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北宋之无双国士 >

第146章

北宋之无双国士-第146章

小说: 北宋之无双国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就是银监卫里面呢,倒是和欧阳大人有过几面之缘。
  上次我去参加了欧阳大人的婚礼,恰好我家小子也去了。
  我家小子给我介绍了姜汝成姜总给我认识。
  姜总那人热情得不行,听说我自己开了个服装厂,非得把工装的订单给我,哎呀,厚爱,厚爱啊!”
  吴老和其他的地主顿时肃然起敬。
  吴老敬佩道:“老陈家出人才了,能够进入银监卫,你老陈家怕是要起势了,哦,对了,老陈,你家小子还没有成婚吧?”
  老陈摇摇头:“那小子,说什么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他一个小小的银监卫,管什么匈奴啊,而且,现在去哪里找匈奴去啊。”
  吴老捋了一下白须:“老陈,我那小女儿今年倒是到了出阁的年纪了,要不,咱们接个亲家?”
  老陈怦然心动:“那倒是大好事,咱们安排个时间详细聊聊?”
  吴老笑道:“走走,挑什么时间,现在就去我家!”
  老陈哈哈一笑:“走走,现在就去!”
  其他的人纷纷笑道:“大好事,咱们也去讨杯喜酒喝喝喝!”
  吴老笑道:“走走,一起一起!”
  一大帮人纷纷离去,只留下张启忠一人面色铁青。
  地主们纷纷离去,而农户们也拿了宣传材料纷纷退去。
  张启忠也赶紧带着人悄悄离开,免得留在现场过于招眼。
  县衙之围在一招问询会妙招之下自解。
  吕惠卿立即安排人往京里面传信。
  欧阳辩是在傍晚的时候接到消息的,公廨里一片欢腾。
  欧阳辩看完之后只是微微笑了一下。
  曾布有些疑惑:“季默,你怎么如此淡定,这可是意见大好事,说明我们的筹划成功了。”
  欧阳辩笑了笑道:“当然是大好事,咱们的大义算是立了起来了,不过,真正的考验就要到来了。”
  曾布惊道:“你是说,他们有可能使用暴力?”
  欧阳辩轻轻摇头:“我也不清楚,但有很大的可能。
  陈留县的其他地主我已经用各种订单安抚。
  但张家不一样,张家依靠的就是田地。
  他们是陈留县最大的地主,隐匿的土地可能是他们造册土地的几倍。
  如果这些土地要交税,绝对会让他们肉疼,所以他们一定不会轻易罢手的。
  在舆论上我们已经占了上风,但他们可能狗急跳墙,赤膊上阵的可能性极高!”
  曾布等人脸色凝重。
  欧阳辩笑道:“请子固过来吧。”
  曾巩匆匆来到。
  “子固兄,材料已经收到了吧?”欧阳辩问道。
  曾巩露出笑容:“季默这一招果然绝妙啊,不费一兵一卒,陈留县之围就这么解了。”
  欧阳辩笑了笑:“那你赶紧将稿件发布吧,得让天下人都看看。”
  曾巩道:“下一期周报还得有几天才会刊发。”
  欧阳辩点点头:“就做一个清丈田亩特刊吧,将此次吕惠卿等人这次解围的事情始末都详细地写写,还有,那些地主的采访稿拿到了吗?”
  曾巩点点头:“已经拿到了,倒是能够凑成一期特刊了。”
  欧阳辩笑着点头:“那就好,抓紧时间刊发,尽快形成舆论,接下来要进行实质性的清丈了,那会是一场硬仗!”
  曾巩惊道:“还有波折?”
  欧阳辩神色变得淡漠起来:“不要太过于高估人性,有些人记打不记吃,不狠狠地拾掇他们,他们是不会害怕的。”
  曾巩点点头抓紧时间去安排去了。
  欧阳辩则是回到自己的公廨,泡起一壶茶,茶香冷冽,这是高山岩茶,饮之有一种清冽的感觉。
  他微微闭着眼睛,复盘着清丈田亩之事,看看还有哪些是还没有想到位的,
  这一次将贫下中农移除出去,又用商业利益将中小地主给移除出去,将张家暴露出来,又用舆论将此事推向不得不执行的道德制高点。
  事情到了这个程度,已经算是机关算尽了。
  可以说是该做的都做了,不该做的也做了,接下来可能就是剩下最关键的一步了。


第325章 你们是不是被胁迫了?
