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天开始做藩王-第1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次考试要持续一整天,士子们被要求自带干粮,中午饿了自己填饱肚子。
不过还没到中午,就有士子交卷离去了。
“这什么卷子?经史子集里的东西什么都不考,这不是乱来吗?”几个士子出了考场,抱怨起来。
“就是,诗词歌赋也不考,竟是一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题目。”
“罢了,罢了,看来燕王不是有心选拔官员,这是在耍我们。”
“……”
抱怨着,三个士子摇头叹气而去。
过了中午,离去的士子更多了,大多数的士子紧皱眉头,似乎对这场考试不是很满意。
傍晚降临,随着三声钟响,官考正式结束。
考官纷纷将试卷送到了赵煦呆着的屋子。
这时候,赵煦从怀中拿出了考卷的答案,对官员道:“这几日都呆在这个屋子里,不要出去了,吃喝有人伺候,把这些卷子都批改出来。”
北狄比以前更加强大,对燕州虎视眈眈。
当下只有政务体系建立起来,才便于对封土的下一步建设。
三日后……
贡院紧闭的院门被守卫的士兵打开。
监考的官员一身疲惫走了出来。
这几天,他们没日没夜地批改卷子。
现在这浩繁的事务终于完成了。
不过对他们而言,这次参与官考也不是没有益处的。
至少通过批改卷子,他们无数次核对了燕王给他的答案。
从而对燕王的治理理念有了深厚的了解。
今后对他们的仕途将大有裨益。
刘福早就在门前等候了。
燕王只给了他们三日批改的时间。
带着士兵进入贡院,他将一千余份合格的卷子直接送到了王府。
“殿下,这卷子都是从高往低排的。”刘福搓着手说道。
接下来只需放榜,这一千余人便可进入燕州官场,为燕王效力了。
赵煦点点头,拿起第一份卷子。
上面的人名让他一怔,这个名字他倒是有点熟悉。
似乎是糜庄带来的士子,上次酒宴上还给他谏言过。
叫朱沱。
他的卷子上行政能力的测题他得分很高,不愧是做过县令的人,对当官面临的各种问题很有经验,答的大差不差。
数术上他的得分同样很高。
一百分的卷子得了八十分左右。
最后一张卷子考的则是官员的大局观。
在如何让燕州变得富庶这个问题上,朱沱的回答让他眼前一亮。
考卷上,他提出重商主义,将工商业作为燕州之本。
称中原王朝自古以来南方粮食富余,北方产量不足。
尤其在燕州这等大颂最北端,依靠农耕只可自足,无法富庶。
对朱沱这个回答,他十分满意,而且他的回答和卷子上的答案也很接近。
朱沱能有这等思想,在大颂这个封建社会的确很难得。
不过这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头脑清醒之人,他们能够看到当下家国面临的危机,试图变革。
但他们的声音根本无法撼动顽固的保守势力。
轻轻放下朱沱的卷子,赵煦对刘福说道:“这次官考办的太对了,如果还只是像以前那样推官,本王又如何能够通过卷子看到他们不同的想法?”
“殿下说的极是,三千余人就有三千个想法,也最能体现他们的才能,殿下当时一提出官考,下官就认定,这才是人才选拔之道,否则只是推官,难免多沽名钓誉之辈。”
赵煦微微颔首,又看向下一份卷子。
这个人名字叫杜皖,他没有听说过。
不过正因没有听说过,说明这寒门士子中也是卧虎藏龙的。
三份卷子中,杜皖的数术几乎是满分。
但行政能力的测题虽然不错,但流于书生意气,大体对,但不像朱沱回答的严谨,似乎是个没有为官经验的书生。
而在第三卷子上,他同样提出了商贸为重,农耕次之的说法。
不过他同样提出商贸要在不影响农耕的情况下发展,保证燕州粮草的充裕。
“不错。”赵煦又翻了下去。
接下来的五个人分别是张琅,苏亥,房元浩,司马栋,李泰安。
这七个人的分数有差距,但基本都不大。
“这个司马栋也是糜国仗带来的士子中的,其余三个都是燕州的寒门士子,可见燕州还是有人才的。”刘福暗中捏了把汗。
在他的内心里,他很渴望燕州的寒门士子中能出几个佼佼者。
如此一来,这就证明了官考的必要性。
否则中榜的大部分是来自糜国仗的人,官考的必要性就缺乏了,反而推举有了道理。
“嗯,的确如此,不过也不能只看中卷子,这样,排名靠前的,像朱沱这类的有做过县令经验的可给其郡守之职,没有为官经验的则先做两年县令,至于其他的,府衙自己安排,这几天把榜贴出去,标明其职位,”赵煦沉吟着说道。
“是,殿下。”刘福应了声。
