”
拿刀的兵丁冲着这人打量了几眼,大顺倒不在意来逃到关外的汉人干了什么,杀了人,那也是在关里犯的王法。和大顺有什么关系?显然,对方也知道这点,所以才没有隐瞒。不过兵丁仍然好奇道。
“什么命案?”
“和别人拌了嘴,一不小心把那人打死了,谁知道他那么不劲打啊!”
田青咧嘴答话时,身边的兄弟就打断了他的话。
“得了,青子哥,那是不小心,你分明就是冲着打死他去的,不就是睡了人家媳妇嘛,照俺说,你搁兵工厂里好好的干你的活多好,非得睡人家有小媳……”
这边他的话声一落,那边原本眯着眼的官佐已经几步跑了过来,一把抓住田青问道。
“你搁兵工厂里干过活?”
“啊?干,干过啊。”
“你在兵工厂里头是干什么的?”
“制膛线,膛线你知道吗?就是火枪里头的……哎哟,你这是干啥?”
尽管大顺不会过问从关内过来的百姓是不是犯了什么奸犯科,可是对于各行各业的人才,他们是绝对不会放过的。一听说这人居然会制膛线,那官佐就一把拿住他激动道。
“你小子等好吧,往后你就只管吃香的喝辣的吧……”
有时候,技术扩散的方式会以一种出人意料的方式发生,甚至不是刻意的,而是以一种莫名其妙的方式加以扩散。
几天后,也就是在李过作出了西征的决定,开始为西征做起准备的时候,工部尚书苑景文就携着一个箱子进了宫,满面欢喜的他一见到皇帝就欢喜道。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这可真是天佐我大顺啊!”
闻言,李过笑道。
“苑尚书,瞧你这欢喜的模样,这喜从何来?”
“陛下请看……”
展示着盒里的火枪时,苑景文问道。
“陛下可看出这支火枪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什么不同的地方?”
瞧着盒子里的火枪,也就是常见的燧发枪,这种火枪虽然比不上明军的击发枪,但是它不需要使用火帽——那玩意,直到现在都没人知道是怎么做出来的,弄不明白铜帽里装是什么东西,为什么一碰就炸。
燧发枪不同,只要燧石击打火台,就会冒出能点燃火药的火星。那怕是它比不上击发枪,可总胜过没有吧,况且,最重要的是自己能造这玩意,不至于花大价钱从明国走私。
“这应该是咱们用的五钱火枪吧。”
旧式的鸟铳,弹重只有三钱,口径小威力不大,不能破甲,所以平虏军才改用七钱火枪,民间仿制的燧发枪也大都用七钱弹丸,满清仿制的也是7钱燧发枪,不过后来却慢慢的改用了五钱火枪,一方面是因为蒙古人不披重甲,另一方面是因为铸子弹的铅来自关内,五钱的铳子……省钱啊。
顺军同样也是如此,甚至为了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