  曾公亮一大早就来到了公廨,他是个很勤奋的人,尤其是当上了参知政事之后更是如此。
  当然啦,领导们对于上班一事都很积极的,尤其是大领导们。
  因为对于一般打工人来说,上班真的是上班,而对于领导们来说,每一次上班都能够品尝权力带来的快乐。
  这种快乐比闲着要快乐得多。
  来到了公廨,已经有胥吏将公廨清理干净,又有浓香的茶茗等着,曾公亮悠哉品茶,一边对手下道:“有重要的文件吗,拿来瞧瞧。”
  手下问道:“要不先看看大宋周报?”
  曾公亮诧异道:“不对啊,周报的时间我记得还有几天吧?”
  手下道:“是一份加印的特刊,关于清丈田亩的事情的。”
  曾公亮眼睛一眯:“快拿来我看看。”
  手下赶紧拿了过来,曾公亮拿在手上掂量了一下,特刊似乎相当厚重。
  特刊果然是清丈田亩的专刊,可以这么说,对清丈田亩不清楚的人,看这份专刊,基本可以了解各八九不离十了。
  从政策解读,到政策的诞生种种缘由都有些诠释。
  当然对于曾公亮来说,这些内容看不看都无所谓,因为他都是知道的。
  引起曾公亮注意的是特刊里面关于问询会的详细描写,以及对各个地主的采访实录。
  在大宋周报的的描述里,农户对政策的满意度很高,现场有农户对政策的评价特别好,特别欢迎清丈队去丈量土地。
  至于地主们的采访更是有意思,地主大多有文化,所以对于政策的理解也深入一些,有一位吴姓地主对于这项政策的解读相当有意思。
  大宋周报:“吴先生您好啊,感谢您接受大宋周报的采访。”
  吴姓地主:“呵呵,应该的应该的。”
  大宋周报:“吴先生,咱们直接进入主题吧,不知道您对此次清丈田亩的政策怎么看?”
  吴姓地主:“呵呵,这是好事情,其实老朽老早就想将隐匿的土地贡献出来给到国家,但又怕受人嫉恨,这次朝廷有这样的政策,我个人是非常支持的。”
  大宋周报:“吴先生拳拳爱国之心令人钦佩,关于清丈田亩的政策,吴先生觉得和之前的政策有什么不一样吗?”
  吴姓地主:“很不一样,这一次的政策制定者很花心思啊,里面有两条我尤其认可。
  一是分级制度,根据农户的分级,规定了可以将二十亩的隐匿地产交由第五等农户继续耕种,这就意味着第五等农户在这次丈量中不仅不会受到损害,而且会有所受益。
  二是关于清查出来的隐匿田地的处理,朝廷并没有粗暴的收回,也不对以前漏缴的赋税进行追究,而是给了我们两种选择。
  一种选择是直接交还给朝廷,第二种则是可以选择继续耕种,但以后需要按照正常土地一般纳税。”
  大宋周报:“那您会选择哪一种呢?”
  吴姓地主:“哈哈,当然是选择继续耕种啊,依法纳税是大宋子民的应尽的义务嘛。
  其实就算是缴税,种地还是有利可图的,尤其是现在可以选择的种植不少。
  不仅可以种粮食,还可以种植一些经济作物,比如说棉花这些,收益比起种粮食来说要高不少的。”
  大宋周报:“好的,感谢吴先生接受我们的采访。”
  吴姓地主:“呵呵,不客气。”
  ……
  曾公亮看其他的地主的采访,虽然说辞不一样,但对于清丈田亩的事情颇为支持。
  曾公亮陷入了沉思。
  这是大宋周报在作假,还是时代变了?
