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这个大明太凶猛 >

第113章

这个大明太凶猛-第113章

小说: 这个大明太凶猛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确实是个机会啊!
  相比于走海路的风险,陆路无疑更安全一些,只是陆路需要考虑明军沿途追击、反攻,这也是他最初选择海路的原因,可如果像胡贡明说的那样,要是明军给自己让出一条路呢?
  非但大军可以全师而返,就是抢来的人畜也可以带回关外。
  “可洪承畴会愿意吗?”
  贝勒爷的反问,让胡贡明笑道。
  “贝勒爷,洪督师可是大明的忠臣啊!他能分出轻重来!现在只要贝勒爷能见他一见,此事必定可行!”
  “那……”
  沉吟片刻,多尔衮说道。
  “就见他一面吧!”
  ……
  一个月以来,小小的沂州,也就是后世的临沂,数万大军云集,领着精锐边军的洪承畴的人马一路追着东虏到了沂州,然后就在这里止步了。城外到处都驻满了马步军队,四郊帐幕罗列,战马成群。一到晚上,鼓角互起,马嘶不断,谁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少官军。
  这些精锐边军的到来,着实让沂州百姓长松了口气,至少不用担心东虏杀过来了。
  东虏再次破墙入关后,为了挽救危局,身为蓟辽总督洪承畴领兵命率宣府总兵杨国柱、大同总兵王朴、密云总兵唐通、蓟州总兵白广恩、玉田总兵曹变蛟的十万大军,一路南下,追击东虏,这一路上,虽说偶有交战,但是实际上大多数时候,都是远远观望。
  毕竟,东虏悍勇非常,野战中实在不是明军所能敌。
  万历年间进士出身的洪承畴,登第时就很年轻,从此步步青云直上,一帆风顺,不过五十出头的他几年前就做了陕西、三边总督,挂兵部尚书衔。
  算起为,他对东虏并不陌生,前年在陕西督师进剿西匪流寇,眼瞧着就要把流寇剿灭时,就因为东虏入寇,他才被紧急超回,后来任蓟辽总督,防备东虏。不等他整顿蓟辽军务,东虏再次入寇,让他匆匆率领各镇兵马援驰京城,然后一路追击到这里。
  多年的戎马生活使他的脸上染上了风尘颜色。为官多年饱经世故的他,早就磨去了棱角,将心中的狠毒与奸诈深藏不露,能够遇事不骄不躁,深谋远虑。正因为他有这些长处,所以手下的将领都愿意为他效力,杨嗣昌对他毫不嫉妒,而多忌多疑的皇帝也对他十分倚重。
  但是现在,面对东虏他却觉得非常头痛,自从进抵沂州以来,屡屡与东虏交手,但每每都是徒劳无功,东虏长于野战,女真满万不可敌,可不是什么笑话。而更让他的心烦意乱的是从南京传来的消息。
  先是德世子麾下虎贲军总兵陈无敌于南京击败阿巴泰数万大军,当然更让人惊骇的消息,恐怕还是德世子居然从海路直取辽东,直捣黄龙夺了盛京,杀奴十数万,甚至就连酋首努尔哈赤的头骨也被抢了回来——换句话来说,他把人家祖坟给挖了。
  这一挖解气啊!
  那努尔哈赤杀了多少辽东汉人!
  可问题在于,这功劳是德世子立下来的!
  现在德世子报捷的信使就在往京城去的路上,这……倒没什么,更要命的德世子在南京杀了勋贵,自立大都督了!
  这,这德世子立下了泼天大的功劳不假,可也是有泼天大的胆子!这那里臣子所为,分明就是谋逆啊!
  不用想洪承畴都知道,陛下得知这个消息后,必定会雷霆大怒,必定会传旨天下,命令大军讨伐德藩逆臣。
  而身处沂州的洪承畴必定首当其冲,北上去济南,取德王,南下讨伐……可不等他想好如何应对,德世子的信使却送来的一封信,邀他一同合兵海州,全歼东虏多尔衮大军于海州。
  接到这封的时候,洪承畴只觉得烫手至极,这那里是什么信,分明就是索命书啊!