官考结束,他一直头痛的官员缺口终于能够补上了。
又过了几日。
燕城东市矗立的木牌上用红纸贴上了官考高中的名单。
得到消息的士子蜂拥而至。
“这个朱沱是谁?居然是榜首第一,直接胜任燕郡郡守。”
告示前,一帮士子嫉妒的眼睛都红了。
此时,朱沱也在人群中,他身边是此番同来燕郡的士子。
立刻几个士子向他拱手,“恭喜朱兄高中,今后该叫一声朱郡守了。”
朱沱眼眶微红,一种贤臣遇明主的激动情绪在他心里蔓延。
但更让他感到高兴地想流泪的是,这次的官考不是一场闹剧。
燕王真的是在以才能取仕。
“杜兄,你是榜二,上谷郡凤岭县县令。”
朱沱正心潮澎湃,他身边一个士子忽然高叫。
这是两个衣着简朴的书生,衣服上打满补丁。
被称作杜兄的书生此时早已泪流满面。
耗尽家财,寒窗苦读十余年,他落魄的只能依靠抄书为生。
亲邻无不嘲讽他百无一用是书生。
而现在他竟然一夕之间从穷苦书生变成了一县之县令。
紧紧握住同伴的手,杜皖狠狠点了点头,仰头望天说道:“谢燕王殿下大恩,此生我唯有以自己的性命相报。”
“我也中了,排在第七十八名,滦县通判。”这时,杜皖的同伴一声欢呼,“杜兄,我们真的能同在燕王麾下为官了。”
杜皖望去,果然找到了雷航的名字。
两人相视一眼,哈哈大笑。
随着越来越多的书生找到自己的名字。
告示前开始笑声中带着哭声,哭声中带着笑声。
高中者欢呼雀跃,落榜者唉声叹气。
不过对他们来说,有一件事是确定的。
在燕王的封土上,他们真的能通过官考成为王府官员。
这给了他们一个希望。
官考每年都有,这次不中,下次他们一定努力考中。
更有一些消息灵通的士子得知了燕王建立了科技学堂,政务学堂,军事学堂三大学堂。
这三大学堂都将招收学员,在里面,燕王会亲自教授他们一些东西。
不过他们同样听说进入学堂的条件是苛刻的。
第二百五十三章 新官上任
“参见殿下。”
王府议事堂。
朱沱,屈庐,庄建德,田文浩,四人向赵煦行礼。
这四人他和刘福选拔出来的燕州四个郡守。
其中除了朱沱不是燕州人,其他三人都是从燕郡,上谷郡十四个县令中选拔出来的。
官考的举办自然是照顾到寒门士子。
但是他同样不能寒了旧部下的心。
总不能让四郡郡守全部从上榜的士子中选拔。
否则他的老部下肯定会不满。
再者,中榜的士子中许多都没有从官经验。
必须让他们在基层历练,毕竟理论和实践同样重要。
如果他们真有本事,他们自然会得到燕州官员的认同。
到时候再将他们提拔到郡守这些高的位置,官员们才不会嚼舌头。
“免礼。”赵煦的目光在四人身上一一扫过。
在最开始,他只掌握燕郡,这郡守刘福兼着就是了。
又加一个上谷郡,府衙还勉强能运转的过来。
但现在突然多了两个郡,刘福手下就不能没有郡守们帮他打理燕州的事务了。
“当下燕州四郡百废待兴,你们到各自任上要勤于政务,同时一定要积极推行王府下达的政令,不可推诿拖沓,记住,你们头上的官帽是本王给的,本王同样可以摘下来。”赵煦缓缓说道。
“是,殿下。”朱沱等人应了声,个个面容严肃。
赵煦点点头,他这是把丑话说在前头了。
不过下面也要给他们一些甜头了。
于是他给了刘福一个眼神。
刘福会意,立刻捧来郡守的官服官印。
“朱沱,燕郡郡守。”赵煦来到朱沱面前。
郡守的职位仅仅在王傅之下。
身为燕王,他觉得自己有必要亲自给他们颁发官府官袍。
一来表示对他们的重视,二来也是让他与郡守之间的关系更融洽,这样燕州整个官场也能更加的和谐。
“谢殿下。”朱沱的声音有些发颤。
他从未想过自己有一日能当上郡守。
在他的意识里,在大颂他这样寒门出身的士子能做到县令的位置就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郡守只是给豪族子弟准备的。
“好好做。”赵煦拍了拍朱沱的肩膀。
朱沱一时间说不出话来,只是重重点了点头。
“屈庐,上谷郡郡守。”赵煦来到一个高瘦官员面前。
他以前是武安县的县令,在抵御北狄的战事中表现积极勇敢。
赵煦把东西交给他,同样拍了拍他的肩膀。
不过屈庐比朱沱淡定的多,虽然兴奋,但他毕竟府衙里的老人了。
“庄建德,平郡郡守。”
“田文浩,辽郡郡守。”
接下来,他又依次给其他两人颁发了官服官印。
刘福站在一侧,满脸微笑望着他们。
四郡郡守定下来了,燕州的政务体系基本上也就完善了。
又吩咐了几句,赵煦让七个郡守回去。
“各郡府衙的官员也都选好了吧。”赵煦问刘福。
这郡守自然不能是光杆司令。
他们赴任的时候要带上自己的府衙的一套官员。
“都妥当了。”刘福说道。
