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第228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面对世子爷的询问,宋学朱与陈长庚两人互视一眼,与宋学朱久经宦海沉浮不同,陈长庚当了十几年的王府长史,是德王府的文官之首,多年来早就习惯了与朝廷勾心斗角。
“世子爷,现在关键还是要看接下来半年的处境,以目前处境来说,朝廷确实是困难重重。像这种情形,凡是稍有远见的人,都知道将来的结局如何,臣听送信的探子说。在得知皇上召世子爷入关平寇后,京城内外顿时一阵欢腾,满朝文武以及京中百万士民无人不盼望世子爷尽速剿灭流寇,以解天下之危?数年来中原大地尽遭流寇蹂躏,千百万人民为其裹胁流离死伤,惨不忍言,谁不盼望世子爷剿灭流寇,以解百姓之苦?京城内外无数百姓都对世子爷如此殷殷盼望,可朝廷却一意以世子爷南下,先剿献贼,至于闯贼,要是闯贼威胁神京,到时候局势又该如何?无论世子爷怎么做,最关键的还是这半年,局势会怎么发展,要是闯贼夺取西安后,以西安称帝止足不前,那么……”
“他不会坐困西安的!”
宋学朱直截了当地说道。
“陕西这几年大旱连年,不知多少百姓流离失所,几十万流寇进入陕西,吃什么?用什么?无论他愿不愿意,打下西安后,都只能再次出潼关,就食于河南,甚至可能会直指京城,到时候……”
将目光投向世子爷,宋学朱说道。
“也就是世子爷的机会了!”
说罢,他压低声音说道。
“一旦神京动摇,世子爷应立即到南京就继承大统!”
“可,万一要只是神京动摇,皇帝仍在呢?”
“遥尊陛下为太上皇!”
“可太子尚在!世子爷又是远藩!”
“可世子爷手握强兵!再加上祖家,二十万大军在手,近藩?”
宋学朱冷笑道。
“福王虽是近藩,手无兵马,又有何用?”
天子,兵强马壮者当为之!
这个道理用在皇家宗亲上同样也是如此,只要手里头有兵马,又何愁得不到皇位!
“况且,除了兵马之外,臣还有一个主意,世子爷只管放心南下,臣就是拼个粉身碎骨,也要帮世子爷把正统大义拿回来。”
第488章 入关,入关
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平虏将军府上下就一直在为入关忙活着。因为朝廷严旨只能领兵两万入关,而且要走水路,所以除了需要挑选精锐外,还需要筹备运输兵员的船只,尤其是考虑到流寇擅长流窜作战,所以需要抽调骑兵。
船、人、钱、粮……总之,所有的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不过尽管如此,短期内入关也不现实,毕竟,不说其它,单就是六七千匹战马的运输就需要颇费些时日。而且还需要筹备在江河上航行的船只,这些都需要时间。
总之一句话,时间!
军队的调动需要时间,物资的筹备同样也需要时间。
崇祯十六年,十一月十六,这天上午,天空依然飘着雪,在大连港,数十艘战舰泊满了整个海湾,数千名身着胸甲的官兵正在列队上船。在官兵们上船时,府中的官员都齐聚于此,今天是大将军出征的日子,尽管此时部队的主力还尚未开拔。
“往后辽东这边就仰仗诸位了!”
言罢,朱国强却又指着站在身边,不过只有三岁的朱和域叹息道:
“吾子尚幼,月前从济南来辽,在路上得了风寒不适,且交给你等替我照拂几天。”
说话时,看着小大人模样的儿子,朱国强的心头不禁一热,尽管现在他已有了六个儿子,可朱和域却是他的长子,这几年他一直在济南。所以只和他见过的几面,月前静芸才让三弟李成昆把他带到了大连。
其中原因不问自明。
家主出征,以长子镇守。
而李静芸却只能留在济南,毕竟山东同样也是他的根本所在。她要在那里替他看着家。
对此了然于胸的陈长庚,立即下拜顿首,声音哽咽道。
“臣下当不负世子爷之托!一定会照拂好小世子。”
喂喂你这是干什么?
