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这个大明太凶猛 >

第202章

这个大明太凶猛-第202章

小说: 这个大明太凶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沈阳收复了!
  辽东收复了!
  这可是天大的喜事啊!
  打从神宗那会起就为患的东虏,不,是建奴,终于在朕的手中平定了,崇祯能不高兴吗?
  如果不是因为告庙既需要钦天监提前选定祭祀日期,手续繁琐,估计崇祯一早就的跑到太庙告慰祖宗。
  老祖宗,你看我多牛B,把占着咱家辽东的建奴给打跑了,我牛B吧!
  快,快来夸夸我。
  还别说,崇祯心里还是这么想的,甚至昨个早早的,他就令人八百里加急把这个消息告知天下。
  呃,好像驿站裁了,这八百里直接就给飘没有了五六成,得,天下百姓得晚几天才能知道这个消息。
  还有祖宗那边也等等吧。
  毕竟国之大事,在祀与戎,这么多年没有好消息告诉祖宗了,这个好消息咱得办得隆重一些,为了表示隆重,崇祯特意下旨变卖宫里的铜器,凑出了一万两银子来,又下旨户部挤出一万两银子!
  足足两万两!
  大手笔啊!
  不容易啊!
  这么多年没有好消息了,皇帝当成这份上,容易吗!
  今天,自然的在辽东收复这个好消息的带动下,又有不少大臣递了折子,当然也都是好消息,当然也有不少为祖大寿请功的,现在人家可是复辽第一功臣,咱大明朝第一猛将,领兵两万就把十万建奴打的丢盔弃甲,弃城而逃,丢的还是伪盛京,也就是咱大明的沈阳,这样的名将到那找去。
  其实,昨天崇祯就已经下旨封祖大寿为伯爵了,复辽之功换个伯爵的位置,那是必须的,不过至于什么伯,内阁还要商量一下。
  “昨日臣于内阁诸员商议后,以为为彰显祖大寿复辽之功,可封其为辽东伯。”
  在首辅张四知手持笏板上奏时,崇祯自然当即表示同意。
  “准奏。”
  当然,因为祖大寿的功劳太大,所以除了他本人之外,他的祖宗三代获得了追封。至于妻妾和儿子那也是当然要顾上。至于给兵部请功的折子里一众“祖家将”的功劳,那也是必须要记的,该升的升,该提的提。搁咱大明那家将门没个十个八个总兵将军的,那好意思出门见人吗?
  对此,大家早就习以为常了,况且,人家祖家看看的孝敬也没少部个衙门啊。
  心情极为舒畅的崇祯又问道。
  “众卿家可还有事?”
  要是没事,你们就退吧,朕也松快一些,说起来朕可是好久没近女色了。
  他这边话声一落,立即有人站出来说道。
  “启奏陛下,臣有本奏!”
  出来的是兵部给事中方士亮,手持笏板的他,一出来就大声说道。
  “陛下,世人皆言,今日之弊政厉民最甚者,莫如加派辽饷,以致民穷盗起,而复加剿饷,再为各边抽练,而后加练饷,惟此三饷,数倍正供,苦累小民,剔脂刮髓。如今辽东既然已经收复,那自然就再无加征辽饷的道理,臣请废止辽饷,以安天下百姓。”
  方士亮的话声刚落,皇极门前一片哗然,原因再简单不过啊,朝廷的银钱都紧张到什么地步了,裁辽饷!那可是好几百万两银子,一旦裁了,别说是辽东那边的兵马了,就时朝廷那也得喝西北风去!
  可偏偏方士亮的说又是大义凛然——辽饷是为平辽东加征的,现在辽东既然已经平定了,那理所当然不应该再加征辽饷了。他的建议立即和过去一样得到一众言官的附和,对于这些言官来说,他们可不在乎什么朝廷,他们只在乎自己的名声,这传出去多好——你看我多么爱护百姓,第一个主张裁辽饷的就是我,天下百姓可都是从中受益啊。
  啊?皇帝没同意?那是昏君,有昏君才能显出咱是忠臣啊!