  尽管对于信中“尽诛三万建奴,建奴势必元气大伤,从此再无力为患大明”的说法,并不怀疑,可洪承畴很清楚,现在德世子朱慈颖是谁?
  是大明的乱逆!
  是陛下欲除之后快的乱臣贼子!
  现在这个时候与他合兵进攻多尔衮,这岂不是在告诉陛下,他洪承畴也成了乱臣贼子?
  “德世子啊,德世子,你以为你的图谋,洪某就看不清楚吗?你不过只是想借讨伐之名,行篡位之实吧了,哼哼,待到你打下多尔衮时,就是你谋逆之时!”
  冷哼一声,洪承畴看着那封信,眉头紧蹙,现在这封信怎么处理?
  还是派人送到京城吧!
  就在洪承畴作出这个决定时,那边又有信使通传道。
  “总督,东虏派人送了一封信过来!”


第257章 忠君爱国洪承畴
  这是冬日里难得的一个艳阳天,在海州北的一片旷野中,一处十分残破的村庄里传出几声汪汪的野犬吠。在旷野南北两端,可以看到一队队浩浩荡荡的大军,足有万人之多。
  骑在马上的洪承畴朝着两军的中间走去,他的目光投前对面,对面有一名穿着白盔的东虏将领朝着中央走来。
  此时,洪承畴的心情显得非常沉重。从接到那封信起,他的心情就显得极为沉闷,短短的几百个字,直指他心底最担心的地方,这也是他为什么会如约过来,与多尔衮见面的原因。
  终于,两人在相隔丈许远的地方,同时驻停了马匹。
  “小王见过洪督师!”
  面对多尔衮的行礼,洪承畴只是随手搭了个礼,并没有反驳他的自称。
  “多尔衮,你约洪某于此会面,到底是为了什么事!”
  洪承畴故作沉稳的问道。
  “洪督师,小王冒昧约你前来,是有几个问题想问督师!”
  “你说!”
  “督师可知道,朱慈颖于南京自立大都督!”
  “督师可知道,扬州亦为其夺据?”
  “督师可知道,史督师麾下数万大军,已经全部投靠朱慈颖?”
  “督师可知道,朱慈颖北上名为抗虏,实则却是另有所指……”
  像似连珠炮似的道出这些问题后,多尔衮看着洪承畴笑而不语了。
  即使不需要多尔衮提醒,洪承畴也知道,朱慈颖做了什么,他杀勋臣夺南京,胁总兵夺兵权,名为为国,实则不臣,所谓“北上抗虏”,其实也不过就是一个名头罢了,说起来和“清君侧,靖国难”并没有丝毫区别,只不过就是名头不一样罢了。所有的一切,不过只是为了掩人耳目。
  “北上之时,就是朱慈颖谋逆之日!”
  又一次,昨天与亲信密谈南京变故的结论,浮现在洪承畴脑海里,大明眼下可真是多灾多难啊!
  “洪督师,现在你我大可于此地撕杀,我以三万大军攻督师十万精锐,胜负虽说是五五之数,可小王虽不敢说赢,但至少可以杀出一条血路,领兵返回大清,只是到时候,督师麾下精锐,伤亡多少?况且,在你我撕杀之时,要是有人挥师北上,直取京师,到那时候,督师可真就是误国之臣了!”
  他能直指辽东,为何不能直指京城!
  万一邀师全猎东虏于海州,不过只是掩饰呢?
  想到这里,洪承畴从头寒到了脚。面对多尔衮的“危言耸听”,洪承畴的心头却蒙上一层浓厚的阴影。
  万一德世子谋逆直取京城,他洪承畴把十万精锐尽用于东虏之手,岂不是正中了德世子的奸计!
  德世子当真是好计策啊!
  如此诡毒的心肠,也是世所罕见了!
  心机极沉的洪承畴,并没有理会多尔衮的问题,而是相着他喝问道。
  “多尔衮,你如此危言耸听,又有何目的!”
  “实话不瞒督师,今天约督师过来,不为其它,只是为了向督师求一条路!”
  多尔衮直截了当地说道。
  “求一条路?”
