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大明太凶猛-第106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过,尽管内心惶恐不安,但是余应甲还是来到了大都督府,来到了大都督的面前。
“草民见过大都督!”
见礼后站在那的余应甲,看到大都督的手里正拿着一卷书。
大都督在看书?
什么书?
作为书商的余应甲本能的冒出这么一个念头。恰在这时,只见大都督放下了手中的书。
居然是《北游记》!
“令尊的这本《北游记》编得倒也还算不错,书不错,可这热度蹭得更是让人佩服!能够趁势推出,论起出书的心思,令尊堪称古往今来第一人!”
看着余应甲,朱国强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因为明代的识字率极高,这极大的丰富了市井文化尤其是小说的繁荣,小说市场的繁荣,出版业自然也就极为发达。大明的书商懂得“以人为本”的经营策略,知道谋取利润才是经商根本,他们能放下“文化人”的架子,以市井小民的实际需求作为他们印刷书籍的出发点。
什么医农工商、儒道佛学、时人诗文、黄冈密卷、高考作文选……群众需要什么书籍,大明的书商就会出品什么书籍,当然市井小民们最喜欢的书,永远是通俗白话小说,于是什么神仙鬼怪、才子佳人、和尚尼姑、官员名妓之类的小说,都被纷纷出版。总之,大明的书商会倾尽全力解决市井小民文化需求!
面对小说这个巨大的蓝海市场,丰厚的利润回报,都在可劲地驱使着书商们想办法。大浪淘沙中,终于有一批书商,以惊艳绝伦却毫无节操的操作手法,走在了时代的前列。而余应甲的父亲余象斗就是其中的翘楚!他非但会出书,更会蹭热点,《西游记》横空出世了,端的是万人空巷、洛阳纸贵。他立即整出了东南北游地,再加上盗版的《西游记》,东南西北让他给齐活了。不但如此,他还会抄袭,会盗版,会……绝对是个无节操无底限一心对群众需求有精准的把握的合格出版商,只不过……他死了!
他死了不要紧,他儿子还活着,而且还在继续从事出版业推动着文化繁荣,他做生意的手腕和他爹一样,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而像他这样无节操无底限的出版商,正是朱国强所需要的。
尽管不知道“蹭热度”是什么意思,但余应甲还是听出来大都督是在的夸他爹,自然也就笑纳了。
“先父一生出书数百部,无一不受百姓欢迎,只可惜草民未能习得先父几成本事,现在只能勉强维持书楼,实在是愧对先父!”
余应甲是谦虚,他爹是一个标准的市场营销天才不假,可他也不差,余象斗在世时,主要是以在建阳活动为主,那地方是大明的盗版业中心。可余应甲却把生意带到了南京,并在这里站稳脚,将生意做到大江南北,如果不是朝代更迭,加之清军入关后的屠杀以及禁毁书院,禁止私传家学、禁止百姓聚集等愚民政策的推行,再加上文字狱等原因导致出版业全面衰退,恐怕他的成就不会比他爹差。
“你和令尊不同,他既是出版商,更擅长编写小说,这一点,你不如它,不过你更擅长从事出版业,这些年你能把书楼的生意做到现在,就可见一二了,这次我让你过来,就是想借你的才能为我所用!”
有些人才对于这个时代的上位者而言,根本就没有什么用处。可是在朱国强看来,不说其他人就是眼前的这位,要是利用好了。他甚至等同于10万大军。
“借我的才能?”
诧异的睁大眼睛,余应甲不解道。
“大都督,草民只是个书商而已!能有什么才能?”
“借你卖书的才能!”
冲着余应甲微笑道,朱国强对他直接挑明了自己的想法。
“我准备办一家报纸,嗯,准确的来说,是想要借你卖书的报纸去办报纸。”
第244章 祖宗就是拿来利用的
办报纸!
商人是为了挣钱!