  一时间,方士亮的建议,就像捅了马蜂窝似的,有赞同的,有反对的,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闹得崇祯一阵心烦意乱,原本大好的心情瞬间变得恶劣起来。
  你们一个个的就不能少吵两句嘛。
  在这一瞬间,崇祯的心里不由的冒出一个念头,咱要是个昏君多好,你们这么吵吵的,直接把你们的脑袋全给“喀喀”了,这下世界可就算是清静了!
  有时候有一瞬间崇祯真的有些嫉妒那些昏君了,那些昏君想杀人就杀人。想怎么样就怎么样,国家还没有什么事情。
  怎么偏偏到了自己这儿,明明自己是个明君呀!可事情却这么多,就是这些大臣,一个个的也没有一个是省心的。
  “陛下,臣有本奏!”
  瞧着皇帝晚上的喜色消失了,张四知便出来启奏道。
  “准。”
  还是赶紧的岔开这个话题吧,再吵下去,朕又头痛了,朕容易嘛,大好的心情就这么让你们搅和完了。
  “陛下,昨夜礼部接平虏大将军德藩世子朱慈颖上书请婚。”
  “哦?”
  那小子不是结过婚了吗?怎么又上书请婚了?难不成他也想骗一些宗禄,对啊,那小子不差钱呀。
  可下一瞬间,随着首辅四知的话,崇祯整个人都被惊呆了,但是有些大惊失色的惊讶说道。
  “什么祖大寿的女儿!”


第435章 众正盈朝不敢言
  平虏大将军,德藩世子朱慈颖上书请婚。
  请得还是祖大寿的女儿!
  一瞬间,原本还在那争论着裁不裁辽饷的众人,在惊愕之余,立即转移了目标。
  “陛下,此事万万不可!”
  光时亨激动道。
  “宗室不可违反祖制纳高官之女为妃,况且,祖大寿还是朝中大将!”
  朝中大将!
  本身大家伙对德世子就是敢怒不敢言的,毕竟那家伙不讲道理,更不讲规矩,在南京的时候,他喀喀的砍了那么多南六部官员的脑袋。那家伙不按常理出牌,谁都怕他,怕得罪了他,到时候,他直接派人进京把大家给喀喀了。
  这事他是没干,可万一要是干了呢?
  所以,他专横也好跋扈也罢,对于大家来说,那都不是事,眼帘一垂,都装瞎了,不装不行啊,咱们言官是可以风闻奏事,可那不会死,得罪了他朱慈颖,十之八九要掉脑袋的。
  在京城里安全?
  京城里也有匪盗啊,那一要是在路上遭了匪,或者家里走了水。人也就糊里糊涂的没了命!
  十年寒窗苦,为的可不是让人家砍脑袋玩的。过去他们之所以敢怼皇帝,怼大臣,是因为他们相信无论是皇帝也好,其他的大臣也罢,都不可能杀人。
  顶多也就是打打廷杖而已,来了一顿打,可换回来的却是名扬天下的好名声啊。
  这样划算的买卖,他们恨不得都撅起屁股来救棍棒,呃,是,求廷杖。
  可德世子不一样,那小子可真敢杀人!
  所以,大家都是装瞎,什么事都装看不见。可现在,不能再装了,再装,估计人家就真的靖国难,到时候,指不定他就坐在皇极门,御前听政,不,御前杀头了。
  为了性命,这一个个的都站了出来。
  他们站出来主持正义了。光时亨是第一个,胆肥吧!原本担心没有参朱慈颖的崇祯,心里立即乐开了花。
  就说嘛,怎么会没有参他朱慈颖呢?
  那小子该参!
  一定要狠狠的参他!
  光时亨是忠臣啊!这朝中还是有忠臣的。
  可不等崇祯心里冒出这个念头,就只听光时亨继续说道。
  “臣参祖大寿以高官之身,嫁女于宗室,结交宗室,有违祖制!”
  呃!
  他说什么?
  参祖大寿!
  不待崇祯反应过来,其它的言官眼前一亮,是啊,咱不敢的参那小子,可以参祖大寿啊,就是一区区武将罢了。
  参他!
  于是乎,大家伙就像是找到发泄的渠道似的,无不是纷纷参起了祖大寿来。
  “臣参祖大寿以女儿结交宗室!”
