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北宋之无双国士 >

第206章

北宋之无双国士-第206章

小说: 北宋之无双国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沽糇诺模且彩撬烙杏喙剂耍肆吮闶橇恕!
  吕惠卿还是皱着眉头:“有些匪患势大,怕是不好处理,而且他们的战力着实很不错,密州知州带着地方厢军去剿匪,匪没剿成,反而厢军被打散,知州连同通判都被活捉了,好在人家盗匪也不敢当真杀官,俘虏后把人给放了,若不是巡查组刚好在当地有眼线,否则还不会知道这事呢。”
  欧阳辩不由得哑然失笑。
  这倒霉蛋是谁啊。
  当然不是苏轼,苏轼在御史台呢。
  可惜了,苏轼没去密州,那么《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以及《水调歌头》都不会有了,嗯……不对,水调歌头是自己的,密州出猎既然苏轼没有这个机会写了,自己找时间还是写出来好了,不然就太浪费了。
  至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的十年生死两茫茫这个,苏轼应该还是可以写的,毕竟情感不会因为没有到那个地方而消散。
  欧阳辩胡思乱想了一下,还是摇摇头道:“不会的,小问题,赈灾工作已经开展,夏耕需要大量的人手,还有接下来兴修水利,农民吃得饱就不会想做盗贼,这些团伙已经没有了新生力量加入了的可能了。
  至于强不强的,那不过是相对而已,和厢军对比,他们或许像是那么一回事,但……”
  说到这里,欧阳辩笑道:“……银监卫又有练兵的对象了,嗯……种谊来了吗?”
  吕惠卿笑道:“来了,在外面等着呢。”
  欧阳辩点点头:“请他进来吧。”
  吕惠卿虽然和欧阳辩同级,但对欧阳辩的使唤却没有半点的不适,转身就往外去了。
  一会种谊脚步匆忙进来,还没有和欧阳辩眼神交流,就推金山倒玉柱的跪伏在地:“末将参见参政!”
  欧阳辩不由得哑然失笑,赶紧过去将种谊从地上拉上来。
  种谊还有些扭捏,却感觉一阵大力传来,不由自主的站了起来。
  种谊惊诧不已,抬头看着昂藏的欧阳辩,不由得感觉更有压迫感了。
  欧阳辩真的比武将还有有压迫力呢!
  也难怪,欧阳辩估计都有185cm的身高了,而且虽然线条流畅,但并不瘦削,近距离地站着相当有压迫力,而且欧阳辩这两年把胡须也给蓄了起来,看起来更有威严了。
  欧阳辩拍拍种谊的肩膀,大笑道:“好你个种老虎,竟然也学会这些虚伪勾当了,和我都这么客气,这是寒碜我呢!”
  种谊不由得苦笑,自从欧阳辩从央行离开后,虽然欧阳辩还是对他们颇为关注,但终究是隔了一层,谁知道现在身居高位的欧阳辩会怎么想,若是还想以前那般相处,欧阳辩若是认为自己有了骄矜之心,那岂不是身家性命都有危险?
  不过欧阳辩这么一说,种谊心下倒是松了一口气。
  “季……参政说笑了……”
  种谊脱口就想叫欧阳辩的字,但顿了一下该唤参政,欧阳辩不由得一皱眉头:“寿翁,怎么这么生分了,咱们可是一起同过生共过死的好兄弟,怎么就这么生分了呢?”
  看着欧阳辩诚恳的眼神,种谊的眼里渐渐湿润。
  欧阳辩还是那个欧阳辩,即便是成了宰执,他还是当年的那个欧阳辩!
  欧阳辩理解种谊的心思,颇有感慨道:“寿翁,你我知心,又一起摸爬滚打过来,大可不必如此。”
  种谊抹了抹眼角,强笑点头道:“季默叫我来,可是又有活干了?”