而朱国强并不是为了挣钱。而是为了掌握舆论,为了把知名大V手里的舆论权夺回来。
在这个时代,想要掌握舆论,控制舆论,办报纸,通过报纸去影响普通百姓的思想。就是最好的选择。
一份发行量可观的报纸,甚至等同于百万大军,在另一个世界,历史一次次地证明着这一事实。
想要掌握舆论,就必须要办报纸。
只不过,朱国强需要一个人去操办这一切!余应甲就是最合适的人选!毕竟像他这样看似无节操无底限的出版商有很多,但是还有市场营销才能的可不多。
报纸容易,最重要的是要把报纸给卖出去。只有把报纸卖出去,卖给所有人才能通过报纸去影响甚至左右人们的思想。
“报纸?是不是像朝廷的邸报那样的……”
面对大都督的邀请,余应甲的话未说完,就急忙改口道。
“不对,难道大都督是想办像坊间小报那样的报纸?”
其实,明代文化的繁荣并不仅仅只是小说书籍出版业,以抄报行为代表的民间小报,也极其繁荣,万历年间的户部尚书张学颜曾为30多种利润很薄的行业请求皇上免除征税,其中一行便是抄报行。
那些抄报上,既有朝廷邸报的新闻,也有地方民间发生的一些新鲜事情。甚至这些抄报行为了争取读者,用银子收买六部小吏让他们抄写官员奏折,朝廷密闻,正是他们把大明朝“渗透”成了筛子,甚至就连崇祯皇帝想要议和那样的新闻,内阁还不知道的时候,他们就已经登到了报纸上。由此可见抄报行的能力,当然也能看到抄报行为了吸引读者是何等的不遗余力。是满清的那些间谍都不需要到京城去打探消息,他们只需要买上几张小报,就能知道京城里的许多官场秘闻,朝廷密事。
“可,这样的小报,实在是没什么赚头啊,当然大都督办报必定不是为了赚钱,只是这小报,顶多也就是卖个一两千份……”
作为出版商的余应甲自然也知道,小报同样也是打击政敌的武器,难道大都督是想借小报打击对手?
这种事情还是不沾的好!粘上了指不定也就把小命给赔上了。
“一两千份?发行量太少了!南京有四十余万户,至少在卖十万份,像苏州,扬州,这样的城市都是人口百万的大城,算起来的话,发行个百万份是大有可能的!”
其实要是办好了,又何止百万份,解放前识字率那么低,成百上千家报社竞争,发行过百万份的又岂止三四家!有百万份报纸作为宣传的基础,即便是那些“知名大V”再怎么颠倒黑白,也无法改变百万民众受到正面舆论影响。
有了舆论作为基础,万事皆有可能!
“百万份?大都督,这,这绝不可能!”
作为书商的余应甲毫不犹豫地说道。
“抄报不同小说,虽然除了邸报外,还有一些地方奇闻,可受限于篇幅,也就是简单几句话而已,一本抄报即便是用最劣的纸,少则数十文,实在是无趣的很,除非是读书的士人,寻常人是绝对不会买抄报的,有买抄报的钱,还不如买小说。”
随后余应甲解释起了抄报贵的原因,什么雕版了,什么字体大小了,诸如此类的原因,归根结底还是字大。
“世子爷,您看,这一本书一列不过几十个字,一页区区几百字,抄报想要便宜,非得用小字不可,可字小刻起来费工费力,版的价格也就高了,得不尝失,得不尝失!所以抄报是便宜,第一是纸劣,第二是本薄,不过区区几十页,里面除了邸报外,压根就没什么看头。有这个钱买抄报,还不如多花两个钱买小说。”
听着他的解释,朱国强笑道。
“这个小字我来想办法!你帮我把这个报纸办起来,把它卖到全天下,怎么样?”
面对大都督的要求,余应甲自然不敢拒绝,只是回答道。
“大都督,想要把它卖遍天下,非得便宜不可!否则绝对没有可能!”