  “臣参祖大寿……”
  得,瞬间,原本的功臣变成了众人口中居心叵测的家伙。
  崇祯顿时傻了眼。
  这就是朕的大臣吗?
  你们,你们一个个的忠正为国吗?
  平日里不都是一心为国,恨不能以死直谏吗?
  怎么碰到了朱慈颖,一个个的都变成了这副模样。
  “陛下,平虏大将军奏呈辽东苦寒之地,身边无人侍奉,所以决定纳祖氏九妹为侧妃!先入府侍奉,待他日返回济南后,再补办礼仪。已经将祖家九女纳府中……现在,即便是下旨不准,也是生米煮成熟饭了!”
  呃!
  实在是有辱斯文!
  那朱慈颖当真是荒唐!
  闻言崇祯的脸上闪过一丝得意,你们瞧,他朱慈颖多荒唐!居然无礼纳妃,这可真的,喂,你们一个个的怎么不说话了?怎么不站出来弹劾他朱慈颖。
  眼见没有人站出来弹劾朱慈颖,崇祯的心里那是一个恼啊!
  我整日里为国操作到这个地步了,你们这些人时而还说朕的不是,可他朱慈颖荒唐如此,跋扈如此你们一个个的反倒都变成了哑巴。
  真,真是……诸臣误国!
  误国!
  不过再误国,事情总还是要办的。
  很快,众臣就拿出了意思。祖大寿献女有结交宗室之嫌,但念在他为国立下奇功的份上,自然是不能追究此事了。不过考虑到祖大寿年事已高,所以就请他回京了。当然,朝廷也没忘了安抚他,以他儿子祖泽润为沈阳总兵。
  至于辽东总兵,那是吴家的,而吴家是平衡祖家的。这些文官或许其它的不会,但平衡武将的手腕却了熟练的很。
  把祖大寿调入京城!
  既然可以用他约束祖家,也能用他钳制平虏大将军,毕竟,他可是他岳父。
  岳父……那也是亲戚,也算是人质!
  从谏如流的明君崇祯,也当即表态答应,不过见大家伙的心里都像吃了个定心石似的不愿意得罪朱慈颖,他的心里是那个堵啊。
  这无声的博弈,崇祯皇帝又一次被远大连的德世子给生生打脸了!
  真是打得生疼啊!
  更可恨的是崇祯皇帝发现自己拿那小子一点办法都没有啊!
  崇祯就是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皇帝。
  甚至到最后,为了面子,还特意下了道旨——德世子朱慈颖无礼纳妃,罚宗禄半年。
  好吧。
  这半年的宗禄,也就是为了皇帝面子。
  对于朱慈颖,这样“敲打一番”也足够了,真的要是整他,谁都不敢啊。
  不过在“敲完”朱慈颖后,一个好消息就传到了皇极门。这个好消息是刚刚传过来的,从辽东那边的平虏大将军传来的——请旨出兵朝鲜,打虏酋黄台吉!
  什么趁其势弱,打黄台吉。
  什么趁敌势弱,什么收复旧藩,诸如种种,但是最后又来了一句——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吧啦吧啦的说了一堆。
  其实就一个意思——朝廷,打钱!
  崇祯简直要石化了,站在那里动都不动一下。
  要钱!
  他还有脸要钱,他在扬州抄了多少银子,还有在南京的抄了多少,南京的勋臣可都让他杀个差不多了。
  那小子居然好意思开口钱!
  听到这崇祯皇帝的脸都气得发青了。
  “张四知,你说呢?平虏大将军要发兵朝鲜,朝廷可有钱粮出?”
  崇祯咬着牙问首辅张四知。
  张四知哪敢有什么主张?只是含糊其辞道:
  “虽说朝廷当下用度紧张,但为了大明江山,不如,不如……”
  “不如给其钱粮吗?”
  崇祯厉声问道。
  张四知听到崇祯的语气不善,只好改口道:
  “现在朝廷用度紧张,且这几年连年大旱,实在是没有多余的钱粮接济,不如今其在朝鲜就地筹集粮草吧……”
  得,这个建议还算可以,反正银子,一文钱都不能给那小子!他抄那么多银子,有想过朝廷嘛!