  欧阳辩点点头,这次他的脸上没有了笑意,因为若非不是真的活不下去,那些人又何必真的上山落草为寇。
  他点点头道:“嗯,大灾之年,盗匪也必然横行,是得继续清一清了。”
  种谊点点头:“嗯,没问题,都是土鸡瓦狗罢了,我带着人扫一遍就好了,无非都是地老鼠一般的狗东西。”
  欧阳辩被种谊给逗笑了,锤了种谊一个拳头:“都是苦命人,能劝降就劝降,让他们回去修河渠水库去,穷凶极恶的,杀了就是了,你看着办就是,当然,能够少损害人命自然还是好事的。”
  种谊点点头:“我明白你的意思了,厢军那边的纪律太差,若是剿匪过程中,遇到厢军作乱……”
  欧阳辩脸色顿时变得冷峻起来:“身为军队却扰乱百姓,是为乱军,杀了便是,记得保存好人证物证,方便打官司!”
  欧阳辩给种谊提了一些注意事项,种谊都一一点头。
  之后种谊离去,吕惠卿进来。
  吕惠卿笑道:“如何?”
  欧阳辩笑道:“寿翁还是个纯粹的军人,颇为难得。”
  吕惠卿点头笑道:“的确是难得。”
  大宋军队腐化太严重了,虽然说银监卫是另立炉灶,但又怎么真的能一点也不受影响,银监卫的监督机制虽然极为高效,但又怎能真的滴水不漏。
  但种谊把控银监卫这么多年,虽然有一些小的问题,却没有大的纰漏,已经是颇为了不起了。
  在欧阳辩指挥下,制置三司条例司爆发出强大的协调能力,将原本三司体系、央行、银监卫、农行、大宋商会等等官方和民间的力量团结起来,一起应对这一次全国性的危机,到了九月的时候,一开始的危机差不多已经稳定下来了。
  因为甘薯、玉米这些农作物已经生根发芽,这让农民看到了希望,只要下一季有收成,就能够活下去。
  有希望,人心就会安定下来。


第470章 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果然如同欧阳辩所料,失去了来源的盗匪,根本没有太多的能量,在种谊带领的大军之下,所到之处,盗匪望风溃散,也有顽抗的,但根本抵挡不住银监卫的冲击,几乎都是一个冲锋就散了。
  到了熙宁七年的九月底,北方的匪患已经风消云散,长江以北地区已经彻底成为一个大工地了,到处都是人山人海,刚好是干旱的时候,可以随意的挖掘河渠,水库的修建也相当的方便,堤坝的修筑也全然没有太大的难度。
  畅通的水泥路运送各类物资的便捷性,加上四轮马车的普及,运力不是前些年可以比拟的,各类物资在路上的运送,损耗也大大减少了。
  西宁七年九月底,当银监卫将北方匪患彻底扑灭的时候,汴京城熙宁七年的第一场雨来了!
  九月底就是秋天了,这个时候的雨就是秋雨了。
  雨量不大,但飘飘洒洒的,汴京城内欢呼雀跃。
  皇城内的小黄门连滚带爬冲进朝会,差点被侍卫当场格杀,幸好有人相熟喝止:“别慌,发生了什么事?”
  “下雨了!”
  这一声如同石破天惊一般。
  百官纷纷转头看向外面,赵顼从龙椅上霍然站起,跨越台阶往下飞奔,把黄怀义吓得够呛:“陛下,担心脚下啊!”
  赵顼冲到殿外,飘飘洒洒的雨滴洒落,赵顼伸手接住,黄泥点点,把他的龙袍以及脸面都染成了黄泥汤一般。
  百官也都纷纷冲了出来,伸手接住黄泥雨水。
  赵顼脸上黄泥点被眼泪冲出了沟壑,差点泣不成声。
  从熙宁七年开头到现在,九个月的时间,他心急如焚,又被群臣逼着写了那么多的罪己诏,他心中的憋屈可想而知。
  韩琦和吕公著看着激动得泪流满面的赵顼,两人脸色晦涩,不知道在想什么。
  欧阳辩没有冲进雨中,就背着手站在屋檐下,脸上微微带笑,平静得就像是看一场寻常的秋雨一般。
  虽说雨量并不大,但似乎成了一个信号——这场大旱终于过去了!
