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无双国士-第204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杨清看着账本不说话,杨河好奇道:“哥,你说当时还有那什么于老总、姜老总等人都去了,您负责去海外采购粮食,他们负责什么啊?”
杨清瞟了堂弟一眼:“该你干得活你别偷懒,不该你问的事情就别多问,这样活得久一些。”
杨河赶紧闭嘴。
杨清已经站了起来,因为远处有不少的人疾步而来。
杨清不由得深吸一口气,带着些笑容迎了上去。
第464章 欧阳辩新政!(一)
“登州港、密州港、海州港、楚州港、苏州港等港口的赈灾物资,首批已经交给各路的转运使,通过州县水泥道或者运河,就近派送县乡中。
河北东路、京东东路、淮南东路、环南西路、江南东路、两浙路、河北西路这些靠近海岸线的路因为赈灾物资从海上进入,及时得到了缓解,河东路、永兴军路。秦凤路,臣让人在夏国、辽国采购了一些粮食赈济,也暂时缓解了一下。
不过这不过是缓解之策,现在已经是七月了,必须立即创造条件耕种,否则夏种种不下去,今年就全废了,要撑道明年,那根本不可能。”
欧阳辩和赵顼汇报工作。
赵顼脸上满是欣慰。
“季默,还好有你啊, 奇 书 网 w w w 。 qi s u w a n g 。 c o m 你在冬天的时候就想到了要采购粮食,你是怎么做到的?”
欧阳辩露出微笑。
怎么做到的,大预言术啊。
熙宁七年的大旱,关注宋史的人都会知道的啊。
因为历史上王安石的下台,郑侠的《流民图》,说的就是这熙宁七年的大旱啊。
早知道要发生的事情,欧阳辩怎么能够不提前准备呢。
不过这海量的粮食筹措是需要时间的,从海上运回来也需要时间,所以到他复出的这段时间,刚刚好应付上。
赵顼深深吸了口气,颤抖着声音问道:“季默,此次购买粮食花费如何?”
欧阳辩笑道:“花费甚巨,不过,只要经济好起来,一两年就能够缓过劲来,关键是,咱们得利用这个时间做点事情。”
赵顼痛苦地闭上眼睛,这一次对大宋的打击太大了。
保甲法折腾农户,让农户没有了承受风险的能力,市易法让商户元气损伤,这一次大旱,不仅让农户流离失所,对商户的打击也非常大,想要恢复到之前的繁荣,十年的时间都未必能够做到。
欧阳辩安慰道:“陛下不用担心,大灾天定,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不过只要我们能够积极应对,必然能够安然度过危机,甚至抓住机会,打好一些基础。”
赵顼闻言强自振奋精神:“季默快说。”
欧阳辩道:“救命口粮在快速地输送到各个地方,但不能免费无偿给灾民,大灾之时,人心浮动,光吃饭不干活容易出乱子,所以要实行以工代赈。”
赵顼点点头,这倒不是什么创新之举,以前也有这样的做法。
“救命口粮有了,这只是缓解之策,关键还是得尽快的夏耕,虽然过了夏耕的最佳时间,但种下去就有收成,即便能够收到以往一半的收成,也能够安稳度过这个灾年了。”
赵顼迟疑道:“可是现在不下雨,根本种不下去啊。”
欧阳辩点点头:“臣已经组织了打井工程队,分散到各路去打井了,工程队是西工建的,工人,他们都知道怎么打井,分派到乡下去,他们会和里正组织人手打井的,地下不是没水,不过得往下面打十几米,有些地方甚至得打二三十米才能够出水,以民间的技术做不到而已。”
赵顼奇道:“那西工建的人去了就能够做到?”
