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第11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但是……曲阜城只护住了孔庙,可圣林却在城外——圣林,那可是孔家的家族墓地,至圣先师的坟也在那啊!
尽管孔林有围墙,可那也就是一道普通的薄墙而已,现在那里着了火,那老祖宗的坟!
凝视着冒着滚滚浓烟的圣林,孔胤植不禁长跪在地痛哭流涕道。
“不孝子孙不能保全祖宗寿陵安危,让东虏滋扰寿陵,实在是罪该万死,罪该万死啊!”
一时间,城上尽是一片哭声,不论是姓孔的,还是不姓孔的,都跪成了一片。就在城上哭声震天的功夫,那边却看到一队东虏骑兵奔腾着赶至城下,
尽管崇尚的人们哭声震天,恨不得以身相待,但是他们看到东虏后,一个个的却不敢放一箭,似乎他们的孝道也就是哭哭而已。
惊扰了……那就多哭几声。
而城下的东虏却对城上的人大声喊道。
“城上的人听着,我大清此来中原,非但要杀尽汉人,还要尽毁所谓名教圣地,今日先毁孔林,待到他日再入关时,再折孔庙……”
那人的话声落下时,周围的清军无不是跟着大声呼喊道。
“折孔庙、折孔庙……”
一时间喊声震天,城头上的人无不是傻了眼——折孔庙!不对,庙不是在城里嘛?不行,惊扰了也是最,得哭!
“老祖宗啊,不孝子孙罪该万死……”
又是一阵哭喊声,震天般的在城墙上回响着,可,只闻哭声,却不见一弹一箭,似乎哭就能把城外的鞑子给哭走了!
不对,其实孔家从来没有哭走过鞑子,分明都是迎!
现在孔胤植的心里苦啊!
他恨啊!
恨大清国为什么不给他机会,不对,你们夺你们的天下,你要是有能耐的打下京城,我们孔家第一个上书归顺,号召天下读书人效忠新朝,可我们孔家那里招你们了,你们居然敢跑过来挖老祖宗的坟!
真,真是一群蛮夷!
就在孔胤植的心里痛骂着蛮夷鞑子的暴虐时,听着城下鞑子兵的鞑子语里传出一句话来。
“请转告洪督师,我等既已烧了孔林,所谓大明也不过如此,就不劳他远送了,还请诸官免送……”
什么!
突然,一声怒喝从孔胤植的嗓间发出。
“洪承畴,你督师无能,居然让鞑子烧了圣林,挖了圣坟,要,要不杀你,如何能平天下民愤!”
他不敢骂鞑子,可洪承畴他还是敢骂的!
他不但要骂,而且还要写奏折,弹劾他洪承畴。
对,一定要弹劾他!
就是他洪承畴在那里按兵不动才让打字经了祖宗的陵墓,才让大家伙儿担惊受怕的在这里向祖宗请罪。
他洪承畴配当个读书人嘛,身为督师不能报效国家,杀退东虏,下不能安抚百姓,抢回被掳的百姓。
想到这里,孔胤植的心里只剩下了对洪承畴的敌意。国仇家恨加在一起,还有如何能气恼的过?
不过,尽管内心气恼,他还是没有忘记叮嘱墙上的众人。
“不可放箭,不能激怒东虏,鞑子暴虐,还是小心点好……”
。
第264章 陛下,臣冤枉
圣林被烧!
圣坟被毁!
