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从今天开始做藩王 >

第119章

从今天开始做藩王-第119章

小说: 从今天开始做藩王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笑了笑,他在王府门前等了等。
    那人到了,向他行了一礼,“殿下,下官回来了。”
    此人不是旁人,却是杨贺。
    “这次京师之旅如何?”赵煦问道。
    杨贺嘿嘿笑了两声,“王府的新货几乎让京师的权贵疯了,现在人人追逐之,今后王府每月至少能多收入五十两万银子。”
    赵煦闻言满意地点点头,让杨贺把展会的过程同他说了。
    得知赵恒在这件事帮了他一把,他露出笑容。
    看来自己的糖衣炮弹起作用了。
    “五十两万够造两艘战舰了,这一年就是二十四艘。”赵煦道。
    王府的收入再次增长,加上这五十万两,今后每个月的盈利能达到三百万两了。
    如今又加上火炮带来的利润,燕州的财政问题算是解决了。
    不过这只是开始,还不是结束。
    他还有不少新商货没搞出来。
    在商业上,他的目标很简单,就是以燕州敌一国,成为大颂名副其实的商业霸主。
    接着再用积累这些资本在燕州实现工业革命,追赶上大航海时代。
    聊了一会儿,赵煦对杨贺说道:“还有件事要交给你,现在边市贸易很火热,势族商贾纷纷涌来,在本王的地盘上总不能让他们拿了大头,你去趟燕关,想办法把王府的货物卖给他们,若能彻底打通商贸买到战马之类的东西更好。”
    “是,殿下,这件事交给下官吧,这北狄是殿下打到求和的,还能让他们占了便宜,美了他了。”杨贺哼了一声。
    又说了些闲话,杨贺离去。
    隔日。
    赵煦依旧上午讲学,下午在兵仗司督造燧发枪。
    “殿下,这是刚刚钻出来的枪管。”王应将一根内壁光滑的枪管递给赵煦。
    举在眼前,赵煦向管内看了看。
    其内壁虽然不能说光滑如镜,但管壁却相当平整,子弹从这里通过遭受的阻力会小很多。
    不像缴获的火绳枪内壁有轻微的起伏。
    而且由于他使用的是中碳钢管。
    他的燧发枪将能装填更多的火药,加上颗粒火药。
    他自信兵仗司造出的燧发枪绝对一出世就是燧发枪中的巅峰。
    “不错,先造三百只出来,交给南大营训练。”赵煦吩咐。
    枪管,击发问题搞定了,下面的问题就是让木匠做枪托,组装即可。
    同时最重要的是扩大产量。
    王应应了声是,又去忙了。
    就在这时,一个侍卫走了进来,道:“殿下,有骑兵来报,白将军全歼了静海县海寇,活捉了十余人,已派人押往燕城,估计明日即可抵达。”
    赵煦闻言,一阵振奋。
    徐烈道:“这些海寇可真是够狂妄的,烧了舰船司竟然还敢留在静海县。”
    “他们估计真以为自己的火绳枪天下无敌了。”赵煦冷笑数声。
    第二天中午,果然一队王府士兵押着十三个海寇抵达。
    这十三个海寇鼻青脸肿,显然被王府士兵审讯过来。
    一个校尉上前道:“殿下,白将军审问过这些海寇了,他们的确是王直的人。”
    “本王与你们岛主没有仇怨,他为何要袭击本王的造舰司?”赵煦厉声道。
    海寇没有说话,这时校尉拔出了佩剑。
    见状,其实一个海寇急声道:“我们真不知道,岛主让我们这么做,我们就这么做了请燕王饶命。”
    赵煦皱了皱眉头。
    看样子这样海寇的确什么都不知道。
    他对校尉道:“刚才说话的海寇割掉耳朵让他回去,其余人俱都杀了,竖起木桩,将他们的尸体挂在静海县海岸!”
