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这个大明太凶猛 >

第239章

这个大明太凶猛-第239章

小说: 这个大明太凶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宋献策坐下去,双手捧起缮写工整的檄文稿,用带着豫东口音的腔调,念道:
  “大顺倡义提营首总将军为奉命征讨事……”
  在念着檄文时,李自成偶尔会把目光投向沉默不语的孙丞相,孙丞相是两年前投奔过来的,这两年丞相他可是出了不少主意,要是没有他出了这么多主意。那些计谋,估计大顺也没有现在的局面,也正因如此,他才会对自己的这个丞相极为信任。
  只不过这次,他似乎和往常不太一样。能成像的心里有其他的什么想法?
  可不对呀。
  没有记错的话,他是支持北东征的。
  而且他还主张立即东征。
  可能这就是读书人的不同吧。毕竟他是大明朝的举人,就是因为他知道大明朝已经气数将近,所以才会你就心不在焉吧。
  毕竟,这些读书人总是迂腐的很,他们心里头总是有什么正统之类的想法,那怕就是他们造反了,心里头总是还会想着皇帝,不过既然他已经投奔了自己。
  有想法也就是一时的,他有想法不假,可他们更想当开国功臣!


第510章 李自成的野望
  腊月十九,李自成又一次在宫中召集文武官员开了会议。参加会议的有刘宗敏、孙可为、宋献策、兵政府尚书喻上猷、泽侯田见秀、文水伯陈永福、桃源伯白光恩以及原兵政府从事新升任文谕院学士顾君恩等十余人,讨论向京城进军的事宜的。其时如何向京城进军的详细方略,早就已经决定了。这次会议,只是表示刘宗敏领兵出征的事意义重大,看看还有没有什么没有想到的遗漏的事情。在这些人里头的,白光恩和陈永福二人是降将,他们参加会议本身就意义非凡,毕竟这可是投降大顺的官职最高的武将了。他们两人之中,陈永福为人正派,深得李自成所敬重。他也要带他原来的两三千人马随刘宗敏出征。他的人马已经开到了韩城附近等候,还有他的儿子副将陈德,现在于怀庆府驻扎,不过尚未投降大顺。但是已经暗中约好,一旦磁侯刘芳亮率领一支东征的偏师,从济源与怀庆之间越过太行山时,他就会在怀庆投降,迎接刘芳亮进入豫北。至于白光恩,他和陈永福的情况不同。陈永福一直在河南,守开封多年,跟外边武将们关系不多。而白光恩在北方将领中是一位资历较深、交游较广的人物,当年东虏南犯洪承畴率领八个总兵援救南直隶,白光恩就是八总兵之一。李自成带他出征,不是因为他手中有兵,可以在战场上为大顺朝建立功勋,而是因为他和朝廷北方的将领如姜瓖、唐通以及吴三桂父子,都有或深或浅的交情。在招降这些将领的时候,他是很有用的一个人物。
  由于李自成要亲自率兵去攻占京城,所以刘宗敏只是先行一步,所以不举行“遣将礼”。
  腊月二十清晨,卯时整,长安的天色尚还未亮,刘宗敏就入宫辞行了。李自成则在便殿赐宴,实际也只是象征性的礼节,十分简单,很快就结束了。随后李自成亲自送他出了午门,看着他上马。尽管孔可为是天佑阁大学士,居于丞相地位,宋献策是军师,但按照大顺军的传统刘宗敏的地位却居于文武群臣之上,孔可为和宋献策奉旨率领文武百官,将刘宗敏送出长安城外,行了简单的“相饯礼”,然后便一同目送着刘宗敏率领着大批的将领和亲兵,在寒冷的晨雾中朝着远方疾驰而去。
  “孔丞相,想来最多三五个月,咱们就能到齐聚于京城了!”
  目送着远去的刘宗敏,宋献策笑道,见孔可为不说话,便诧异道。
  “丞相,似乎你最近是心事忡忡啊!”
  “嗯……”
  点点头,孙可为说道。
  “我还是担心那位大将军啊!算算日子,他应该到湖广了吧。”
  “平虏大将军?”
