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做藩王-第369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嗯,你们父子两应该会很默契,本王就等你们的好消息了,有什么困难,随时回禀本王,本王给你们解决。”赵煦说道。
他心知肚明,自己无需解释太多。
无论是王应还是王崇的可以独当一面了。
他们不缺乏技术,缺乏的只是实现技术的条件。
这也是他为什么急于普及电力的原因。
因为整个燕州的技术水平都被电力问题约束了。
一旦突破电力,各方面都会全面突破。
又聊了一会儿金属子弹的制造细节,赵煦从兵仗司离开。
因马上要接收后膛炮,杨丰喜滋滋地去了。
赵煦则在徐烈的陪同下,在燕州闲逛起来。
这段时间,他只顾打仗,许久没有关注燕城的变化了。
不知何时,燕州大街小巷的泥土路俱都变成了宽敞干净的水泥路。
道路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商贩的叫卖声不绝于耳,其繁华景象竟让他有种错觉,仿佛回到了曾经的金陵城。
甚至比金陵还要繁华。
因为金陵穿着绫罗绸缎的仅仅是势族,豪族和富商而已,街道上还是能看到不少衣着褴褛的百姓的。
但在燕城,来往的百姓脸上俱都挂着笑容,三三两两走在一起的时候,经常传来笑声。
他们身上不再是打满补丁的旧衣服,而是崭新,由织布坊制造的机器布匹裁缝的衣服,纹路精细。
除了布的质量上佳,由于染布技术的提升,布匹的染色也十分匀称精美。
当然,这染布技术的提升自然少不了屈生他们的贡献。
物理实验室实现各项技术突破。
化学实验室自然也不是在吃干饭。
三酸两碱工程正式量产这些基础化学原料之后。
他们开始不断合成其他复杂结构的化学品。
这染料也在其内。
第九百零一章 查访
“徐烈,燕城的变化越来越大了。”
勒住坐下战马,赵煦歪头对徐烈说道。
这位贴身侍卫从南到北,从北到南,如同隐形人一样低调,却时时在保护他。
如果当年常威没有派遣他到自己身边,他估计如同秦山和关通一样,也是一方大将了。
不过他不会亏待徐烈的,将领定会给他补偿。
“这都是殿下的恩典,如今燕州的变化可谓翻天覆地,刚来的时候,街道上的百姓大多面露愁容,哪像现在笑的那么畅快。”徐烈内心升起一股自豪之情。
毕竟,他在燕王身边亲自见证了燕州的变化。
赵煦点点头,心中喜悦。
就如同种庄稼一样,经过辛苦播种和耕耘,如今终于见到田间长出了幼苗。
这个过程是令人感到满足的。
但对他而言,这还只是开始。
幼苗会继续茁壮成长,最终长成金灿灿的果实。
“很久没有查访了,你准备一下,本王这几天去探访一下,了解下实情。”赵煦道。
这是他每年的例行公事。
时间不定,地点不定,微服私访一些人家,了解真正的民情。
否则,只是呆在王府听官员们的汇报,他岂不是和赵恒一样,成了笼子里的金丝雀。
只有深入民间,才能了解到官员是否真正将朝廷的政策落实到位,以及百姓们的生活疾苦。
交代了这件事,二人回来王府。
第二天,赵煦一身便装,徐烈和侍卫们也同样一身便装。
出了王府,他们如同商贾般,消失在街道上的人流中。
沿着街道去了西南角,他们在以前的安康坊位置停下。
这里以前住着的,是燕城最贫苦的百姓。
如今,由于燕城的发展需要,民坊的坊墙被拆除了,在街道上能直接看见坊内的民宅和小巷。
进入小巷,赵煦打量着民宅,十户人家倒是有七户大门紧闭。
望见一个院门敞开的民宅,他正要走出去,突然一条小黑狗冲了出来,对着他“汪汪”大叫。
徐烈等侍卫吓了一跳,差点就要拔刀。
但一个老妇紧跟着便冲了出来,踢了黑狗一脚,把黑狗往院子里赶。
转过身,她一脸歉然,正准备要道歉,却一些怔住了。
“我的老天,燕…燕王殿下。”老妇吃惊捂住了嘴。
这下倒轮到赵煦惊讶了,他道:“你认得本王?”