    “是,殿下。”校尉应了声是。
    他转向海寇,手中刀光一闪,海寇躺在地上大气滚来,鲜血从耳朵流出来。
    赵煦道:“你回去告诉你们岛主,这笔账本王记下了,他欠燕州的血债,本王会用他的鲜血来偿还。”
    海寇捂着耳朵瑟瑟发抖。
    直到校尉喝了一声“滚”,海寇扫腿就跑。
    校尉押着其他面如死灰的海寇返回静海县。
    他将在那里被处死。


第二百七十一章 飞狐关
    晋州。
    一百多个百姓在十个西凉骑兵的押送下缓缓移动。
    百姓的手脚被绳子捆住,赤着脚艰难前行。
    有百姓走的慢了,西凉骑兵的鞭子便会落下来。
    一声惨叫,百姓的背后顿时冒出一道血痕。
    “呜呜……”百姓中有人发出哭泣声。
    自从晋城陷落,他们就成了没有家的弃儿。
    西凉骑兵在晋州的大地上驰骋肆虐。
    生擒军的骑兵到处搜捕晋州百姓,将他们押往西凉。
    但凡反抗的人都会被他们无情的杀掉。
    一时间,晋州百姓苦不堪言。
    百姓们正心如死灰之际,忽然发现西凉骑兵呼喝起来。
    他们的脸上呈现出惊慌的神色。
    百姓们向前看去,只见不远处黄色的烟尘中有十余个银色盔甲的骑兵向他们冲过来。
    见状,西凉骑兵抽出腰间的马刀冲了过去。
    双方在距离他们不到百米的位置交战。
    其中一个舞者银枪的将领似乎很厉害,只是一照面便刺死了一个西凉骑兵。
    几个回合下来,西凉骑兵折损一半,落荒而逃。
    这时银甲骑兵向百姓们过来。
    下了马,他们砍断百姓身上的绳索。
    拿着银枪的将领道:“向东不到三十里就是飞狐关,你们随我来。”
    说罢,骑兵将领一马当先,其他骑兵护佑着百姓向飞狐关而去。
    行了不到半个时辰,隐约能看见燕关。
    这时一个探马从后面追上,对钟离道:“将军,我们发现大批西凉军队正向飞狐关移动。”
    钟离皱了皱眉头,立刻催促百姓加快脚步。
    回到飞狐关,钟离立刻将百姓交给负责安抚百姓的将领。
    这段时间,前后涌入飞狐关的百姓足有十余万人,他们又从西凉的生擒军手里解救了数万百姓。
    只是这里就汇集了二十万晋州百姓。
    “西凉军过来了。”陈虎这时从城墙上下来。
    当他们领命抵达飞狐关后便派出大量探马前往晋州探查情况。
    他们发现西凉的生擒军正在晋州肆虐,到处搜捕百姓。
    这些生擒军往往十五人一队。
    每次能抓捕少则百余,多则五六百人的百姓队伍押解前往西凉。
    发现这个特点,他和钟离商议将骑兵们打散,同样每组十五人,与西凉生擒军争夺百姓。
    起初,西凉人没预料到燕州大量骑兵会进入晋州,众多百姓被他们抢回。
    后来意识到这点后,开始出现上百人的骑兵队围剿燕州骑兵。
    他们顺势做出改变,同样组织百余人的骑兵队对付西凉人。
    数次交手,他们打的有来有回。
    不过,他们的目的不是击杀西凉骑兵,而是拯救百姓。
    所以每次相遇,他们纠缠但不死战。
    往往砍断百姓身上的绳子后,便和西凉骑兵绕圈子。
    百姓逃的足够远了,他们就撤。
    如此,他们没杀掉多少西凉骑兵,但也没受到多少损失,就救下了不少百姓。
    但这样,他们终究惹恼了西凉人。
    西凉骑兵出现的规模越来越大。
    到今天,西凉军队更是直接逼近了飞狐关。
    看样子似乎要给他们一点教训了。
    “呵呵,来的正好。”钟离跳下马,一溜烟上了城墙。
    守卫飞狐关的将领是牛查。
    他同是燕王最早的侍卫出身。
    见钟离上来,他道:“今天又救回多少个?”