  宋献策哈哈大笑道。
  “即便是他到了湖广,又如何?那张献忠麾下可是有几十万人马,就是几十万只鸭子他平虏大将军想吃下来,没有一两年的时间,恐怕也吃不下来的!等到他打败了张献忠,也早就没有大明的天下了,到时候,皇上再发重兵进剿,他平虏大将军也只有跪拜归降的份!”
  自从得知朝廷下令平虏大将军南下后,宋献策就竭力督促李自成东征明朝,必须要趁着平虏大将军还没抽身之前,把明朝灭掉了,如此,天下自然也就归于大顺了。
  “但愿啊……”
  摇头轻叹着,孙可望的神情变得有黯然。
  在刘宗敏走后两天,即腊月二十二日,从襄阳来的信使带来了一个有如惊雷般的消息。
  “张献忠身亡,数十万大西军归降官府!”
  当消息传到李自成这时,他正在乾清宫里,这里曾是秦王府内庭正中的一个宫殿,现在作为他自己的寝宫,也是他办公和召见文臣武将的地方。
  “什么?到底是怎么回事?”
  “启禀皇上,从武昌那边传来的消息称,张献忠以及其朝廷百官为暗雷袭杀,当时官府以左良玉的名义把暗雷伪装送给张献忠,在其赏看时暗雷被死士引爆,张献忠和西朝文武百官皆被当场炸死,据就暗雷爆炸时,地动山摇有如山崩地裂一般……”
  持笏站在殿中的宋献策额头上尽是汗水,要知道,几天前他还说着张献忠至少能撑个一两年,可谁曾想他不过只撑了区区几天时间!
  “张献忠死了!”
  李自成喃喃道。
  “就这么死了……”
  曾几何时,他张献忠是何等的气势汹汹,可是现在呢?甚至连个浪花都没掀起来,就被一下给炸死了。
  “那他的四将军呢?他们呢?”
  “降了,当天就降了,据说是平虏大将军只身赴其营中晓之以道理,说服了他们!”
  几十万人,就这么降了!
  足足愣了好一会,李自成才说道。
  “几十万人马,就这么没了,老子打了半辈子的仗,还没见过这样的打法,用暗雷把张献忠给收拾了,然后一出面,人就降了……”
  喃喃自语的同时,李自成又说道。
  “要是这样的话,这仗可真他娘的没办法打了!”
  这就是“斩首行动”,身处这个时代的李自成当然不知道这个名词,但是他很清楚,一旦主帅被杀,对于其部下意味着什么,没了张献忠也就没了大西军,剩下的那些人就不再是几十万大军,而是几十万散兵游勇。
  心里这么寻思着,李自成说道。
  “以后要小心了,千万不能让官军把暗雷送到咱们面前,那张献忠也太不小心了。”
  尽管嘴上这么说着,可是他的心里却寻思着,这事怎么听起来这么诡异,难不成还有其它的内幕?难道说是那位平虏大将军引了天雷把他给轰了……
  心底冒出这个念头的瞬间,他就忍不住抬头往天上看去。那家伙会不会引个天雷来长安?
  皇上的这个有些心虚的举动,落在宋献策的眼里,他便轻声说道。
  “皇上,为之之计,还是要尽快拿下京城,只有拿下京城,才能抢在他之前,夺取正统,只有如此才能号令天下。”
  孙可为看着皇上说。
  “只有一个补救办法,我们要快,要抢在他们之前,夺下京城。”


第511章 天下焉有人敌
  拿回高皇帝打下的天下!
  这就是朱国强的“大义”所在!