老妇的手不安捏着裙摆,“燕城里的老住户,谁没见过殿下。”
说罢,她只是笑,更显局促不安。
赵煦也笑了笑,老妇一副十分健谈的样子。
只是可能因为他的身份,有些拘谨。
于是他道:“阿婆,能否让本王进去坐一坐,聊一聊。”
老妇闻言,惊了半晌,回过神来,她忙慌乱地往院子里退,一面说道,“当然能,殿下请进,不要嫌弃。”
赵煦点点头,随徐烈进了院子。
剩下的侍卫则在门口守卫。
这是一个十分简单的院子,三面围墙,正中一座三间正房。
中间的是堂屋,两侧是卧室。
在东面墙下还有个柴房,柴房里的煤球炉子上,正在烤水。
引着赵煦在正堂的竹椅上坐下。
竹椅的旁边是一张柳木桌。
老妇又忙去柴房提了水壶过来,在桌子上拿了一个白瓷茶杯,从旁边的罐子里捏出茶叶撒上,倒了水,端到赵煦面前。
之后,侍立在一边,道,“殿下喝茶。”
“多谢。”赵煦接过茶杯,对老妇说,“阿婆不要紧张,本王不过在查访民情,你坐。”,他指向桌子对面的椅子。
“殿下尊贵,老妇不敢僭越,怎能与殿下同坐。”老妇倒是吓了一跳。
赵煦笑道,“上至朝廷,官府,下到民间,本王早已禁止跪礼,且官员与百姓一视同仁,可同桌而坐,阿婆不要拘礼。”
赵煦这么说,老妇犹豫了下,见燕王又示意她坐,神态亲和。
她的胆子大了些,便坐下来。
这时,赵煦进入正题,他道,“阿婆,你们家现在的日子,过的怎样?”
“好着呢。”老妇闻言,忽然打开了话匣子。
燕王刚刚说是来查访民情的,且态度又随和,她不禁放松了许多。
顿了下,她继续道,“殿下刚到燕州的时候,我家除了这个院子和这间房,可以说是家徒四壁,屋里除了一张木板当床,就是六个破陶碗,穿的是打补丁的麻布衣服,吃的是稻糠,麦饭。”
接着,她轻轻拍了拍桌子,“但这几年就不一样了,我家添了胡杨木大床,床上有了棉被,买了煤球炉,又置办了衣柜,箱子,桌子,椅子,为了能体面些,还买了一套白瓷茶具,这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
“至于吃的就更不必说了,以前只有豪族能吃上的白面馒头和白米饭,咱们也能吃得上了,中午,晚上还能炒些菜,馋了还能买些鸡鱼肉蛋尝尝,咯咯……”说到这,妇人不禁笑起来。
赵煦和徐烈对视一眼,也不禁笑起来。
古代穷人大多数时间,只能吃不去壳的稻子和麦子。
因为把粮食加工成细粮很繁琐。
最重要还是粮食少,即便是米糠和麦糠也是珍贵的,不如连着皮吃。
但现在不一样了,加工方面,由于蒸汽机的推广,有了蒸汽机磨坊,专门加工米和面。
粮食也由于十税一的原因,家家富足。
吃不完的还拿出来卖掉。
“不错,不错。”赵煦笑了起来。
就在这时,门口的侍卫忽然喝了一声。
老妇望去,忙道,“殿下,我家老汉姓周,这是我家犬子周小二,他在纺织坊扛布,可能吃苦了,一个月能拿一千颂圆。”
“哦?”赵煦点点头,露出满意地神色。
一千颂圆就相当于以前的二两银子。
这个收入不低了。
家里有田,闲暇又能在工坊赚一份。
在燕城生活的百姓的确具备得天独厚的条件。
只是生活在乡下的百姓只怕就没这种待遇了。
想到这,他皱了皱眉头,起身向老妇告辞,准备和徐烈去附近的村子走一走。
第九百零二章 困境
“周小二,你是家里独子,好好干,孝敬你爹娘。”赵煦出门的时候,拍了拍周小二的肩膀。