    “三百来个。”钟离对今日的数字不是很满意。
    最开始,他一天能救回上千人。
    不过这也和来飞狐关的百姓越来越少有关。
    因为在救百姓的过程中,他们一直在散播两条逃往燕州的路径。
    一个是飞狐关,一个是晋河水路。
    由于飞狐关在内陆,西凉骑兵很多。
    他估计不少百姓向晋河方向逃了。
    而且西凉人也是旱鸭子,又没有水师,比前往飞狐关更安全。
    “果然是老将出马,一个顶俩。”牛查道。
    钟离本是袁立麾下将领。
    所以投奔燕王后,王府亲军的嫡系将领对他还是有些隔阂的。
    他也是如此。
    不过这段时间钟离往往身先士卒,令他着实钦佩。
    渐渐同钟离和他麾下的骑兵们达成了一片。
    “一般般。”钟离嘿嘿笑了两声。
    他很喜欢王府亲军中的氛围。
    但对王府亲军将领对自己的偏见也是心中有数的。
    不过他的心很大,一直诚心待人,现在人缘倒是不错了。
    尤其是陈虎,因为都是骑兵将领,两人惺惺相惜。
    向城外努了努嘴,他对牛查道:“燕关的时候,我没有机会一观火炮的威力,现在可不能错过了,给这帮西凉人一点颜色瞧瞧。”
    牛查舔了舔嘴唇,笑的很阴险。
    晋州失陷后,飞狐关的氛围便紧张起来。
    因为在中原王朝的历史上一向有得晋取燕的说法。
    所以,攻克晋州后,下一步定然会打燕州的主意。
    毕竟飞狐关进可攻,退可守,大颂想要收复晋州,从飞狐关发兵最为合适。
    再者,晋河很宽,而且水流湍急。
    对西凉这种西北的游牧部落很不友善。
    攻打燕州,比渡过晋河南下更实际。
    两人你一句我一句说的时候。
    天际的黑线越来越粗,不过这些西凉军队在距离飞狐关五里处停了下来。
    接着他们隐约看见一些西凉士兵动起来。
    不多时,一个个白色的营帐出现。
    他们竟然在飞狐关下安营扎寨了。
    钟离和牛查对视一眼。
    他们懂了,这只西凉军队是想堵住进出飞狐关的道路。
    这样燕州的骑兵出不去,晋州内的百姓也进不来。
    与此同时,还能为攻打飞狐关做准备。
    “这下怎么办?”牛查挠了挠头。
    钟离的眼睛眯了起来,他道:“他们堵得住飞狐关,堵不住晋河。”
    想了想,他道:“还是先回禀殿下吧,另外还有这二十万的晋州百姓,总不能一直呆在飞狐关。”
    牛查点点头。
    他的任务是守卫飞狐关,人在关在。
    自然不敢冒险出去和西凉军队打一仗。
    毕竟赢了倒罢了,若是输了,只怕飞狐关难保。
    两人商定,又和陈虎议了一下。
    陈虎也没有意见。
    当即,他们派出一队骑兵向燕城而去。


第二百七十二章 商税
    一日后。
    飞狐关骑兵抵达燕城王府。
    听完骑兵的述说,赵煦道:“回去告诉他们,不要去管西凉兵,切不可轻举妄动,中了西凉人圈套,至于百姓,让他派出一队骑兵引导百姓前往燕城。”
    “是,殿下。”骑兵闻言,躬身离去。
    刘福此时正在向赵煦回禀燕州的政务。
    闻言,他说道:“殿下,这二十多万百姓涌入燕州,可是二十多万张嘴。”
    顿了下,他道:“这还不包括从晋河送来的百姓,咱们燕州的粮食赈济燕州的百姓够用,但加上这些百姓可就撑不了几个月了。”
    赵煦点点头,刘福提的问题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在古代,尤其是北方经常发生饥荒。
    原因就在于北方产粮不足。
    若是在遇上洪涝干旱,基本上就要闹饥荒。
    燕州这个地方。
    风调雨顺的时候,百姓种出来的粮食也勉强只够自己用的。
    何况燕州现在百废待兴,本身的粮食生产就一团乱麻。
    如今又添了几十万人口,更重要的是,这些人口他不是用来耕种的,而是准备作为工业人口来使用的。
    一旦他们到了燕城,他会将其安排到各个工坊中。
    促进燕州的手工业兴盛发展。
    如此,这不产生粮食的几十万张嘴对他来说的确是个压力。
    毕竟燕州的产量总量没有多少提升,人却多了。
    “本王想好怎么办了。”赵煦对刘福悠悠一叹。
    “哦?殿下有何妙法?”刘福正犯愁,这时眼睛一亮。
    “天下之粮出谢家,只要获得谢家的支持,燕州的粮食无忧矣,不过相对的,本王要给谢皇后和废太子送上礼物。”赵煦道。
    “殿下决议支持废太子争夺储君之位?”刘福大惊。
    赵煦目光悠远,“正是,谢家本就有意拉拢本王,此时送上这份人情,本王和谢家便可相互支援,给本王一些粮草不是问题吧?”
