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之无双国士-第122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哦,对了,扫荡贼匪的事情一定不能放松,一有苗头就派银监卫去剿灭,大好的局面,可不能放松!”
吕青应是。
第267章 雷厉风行!
提拔欧阳辩、将银行总行行长换了个人,这对于大多数的朝廷高官来说其实就是小事而已。
欧阳辩是嘉佑二年的状元郎,论出身、论资历,都是一等一的,其实大家都知道欧阳辩早就该升迁了,只不过是韩琦一直压着,英宗赵曙也默认的原因。
欧阳辩在监察御史上干了三年多,在起居注官上又干了三年多,大多超过职位的年限,很少有人干满的。
如果每个职位都要干满的话,估计有些人到胡子花白都进不去中枢。
欧阳辩不过是起点比别人快了二三十年罢了,才在这个位置上还显得年轻得不像样。
换了别人等到接近三十岁中进士,然后这么干下来,上这个知制诰的位置就是四十多五十岁了。
所以有龙图阁直学士韩维一推荐,政事堂马上就通过了,几乎是以光速的速度下来的。
至于吕青的就职,其实也是很自然而然的事情。
吕青本身就是进士出身,以一个进士就职银行,原本就该比别人升迁得快。
他在两浙路分行干了接近十年的时间,这才升上来,也是绝了。
所以他们两个人的升迁根本没有引起太大的注意。
所谓一朝君主一朝臣嘛,赵顼上来,他想要提拔一些自己的人也无可厚非。
而且原本就是毫无疑问该当提拔的人,资历、出身、功劳都足以升迁,就算是韩琦不愿意,他也得捏着鼻子。
关键是,韩琦自己也升了。
韩琦被升为为司空兼侍中,其实这个对他来说更多是荣誉上的。
因为他已经是首相,一人之下万人之上,所加的就是荣誉罢了。
而其他的老臣也有所调整。
曾公亮为门下侍郎兼吏部尚书、进封英国公;
文彦博为尚书左仆射、检校司徒兼中书令;
富弼改授为武宁军节度使、进封郑国公;
曹佾改授为昭庆军节度使、检校太傅;
张昪改授为河阳三城节度使;
欧阳修授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参知政事;
宗谔、赵概并加尚书左丞,仍为参知政事之职;
陈升之为户部侍郎,吕公弼为刑部侍郎,允弼、允良并加守太保,册封其弟东阳郡王赵颢为昌王,鄠国公赵頵进封乐安郡王。
政事堂多了一个宗谔、文彦博,但欧阳修的排位却稍微有些提前。
这么大的调整,欧阳辩和吕青的调整也就无关紧要了。
这颇为符合欧阳辩偷偷进村不要打枪的策略。
欧阳辩坐镇中枢,开始遥控央行进行对东南的大开发。
吕青是个干将。
他一上总行行长的位置,就将前任总行行长的人悉数闲置起来,然后雷厉风行的进行查账,这一查顿时查出个惊天大案来。
前任总行行长,伙同他任命的福建路分行行长、广南西路分行行长、广南东路分行行长等七八位行长,侵吞央行资产达千万贯!
银监卫立即在央行监察的跨部门申请下进行抓捕。
福建路、广南西路、广南东路等地的银行内部职员,从分行行长以下,到支行行长、到财务出纳等等重要岗位,全部都被锁拿起来送进汴京。
接下来迎接这些人的就是大理寺等司法机构的审判。
“你到底想做什么!”
韩琦怒气冲冲地冲着欧阳辩怒吼道。
“李潮给你的人腾出位置,你马上就过河拆桥,你这是要做什么,要把央行作为你的自留地么!”