“你放心,这些办法我来想,你只管把报纸给卖出去就行,好了,这件事儿就这么定了。”
面对世子爷的决定,原本还想一心拒绝的余应甲心里头那是一阵五味杂陈。
自己明明应该拒绝的,可不敢啊!
毕竟眼前的这位爷手里可是拿着刀的。怎么办?
直到离开大都督府时,余应甲的心里就是各种念头闪动着。最后,他只能自己劝说着自己。
“这样的报纸根本就办不出来,世子爷也就是想想而已。”
搁这个时代,当然没有可能,但是在另一个世界,却有很多办法解决问题。从一本《中华印刷通史》里,朱国强就找到了解决的办法,他并没有选择技术复杂,需要字模铸字机等一系列复杂设备技术的铅活字印刷,而是选择了技术简单的石印术,这种印刷术发明于一个半世纪后,它是利用油水相斥的原理,用脂肪性油墨将图文绘制在石版上,然后以化学混合液润湿石版的表面,使没有图文的石版细孔蓄有混合液,这是一个化学反应,使字画成为石头的一部分。
与雕版印刷相比,石印术不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它的优点就是省人省力,石印本印刷速度快,而且能印携带方便的袖珍小本,正得益于此,技术简单的石印术在传入中国后就得到广泛应用。
石印术的技术非常简单,只要有适当的化学材料、原料以及基础教材,人们很容易掌握这一技术,当然即便是最简单的技术掌握它也需要时间。
不过朱国强倒也不着急,直接把办《大明日报》的差事丢给了余应甲,还给他派了几个助手。然后就不再过问办报的事宜,毕竟,办报只是小事,争取舆论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熟知世人禀性的朱国强很清楚,在眼下这个环境下,争取舆论支持最简单的办法就是打仗!
非但要打仗,而且还要打胜仗!
在东虏入寇千里,杀戮百姓千百万的大前提下,只要能打仗,能打胜仗,再加上适当的宣传,民心自然而然的也就过来了。
所以,无论如何都要打仗!但是打仗之前,必须要办好另一件事!
“这可真是一个好地方啊!”
置身于钟山下,看着眼前的这片地方,朱国强颇为感慨地说道。
他所说的好地方,指的是建忠烈祠的地方——南京一战,虎贲营阵亡将士近三千人,这么惨重的损失可以说是他领兵以来第一次,而他们凭着个人的武勇和意志,向世人再一次重现了“汉兵以一敌五”辉煌,当然,与汉兵凭借兵器之利一样,虎贲营的官兵,同样也是凭借坚甲利兵。
但这一战对大明的冲击力,甚至远超过远征辽东带来的震撼。毕竟,它不仅以少胜多打破了“女真满万不可敌”的神话,同样也打破了明军不能和满清野战的谣传。
甚至现在江南有“虎贲难倾”的说法,说的就是南京之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虎贲营”,也正因如此,无论如何朱国强都会给他们一个交待,一个魂归之处!
“败军之将,不可言勇;负主之臣,不可言忠,虽死沙场,其罪难赎。祈以骸骨归葬钟山之侧,求太祖高皇帝鉴此心……”
念叨着陈无敌先前留下的遗书,朱国强语气凝重地说道。
“把阵亡的将士们都安置这里,我皇明的忠烈祠就建在高皇帝孝陵的右侧,有这么多忠心耿耿的将士守护,想来高皇帝在天之灵,也会倍觉安慰!”
古人尚右,以右为尊,“左迁”即表示贬官,将忠烈祠建在孝陵右侧,对于将士们而言,绝对是亲所未有的恩宠,尤其是在这个讲究风水的时代,这简直就是福泽后世的待遇,毕竟,这可是在皇陵之侧啊!
闻言,万寿祺这位新任的应天府知府立即长揖道。
“世子如此厚待军中将士,实在是古之未有的恩泽,将士们能追随世子爷这样的主公,可真是几辈子修来的福气!”