  为什么以前清丈田亩的时候,不仅地主们在士林中发起强烈反对,甚至清丈小队下乡执行清丈的时候,被地主组织的农户围堵。
  在某些地方更是发生了肢体冲突,一只小队被人活活打死,逼得韩相等人不得不将清丈给停了下来。
  现在这些地主是怎么回事?
  这么懂大局,这么爱国,这么视钱财如粪土……都特么一副君子模样了!
  如果这些地主在曾公亮面前,他都想问问:“如果你们是被胁迫的,请眨一眨眼睛!”
  曾公亮不解,韩琦也理解。
  对于地主对于土地的执着,韩琦是再了解不过的。
  他前后两次执政,每次执政都尝试清丈田亩,但没有一次是成功的,每次都会遇到极大的阻力。
  每次地主们都会拼命地反抗,或明或暗,最后甚至升级到暴力上,逼得他和仁宗都不得不暂停下来。
  这一次欧阳辩发起清丈田亩的开始,韩琦就颇为开心。
  倒不是因为后继有人,而是觉得有人去承受他曾经受过的痛苦,这种旁观的快乐无与伦比。
  所以韩琦对清丈田亩的事情也格外的关注。
  一大早就有门子将报纸送了过来。
  这是他专门吩咐的,大宋周报要第一时间给他。
  他离开宰相位置之后,要知道朝廷的消息只能通过邸报,但邸报并不全面,现在又有了一个新的补充,那就是大宋周报。
  大宋周报不仅有朝廷一些公开的消息,还有诸多各地的消息,颇为全面,让他可以做到在家里就可以得知天下事。
  韩琦对于复出还是有期待的,毕竟他才六十岁出头,他在竭力不让自己落后于时代。
  他不仅看报,还时不时会投稿。
  他的宰相名头还是有用的,之前也有几篇文章被作为头条新闻刊印,当然啦,也不是所有的投稿都能够刊登的,不过韩琦也颇为满足了。
  能够在大宋周报上刊登文章,着实算是一种名誉,想到自己的文章能够被天下的读书人看到,即便是韩琦,也颇为满足。
  尤其是亲友故旧看到他写的文章个,纷纷写信过来恭贺的时候,这种虚荣感达到了极致。
  甚至有时候韩琦觉得,做一个自由撰稿人其实也挺好的。
  不过这种念头转瞬之间就会被当宰相的快乐给冲淡了。
  没有什么快乐比但宰相更强烈的了,如果有,那就是皇帝了。
  不过他总不能造反去,而且说真的,当宰相比当皇帝要快乐得多。


第326章 该死的胜负欲!
  和曾公亮不同,曾公亮对于政策的内容基本是一掠而过,而韩琦却是看得津津有味。
  毕竟前面看的都是一些零散的消息,这次将整个政策从立项到设计到成型梳理成为一条完整的线索,对他来说这个过程是相当享受的。
  作为曾经设计过政策的宰相,对里面的逻辑要理解得更加的深入。
  之前他零零散散了解的时候,已经隐约有些感觉了,这次将全部的信息都摆在面前的时候,韩琦才真切感受到这里面体现出来的逻辑美感。
  “啧啧,都说欧阳辩此子了不得,从这政策的思路,就可窥一斑啊!”
  韩琦赞叹道。
  继续往下看,看到后面询问会议和地主的采访,韩琦有些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这……这怎么可能?”
  询问会倒也罢了,和前面的听证会也没有什么不同,无非就是公开征询,公开宣讲政策,是一条非常好的执政手段,但地主们如此支持,却是出乎他的意料了。
  他以前自己执政的时候,这些地主可不好说话,甚至不想和他说话。
  毕竟在地主看来,韩琦这等变法者,就是拿着刀枪去抢夺他们的财产的强盗,哪里会和韩琦他们讲道理。
  现在大宋周报上的地主们,却是一口一句爱国,一口一句依法纳税。
  爱国你妹啊,纳税你妹啊,要是你们有这么高的觉悟,我早就在十几年前将这事给干成了!