欧阳辩伸手抹掉下巴上的唾沫星子,韩琦也伸手抹掉自己仰着头喷出去的唾沫星子。
——终究还是要讲究基本定律的,重力不可违抗。
欧阳辩从怀里掏出一本花名册:“韩相公,您先看看这花名册,被调查的人可不止是李潮那一系的人,还有原本央行培训班出来的那一系,人数也不少,不过规模不大而已。
另外,这是被侵吞资产的统计,各种名目都统计了起来,韩相公可以看一下,您看过之后若还是觉得我挟私报复,那就算是吧。”
韩琦眼里喷火,怒瞪了一眼欧阳辩,接过花名册,越看脸色越是苍白。
他颤抖着手盖起了花名册,声音变得有些沙哑:“陛下知道了吗?”
欧阳辩点点头:“陛下自然是知道的。”
韩琦重重坐回凳子,似乎全身的力气都失去了,轻轻地摆摆手:“好了,我知道了,你去吧。”
欧阳辩叉手行礼告别。
韩琦看着欧阳辩高大的背影,忍不住叹息了一声:“李潮误我!”
欧阳辩原本不想将事情扩大,但宋朝的御史才不管什么政局稳定不稳定。
御史刘庠听闻此事,上书弹劾韩琦,称韩琦荐人不当,致使国家资产流失达上千万贯,韩琦当辞职谢罪。
御史刘庠这份奏疏引起御史台和谏院的注意,尤其是司马光,司马光听到上千万贯的时候,他差点双眼一黑就晕倒了。
当年仁宗驾崩修山陵花了五十万贯,司马光都痛心疾首,现在竟然有一帮蛀虫侵蚀央行资产达到千万贯!
这真是要了他的老命了!
司马光瞪着通红的双眼,杀上大理寺,要到了详细的案情审查,又知道了李潮这一系的人马,大多数都和韩琦相关,司马光恨得牙痒痒的。
哦,对了,出知蕲州的吕诲、通判安州的范纯仁、知歙州休宁县的吕大防、通判淄州的赵鼎、通判汾州的赵瞻、通判和州的傅尧俞,这群因为皇伯派,已经在赵顼的安排下陆续回京,相继被任命为御史和谏院的言官。
这算是为父亲赵曙的错误在弥补。
这次发生了这么大的一个案子,司马光一支穿云箭千军万马来相见。
司马光将调查的结果给到了他们,顿时把这群战天斗地的喷子……哦,正直君子们气得嗷嗷叫。
——他们不知道的是,司马光能够这么容易拿到详细的案情卷宗,可不是因为他知谏院的差遣,而是欧阳辩打了招呼的。
哦,判大理寺事是欧阳辩的同年。
惹恼一群马蜂……哦,不,一群台谏官是什么感受?
如果宋朝有知乎的话,韩琦的回答一定会是几十万点赞,然后下面一排评论都是诸如【答主好惨!】【不忍直视!】【我知道我不该笑,但看到答主的惨状,我忍不住笑得跌进茅坑了!】等诸如此类的话语。
司马光们不仅对这一次的窝案进行严厉的控诉,还把韩琦在英宗朝的事情挖出来,说他乾纲独断、欺辱太皇太后等等事情都翻出来作为攻击的弹药。
韩琦在御史们用了放大镜考察他生平之事下,浑身上下简直都是破绽,简直是自顾不暇,韩琦脸皮虽厚,但也经不住这么弹劾,只能上表请辞。
第268章 言官的恐怖战斗力!
一般对于宋朝的官员来说,被御史弹劾不过两种处理方式,脸皮厚一点的就上自辩书,脸皮薄一点的就赶紧请辞。
韩琦请辞当然不是因为他脸皮薄,而是这个时候请辞至少还算是个好下场,以后还有起复的可能,若真是坐实了罪名,到时候连起复都难了。
其实赵顼倒是想同意韩琦的请辞的,但他暂时不能。
他才刚刚登基,如果立即换相,而且他父子二人都算是韩琦扶上来,如果这时候动手,不免会被认为是刻薄寡恩。
所以赵顼尽力挽留。
韩琦连着请辞三次,赵顼挽留三次,第四次的时候,赵顼还是不肯,韩琦只能继续留着,不过他内心却有些寒意。
其实这个时候如果赵顼同意他辞职,那么他还算是有了退路,但赵顼却坚持不放人,那一旦深究,以后可能会万劫不复。
赵顼想要维持自己的人设,但司马光们可不会如此。
他们将赵顼竟然将他们的奏疏留中不发,这下子勾引起他们的记忆。
——这小子的老子也是这么干的!