  “对,回大清的路!”
  闻言洪承畴立即明白了对方的用意,于是接连冷笑数声,然后说道。
  “我为何要任由你全师而返?”
  原来这就是多尔衮的目的啊!
  他并不想和自己拼命,要是他愿意这样退出关外,倒也不失为上策,至少自己这边可以腾出手来对付德世子!
  “督师误会,非但是任由我全师而返,而且还要我把此次入关所得带回大清国!”
  多尔衮的话声话下的瞬间,洪承畴就大声喝道。
  “多尔衮,若我任由你把劫掠百姓带出关外,又焉能对得起陛下重托!”
  尽管对于放多尔衮离开,洪承畴的心里并不怎么抵触,毕竟眼下更重要的是阻止朱慈颖谋逆,但是他却没想到多尔衮非但想要全师返回,还想要带走劫掠的百姓!
  天下有这么好的事情吗?
  洪承畴的反对早就在多尔衮的意料之中,面对他的反对,多尔衮笑了笑,然后说道。
  “督师可知道,朱慈颖从海路长驱直入,直取盛京,非但尽杀全城,而且还掠走城中数万女眷,我等满洲人不同于汉人,满洲人、蒙古人最重英雄,可一个连家眷都无法保全的绝对谈不上英雄,此次小王之所以想要全师返回大清,说实话……”
  盯着洪承畴,多尔衮不加隐瞒的道出了内心最真实的想法。
  “就是为了与我那兄长去争一争皇位!当年势不及人,小王失了皇位,至于眼下,如此良机,小王能岂能错过!”
  如果是换成其它人,多尔衮绝对不会说出这些话来,但是洪承畴不一样,他是蓟辽总督,对大清国内部的情况必定有一定的了解,甚至也知道他们兄弟之间的矛盾,
  “哦?”
  盯着多尔衮,洪承畴沉吟片刻,然后说道。
  “你想回师夺皇位,洪某便放你离开就是,只是你掠走的百姓,皆是我大明子民,我又焉能纵容你从容离开!”
  “若是没有在大明掠来的人丁财帛,我又如何能收买各大旗主贝勒,如何让他们支持我夺取皇位!”
  多尔衮不加掩饰的回答,让洪承畴整个人都陷入沉思之中。
  现在黄台吉威望大失,元气大伤,如果多尔衮全师返回的话,能够争取旗主们的支持,争取皇位也不是不可能。而且可以肯定的是,以黄台吉的性格,他绝对不会束手待毙,他必定会领兵平乱,到那时建奴内部就会陷入战乱之中,从此之后势必再无力进犯宁锦,甚至还有一种可能,就是黄台吉与多尔衮两人拼个两败俱伤,到时候大明自然可以坐收渔翁之利。或者说是他洪承畴可以坐收渔翁之利,收复辽东!以此告慰陛下,告慰先帝!
  这可真是泼天大的功劳啊!
  后来更重要的是,它可以在这里阻止乱臣贼子想要篡位的可能,为大明的江山社稷立下功劳。
  只是那些百姓,要是任由多尔衮带着被掠走的数十万百姓离开,到那时,他如何向天下人交待呢?
  其实,又那里需要什么交待!