欧阳辩笑道:“人工打井没法打深,原因有技术的原因,也有花费过大的原因,花费主要以人力为主,这个时候,人力自然不是什么问题,至于技术,主要就是防坍塌、氧气不足等因素,这些都是可以解决的。
防坍塌可以用预制水泥圈一层一层的往下套,自然可以避免了,至于氧气不足,则是用人力打气,用中通的竹子将氧气往下送就好了,问题不大。
不过井水灌溉终究比不上河水,水量肯定是不足的,所以臣从海外引进了耐旱农作物,比如甘薯、玉米、豆杂等,尤其是甘薯,产量极大,是灾年最好的充饥食物!”
赵顼问道:“这些东西引进来能够种植么?”
欧阳辩笑道:“陛下放心,不是临时引进的,早在几年前,臣已经让人引进了,不过一直在各地做实验而已,已经达到能够全面推广的地步了,这么一来,有水井、有耐旱农作物,夏耕算是能够勉强推行起来,只要能够收到哪怕是往年的三四成,都能够度过荒年了。”
赵顼的脸上露出了笑容:“还有有季默你,要不然朕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欧阳辩笑道:“也只是权宜之计罢了,另外,臣还有一些计划,之前的农田水利法,虽然也有执行,但在臣眼里,还远远不够。”
赵顼惊道:“还不够?”
欧阳辩点头道:“依臣看来,这连最基本的要求都没有做到。
臣的终极设想是有一天能够做到南水北调,把南方充沛的水运送到水资源缺乏的北方,这样才足够的完美。”
赵顼不由得咋舌:“那是天神才能够做到的事情吧?”
欧阳辩笑了笑道:“以目前的技术的确不好做到,但是梳理河流,建造河堤,开凿河渠、建造水库调节旱涝、治理长江黄河,却是可以做到的……”
赵顼连连摆手:“季默,季默,莫要多说了,这根本没有办法做到。我知道你说以工代赈,虽然说现在让灾民干活,只需要让他们吃饱就行,但是仅仅让灾民活命的粮食,和干重劳力的消耗,那根本就是两回事,粮食的消耗是四五倍差距,以前不是没有人想要以工代赈,但根本养不起啊!”
欧阳辩点点头:“陛下,我明白你的意思,但这是最好的机会,您还记得郑国渠么,秦国因为郑国渠,最后才能够扫六合成就千古大业,大宋想要对抗西夏、收回燕云,就得靠雄厚无比的国力消磨他们,现如今的国力是不够的,别看我们看起来繁华,但根基的农业却是很薄弱,稍微一点风险,就扛不住了,现在就是摆在面前的困境。”
赵顼很是纠结。
他心里很清楚欧阳辩所说是对的,但一旦把精力放在这上面,其余方面就很难兼顾了。
他想做的还有很多。
第465章 欧阳辩新政!(二)
欧阳辩提出这个建议并不是贸然,因为他早在很久之前,也就是仁宗时期就有了类似的设想,不过那时候叫湖广大开发而已。
不过当时也把仁宗给吓坏了,直接就被否决掉了。
不过欧阳辩当时并没有死心,曲线救国利用央行进行荆湖北路大开发,利用央行雄厚的资金,进行州道水泥化,并且普及央行服务区,因此激发出荆湖的经济活力,让荆湖北路、荆湖南路都得到了全面的开发。
正是因为如此,在今年北方全面受灾的时候,荆湖南路和荆湖北路小部分的粮食产出,虽然只能够缓解部分的饥荒,但这已经是相当的了不起了。
现在欧阳辩的野心可不仅仅如此了,他的目光是投在全国范围上的。
“灾年是危机,但危机是危与机两字构成,危险之中也有机会,因为灾年失业的农民就是最好的劳动力,这种时候是最好的机会。
如今的大宋就是一个生病的人,臣给朝廷开出了三帖药,一帖名为救济,一帖名为复苏,一帖名为改革。
救济指的就是赈灾、以工代赈,这是暂时的措施,让百姓能够活下去;复苏则是指农业、商业的复苏,让其恢复正常;而改革现在先不说,因为还没有到那一步。
我们先说说复苏,农业的复苏,我说的不是恢复道灾前的水平,而是唐朝时候的水平,咱们大宋的农业比不上那时候,农田水利大多年久失修。
臣的一揽子计划,就是全面复兴农业,让农业重新变得强壮起来,不然稍微遇到这种灾年,就一片哀鸿遍野,经济再怎么发达都没用,无商不富,可是无农国家是稳不了的。”
欧阳辩的所谓三帖药,其实是取材于后世的罗斯福新政。
虽然说当时美国的困境是经济危机,现在大宋的危机是旱灾,但局面其实并没有什么不同。
都是经济濒临崩溃,人民衣食无依。
赈灾自然是第一要事,借此以工代赈,把农业好好振作一番,也算是化危为机的基本做法了,至于变革嘛,其实一直都在做,倒也不必特意提及,那是度过危机之后的事情了。
赵顼被欧阳辩的这番话给打动了。
是啊,没有稳定的农业,就没有稳定的国家,这话对于中华民族的皇帝来说,简直就是刻到基因里面的。
赵顼咬咬牙:“好,季默,朕历来是相信你的,我们现在怎么干!”