消息刚一传出就天下震动,一时间南北各地的士人都是如丧考妣似的,纷纷前往本地的孔庙告罪。当然,他们告罪的时间都看得到消息的时间。
朱国强是从派到对岸的“探马”那得到的消息,他便在第一时间把消息告诉了外界。自然是震惊了整个桃源县士林,一时间众人纷纷赶往文庙告罪。
虽然是始作俑者朱国强,可是他也不例外,他同样也要到孔庙装模作样一番,但是在告罪之余,他的心里却在那念叨着。
“哎,你老也别怪,这事我做也就是提前几年做而已,过几年那可是你们姓孔的自己挖的坟……”
这倒是事实,几年后,在满清入关推行“剃发令”后,当代衍圣公孔胤植不仅主动剃了发,而且还为老祖宗重新画像,于是乎孔圣人也多了一个金钱鼠尾的新发形,那模样简直辣眼睛到极点。到后来甚至就连我大清都受不了,对读地方上悬挂的戴帽子的孔子画像全是视而不见。
不仅如此,为了讨好我大清,他甚至还主动把老祖宗的坟重修了一下。
其实,汉人古代用方坟,这是从先秦时承下的规矩,无论是帝王或是普通百姓,都是以方坟葬之,“合窟为窆,方坟以堙。”,汉人用方坟是因为坟即是宅子,生前住屋,身后筑方坟,这是汉人的生死观,千年来一贯如此。
蒙元时蒙古人把圆坟带到中原,这种圆坟其实就是取之蒙古包。明代恢复汉制筑方坟,到满清入关,又令汉人从满人习俗筑圆坟,活人有手满勤活人的规矩,死人也要守满清死人的规矩。
后来这个跟着满清的“剃发令”一起强制的推行的东西,并没有因为辫子的剪去而消除,甚至成为了新的民俗,以至于很多人到陕西看到了秦汉以及唐代皇陵。都会觉得也许方坟是帝王的规制,其实他们哪里知道,汉人百姓同样也是如此。
而孔胤植就是直接把坟头重筑成圆坟,算起来和挖祖坟没有什么区别。而自己也就是让人把它几年后做的事情提前几年做一下而已。
说起来,孔家的识时务确实罕见!不仅活人拍马屁,而且还会拿死人来拍马屁,算起来人家能够传承千年也就不奇怪了。能识时务如此,怎么可能不传奇千年呢?
哭庙告罪,不过只是装模作样,可装模作样之余,更要挑起天下人的愤慨之情,要不然他老人家在泉下有知的话,肯定气得连棺材本儿都得掀开了。毕竟,之所以要这么干,就是为了引起天下人的怒火,让天下人共同聚集在抗虏的大旗下。
于是乎,置身于桃源县文庙前,面对桃源县的数百名官员、士绅以及生员,朱国强愤慨地说道。
“……自逆奴努尔哈赤称乱以来,于今二十四年矣。荼毒生灵千余万,蹂躏州县数千余里,所过之境,人民无论贫富,一概抢掠罄尽,寸草不留。其掳入虏奴中者,剥取衣服,搜括银钱,掳为奴隶……此其残忍残酷,凡有血气者未有闻之而不痛憾者也。”
置身于台下的龚昌允以及桃源县的士绅生员们,闻听着世子爷的话声,无不是面带惊色,他们看着照在他那张疲倦而愤怒的面孔,照着他的身躯上。
“这篇檄文必定要超过《讨武氏檄》。”
顾皓元心想到。作为军中书吏的他,亲手印制了这篇《讨建奴檄》,他仍然记得昨天看着檄文时内心是何等的激动,何等的亢奋,恨不得立即投向沙场,杀尽建奴,还天下一片朗朗乾坤。
为了印好这篇檄文,他设计了几种不同的布局,比来比去,先后用了几个时辰的时间,才终于定好檄文的印制布局。可刚提起笔,他又感到困难,毕竟,这是篇必定流传千苦的檄文,他怕自己万一没有印好,那罪过可就大了!
但是现在顾皓元发现自己真的想多了,天下人谁会在意这篇檄文印出后的布局呢?他们在意的只是文章,只是这篇振奋人心的文章而。,
“……毁我圣林,拆我圣庙,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明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也。”
世子爷的话声传入耳中时,龚昌允觉得这段写得很好,内心激荡间他甚至想大声为世子爷叫好。这些话简单就为天下斯文之辈说出了久蓄于胸的义愤。接下去,世子爷再将建奴入寇烧学宫、毁孔子木主,杀戮劫掠,无恶不做,掠汉人为奴,剃发易服,不复华夏衣冠等话一一道出,朱国强是要以此激起全社会建奴的的仇恨。
确实也达到了目的,此时的文庙之中,士绅官员生员士子无不是群情激愤,无不是目中含泪,满是怒色,
最后,朱国强宣布自己“奉天子命,统帅十万,水陆并进,誓将卧薪尝胆,殄此恶奴”,并号召各方人士支持他……
“……上有日月,下有鬼神,明有浩浩黄河之水,幽有前此殉难各忠臣烈士之魂,实鉴吾心,咸听吾言。檄到如律令,无忽!”