周小二整个人都傻掉了。
他今天去织布坊的时候忘记拿工牌了。
没想一回来就见到这个阵仗。
他还以为家里出了事,有人找他娘麻烦。
正要拼命,没想到却是燕王到了他家查访民情。
“嗳。”周小二呆呆回了一句。
赵煦笑了笑,同侍卫们出了巷子,又辗转去了其他民坊。
“燕王真是一个随和的人,有他守着大颂,真是大颂人修来的福分。”周氏望向巷口,还回味着刚才与燕王闲聊的时光。
这足够他向四邻吹上一辈子了。
周小二闻言,摸着自己的肩膀再次傻笑起来。
从周小二家离去。
赵煦随便挑了个村子,同徐烈等人纵马而去。
长居燕城的百姓,生活条件的改善是毋庸置疑的。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资源都首先富集于城市。
这是自然规律,即便是赵煦也无法避免。
但即便如此,他也不想把人数占大颂最多的乡民抛下。
大颂走向繁荣富强的道路上,一个都不能少。
而要解决这个问题,最终依靠的还是发展和科技进步。
“殿下,这是马场村。”向西行了二十里,赵煦和徐烈到了一个村子。
这村子只有一百户人家。
由于村子里都相熟,一队陌生人出现自然惊动了里正和保长。
不过里正和保长显然认识赵煦。
吃了一惊,他们立刻迎了上来。
寒暄了一阵,赵煦表明自己前来查访民情。
于是让里正和保长跟着自己一家家了解乡民。
免得他们偷偷去和其他乡民打招呼,遮掩一些问题。
不过,他想的似乎有些多余。
无论是里正还是保长似乎都坦坦荡荡。
“这是谁家,日子不错,竟然盖起了大红瓦房。”赵煦笑道,一进村子,他便注意到了。
里正孙东旭满脸笑容,“这是王桥,王恩兄弟的家,他们家姐弟五个,以前是村子里最穷的一家,现在可是村子里最气派的。”
“王桥?”赵煦不禁笑了笑。
这个名字他听秦山说过,这兄弟两个都是打仗不要命的家伙。
了解到这点,他了然了。
当兵的军饷本就丰厚,这段时间,他们又拿到了不少战利品分红。
能盖起阔气的红瓦砖房也是情理之中。
而且,他也乐于见到将士家里的日子蒸蒸日上。
否则,如何对得起在前线冲杀的他们。
不过现在王桥家大门紧闭,他就去了下一家。
里正在旁解释。
王桥父母去探望自己嫁到城里的女儿了。
“这是谁家?红瓦房也很气派嘛。”与王桥家相隔不到十米,又是一家新盖的红瓦房。
和王桥家一样,在红瓦房前有块篱笆围起来的菜园子。
院子里正面是一排红瓦房,东西两侧则是两间红瓦厢房,院子里铺设了水泥地。
“回殿下,这是房玉龙家。”里正说道,“王桥家和他家盖的房子都附和府衙的规划,样式也是参照府衙给的图盖的。”
赵煦露出满意地笑容。
这是他给刘福的提的要求。
无论是村子里的建设还是城里的建设都要有规划。
房子不能任性盖,这边一个,那边一个。
这样既没有美感,将来也会影响到其他设施入村。
所以,他亲自绘制了规划图,令府衙执行。
在他的规划里,村子里要预留出宽敞主的道路。
房子依道路而建,横平竖直,人家与人家之间至少留出十米间距。
至于宅院,前面必留一块篱笆围的菜园,菜园边上建猪舍,鸡舍等。
每户人家都要负责自己宅院附近的卫生。
如此,整个村子都这样建起来,便显得整齐划一,且干净美观。
不过,以当前大颂的发展程度。