只是以防万一,别搞得我像临终托孤一样啊!
这可就不吉利!
话虽是如此,可朱国强的眼眶也有点红了。
难不成,这就是人越老,胆却小?
爱怜的摸着儿子头上的总角,朱国强深吸口气,对儿子说道。
“和域,爹要出征了。”
“孩儿知道,爹尽管放心,孩儿会听陈先生的话的。”
看着像个小大人似说出这些话的外甥,李成昆对世子爷说道。
“世子爷放心,小弟必定会护好和域。”
对李成昆点点头,朱国强并没有说什么,这个三弟虽然谈不智计惊人,但绝对是个行事果断的角色,当初济南静芸杀人夺权,就是他定下的计策,也正得益于此,山东才会成一直都是自己的大后方。
有他在和域身边,是个好事。或许那些大臣都是忠心耿耿。但是主弱臣强绝对不是一件好事儿。
有些事情总需要以防万一。
至少李成昆是亲人,或许是外戚,但是有他在,至少是一个制衡,平衡才是最重要的。
那些人忠心耿耿不假。但是制衡并不等于不相信他们,有了制衡,有了监督,他们才会更加的忠心耿耿。
把儿子托付给陈长庚后,一身轻松的朱国强朝众人所拳。
“辽东之事,就拜托诸位了!”
“我等静待大将军佳音!”
然后朱国强就带着数十名名侍卫,大笑着踏上了船。
陈长庚牵着朱和域,远远望着意气风发的世子爷,只觉得世子爷似乎更陌生了!
“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非朱氏一家一姓之天下。今日,吾领兵入关,为的是生民之生死,此为公也!既是为公,纵是龙潭虎穴,又何惧哉!”
……
就是领兵入关,实际上是走海路,从大连到长江口,顺风顺水需要大概半个月的功夫。当船队再一次来长江江口时,已经是腊月了。
在船驶入长江时,置身于船艉的朱国强,神情显得有些恍惚。
他知道,在前方等待着自己的是什么。
不是糜烂湖广的流寇。
而是大明的皇位,当然,还有就是江南的士林,他们是会站在那一边?
“世子爷。”
穿着一身戎装的李惠美走到他的身边,伸手握住了他的手,然后两人就那么静静的看着江面上倒映着的星月。
“惠美。”
“嗯?”
“你就在这里等着我吧,海船不适合在江里航行。”
这两年大连建造的军舰都是18世纪的英、法两国的三桅巡航舰船形,这些船身坚固、火炮众多的40炮或者50炮的巡航舰,或许是这个时代的海上王者,但是没有船浆的它们并不适合在内河航行。
和过去一样,在孔雀洲里泊着上百艘各种各样的漕船、运盐船,这些船只都是从沿江各地购买的,这些有橹有桨的平底船更适合在长江航行。
其实,即便是孔雀旗上下已经移居辽东,可孔雀洲并没有被放弃,这里一直被作为南下的据点经营着。当然这也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渔业基地——即便是现在孔雀洲仍然泊停着上百艘渔船,渔船捕获的各种海鱼,经长江销往沿江各地。
现在的平虏军已经不再像过去那样,专吃海鱼,但是风帆拖网渔捕获的海鱼仍然是最廉价的肉食,甚至也就比粮食稍贵一点,这也是现在海鱼在长江两岸倍受欢迎的原因,无论如何,它都是肉!
作为渔业基地,这里不仅有码头,还有修船厂,所以那些漕船都是先送到孔雀洲进行改造,船队刚一抵达的孔雀洲,就有府里的官员前来相迎,并且禀报道:
“启禀大将军,下臣已经备好一百六十九艘漕船,在扬州,还有两百艘盐船用于装运战马。”
与当初第一次来江南不同,这一次尽管朱国强只率领两万人,但是骑兵足足有四千人,加上一镇步兵的马匹,仅仅只是军马就不下六千匹,那些马都是先期运到扬州,等待与主力部队汇合。
“船改好了吗?”