欧阳辩笑道:“陛下不必如此,赈济灾民、兴修水利,这都是全国百姓都支持的事情,朝中大臣没有一个人会反对的,所以我们的压力仅仅是如何筹措兴修水利的资金而已。”
赵顼苦笑道:“仅仅……季默你是不知道兴修水利,尤其是治理黄河长江到底有多费钱!”
欧阳辩点点头道:“咱们一步一步来嘛,第一步可以先修灌溉河渠和水库;第二步则是对一些容易发生水灾的河流修建水泥化河堤;第三步才是治理黄河长江。
有水泥这个利器,比起以前,不知道要省多少事和成本,而且坚持的时间更不是以前的材料能够比拟的。
至于资金的筹措,陛下你也不必担心,一年的时间,只要旱情结束,农业恢复,我们就缓过劲了,商业一旦繁荣起来,商税才是大头,只要两年的时间,国库就又会充盈起来,只要不要再去伤害……”
欧阳辩停了下来,赵顼却是脸上发烧。
虽说和欧阳辩打赌,但市易法的确是他同意推动的,他的确想在商业里分一杯羹,以至于让商业都伤到了元气了。
欧阳辩不想伤害赵顼的脸面,赶紧转移话题:“……而且,将重心转移到这上面的好处还有不少。
之前的变法稍微有些激进了,以至于让朝堂和善的风气荡然无存,现在已经形成了对抗的局面,正好趁这个机会好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发展农业、度过危机,这是大家的共同利益,不会有太大的异见,陛下也借机调和一下,毕竟内耗会伤害到朝廷。”
欧阳辩苦口婆心。
这是他最后的努力,也是他最大的善意。
此次韩琦用这种方式让他复出,分明就是甩锅给他,里面有甩锅的心思,但更多的恐怕是想要毁掉自己。
这意味着韩琦已经将变法派视为最大的威胁,而将他欧阳辩视为罪魁祸首,非得除之而后快。
这说明保守派与变法派的矛盾已经非常严重了。
这时候如果不调整,根据走向,终究会演变成历史上那般,两派不断地内耗,以至于将这个家国最后的一点元气给耗尽了。
那他欧阳辩无论将这个国家建设得多美好,最后都会毁于一旦。
这是他最大的善意和最后的努力,如果这一次都无法调和……那就只剩下真正的战争了!