  这天底下又有多少人真的在乎那些百姓?是百姓重要,还是江山社稷更重要?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见洪承畴陷入了沉默之中,多尔衮就知道自己已经说服了他。
  其实想要说服这些人非常容易,只要和他们晓之以利害。他们自然会做出对自己或者对他们心中的江山社稷最为有利的选择。
  于洪承畴他们这些人来说,他们自诩忠臣,心里怀揣着所谓的江山社稷,对于他们来说,朱慈颖根本就是乱臣贼子,相比于之下,所谓的蛮夷鞑虏就是不值一提的。
  其实,汉人就是这样,对于汉人来说,他们从来都认为最大的威胁是他们自己,而不是那些他们骨子里压根就瞧不起茹毛饮血的蛮夷。
  也正因如此,洪承畴才会让自己安然离开。因为对他来说,真正的威胁是德世子,而不是大清国。相比之下,大清国不过是癣疥之痒而已。
  “我总不能就那么放你离开,总要给天下一些交代吧。”
  在心里已经做出决定的。洪承畴看着多尔衮说道。
  “至少我不能让你带所有人离开。”
  不过就是一些百姓而已,大明百姓岂止千百万。他们掠走了一些,对大明也没有什么影响。
  不过总归还是要给世人一个交代,要不然那些个御史们又不知道会说什么。
  闻言,目的已经达到的多尔衮大笑道。
  “一切皆听从督师安排。”


第258章 都是朕的忠臣啊
  在多尔衮与洪承畴会面的几天以后,在这个寒风刺骨的晚上,在海州北部,在路边的土丘上,伫立着一队穿着白色绵甲的骑兵,大约有一二百人。多尔衮一动不动地骑在马上,一只手牵着缰绳,一只手紧紧地握着刀柄。
  骑在马上的他注目凝神地向南张望。南边的暮色低沉,只能隐约看到地面映着月光的积雪,往北看去大约数里以外隐约地有许多火光。那是掠来的汉人正在埋锅造饭和烤火取暖。天前,多尔衮放弃海州,领军离开了海州,当然他并没有忘记带上他掠来的几十万人畜,官兵在前两天还不停地跟着,但是今天,便不再追击他们了,他知道这是洪承畴在做样子,而现在,已经不再需要做样子。
  “可惜了!”
  听着王爷的那声可惜,曹尔玉不解的问道。
  “王爷您?”
  一路历经千辛万苦的曹尔玉,终于赶在大军撤出海州前,回到主子的门下,献出了明军的开花炮弹后,就被王爷留在了身边,按他爹的说法,这可是曹家难得的机会,让他好好的珍惜。
  “你我今后,再没有机会南下来中原了!”
  “王爷为什么这么说?以奴才看,只要有几年缓口气,咱们大清国还是照样可以入主中原的!”
  曹尔玉的话,让多尔衮无奈的长叹道。
  “此战之后,大明将来如何,谁都无法预料,可是于王爷我看来,要是双方大打出手的话,德世子的胜面更大一些,他若为皇帝,我大清能求自保,都已经是老天保佑了,至于入关中原……”
  摇遥头,多尔衮的神情中充满了可惜,阿巴泰的战败并不是偶然,甚至大清国的今天也不是偶然,都是德世子精心策划的,那德世子现在只是世子,可将来要是成了大明的皇帝。能够调兵天下明军,到那时,又怎么可能会有大清国的事情?
  甚至于多尔衮的心里已经想好了退路,这次回到大清国,解决了黄台吉的问题后,不等大明的局势明朗,他就会主动的送给德世子一个大礼。
  只是,唯一让人心烦的是,德世子会接受的他那个大礼吗?
  盯着远处的那些汉人升火做饭的烟火,多尔衮的眉头紧锁,还好,洪承畴没有坚持让他留下这些汉人,只是为了掩人耳目,让他丢下一些汉人而已,不过那也只是十几万人而已。
  有了这五十几万汉人奴隶,再有几年的时间,大清国至少还有再次崛起的希望!
  只要……
  想到这,多尔衮的目光投向北方,想到北方的另一个皇帝,他便在心里念叨着。
  “崇祯啊,你可不要让我失望啊!”
  ……
  京师皇城御书房内,身为大明皇帝的崇祯,整个人显得分外的烦躁,他的心里压着一团怒火!
  现在这团怒火烧的他只想杀人!
  杀人!
  尽管是那个人没在他的眼前,可是他已经杀起了人!
  比如关在天牢里的前户部尚书侯恂,他就被下旨凌迟处死了,他有一个好儿子啊!
  非但降了东虏,甚至还献策挖了黄河,要不是那家伙堵住了决口的大坝,不知多少山东百姓会死于洪水!
  ……又一次崇祯想到了那小子!
  “该杀!”
  在书房里面走来走去的崇祯,身上穿上了一件半旧的天子常服,上面隐约的可以看到补丁,他可不是两百年后为了穿给大臣看的道光,道光的一个补丁要几千两银子,至于崇祯身上的补丁,那是周皇后亲手缝的,用的是破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