  居然还好意思问题朝廷要钱。
  ……
  其实,也就是表个态度而已,不问朝廷要钱,自己岂不就成了奸臣了!
  咱可是大明的忠臣。
  不能不让朝廷打钱,当然,打不打钱,都不影响朱国强对朝鲜的进攻,而且从海州一回到大连,就开始着手准备起了对朝鲜的进攻。
  看着一旁的方以智,朱国强问。
  “那个李溰、李淏怎么样了?”
  李溰就朝鲜的昭显世子,朝鲜国王李倧的嫡长子。几年南汉山城投降后,他跟他弟弟,即后来的朝鲜的忠宣大王李淏一起,作为人质被带到沈阳,去年攻克沈阳后,被解救,当时因为军务匆忙,也就只见了他们一面。
  再然后,朱国强就把他们给忘到了之脑后了,这不,直到要去打朝鲜了,才想到他们兄弟俩。
  其实,也不是真的忘了,而是故意忘的。
  要不然,早就把他们和张春一起送到京城,可朱国强没有送,因为这两个人就是他手中的筹码,原本是用来和朝鲜王换粮食物资的筹码,可是因为黄台吉撤到了朝鲜而做罢。
  “世子爷,他们一直在庄子里,一直专心文章,世子想要见他们?”
  朱国强笑道。
  “见,是要见的,但是只能见一个人!”


第436章 自干明
  只能见一个人!
  世子爷的话,让方以智的眉头紧锁道。
  “世子爷的意思是?杀一留一?”
  “杀人?”
  朱国强摇头说道。
  “为什么要杀?朝鲜王当年于南汉山城屈膝投降建奴,虽说有情可原,可降清弃华之罪却不能不追求,待打下朝鲜后,李王必须要退位,押解至大明,至于所以,你这次过去,就是要从他们兄弟两人中,选出一个人。”
  “选出一个人?”
  方以智愕然道。
  “是,是让其做朝鲜王吗?”
  瞬间,方以智只觉得心中一阵激荡!
  由他选定一国之王!
  这,这古往今来,谁曾有过这样的权力!
  “对!他们兄弟两个人,只有一个人可为王,而另一个无论是谁,留在咱们手中,对那个当王的来说都是个威胁,也咱们钳制他们的筹码。”
  顿了顿,朱国强说道:
  “往后,咱们大明的宗藩体制也要改一改了!”
  东方的宗藩体制是什么?
  其实就是大明的朝贡体制,以日本、朝鲜、安南、琉球、暹罗等周边国家,向大明朝贡,请求大明册封的体制。说白了,就是认大明爸爸的体制,这爸爸可真是好爸爸,对儿子们承担责任,不时加以赏赐,。在这个体制中,最乖的儿子是谁?
  当然就是朝鲜。
  不过,那怕就是朝鲜,对大明未尝没有私心。
  在朱国强看来,相比于那种只有爸爸责任付出,没有儿子尽孝的宗藩体制,需要改一改,比如改成法国在越南、高棉、老挝的那种统治,保留他们的王室,派出统监作为间接统治。将来时机成熟了,自然就是收之以郡县。
  “改一改?”
  方以智疑惑道。
  “这个暂且先不说,你先去一趟安置他们的庄子,选好人选,这个人就是将来的朝鲜的李王,必须要保证他为我所用,明白吗?”
  “臣明白。”
  想了想,方以智又提醒道:
  “世子爷,选人简单,无非就是两选一,即便是其有异心,大不了废了就是,但是现朝鲜王于京城名声颇好,且朝廷素来视朝鲜为‘孝子’,万一要是朝廷不愿废他,到时候又该如何?”
  眯着眼,朱国强沉默许久,沉声道:
  “子逆父,杀之……那就杀了他!”
  ……
  时值盛夏,日头一天比一天辣。
  在辽东的大地上,长满了半人高的玉米,而那些拿着锄头的屯田军户们往来于田间,用锄头锄去田间的杂草。夏天正是野草旺盛的时候,大伙忙得连坐下喝口水的功夫都没有。
  远远望去,这田间的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