    沉吟了一会儿,他说道:“据本王的了解,在诸位皇子中,皇上对废太子的确偏爱,支持太子也会得到皇上的欢心。”
    “话是如此说,只是殿下就没有……”刘福紧锁眉头,话说到这里,戛然而止。
    赵煦闻言望向刘福,刘福的脑袋立刻低了下来,像是做了亏心事。
    他懂的刘福的意思,无非是让自己也加入到储君之位的争夺中。
    他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本王现在已经站在风口浪尖,如果再不知韬光养晦,迎来的怕会是灭顶之灾。”
    负手来到书房门前,他又道:“再者,你且记住,帝王不是仅仅穿上龙袍就能被称之位帝王的,只要拥有绝对的实力,自能不王而王,你与本王只需经营好燕州即可。”
    “不王而王?”刘福思索着,接着突然醒悟,“下官懂了。”
    抛去这件事。
    赵煦和刘福又回到了政务问题上。
    冬季就要过去,积雪就要融合。
    马上焕发生机的春天就要到来。
    在这个季节,万物复苏,燕州自然要复苏,进入全面的发展状态。
    此次刘福上报的建设规划问题就是两人在商量的人。
    当然,建设规划这个词是他教的。
    刘福有空可就来政务学堂。
    甚至有时候晚上也会来请教他不懂的问题。
    “殿下废了徭役,可是燕州的土地需要开垦,河道需要清淤,即便战事运输粮食也得要民夫,下官觉得这样委实不妥,当将徭役重新拾起来。”刘福道。
    “朝令夕改,岂可取信于民?民不信,则官言废。”赵煦当即否定刘福的谏言。
    徭役是一种让百姓怨声载道的东西。
    征调徭役就是让百姓没有工钱,白白给官府干活。
    而且有时为了赶进度,官员甚至会惩治百姓,逼迫他们没日没夜的干。
    每场徭役,都会有百姓死亡。
    更甚的是,徭役还会催生腐败。
    负责徭役的官员收银子免去一些人的徭役,将徭役摊牌给不需要服徭役的人。
    虽然燕州的官场在他的整顿下比大颂的氛围要清廉公正许多。
    但这难保一些地方官吏不会这么干。
    毕竟这些官吏的手段很厉害,有的是办法隐瞒自己做的龌龊事。
    所以,徭役这个东西绝对是不能再进行下去了。
    但兴建水力这类东西又需要民力,这又的确矛盾。
    想了想,于是他道:“官府可将需要营建的事项承包给商贾,派出官员监督,比如营建一座桥梁,这个桥梁需要多少银子,让商贾过来竟价,物美价廉者得,如此,不需征发徭役,亦能促进燕州发展。”
    “不过,如此府衙又要多一笔支出了。”刘福叹了口气。
    赵煦闻言笑起来,“你呀,还得继续在政务学堂深造,目光实在短浅。”
    回到书案前坐下,他道:“但这些银子流向了民间,百姓就会富裕起来,富裕起来的百姓就能让家中的孩子读书,就能吃得起肉,买得起商货,这岂不是促进了燕州的商贸发展?”
    “只是这样富庶岂不是商贾?百姓获利甚薄。”刘福的点出的问题一针见血。
    “所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