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北宋之无双国士 >

第119章

北宋之无双国士-第119章

小说: 北宋之无双国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赵曙慌了:“韩相,何至于此,何至于此!”
  欧阳辩呵呵一笑:“韩相此言……”
  赵曙喝道:“莫要说了!”
  欧阳辩微微一笑,止口不言。
  赵曙朝韩琦说道:“韩相,你劳苦功高,朕一直都是信你的,你莫要多心,以后的天下事,还要多依仗你的,至于欧阳辩……”
  韩琦叉手大声道:“此等奸佞小人,请陛下将其外任,莫要留在身边蛊惑圣意!”
  赵曙有些为难。
  欧阳辩是参知政事欧阳修的儿子,又是枢密使富弼的女婿,要将他贬谪出汴京,怕是要得罪那两位老臣。
  可韩琦一直都是最坚定支持他的大臣,若是处理不善,恐怕要和自己离心。
  赵曙游移不定。
  韩琦又道:“陛下!请早做决定!”
  赵曙带着歉意的看了看欧阳辩,点点头道:“那韩相看着处理便是。”
  韩琦点点头,转头得意得看向欧阳辩。
  欧阳辩淡定自若回到起居注官位置,继续仔细地查阅记录。
  ……
  韩琦回到政事堂,立即命人起草任免诰身。
  消息传出,朝堂一阵哗然。
  一石激起千层浪。
  欧阳辩所写之《论法的精神》已经被广泛传播开来。
  无论是政事堂为主的皇考派,还是以司马光、王珪为主言官的皇伯派,都对其精研了一番。
  因为这本书里面阐述的礼法与法律,从法理上证明了皇考派的荒谬,证明了皇伯派占据了法理上的正义性。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欧阳辩虽然不直接讨论皇伯皇考的问题的,但他的理论实际上已经成为皇伯派的理论基础了。
  从这个角度上来说,虽然他的官职不高,但说他是皇伯派的中流砥柱并无不可。
  现在欧阳辩却因为这本书被皇考派的韩琦打击报复,直接要被贬谪到地方去!
  这怎么可以!
  言官们站到了欧阳辩的身后。
  谏院、御史台、甚至礼院都纷纷出手。
  御史吕诲上疏,指责韩琦“自恃勋劳,日益专恣,广布朋党,隳紊法度”,并说他力倡皇考之议,是谄谀邀宠的行为,其结果是“致两宫之嫌猜,贾天下之怨怒,谤归于上”。不仅如此,他还壅塞言路,意欲专权,“使忠臣抱吞声之恨,圣君有拒谏之名”!
  几天之后,吕诲又与范纯仁、吕大防联名上疏。
  他们再次弹劾韩琦,说他是‘豺狼当路,击逐宜先;奸邪在朝,弹劾敢后?伏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韩琦,首开邪议,妄引经据,以枉道悦人主,以近利负先帝,欲累濮王以不正之号,将陷陛下于过举之讥,朝论骇闻,天下失望,政典之所不赦,人神之所共弃’!
  言辞之激烈,让人见而心惊。
  接着历数韩琦、曾公亮,以及参知政事的赵概,苟且依违,附会不正,请求皇帝将他们一并罢黜。
  三人又接连上了两道弹章,仍以韩琦为主要弹劾对象。
  在此前后,吕诲还有五道奏章,劾奏曾公亮不忠。
  欧阳修因为是欧阳辩的父亲,成为中书四位宰执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弹劾的。
  其他的中书宰执们只能不断的上劄子自辩。
  欧阳修只是冷眼旁观。
  而欧阳辩的任免诰身的流程也走不下去了。
  首先是起草人不愿意起草,将韩琦的手执封回,韩琦换了三个人,才将这一步走了下去。
  但到了门下审核的时候,又走不下去了,韩琦再次动用他的权力换人处理。
  但在通进银台司的时候,是彻底走不下去了。
  欧阳修虽然在政事堂只是排行后面的相公,但大宋政事堂并不以排位为权力大小的证明,而是以官家的信任。
  论在赵曙那里的宠幸,欧阳修也是个功勋卓著的老臣。
  欧阳修父子对于赵曙的登基功劳也非常大,所以他虽然在政事堂的序列排在后面,但实际上却是政事堂的第二人。
  韩琦可以动用他的权力,欧阳修自然也可以,论笼络人的本事,欧阳修也差不多到哪里去。
  原本欧阳修对于权力并不热衷,但这一次却是要保护他的幺儿,他怎么都得奋力一搏。
  外部有台谏礼部弹劾,内部有欧阳修作梗,政事堂的皇考派四分五裂,韩琦焦头烂额。


第261章 塞翁失马!