  虽然田税对于现在的岁入来说是不多,但是在当时可不少了。
  可以说,若是能够多清查出一半的田地,对于当时简直就是能够救命的,那可是极大的政绩。
  只不过韩琦对此还是有些疑虑,以他对那些地主的了解,他们绝对不可能有这么高的觉悟。
  韩琦和曾公亮的想法类似——这些地主是不是被威胁了?
  韩琦想了想了,给故旧写了封信,那个门生恰好就在陈留县那边任职的。
  韩琦并没有离开京城,所以信是当天往来的。
  门生对韩琦表达了想念,说是过段时间会来看他,这些车轱辘话韩琦并不关心,直接跳过,来到他关心的部分。
  “……老师,我看到大宋周报的时候,也有类似的疑虑。
  于是我专门让人去某些地主的家里坐坐,问了一些情况,大宋周报的报道的基本是事实,地主们的意愿都是真实的。
  不过里面有一些不为人所知的事实,地主们并没有说出来,但是据知情人告知,是因为这些地主们得到了某些方面的补偿。
  比如那个吴姓地主,是因为得到了西湖城工程公司一批建筑材料的供应订单;
  那个李姓地主,则是得到了西湖城施工队伍的粮食蔬菜的供应;
  至于那个陈姓地主,则是得到了西湖城工程公司的工装供应订单。
  而类似的订单,基本陈留县的地主们见者有份。
  即便是没有的,也是因为生意上和农行、西湖城、西湖城工程公司、远洋集团等公司有生意往来。
  实际上这些地主的主要收入已经不是土地了,他们更多的收入是来之与经商……”
  韩琦陷入了沉思。
  他敏锐地感觉到里面似乎有些变化是他不曾发觉的,他感觉如果能够解开里面的逻辑,或许会是一个令人惊奇地发现。
  但他却梳理不出来里面的逻辑,一时间急得抓耳挠腮。
  韩琦年少成名,十九岁中进士,三十岁就和范仲淹一起主持西夏战争,和范仲淹并称韩范,三十五岁就和范仲淹一起主持庆历新政,生平阅历可堪璀璨无比。
  韩琦对自己的才能也尤为自信,他自认为他在治国上的能力在当今无人能敌,现在却在欧阳辩的行政手段上看到了自己不懂的执政逻辑,这让他感觉到不可思议。
  不可思议的同时,该死的胜负欲也升起来了。
  同样是年少成名,但他韩琦是独一无二的!
  不可能还有人能够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就超过他!
  该死的胜负欲让韩琦坐立不安。
  但他又不知道这事情去请教谁,就他所知道的那些人,也未必就懂这些,而欧阳辩那边……嗤,请教谁都不能去请教他啊!
  这可就要了命了。
  自己探索嘛,一时间是想不出来的,可要请教别人,一来别人未必知道,二来这事也有点丢脸。
  不行,还是得自己去找出答案来。
  韩琦能够年少成名,自然有他自己的能耐,他知道要研究一个人的思想,一是从他做过的事情去推敲,这是观其行。
  二是从他写的书去观察他,这是观其言。
  韩琦先从欧阳辩的行事入手,他让人搜索了欧阳辩干过的大大小小的事情,从欧阳修的著作里面,将欧阳修的诗词文章里面关于欧阳辩的小时候那些事情给摘抄出来,这是小时候的事情。
  {注:前文所提到的后来关于欧阳修所写关于欧阳辩的诗词的专注,其实就是这一次梳理出来的。
  后来韩琦的后人整理这一部分著作的时候,干脆给刊印出来,以示自家先祖与欧阳辩早就惺惺相惜,借以抬高先祖的地位。}
  至于欧阳辩来到汴京之后的事情,则是要多方咨询才能拼成一个比较完整的印象,好在欧阳辩所做的事情大多有很多人见证,所以倒是不难拼凑出来。
  然后就是著作这一块,《国富论》、《包孝肃谈理政》《论历代政治得失》等著作是必须研究的,还有诗词歌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