这几天他和府衙官员是夜以继日给各郡配置官员。
可以说,只要这四个郡守到任。
他们随行的官员下到各郡的县里,燕州上下的政务体系便畅通了。
下面燕王要做什么,只需要一个政令就可以了。
赵煦闻言,轻轻松了口气。
政务体系这件事总算是告一段落了。
接下来,他就能大刀阔斧地对北四郡进行改造了。
“你回去告诉他们,到任后,首先就是将燕郡的模式复制过去,一个是赋税,一个田亩的分配,还有的就是乡间的里正保长以及乡兵制。”赵煦在执掌燕州后,下达了第一个大政令。
“是,殿下。”刘福躬身道。
燕郡是燕王一手打造出来的。
正是这些基本的政策让燕郡百姓十分拥护燕王。
在上谷郡实施后,同样深的百姓之心。
这证明这套政策是成功的,复制到其他两个郡完全是可以的。
赵煦点点头,挥手令刘福回去忙。
刘福转身要走,忽然想起一事说道:“对了殿下,这几日有许多落榜的士子想要进入三大学堂,此事……”
赵煦笑了笑,这就是官考的魅力。
他等于是给这些士子打开了一扇改变命运的窗户。
三大学堂出来的人将来必定会在王府麾下做事。
他们自然是抢着想要进入。
对赵煦来说,这也是个不错的开头。
这些士子多少会识字,教起来简单许多,省去了教他们认字的时间。
“科技学堂只招收一百人,政务学堂招收五百人,军事学堂也招收五百人。”赵煦说道。
顿了下,他道:“不过你要把进入学堂的条件和他们讲清楚,尤其是科技学堂,一旦入了科技学堂,今后他们可不能想去哪儿就去哪儿了。”
赵煦很清楚自己最大的优势就是脑中的知识。
他若教出一个得意的学员,这个学员一旦投入敌人麾下,那简直是核弹级的威胁。
所以,他们会对这些学员实施十分严密的监控。
若是他们有背叛的意图,他定然会让他们在人间消失。
至于军事学堂,他招收这些学员不是用来行军打仗的,而是专门负责士兵的教育的。
他不是一个唯武器论者。
在他看来,一个军队最重要的还是纪律,训练和思想。
毕竟这个时代,各种武器的威力没有绝对的代差。
至于政务学堂,当然又次之了。
因为能在燕州实施的政策在燕州之外的地方根本实施不起来。
毕竟在大颂,没有豪族的地方,燕州是独一份。
所以,他倒是不怕政务学堂的学员离开燕州。
当然,即便如此,他还是希望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能留在燕州效力。
将三大学堂的要求郑重对刘福说了一遍,刘福应声离去。
待刘福的身影消失,赵煦伸了伸懒腰站了起来。
来到燕州地图前,他望着自己的封土,面露微笑。
虽然他的封土还很残破,一切百废待兴。
但用不了多久,它一定会是大颂最富庶的地方。
第二百五十四章 西北
凉州,武威城。
铁木塔望着面前低头弯腰,但眼中还有丝丝桀骜的西凉单于慕容昊,眼神闪烁。
从金陵返回草原之后,他便回禀了赵恒拒绝交出燕王之事。
同时,也把窦家给他的纸条交给自己的父汗。
这次窦家与他谋划的事正合他父汗的下一步棋。
毕竟大颂拒绝交出燕王,他们不可能善罢甘休。
于是他奉命来到西凉,将父汗的命令亲手交给慕容昊。
当下西凉占据半个晋州,西凉又臣服了北狄。
原本他们无法插手晋州,但现在可以。
“大颂形同散沙,势族只在乎自己的利益,为此,甚至愿意卖国求荣,当下能阻碍我北狄南下的人只有燕王。”
“大颂皇帝拒绝交出燕王,所以可汗决定在晋州对大颂还以颜色,要你西凉出兵拿下晋城,横扫晋州。”铁木塔一边说,一边将羊皮卷交给慕容昊。
“攻打晋城?”慕容昊皱了皱眉头,“只是晋城城高墙厚,岂那么容易拿下。”
“以前不能,现在能,一切都写在羊皮卷上了,如果我没记错,你们西凉一向视晋城为圣城,拿下晋城是你们历代单于的使命。”
顿了下,铁木塔继续道:“我们北狄给你实现使命的机会,作为回报,你们要为我们北狄打这场仗。”
慕容昊闻言,展开眼皮卷扫了眼,浑身一震。
收起羊皮卷,他点点头,“谨遵可汗号令。”
铁木塔露出满意地笑容,眼中却还带着一丝狡黠。
他和父汗都清楚西凉臣服北狄,只是慑于北狄的兵锋。
单于慕容昊内心还是有些不服气的。
这次他见到慕容昊,更直接感受到了慕容昊表面臣服下的桀骜之心。
所以,这次晋州的事,他和父汗商议之后,决定行两个计策。
一是驱狼吞虎,二是黄雀在后。
驱狼吞虎自然是令西凉横扫晋州,给大颂制造麻烦。
大颂皇帝若交出燕王则罢了,如果不交,定是要兵发燕州,收回晋州的。
到时候,西凉与大颂之间便会有一场大战,窦家会撺掇大颂皇帝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