  濮仪之议让整个朝堂人心浮乱,欧阳辩除了上书,就是兢兢业业的继续履行着起居注官的职责。
  他的任免诰身在通进银台司被卡住的事情,欧阳修在家中与他说过,让他安心做好自己的事情,这让欧阳辩颇为感动。
  自家老子还是可以的。
  欧阳辩正是知道历史上欧阳修在濮仪之议中担任的角色,更加感激老父亲的爱。
  原来历史上的濮仪之议中,欧阳修可是皇考派最为得力的理论家,就是他不断地写文章与司马光等人辩论,几乎是以一己之力对抗着皇伯派。
  但这一次却为了自己舍弃了他自己的立场,站在了自己这边,不仅对濮仪之议不发一言,甚至不惜和韩琦对抗保住自己。
  这一方面来说,欧阳修已经是站在了皇伯派这边了。
  因为欧阳修的改变立场,政事堂已经支撑不住了,眼见着皇伯派就要取胜,然而,早已经在人们眼中淡去的曹太后却突然颁发了曹太后的手书。
  诏曰:
  “吾闻群臣议请皇帝封崇濮安懿王,至今未见施行。
  吾再阅前史,乃知自有故事。
  濮安懿王、谯国太夫人王氏、襄国太夫人韩氏、仙游县君任氏,可令皇帝称“亲”;
  仍尊濮安懿王为濮安懿皇,谯国、襄国、仙游并称后。”
  这份手书的大意是——我支持皇考派。
  在这时候,这封手书就像是一声惊雷,将皇伯派轰得晕头转向。
  曹太后怎么会支持皇考派的?
  要知道,曹太后之前对于濮仪之议的态度可不是这样的,虽然不是激烈反对,但那也是态度鲜明的,怎么就突然支持皇考派了呢?
  曹太后态度的突然转变,不能不令朝臣们感到震惊和疑惑。
  人们纷纷传说,太后手书并非出自本意,乃是韩琦交结宦官苏利陟、高居简,眩惑太后写成的。
  司马光、吕诲、范纯仁、吕大防等纷纷上书,认为宰执大臣假借太后之命文过饰非,请求太后、英宗收回诏命。
  欧阳辩作为起居注官,他有权利看这些奏章。
  奏章中,无不气激词愤,竟至诬人私德,侮辱人格。
  其实已经偏离了争辩的主题,变成了失去理性的意气之争。
  欧阳辩忍不住叹息,嘉佑之治形成的政治风气,已经悄然改变了。
  理性已经被意气之争取代。
  有了太后的手书支持,赵曙便有了底气,不过他并不敢直接追封,而是假惺惺的下诏谦让,说什么不受尊号,只称“亲”,即园立庙,以王子宗朴为濮国公,奉祠事。并令臣民避王讳。
  看似颇有分寸,但已经超过了一个王爷能够承受的哀荣了,下一步估计赵曙就要给他亲爹封皇了。
  对这样的事情,吕诲等人自然不愿意看到。
  实际上,从赵曙上台,台谏就相当憋屈。
  作为一种监察制度,北宋台谏在朝廷事务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尤其是近三十多年来,台谏的言论备受人主重视。
  自从赵曙上台一来,台谏官们的其他奏论也多不被英宗采纳。
  台谏所上奏章,大多一律留中不出,未作批示。
  对比过去,不能不令当今的台谏官们积愤抱怨,这一次更是直接无视,让吕诲等人感觉到了侮辱,于是坚决辞去台谏之职,家居待罪。
  赵曙倒是多次挽留,但吕诲等坚辞不受,并说与宰执大臣势难两立。
  没办法,只得征求执政的意见。
  韩琦回答道:“御史以为理难并立,若臣等有罪,当留御史。”
  欧阳修也道:“御史以为理难并立,若臣等有罪,当留御史。”
  这两人的意见好像是相同,但内里却是全然不同。
  韩琦的回答则是表达了他的态度——他们认为与我势不两立,正好我也和他们势不两立,有他们没有我,有我没有他们,您看着办。
  欧阳修的回答也表达了他的意见——对,留下御史!