  实际上这场雨面积并不大,雨量也并不多,赵顼马上令人挖掘开地皮,渗透也不过一尺多厚罢了,象征意义多于实际意义。
  欧阳辩从熙宁七月复出,到现在九月底,整整三个月的时间,危如累卵的局面终于过去了!
  欧阳辩在群臣束手无措的时候,如同赴死一般接过这一口大黑锅,三个月之后,不仅化险为夷,而且可以预料到的是,等旱灾彻底过去,长江以北地区会焕发出蓬勃的生机,活力无限!
  欧阳辩的个人威望到达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峰。
  和以前所做的事情不同,和扁鹊三兄弟医术谁高谁低的说法类似。
  以前筹办央行、办农行、兴经济等事情那叫【於病视神,未有形而除之,故名不出於家。】
  而变法等等事宜是国家之病已经【其在毫毛,故名不出於闾】。
  然而这一次旱灾却是危如累卵,稍一不慎连整个国家都要倾颓,这番赈灾就像是【鑱血脉,投毒药,副肌肤】,故而【闲而名出闻於诸侯】就很理所当然了。
  换句话来说,以前所做的事情是从根本上着手,防范于未然,但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即便是做了天大的好事,但人们并不能理解欧阳辩究竟有多么的厉害,只有一些高层的精英才明白欧阳辩所作之事究竟有多么的了不起,但在中低层,欧阳辩之名仅仅是因为他是欧阳修的儿子,他是嘉佑二年的状元,还有他很帅这等肤浅的认知。
  到了变法之时,冗兵、冗官、冗费等等国家之弊病,大家自然都是看在眼里的,欧阳辩从土地开始、到后面的免役法、均输法等等措施,在官场上引起了很大的关注,但因为得罪的人也多,所以褒贬不一。
  但此次抗旱救灾,虽然是韩琦这一方单方面想要把锅甩过来,但是正是因为到了这种地步,整个大宋的人,上到皇帝士大夫,下到贩夫走卒农夫,全部都在为这一场波及半个国家的大灾难而忧心的时候,欧阳辩站了出来,以女娲补天的勇气和精神,扛起了这一切。
  不说别的,就单说这么一种勇气,就足以让人钦佩。
  这个时候还没有鲁迅,还没有他那一句著名的【我们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的话,但是,这种精神是被所有人所理解的。
  关键是,他还真的干成了!
  一场波及整个北方的天灾,涉及十几个路、涉及人口多达几千万,饿殍遍野,整个大地上弥漫的都是绝望的情绪,人人奢求活命,有的人不得不带着全家人出外谋食,而老人小孩倒毙在路旁,有些人只能卖儿鬻女,出卖田地,整个北方已经沦为人间地狱!
  按照以往的经验判断,到得最后以人相食之人间地狱的局面是肯定会发生的,到时候能够活下来的人有之前的一半就算是了不起了。
  这时候欧阳辩站了出来,力挽狂澜,生生扭转局面,将莫大的危机化解,这等丰功伟绩连最底层的农户都该知道朝中有一位【青天大老爷欧阳青天】活人无数,会有不少百姓家中都设了长生牌位,晨昏三叩首,早晚一炷香的。
  韩琦微微侧头看向欧阳辩。
  这位只有二十七岁的年轻人,就站在屋檐下,衣衫飘扬摆动,脸上带着微笑,遗世而独立一般。
  似乎这一场贵如油的秋雨在这个年轻人眼里看来,似乎无足轻重一般。
  韩琦不知道的是,事实的确如此。
  这一场秋雨只是锦上添花罢了,有了这场雨,收成的确会好上几成,但绝非雪中送炭,因为在他的筹划之下,这个冬天已经不会难过了。
  韩琦低低叹息一声。
  他压了这个年轻人十几年,但到了今日,终于是压无可压了。
  欧阳辩已经彻底崛起了!


第471章 礼部侍郎!