希望不会走到那一步吧。
欧阳辩在心里说道。
赵顼点点头,不过却没有就这个话题继续下去,而是把话题放在如何筹措资金上面,欧阳辩不由得有些失望。
农业复兴自然是大事情,但人事问题恐怕是更加重要的事情,看起来赵顼并不重视。
或者说并非不重视,欧阳辩怀疑这是赵顼刻意制造对抗的结果。
大宋朝历来有所谓【异论相搅】的传统,用好听的话来说叫允许不同的意见存在,说不好听的就是君主的平衡帝王术。
这根子恐怕还是因为宋朝得国不正留下来的后遗症。
赵家人的自卑是刻在骨子里的,即便是赵顼也难以避免。
不过欧阳辩倒也没有因为失望就对农业振兴失望,他认真的和赵顼讲解资金该如何筹措的问题。
“……央行和农行是最好的资金池,国家可以和他们借贷,以国家信用为抵押,其实就是放出一批国债,让诸多金融机构来购买,也可以允许那些大企业来购买。
如今商业下挫,投资回报率稍低,购买国债也有利于他们度过危机,不过,他们很快就能够振兴起来了,大规模的基建项目的开工,对于经济的刺激是极大的……”
第466章 欧阳辩新政!(三)
“韩公万事皆宜:
上次收到韩公的信,恰好属下也在赶往密州的路上,信使赶上我的时候,我已经到了密州了。
韩公所关心之事,就在收到信之前得到了证实,接下来属下便描述一下所见所闻,希望能够给予韩公一些帮助。
嘉佑年间设置之密州板桥镇提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和征收商税。虽说设置时间不算长,但已经能够与广州、泉州、明州三港口并称为全国对外四大贸易港口。
既然密州港是为如此良港,货物吞吐量自然极大。臣抵达港口时候,正逢一批海船抵达,海船之大属下生平仅见。
据介绍说,那是八千料大船,是为泉州造船厂所出,据说早在多年前,泉州造船厂便能够造出五千料大船,当时大部分造船工坊,只能够造二千料大船,而现在大部分造船工坊,还是未能够造出五千料大船。
而远洋集团之海船,已经大部分更新为八千料大船了,据说已经有万料大船在建设之中,不知道万料大船是何等庞然大物,就臣站在八千料大船面前,便感觉渺小如蝼蚁一般……
此等感慨相公想必不想多听,还是说说所载货物吧。因为这番似乎是专门采购赈灾物料,所以大部分都是用以果腹之物,大米只是其中一项,还有诸如药材、番薯等等物资。
大米等物资塞满各个集装箱,关于集装箱,属下得和相公解释一番,所谓集装箱,是为提高效率,方便搬运而设计的箱子,集装箱大小为长两丈,宽高各一丈,材料为木制,选取南洋上号木材制作,坚固耐颠簸,上下船多用龙门吊吊运,少用人力,效率极高。
每一集装箱之大米番薯,便可供一村一庄之人数月之粮食,而每艘船可载近百集装箱,而密州港一批海船多达百艘,就这么一批粮食,便可解几路饥民燃眉之急!
属下所见仅仅密州港一地,想必其他诸如登州港、海州港、楚州港、苏州港等等,应该也是一样的情况,大宋江北之饥荒,似乎已经可解,剩下的就是各转运使将粮食运达各灾区,嗷嗷待哺、饿殍遍野之现状立时可解矣。
欧阳辩真乃解民倒悬之万家生佛!……”
韩琦将信看了几遍,然后才递给了焦急不已的吕公著。
吕公著睁大眼睛看了几遍,似乎很是不可置信:“这欧阳辩,去哪里买到这么多的粮食的?”
韩琦摇摇头道:“世界之大,岂是你我能够尽窥的,以前我也以为天下就辽夏宋吐蕃以及回鹘等等,可后来无意看到欧阳辩所写之《大洋列国志》,才知道海外还有星罗密布之国家,什么占城、爪哇、旧港、苏门答腊、阿鲁、真腊、暹罗、满刺加等等,再远的还有,就目前海船能够抵达之处,便有几十上百小国。
海外之地,据说天气湿润,极其肥沃,种子洒下无需看管便能够长出果实来,若真是如此,能够搜刮到如此数量的粮食倒也不出奇,毕竟大宋之商品,在海外最为畅销,以粮食换大宋之精美商品,想必他们会蜂拥而至。”
吕公著不由得咋舌:“这得花多少钱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