  赵曙很是犹豫。
  政事堂已经分裂,欧阳修和台谏这一次达成一致,从某种程度上来说,韩琦虽然最终达成了任务,但却输掉了支持。
  所以,赵曙的决定是——韩琦留下。
  于是,吕诲出知蕲州,范纯仁通判安州,吕大防知歙州休宁县。
  恰好赵鼎、赵瞻、傅尧俞出使契丹回到汴京,听说后也上疏要求同贬,因为之前他们都是台谏派的支持者。
  于是,赵鼎通判淄州,赵瞻通判汾州,傅尧俞通判和州。
  欧阳辩见状颇为感慨。
  果然人可能会背叛自己的阶级,但是不会背叛自己的阶级利益。
  按照正常来说,韩琦已经是众矢之的,因为连欧阳修也在反对韩琦,这时候赵曙应该将韩琦放外任,这才是最好的处理方式,最多是过段时间,再将韩琦召回便是。
  但赵曙不愿意,如果将韩琦贬谪,岂不是说着濮仪之议的结果是错误的?
  所以韩琦不能走,要走的必须是反对结果的台谏们。
  这才符合赵曙的利益。
  欧阳辩对此颇为无奈。
  他连日请假,一是抗议,二是为了送别。
  于是,欧阳辩迎来他的创作高峰期。
  治平三年二月二十四日,送别吕诲,于是有了《送吕献可知蕲州》;
  治平三年二月二十五日,送别范纯仁,于是有了《送范尧夫通判安州》;
  治平三年二月二十六日,送别吕大防,于是有了《送吕微仲知歙州休宁县》;
  ……
  这些诗词倒不需要抄,现在欧阳辩的文学素养已然不低,在欧阳修、王安石、苏氏父子等人的熏陶下,按理来说,就算是一条狗,也该学会之乎者也了,何况是欧阳辩这么聪明的人。
  这一次濮仪之议他卷入其中,感受到了政治的残酷,深有亲身体会,所以写出来的诗词虽然说不上千古佳作,但情深意切却是可以感受到的。
  濮仪之议失败了,但对于欧阳辩来说却不算失败,他在司马光、吕大防、吕诲这些言官中获得了崇高的敬意,欧阳修也没有成为他们的眼中钉肉中刺,这样一来,其实欧阳辩是挣大了。
  按照历史,欧阳修在赵曙去世之后,他因为在濮仪之议中坚决站在赵曙的身边,会成为言官的眼中钉肉中刺,赵曙一死,神宗赵顼登基,倒算就来了。
  赵顼其实对父亲赵曙的做法是不赞同的,甚至有种羞耻感。
  所以他一上来就是进行纠正。
  贬谪欧阳修、撤掉韩琦,其中虽然有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意思,但其实根底在濮仪之议这里呢。
  现在欧阳辩的所作所为,不仅让欧阳修摆脱了这个罪责,甚至有可能受到神宗赵顼的赏识。
  这是其一。
  其二是欧阳辩自身。
  吕诲、吕大防这批言官,是熙丰变法中最为活跃的言官,他们占据接下来十来年的重要位置。
  而现在这些人,与欧阳辩有了一种深刻的战友感情,他们已经将欧阳辩视为他们的一员。
  欧阳辩也算是出身御史台,更是仁宗晚年铁骨铮铮的御史担当,到了濮仪之议中,欧阳辩更是以一本《论法的精神》,成为了皇伯派的精神领袖,所以,欧阳辩在他们看来,就是他们铁骨铮铮的言官一员!
  只是欧阳辩并不快乐。
  因为他毕竟没有给赵祯守住这一道防线。


第262章 苏洵也走了!