  其实,所谓的“大义”就是如此,按照皇明继承顺序来说,无论如何都轮不到朱国强去当皇帝,可并不妨碍他打着高皇帝的名义去“夺皇位”。
  当年朱棣可以打着“靖难”的名义从侄子手里夺天下,那么今天朱国强就可以打着“保祖宗天下”的名义,从“叔叔”手里夺天下。
  两百多年后,又是一个轮回,上一次据据据据,叔夺侄,这一次侄夺叔。
  当然与朱棣起兵时,打着“靖难”的旗号不同,这一次,朱国强压极就没有打旗号,甚至也没有领大军,只是率领一千护卫以“平寇功成祭拜高皇帝”的名义,在正月十五这天,于武昌出发,一路顺江而下直去南京。
  一时间,长江两岸官员士绅,无不是盯着这支船队。
  他想干什么?
  所有人都是如此自问。但却无人敢去询问,毕竟,上次他去南京,可是杀了不少人。
  在浩浩荡荡的船队驶抵九江时,有数十骑来到了江边,注视着战舰梭巡,帆樯林立的江面,一行人无不是神情凝重的盯着他。半晌,才有人问道。
  “东翁确定不上船去?”
  幕僚的询问,让袁继咸长叹道。
  “平虏大将军,奉皇命领兵南下平寇,如今献贼平定,他意欲往南京拜祭高皇帝,告慰高皇帝在天之灵,那也是理所当然,袁某又有什么理由阻止他呢?”
  穿着一身品红官袍的袁继咸,在话声落下时,禁不住又发出声长叹。
  这位兵部右侍郎兼右佥都御史两年前驻节九江,总督江西、湖广、安庆、应天(南京)等处军务。在另一个时空里,他于弘光元年,被左梦庚诱入军中软禁。在左梦庚降清后,献出他以邀功。面对满清的劝降,袁继咸始终坚持民族大义拒绝投降,被押解北京囚禁。曾作铭文自勉:“大官好做,大节难移”。于隆武二年在京城三忠祠前就义。
  而现在仍然袁继咸数省军务的督师,只不过,现在他正处于两难的境地之中。
  从平虏大将军欲往应天祭拜高皇帝的消息传来之后,在他的幕府之中,就有官员幕僚劝他应该出面劝说大将军返回武昌。
  可是,用什么劝?
  为了天下?不想大将军铸成大错?
  什么大错?
  造反?
  大将军会造反吗?
  “天下皆以为大将军会造反,可是……”
  袁继咸顿了顿,然后说道。
  “要是其想要造反,为什么只携带一千侍卫?而不带重兵?况且,大将军在武昌,裁撤十数万降兵,如此种种又岂是想要造反的作法?”
  一旁的幕僚闻言便说道。
  “可是左良玉……”
  不待他说完,袁继咸就说道。
  “左良玉‘挟匪自重’祸国殃民,实在是有负圣恩,大将军当日是为国除贼,功在社稷!”
  对于驻节在九江的袁继咸来说,左良玉尤其是他的部下犯下的罪行,他不是没有看到,可是他却没有任何办法,只能百般的忍耐,毕竟朝廷还指往着他带兵剿贼,左良玉“挟匪自重”,世人皆知,可又有什么办法?毕竟,大明需要他的二十万大军剿平流寇。
  只不过,“挟匪自重”的左良玉,从来就没有想过要去剿匪,为了劝说左良玉发兵武昌,袁继咸可是先后劝说他多次,也就是在左良玉口气松动时,大将军化名到了武昌,然后亲手击杀左良玉,又迫使其麾下部将投降,进而打着左良玉的旗号迷惑张献忠,如此才有了随后的大胜。
  尽管杀人夺兵的行为,让人不得不心生警惕,但是在袁继咸的心里,左良玉确实该死,虽说大将军不曾领旨,可那样的奸贼,杀了就杀了,有什么大不了的。
  “可是东翁,在下担心,此次大将军去南京,实是在项庄舞剑啊!”
  项庄舞剑……
  袁继咸的眉头微锁,并没有说话。
  沛公是谁?
  难道,大将军真的准备以一千兵马夺南京吗?
  见东翁沉默不语,一旁的幕僚继续劝说道。
  “东翁,万一要是大将军于南京夺权,到时候……”
  不待他说话,袁继咸硬说道。
  “大将军断然不会如此的,况且,他只带了三千兵马,他又怎么可能以这么点兵马,行此大事呢?”