终于,在朱国强的话声落下时,文庙中突然是一阵雷动喝彩声,疾呼声,似乎在这一瞬间,所有的民心士气,都被这篇檄文鼓动了。
那些年青的士子们,更是纷纷表示愿意随世子爷北击建奴,保我名教,卫我孔孟!
对此,朱国强当然没有拒绝,实际上,在写好这篇檄文后,他就命人印刷了数十万份,一边四处张贴,一边四处传播,就是要使闹市僻壤,人人皆知,只有如此,才能争取更广大的支持。
保我名教,卫我孔孟!
这也是一个好名头啊!
“……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此岂独我大明之变,乃开辟以来名教之奇变,我孔子孟子之所痛哭于九泉,凡读书识字者,又乌可袖手安坐,不思一为也。好!好文,好文!”
这篇《讨建奴檄》,最先传到黄河对岸,传到洪承畴的案前,幕府幕僚们念着这篇檄文时,忍不住也为它叫起好来,没办法,谁让檄文写的如此精彩。
“好文章,酣畅淋漓,荡气回肠,足以激励天下人心就是《讨武氏檄》也不过的如此吧!今日终知道,为何武氏会为骆宾王叫好,这《讨建奴檄》虽出自叛逆之手,可独此文便可流传千古,流传千古啊!”
帅府内,当幕僚们念完了这篇《讨东虏檄》后,即便是先前他们曾对德世子痛加指责,但现在却无不是纷纷连声叫好。
而身为督师的洪承畴却眉头大皱,瞅着叫好的众人,他的脸色难看至极点。
洪承畴心里苦啊!
多尔衮那厮怎么能这般背信弃义,他不是说撤军的时候,沿途秋毫无犯吗?
鞑子无信无义,他知道,可是你犯就犯呗,你杀百姓也好,杀官员士绅也罢,你为什么篇篇去毁孔林?为什么要去拆孔庙?
哦,这个还没拆。
可,你就是想拆,也不能大模大样的说出来吧!
现在好了,你一拍屁股走了,我,我可怎么办啊!
甚至不用去想,洪承畴都能想到消息传到京中的时候,会在京城里掀起什么样的风波。
那样的风波不是他能承受的,但更让他担心的却是陛下的态度。万一闭一下,要是追究责任,要给天下一个交代。
到时候该怎么办?
共享,他都知道要用什么给天下一个交代,也就是他洪承畴甚至他洪承畴的脑袋。
“陛下,您不会真的相信东虏来山东是为了毁孔林,拆孔庙的吧?”
其实即便是到现在,洪承畴都觉得这件事太多的疑点。
自己明明已经和多尔衮达成了协议,那多尔衮又怎么会违背协议呢?
难道他就不知道,一旦皇上追究起来,他洪承畴被召回京城问罪,到时候遂在这里抵挡德世子?
万一要是那个人挥师京城,到时候对东虏可是没有一丁点的好处。对东虏来说,应该是自己守在这里,防止德世子北上吗?
也正因如此,洪承畴怎么想都想不明白,而且越想,心里的疑问也就越多。
除了疑问之外,他还看到了很多疑点。比如那支东虏骑兵在烧了圣林之后就很快消失了,就像从来都不曾存在过似的。
哪怕就是他派出去追踪的兵马,也没有发现他们。那些人去了什么地方?他们怎么能逃得那么快?