朝着远处的漕船看去,看着漕船船边的护板,他点头说道。
“此次进剿献贼,主要是以水路为主,以水路攻守是离不开船的。”
随后又叮嘱了几句,朱国强又特意到漕船上检查着舷边护板的厚度、用料,毕竟这层护板相当于战士们的另一层盔甲,甚至还跳到船舱里检查一下舱中的床位,在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战士们都必须将吃住在船上,由不得他不谨慎,那怕是在早就有了许多水上行军的经验下,他仍然是慎之又慎,甚至亲自设计了漕船改造图纸。
最后,朱国强来到船头,看着船头安置12磅山地榴弹炮,看着它的旋转炮座,便在心里默默的自言自语道。
“张献忠,现在轮到你了,就让你的血染红朱某人登极的红毯子吧……”
第489章 有自知之明的八大王
冬天的江面上弥漫着一层江雾,朦胧的江雾中,隐约的传出一阵节奏感极强的轰鸣声。
与过去一样,在船队离开孔雀洲后,就以十艘船组成一个船队,给头船挂上舷外机,在柴油机的推动下,船队便以日行五百里的速度一路朝着湖广驶去。
“世子爷,需要在扬州靠岸吗?”
梅春恭敬的问道。
“不用,直接去岳州,如果可以的话,就趁着夜色江雾,直入洞庭湖,兵贵神速,咱们这次剿匪,不是为了八面合围,更不是为了徐徐图之,为得是速战速决,湖广百姓深受献贼之苦已久,只有重拳直捣黄龙,才能一战定乾坤!”
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大将军府的参军们制定的剿匪计划中,都有一个核心——快!
“官军最大的优势是什么?”
看着梅春,朱国强沉吟道,
“不是兵多,真正兵多的是流寇,他们可以沿途裹胁平民百姓为兵为卒,以老弱病残为蚁附,每战都是他们为先锋,精锐的官军往往都是被他们拖死。最大的优势是正统,是可以在各地得到充分的后勤保障,但流寇不行,他们要抢,要征,要掠,流寇之所是流寇,就在于他们往往不困守一地,这也就增加咱们进剿他们的难度,但这也是好事,只要用一个野战军团死死的咬着他,再寻机重创其主力,虽然不能令其灰飞烟灭,但是却可以让其不能再四处糜烂地方,再以机动兵团死咬溃兵,剿其匪首,便可一举成功……”
对流寇朱国强并没有什么好感都,或许流寇本来是为饥饿所迫的流民组成的,一开始是为了一口饭吃大户,反官府,那时还也值得同情。
可是后来他们锐变成什么模样?他们开始大规模的破坏生产,每到一地必定不仅会劫掠地方的粮食,都会在附近裹挟青壮,然后强迫他们杀死老弱,蹂躏妇人,以杀人做投名状。
官方称他们为流寇和流贼,并不是官方对他们的贬低,而是因为那些人的所作所为是实打实的强盗,土匪,他们的行径根本不配称为“农民军”,更不配称为“义军”。
所以无论是为了天下百姓的福祉,还是为了自己的天下,无论如何都要将流寇剿灭!
对于打流寇,朱国强并没有什么经验,但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他,却知道晚清是怎么消灭太平天国的,从始至终都有一支清军的野战军团从广西一路咬着他,再加上沿途官民阻截,如果不是因为清军太渣,太平军根本就没有机会夺武昌,并在那里壮大成数十万大军。
“可是,世子爷,根据我们掌握的情报,现在张献忠麾下不下百营,每营兵力从一千到五千不等,足足二三十万大军,咱们就只有两万人马,就这么扑过去,会不会太冒险了?”