没错,当年他们一个个被驱逐就是赵曙,也还是因为韩琦,难道这样的事情要再来一遍吗?
台谏官全部都怒了!
这下子波及的范围可不仅仅是韩琦了,英宗时候留下来的老班底韩琦、曾公亮、赵槩都称为他们攻击的对象了。
嗯,欧阳修还是除外。
欧阳希在濮仪之议中没有站皇考派,这一点深得司马光等人之心。
台谏、礼院官员都加入了弹劾的行列,弹劾奏疏如同雪花一般飞向宫中。
赵顼有些傻眼了。
他有些被吓到了。
这下子,韩琦、曾公亮、赵槩几个都有些扛不住了,纷纷告病上表请辞,躲在家里不敢出来了。
政事堂差点停摆了。
好在还有欧阳修和文彦博撑起来。
赵顼召见司马光,希望能够说和一下,稳定一下政局,但司马光却将赵顼喷得差点下身不遂。
赵顼有些惊慌找到欧阳辩问计。
欧阳辩也有些头痛。
现在英宗的遗体都还没有入山陵呢,这个时候赵顼就要将整个政事堂的相公都罢掉,这样的影响太大了。
欧阳辩想了想道:“司马光他们应该对准的是韩相公,曾相公和赵相公应该只是遭了池鱼之殃,要不这样子,陛下请文相和我父亲商量一下,不用谈别的,只谈韩相公的去职问题。”
赵顼心下顿时有了些底气:“那韩相公的位置由谁上去呢?”
欧阳辩笑道:“文相老成持稳,他也不是第一次当首相了,有他上去,大局可定。”
赵顼想了想道:“如此倒是合适。”
赵顼找了欧阳修和文彦博商量,他们对当前的局面判断和欧阳辩没有什么区别,就是准许韩琦告老,又给了一些荣誉荣退了。
然后赵顼下诏让文彦博担任首相,欧阳修则是担任次相,曾公亮与赵槩参知政事。
这个处置司马光他们还是满意的。
政局算是稳定了下来。
赵顼舒了一口气。
欧阳辩却对这种局面心生警惕。
言官的战斗力太强了,这对于政府的施政过于不利。
他记得历史上王安石还没有开始变法,只是被提为参知政事,就有吕诲等人轮番攻击王安石了。
等到了变法方案出来,言官们更是攻击不休,逼得王安石和赵顼不得不将这些言官一个个都驱逐出去,才算是有了一个比较稳定的变法环境。
后人有人赞颂宋朝的言官体系,认为这是政治开明的体现。
但在欧阳辩看来,这种专门和官府对着干的言官体系,着实会阻碍到官府的正常运行。
一个好的监察体系,应该着眼于保持吏治的清明,而不是什么事情都要管,甚至要管官府的具体行政,那属于超越监察的权限了。
更别说司马光这些自诩为君子的言官,更是病态一般的用极高的道德标准来衡量一个官员好坏,只要稍微有些瑕疵,就会被喷得跟屎一般。
在他眼里看来,这种政局就像是后世的民主国家一般,想要做点事情根本做不到,只能互相内耗,眼看着国事倾颓,有志之士只能暗自垂泪而已。
更别说要变革了。
司马光这些传统的士大夫,崇尚的可不是什么变法,他们崇尚的是祖宗法,他们看到不太理解的变法,就一定会拼尽全力的阻止。
欧阳辩对此极为警惕。
韩琦的今天,说不定就是他的明天。
看来得在之间有一个共同的渠道才行。
欧阳辩这般想道。
欧阳辩做事历来因势利导,他不是王安石,也不是赵顼。
王安石性格执拗,遇到事情颇有以力破之强硬作风,但欧阳辩认为这种做法过于粗暴了。
赵顼年纪小,年轻人气血方刚,遇到事情就想刚一刚。
这君臣凑在一起,得罪的人自然是海了去了。
你将人驱逐了,固然一时半会是痛快了,但这些人的怨恨累积起来,届时就会成为新法的破坏者。
人亡政息大多缘由于此。
欧阳辩想要变法,他所想的更多。