感慨之余,万寿祺又说道。
“请世子爷放心,臣一定尽力办好这件差事。”
“嗯,不要怕花银子,将士们为了大明为了天下,把性命都丢了,咱们可不能心疼那点银子,这忠烈祠一定要办的漂漂亮亮的,让将士们都知道咱们不会忘记他们的功劳,荣誉……嗯,就从这里开始吧。”
看着眼前的这片空地,朱国强想了很多,希望有一天那些将士们能够以魂归此处为荣。
甚至这也是他选择钟山,则在朱元璋的孝陵一次建立忠烈祠的原因,就是为了粘朱元璋的光,为了让军中的将士知道这是一个风水极好的地方。
毕竟古人讲究风水,风水好的地方,谁不想来?
可不是每一个人都有资格来的,想埋在这里,行,为国尽忠吧!
心里这么想着,朱国强孝陵的方向看了一眼,然后在默默地说道。
“你可别怪啊,这么利用您,也是为了大明的天下不是!况且老祖宗不就是拿来利用的吗?”
第245章 忠心耿耿黄得功
随后,朱国强又就建忠烈祠的事情,和万寿琪聊了一会儿,话题全是围绕着怎么建忠烈祠。如何把忠烈祠建得更加壮观雄伟。
在这一点上,朱国强当然更有发言权,毕竟另一个世界,他竟然是了太多的雄伟壮观,甚至震撼人心的建筑。
那些建筑或许不能够直接套在这里,但是至少可以借用他们的理念。这一句话,要把这里建造的极为雄伟,甚至于不逊于帝陵,只有如此人们才会觉得埋身于此是一种荣誉。
有了荣誉感也就有了一切!
在钟山呆了半天,然后朱国强就便回府,一回门前,他就问到。
“黄得功他们来了吗?”
现在自己这边最大不稳定因素是什么?
就是黄得功、牟文缓、杨御藩三位总兵率领的近七万大军,这些兵马既有可能是他将来的征战天下的助力,同样也有可能是阻力。
眼下,朱国强当然不会放过把他们变成自己的人机会,所以,只是稍微安顿下来后,就立即召来了他们三人。
其实,黄得功、牟文缓、杨御藩他们三人在得知世子爷招见时,心里也是提心吊胆的,毕竟,谁都知道那位世子爷干了什么。
杀人!
杀的还不是一般人,非但有勋臣,甚至还有一品二品的大官!
这位世子爷也太狠了点吧!
专横跋扈的人,他们见过,可是像世子爷这样专横、那般跋扈的主,他们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不是说藩王宗亲都是夹着尾巴做人吗?
不是说他们在文官面前连大气都不敢喘吗?
其实在大明,不敢在文官面前喘气的,何止藩王宗亲,勋贵、武将也都是如此,打从朱老四靖难夺了天下起,在继续削藩的同时,朱老四想的最多的就是如何让燕王系的天下千秋万代,思来想去,得还是用文官吧,借文官的手打击藩王,打击打击着,曾经的猎狗也膨胀了,瞧着勋贵们、武将这些异类也不顺眼了,扯葫芦连秧子顺手打击了。在持续两百多年的打击下,大家伙搁文官面前都成了孙子。
现在冷不丁的冒出这么一个狠角色,瞧着那是一个解气啊!
可解气的同时,心里也发虚啊,毕竟,这位爷可不仅是对文官狠,对勋臣一样狠,对武将,那也是……刘良佑和逃兵的脑袋可还在淮北的枪林上挂着哪!
面对世子爷的召见,他们三人犹豫了很长时间,才决定过来,其实,由不得他们犹豫。毕竟,现在他们就在江南,他们自问自己麾下的兵马,绝对不是世子爷手中两万余精锐的对手,要知道,世子爷麾下的兵马可是敢以一万打三万东虏的狠人!
大帅狠兵卒更狠!
况且,他们就是想不来也办法,毕竟,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