洪承畴的心里没有答案,当然,他隐隐约约的觉得这件事儿没有那么简单。
但是现在已经容不得他想那么多了,哪怕就是疑点再多,现在皇上所看到的可不是这些,思来想去,他还是决定写封奏折告罪。
无论如何都是自己督师不利啊!
写奏折的时候,洪承畴的心里是那个苦啊!
陛下,臣冤啊!
第265章 千错万错都是洪承畴的错
二月初十当天,崇祯得到了孔林被焚的消息后,顿时极为震动。尽管明明东虏已经入寇这么长时间了,而且杀了那么多百姓,烧了那么多城市,可是圣林可不是什么普通的地方。
那是天底下读书人心里圣地啊。现在居然被东虏一把火给烧了。
“虏兵每每如此深入中原,如入无人之境,怎么好啊!”
他在宫走来走去,不时顿脚叹息。在叹息之余,他又看到了洪承畴请罪的折子。虽然奏折中的文字写的极为诚恳。可是话里话外的意思,就是一个意思——他之所以没有料到东虏会放火烧圣林,是因为忧心国事,是为了提防德世子。
甚至隐隐约约的还透露出另一个意思——这是为了陛下,为了大明的江山。
这个洪承畴到是挺会找借口的。嗯,他这么一说,好像这件事全都是因为朕!
“唉,洪承畴,一点用处也没有,实在是太负朕意了!”
他在心里说,把一肚子怨气都推到洪承畴身上,提起朱笔下了一道谕旨,要切责洪承畴畏敌避战,劳师无功,他很想找一个人代替洪承畴,但苦于想不出一个适当的人。
“暂且先放过他吧!现在朱慈颖行逆,前边还离不开他!”
虽说被焚的是孔林,可身为皇帝的崇祯,也要有所表示,思来想去,崇祯还是要下旨安慰一下孔家,这样安慰孔家是可以,可仅仅只是如此,又怎么能安抚得了天下的读书人呢?
事情有些难办啊!
随后心烦意乱的崇祯就继续坐在御案后继续批阅文书。这张御案,他已经在上边批阅了十三个年头的各种文书了,都是关于军国大事的,亲笔下过无数诏谕,但从坐在御案后的第一天起,每次面对这张御案他都会发愁。案上每天堆的各种奏疏和各地塘报像小山似的,从没有什么文书会让他高兴。这些文书里要么是报告灾荒的,写满了“赤地千里”、和“易子而食”等触目惊心的字句,有的是报告“流贼”的,到处都是流寇横行人烟断绝的惨象,有的是报告东虏入寇后,又破了什么州县,杀戮得如何惨重,掳去了多少百姓……
诸如此类的文书每天都会送到他的案头,他不想看,但却必须看,有时候,他恨不得一脚把御案踢翻。
如今,他的心情特别沉重。
往后,估计又要多一个德逆的坏消息了……
比如说,山东镇守太监就被乱民打死了!
那些乱民是被人煽动的不说,甚至就连宋学朱也抗命了……果然是遍地奸臣啊!
朕的忠臣良将在什么地方啊?
尽管他害怕接触那些坏消息的文书,但是他对臣下却很不放心,早就养成了一个“事必躬亲”的习惯。
尽管没有看文书,可是想着德逆,他的心中却冒出了无数疑问,他实在是想不明白怎么就到了这个地步,自己打破祖制让他领兵。这是何等的信任。这么大的恩情,他怎么就不能体谅呢?
现在他不但夺了南京,而且还占据着扬州。
只有一想到今年可能没有南直隶的粮饷。崇祯就感觉头皮一阵发麻,大名离不开那里的漕粮和税银啊。
现在怎么办?
没粮,没饷又怎么打?
他就这样思索着,猜疑着,只好把手中的朱笔放下。就在这时,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拿着一个文件走了进来,恭恭敬敬地放在御案上。崇祯害怕又有了不好的军情或灾荒,狐疑地问道。
“什么文书?”
“启奏皇爷,这是次辅范复粹的奏本,刚才文书房送进司礼监值房中来。”
“范复粹……他有什么事?”
“他因为德逆自立,而忧心国事,恳求万岁爷派他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