金刚怒目当然是需要的,没有坚韧不拔,不畏强敌的心脏和精神,是没有办法变法的。
仁宗时候的变法就大多如此。
庆历新政和嘉佑之治大多都是如此,一个改革效果好,如果稍微有人反对,就会放弃,这样浅尝辄止的变法是没有办法达到最终的效果的。
变法有一个深水区,深水区既危险又未知,必须要有坚定不拔的意志才能够推动下去。
但变法更需要因势利导的能力,光是强硬的推行,后来的反噬会摧毁所有的变法成果。
熙丰变法如此,后来的张居正变法也是如此。
见多识广的好处这就出来了。
欧阳辩见识过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变法,那帮伟人们一代接着一代的变革,根据中国的实际情况,有错就纠正,对了就大力的推广。
听八方意见、以全民的利益为核心进行变革,短短几十年间,就创造了震惊世界的奇迹。
这才是欧阳辩的目标。
变法不仅落足当前,更要往前面再看几十年上百年!
第269章 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欧阳辩想得很长远,不过目前来说暂时还是用不上的。
因为他们现在的变革还在于水面之下。
不发纲领,也不发公告,就权当是没有变法这么一回事。
韩琦终于离职了,带着崇高的荣誉荣退。
文彦博、欧阳修、曾公亮以及赵槩接过权力,继续努力的把控着大宋这艘大船。
文彦博是个仁厚宽容的人,他上来之后,很清楚自己该做什么。
他处处维护赵顼的威严,稍微重要的事情都会和赵顼细细地商量。
这其实是一种教育,教会赵顼如何如做一个合格的帝皇。
有这么一个首相,欧阳辩做起事来就轻松了许多了。
欧阳辩身为知制诰,本质上来说,他应该就只是一个起草敕令的秘书。
但吕青很清楚,他的权力来源于谁。
所以吕青在执行欧阳辩的意志上一点也不打折扣。
“……行内内部的立项工作很顺利,因为之前的严查腐败,将一批腐败了的高管清查了出去,然后提拔起培训班出身的专业人才。
这些人才知道东南大开发对于经济的意义,所以对这次立项非常支持;
立项已经完成,资金很快就能够到位,东南各路的地方官府,各路的分行行长已经开始接触。
关于重修官路的事情,地方官府的长贰官都搞得清楚好坏,问题应该不是很大。
何况各路还有之前从我们央行走出去的同仁,这些年他们深耕地方,也有了不少的力量。
加上咱们的同年,这些沟通工作很快就能够完成了。
同步进行的还有修建设计,西湖城工程公司的姜总非常积极,亲自带着团队各处奔走。
两浙路、江南两路的官道原本就是维护得很好的,方案是最先出来的,只要在原有的路基上进行加厚拓宽就可以了。
这三个路的修建我估计年底就能够完工了,因为其他的路还在设计,西湖城工程公司的力量可以全部投入到这三个路里。”
吕青的效率非常高,上任一个月,就来和欧阳辩汇报工作了。
这一个月,还是加上内部整肃的工作,吕青两件事在一起处理,竟然也没有耽误,看来这些年吕青的确是练出来了。
“……唉,可惜了,和我同一期的李智、陈年宝、朱集等人,怎么就那么糊涂呢!”吕青叹息道。
欧阳辩呵呵一笑:“没有什么可惜的,有些人跟不上队伍,掉队了就掉队了,你的工作做得很好,继续努力。
嗯,服务区的建设一定得抓紧,银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