  面对东翁的回答,李幕白只是冷笑道。
  “东翁,别说是一千兵马,就是大将军只身一人进南京,南京又焉有一人敢忤其兵威?”
  面对李幕白的话语,袁继咸沉默片刻,然后说道。
  “南京是我大明的留都,只是留都而已……”
  是啊,南京只是留都!
  即便是他去了那里又有什么意义呢?
  在袁继咸的话声落下来的瞬间,李幕白说道。
  “现在闯贼已经越过黄河,入山西,万一要是其攻取太原,东出太行取京城,神京陷落的话,东翁,到那时留都就是大明的都城,而大将军……”
  尽管李幕白没有说下去,但袁继咸又岂不知道他想说什么,到那时大将军就很有可能登极称帝。
  到那时……
  “到那时,又会如何?”
  李幕白压低声音说道。
  “大将军万一要是以远藩窃据皇位,势必会令大明陷入纷乱之中,毕竟近藩尚在,甚至太子尚在的情况下,大将军窃据皇位,到时候,地方上势必会有人支持近藩登极,到时只恐怕国将不国啊!”
  面对李幕白的担心,袁继咸先是沉默片刻,然后又说道。
  “你方才说过,南京焉有一人敢忤其兵威,其实……”
  朝着江面上看去,袁继咸长叹道。
  “目前这天下,又焉有一人敢忤其兵威啊!”
  东翁的一席话,让李幕白的心头猛然一颤,他立即想到了那句“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当今天下,兵强马壮者是谁?
  在辽东,他有十万平虏军雄据辽东,在湖广又有十数万大军占据武昌,湖广上下官员无不是臣服于其威名之下,甚至就连同东翁……东翁为何不率领江西兵阻止他,说白了,不还是因为惧其威名。
  东翁尚是如此,又何况是其他人呢?


第512章 老师与徒弟
  他来了!
  他乘着战船过来了!
  当平虏大将军来南京的消息传来时,整个南京为之一震,一夜之间,不知多少六部官员弃印而逃,甚至有些想不开的人,直接跳进了秦淮河。
  当然,也不是所有人都是慌里慌张的,至少对于钱谦益来说,在得知大将军到来后,自然提激动万分。
  大将军终于来了!
  在过去的几年里,身为《大明日报》总编的他,一直鼓吹着大将军以及平虏军的赫赫战功。
  或许有不少士人称其“暴虐”,但是在《大明日报》的宣传下,大将军于民间的声誉倒是越来越好,毕竟,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可不管这位大将军当初在南京如何暴虐,不管他如何在孝陵前“请高皇帝剑尽诛勋臣”,不管他如何“无旨杀六部官员”,他们只记得他是如何力揽狂澜保南京不失,如何杀尽东虏,让江南得以保全。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那怕是士林因为其“暴虐”对其大加指责,但是在《大明日报》的报道下,他们想要蒙蔽百姓,把持舆论也不可能。
  毕竟,五文钱一份的《大明日报》早就发行到了大江南北。尽管包括东林党人在内的许多人都曾尝试过办报,但是他们却诧异的发现,他们压根就印不了那么廉价的报纸,那怕是他们招揽商家在报纸上打广告,也印不出如此廉价的报纸——他们用的铜活字成本高不说,而且字太大,不像《大明日报》那样用的都是“石印”特有的蝇头小字。
  小字不但省纸,而且省墨,成本自然也就低了。他们并不知道,这种石印技术,是朱国强特意为了办报,从另一个时空引进的“先进技术”,这种利用石质平版,经处理后做印版进行印刷的印刷在晚清时刚一传入中国,就因其技术简单而倍受国人推崇,当然技术简单是指在19世纪,在这个时代,离开了大连提供的化学原料,这种技术简单就是外星科技。
  因为其足够廉价,且便捷,自然有人想从《大明日报》购买其所用的“石印机”,但这都钱谦益毫不犹豫的拒绝了。
  “用技术来把持舆论!”
  至少在短期内,必须牢牢的把持舆论。
  对于这位“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