百姓们还只能建红瓦房。
但随着大颂越来越富裕,将来这批红瓦房打倒,便能建其一个个小别墅了。
“这个房玉龙也了不得,胆子大得很,今年向银行借了钱,购买了染料专利,之后就发财了,在燕城还买了一处宅院,这里的房子是他爹娘和弟弟,妹妹住的。”里正道。
赵煦同众人走了进去。
院子里一个老丈,一个阿婆正在劈柴。
里正立刻向二人介绍了赵煦的身份。
二人顿时惊讶不已,忙给赵煦让座。
赵煦打量一番,发现房玉龙家果然很富裕。
家里置办的东西很多,瓷器,红木桌椅等样样具备。
在屋里还挂着些字画。
“玉牛和玉淑都去公孰念书了,玉龙说他过了读书的年纪,不能再让弟弟和妹妹错过。”了解赵煦前来的目的,房玉龙爹娘介绍起自家的情况来,满脸骄傲。
赵煦频频点头,这就是当下燕州发展的一个缩影。
有人当兵赢得了荣誉,也赢得了金钱。
有人借着商贸这股东风而一夜暴富。
公孰的出现,让家有余钱的人家纷纷将子弟送去读书。
尽管这段时间,江南战火纷飞。
但江北的变化却日新月异。
同二人聊了一会儿,赵煦又去了其他人家。
当前,村子里的一百户人家,有半数盖了红瓦房,还有半数依旧住着茅草房。
这些人家里,有当兵的,有通过官考当官的,更多的是家里种一份田,又去城里工坊做活的。
至于剩下的,则原因很多。
但最主要的是则燕城找不到活计,又不会经营生意,只能依靠家里的薄田。
虽然,他们的日子也得到了极大的改善,吃穿不愁。
但比起其他人,就被拉下很多了。
而这也赵煦此番下乡,想要了解的真正情况。
“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创造更多的岗位。”赵煦道,这个问题通过工业的自然发展,就会解决。
但是,即便是当代,也只解决了部分,而不是全部。
他认为,想要让乡下不再陷入历史的轮回,就得让农民仅仅凭种地也能富裕起来。
而要实现这个目的,就得毁灭小农经济,催生以家庭为单位的小型,中型农庄。
实现从农民向农商的转变。
现在,大颂人口只有八千万,可谓人多地广,这完全没问题。
唯一的问题是这么多田仅凭人力是不行的,需要机械化生产。
所以,他需要内燃机为动力的机械。
如此,这个蓝图就不远了。
第九百零三章 平定
“村里达到入学年龄的男童女童都去公孰了吗?”立在一间茅草房前,赵煦问里正。
里正叹了口气,“回殿下,这倒是没有,村里还有八户人家没有把孩子送去公孰,或是只送了男童,女童留在家里帮衬农活。”
“都是什么原因?免费的公孰也不肯去吗?这可是改变他们一家人命运的机会。”赵煦道。
除了发展工业,增加岗位,以及未来建设家庭农庄。
第三条改善百姓生活的路便是进学。
这也是官考的意义。
在没有官考之前,大颂的上升通道是掌握在豪族和势族手中的。
一个寻常百姓想要飞黄腾达,几乎是不可能的事。
但现在不一样了,大颂每个人都有公平竞争的机会了。
如果不去抓住,那就很可惜了。
何况,现在上学又不仅仅是为了竞争那寥寥的官员之位。
将来,他们是可以从事众多职业的。
“小的也是这么劝他们的,但他们的确困难,有的是父母没法干体力活,去了公孰,农活就没法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