  欧阳修的身体状况又有些不行了。
  春末以来,疫病连连,欧阳发、欧阳奕都病倒了。
  仲夏又逢水灾,好在欧阳辩早就有所预备,全家都搬到了西湖城。
  不过欧阳修还是病倒了。
  其实就是一些老毛病。
  欧阳修终日头晕目昏,视物艰难,更加不幸的是,他竟然得了淋渴病,也就是以后的糖尿病。
  欧阳辩惊慌起来,赶紧逼着欧阳修请假,也不许他帮别人写墓志铭了,真有推辞不开的欧阳辩就代笔帮着写。
  饮食上欧阳辩也严格管控,给上了无糖套餐。
  “……四郎吩咐了,早餐以谷类、肉类、豆类、奶类、蔬菜和水果为主;
  午餐则是以糙米,再配合瘦肉、鸡、鱼以及蔬菜,如,鸡肉半两,素炒小白菜,菠菜紫菜汤等。
  晚餐则是可以吃肉炒芹菜,拌海带丝,丝瓜紫菜汤。
  如果还吃不饱,可以加餐水果,如西瓜、草莓、苹果等,也可用西红柿、黄瓜代替……”
  厨娘和欧阳修报告道。
  欧阳修皱着眉头:“米饭呢,面条呢,酒呢?”
  厨娘道:“不行哦,四郎说都不能吃。”
  欧阳修顿时愤愤不平起来:“这么些东西我怎么吃得饱,把酒和面条都加上!”
  厨娘苦着脸:“老爷,您就别为难我了。”
  欧阳修怒道:“那你就是要为难我了?”
  厨娘被吓得不敢说话了。
  薛夫人挺着大肚子出来,闻言骂道:“老东西又发什么火,老幺这是为了你好,你还在这里发脾气,还想喝酒呢,喝喝,喝死你!”
  欧阳修顿时安静如鸡,不敢说话了。
  薛夫人抚摸着肚子,脸上母爱泛滥:“生了四个调皮的,希望这次能够生一个小姑娘才好呢。”
  没错,薛夫人怀孕了。
  欧阳辩听到这个消息的时候还是听钦佩自己的父亲的,这老伙计可以啊!
  不过倒也正常,毕竟薛夫人也就四十出头而已。
  刚刚回来的欧阳辩闻言笑道:“娘,我们兄弟四个从小可没有怎么调皮。”
  欧阳修生病,薛氏又怀孕了,这段时间欧阳辩干脆搬了回来照看,大哥二哥都有自己的家庭,最近身体也不好,三哥去年也结婚了,也就剩自己这个单身汉了,他回来照顾比较方便一些。
  不过这日子也过不了多久了,他也差不多要结婚了。
  薛氏笑道:“你是没有怎么调皮,你大哥从小跟个猴似的,我恨不得将他拴在身上,一眨眼就能不见了;
  你二哥倒是稍微好些,但性子固执,小时候不是看上了颍州通判家的小水缸么,非得搬回家,人家通判家的孩子不给,他悄悄半夜过去给砸了,将碎片捡回家,害得我被通判夫人埋怨了许久;
  你三哥啊,从小和王家那几个孩子打到大,你说他不调皮,那什么叫调皮,还有你,年纪小小的就学你爸逛青楼……”
  “娘,娘!打住,打住!”
  欧阳辩赶紧止住母亲的话。
  “……爹,今天感觉怎么样,头还晕吗?”
  欧阳修不看欧阳辩,看起来有些气鼓鼓的。
  欧阳辩有些好笑:“不让你喝酒,是为你身体考虑,少喝点好。”
  欧阳修怄气道:“不让喝酒,连大米饭和面都不让吃了,你想饿死你老子啊!”
  欧阳辩又是好气又好笑。
  都说人越老越像是个小孩,欧阳修面对自己心爱的幺儿,也变得有些老小孩了。
  “我给你选的那些东西对你身体好,饿不着你的,你好好的休息,好起来了以后再吃一点点就好了,娘,爹今天没有看书写东西吧?”
  薛夫人摇摇头:“我盯着呢,放心。”
  说起这个欧阳修更气了:“一寸光阴一寸金,我这样虚耗时日,我的时间本就不多了,还这么消耗,你们这是在谋杀!”
  欧阳辩嘿嘿一笑:“爹,我和你说一些有趣的事情吧。”
  薛夫人扶着肚子站了起来,把这里留给父子俩。
  欧阳修没有说话,欧阳辩就自顾自地说起来,欧阳修微微闭眼,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