  这一场秋雨,浇灭了干旱带来的焦虑,也浇灭了一场巨大的政治危机。
  如果一直没有下雨,即便民间已经度过了危机,但一定会有人借机达成自己的政治目的,掀起战争,这场雨一下,诸多图谋便在无声无息之间消弭,似乎不曾存在过一般。
  欧阳辩复出三个月,就消弭了熙宁七年的旱灾,这等大功劳,自然是需要论功行赏的。
  吕惠卿、曾布等人各有封赏,还有诸多实际事务中出力甚大的人,也会有所进步,作为带头人,欧阳辩自然是要接受更大的封赏。
  其余乱七八糟的荣誉加了一堆,不过那些没有什么用,关键还是寄禄官阶以及差遣。
  欧阳辩付出时候被提为给事中,差遣是翰林学士、制置三司条例司公事官兼参知政事,十月份,赵顼下旨,将欧阳辩提为礼部侍郎。
  对于状元出身的欧阳辩来说,虽然他是最年轻的参知政事,但以他的资历,升官不仅不能算快,而且还算是慢了的。
  这里面自然有韩琦的功劳存在了。
  韩琦多次对欧阳辩的升迁作梗,以至于仁宗、英宗以及当朝,欧阳辩的升迁速度都被刻意的放缓了。
  以至于欧阳辩在做出诸多丰功伟绩之后,竟然还比吕惠卿慢了一步入阁。
  不过这一次韩琦是如何都反对不了的。
  欧阳辩携着救国大功,韩琦若是还敢反对,那么之前韩琦作为首相却将黑锅扔到欧阳辩头上的事情,就该被翻出来了。
  不过欧阳辩这番出来升迁速度的确是足够吓人了,给事中才做了三四个月,就跨入真正的高官行列。
  六部侍郎在宋朝官制里面,算是真正高官显宦的守门员了。
  跨入这个行列,就算是朝廷执政官了。
  而且他这个礼部侍郎也有说法。
  在北宋前期文官京朝官的迁转规则中,有进士出身的是一种规则,没有出身的是一种规则,而带待制身份的迁转又是一种规则,而处于食物链顶端的状元出身迁转又是一种规则。
  即便是进入执政官行列,也是有所区别的。
  前期的迁转,状元郎就占尽了优势,而进入执政官行列的时候,也是优势明显。
  带待制一下的,无论是有出身还是没有出身,都得从下三部的工部侍郎做起,然后做刑部侍郎和兵部侍郎,还得在尚书右丞这个职位上过渡,才能够做六部尚书。
  带待制的要好一些,虽然也要做三个侍郎,但是做的是吏户礼上三部的侍郎,天然要好不少。
  而状元出身的如果能够做到这个地位,基本就是工作能力足够,而且受皇帝看重,所以起步就是礼部侍郎,之后再做一个侍郎,就能够直接上尚书了,基本是比别的出身少两个官阶!
  所以有状元十年时间就做到了宰相的也有。
  但欧阳辩三个月就从给事中跨越进入到执政官的行列,依然让许多人震惊。
  因为欧阳辩靠的是功劳,而不是靠幸进,这就有点吓人了。
  不过回过头来看欧阳辩的迁转,虽说有几次的迁转是得益于仁宗和英宗的驾崩得到了升官,但论功劳,他早该进入这个行列了,无奈有人作梗罢了。
  有人暗暗幸灾乐祸。
  以前欧阳辩是实力不足,没有办法和韩琦掰手腕,但现在欧阳辩也进入了这个行列了,接下来估计两人的斗争会非常惨烈。
  有人讲自己设身处地,放在欧阳辩的角度想了想,若是他们自己处于欧阳辩的境地,非得气炸了不可,早就与韩琦不共戴天了!
  明明早好几年就能够拜相,却被拖了好些年才进入,这等深仇大恨,非得不死不休不可。
  ……
  “……韩相,欧阳辩此子心胸狭窄,有仇必报,韩相与之仇不可谓不大。
  以往是他不得不委曲求全,但时至今日,他已经无需再忍了。
  他必然会借变法之便利,大肆遍植党羽,韩相与之是为仇寇,他又岂能容许韩相居于之上。
  他必然会行驱逐韩相之举,不仅如此,韩相之门生故旧,也将被视为韩相之党羽被斩草除根……”
  韩琦满脸阴沉,曹佾的话就像是铁锤一般,每字每句都像是铁锤狠狠敲击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