梅春不无担心地说道。
“梅春,你觉得是建奴厉害,还是流寇厉害?我汉军满万不可敌,还会怕他几十万流寇,况且这些人里头,绝大多数都是裹胁,只要败其主力,所谓的几十万大军,自然也就不战自溃了!”
兵多?
有什么动?
在另一个世界里,太平军每每都以几十万大军攻几万湘军、几万淮军,结果呢?
也就是送人头而已。
有着宗教加成的太平军几十万人都只是送人头,更何况是张献忠。
“可是世子爷千金之躯,实在是不宜以身犯险啊!”
面对梅春的关切,朱国强哈哈大笑道。
“张献忠不过一贼寇而已,甚至都不配为我心腹之敌,梅春,你可知道,我麾下这么多将领,为何以你为将?”
世子爷的反问,让梅春一愣,然后似有所悟诧异道。
“世子爷想的是……南京。”
突然,他的声音像是被扼住似的,惊诧的看着世子爷,尽管从投靠世子爷的那天起,他就知道早晚有一天世子爷必定会“清君侧”,可却从没想到会是现在。
“现在还为时过早,这么多人里头,你最了解南京,虽然我知道我平虏军所致无人敢阻,可总是要早做好一些打算,还有……”
顿了顿,朱国强沉吟道。
“虽说张献忠占了长沙等地,但是现在朝廷下旨由江西总督吕大器带兵反攻,如果我所料不差的话。张献忠在江西受阻后,势必会回师再据岳州,如果我们能抓住机会,也许,可以在岳州堵住他!”
尽管在过去的几年里,内卫派出了大量的情报人员他们分散在大江南北,搜罗各种情报,但是受限于这个时代的通讯方式的落后,很多情报送到时都已经晚了,可相比于这些情报,朱国强有另一个世界的情报可以借鉴,如果时间线没有改变的话,现在张献忠应该已经到了岳阳了,而自己需要的是什么?
就是趁其没有反应过来之前,一举将其剿灭在岳阳,只有如此才能迅速解结束湖广的流寇问题。
“张献忠啊,张献忠,你可不能跑了……”
这才是他最担心的,也正是因为这个担心,他才会特意命令船队,昼伏夜出尽可能的利用江边的芦苇荡,江雾等来隐蔽船队,从而达到神兵天降的效果,说白了,之所以这么小心翼翼,还是担心张献忠突然跑了。
不想让张献忠跑的话,还有一件事要办……
……
就在朱国强念叨着要一举剿灭张献忠的第二天,岳州被张献忠不战而下,第二次陷入贼手,经过一次兵劫之后的岳州就像是鬼城似的。不过十室九空的岳阳城,倒也让张献忠麾下的几十万兵马有了遮风挡雪的地方。
腊月初九,残破的岳阳楼,迎来了一群客人,领头的走在前面的主人约摸四十五六岁年纪,身材粗壮,宽肩厚背,穿着一身铁甲,此人正是自称“八大王”,朝廷口中的献贼张献忠。
刚刚来到岳阳的他,并没有进城,而是把事情交给了汪兆龄等人,然后就直接来了岳阳楼,站在楼上盯着江湖交汇处,就那样站在那。跟在他身边的是他的四个养子,也是的麾下的四员大将,老大是张可望,然后就是张定国,老三老四是刘文秀和艾能奇,当然,他们现在都姓张。
“定国,那个平虏大将军真的来了?”
半晌,他才扭头看着身侧的相貌英俊的年轻人,他是人称为“小尉迟”的张定国,他本姓李,十几年前被张献忠收为养子,在军中以宽容和仁慈而出名,作战时则一马当先,英勇无比,被人称为“小尉迟”或“万人敌”,是张献忠军中智勇双全的战将。这次岳州就是被他用计在城外水上击败官军后,让城内残余守军弃城而逃,轻松夺下岳州城。
“爹,投诚过来的官军说,皇帝下旨让辽东的平虏大将军领兵南下,专门对付爹的。”
张定国的话语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