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北宋之无双国士 >

第114章

北宋之无双国士-第114章

小说: 北宋之无双国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包拯欣慰的点点头:“对你,我当然是放心的。……”
  包拯好像是犹豫了一下。
  欧阳辩道:“您有什么想说的?”
  包拯欲言又止,一会才道:“季默,咱们从至和二年相识至今,但我感觉从来都看不透你……季默,我想问你,你的志向是什么?”
  欧阳辩眼里含着泪,脸上却露出一些苦笑:“我的志向啊……小时候吧,我想着混吃等死好了,反正我觉得父亲应该能够养活我^……”
  包拯笑骂道:“惫懒货!”
  欧阳辩笑了笑,眼泪从眼眶之中滚落。
  “……后来来了汴京,花花世界,发现我家穷得紧,那时候只能拼命赚钱,那时候的志向是想着成为大富人……”
  包拯理解点头。
  “……再后来,看到了一些朝廷弊病啊,百姓疾苦啊之类的,便想着做一点点事情,让大家能够活得好一些,好在也的确取得一些成就。”
  包拯露出微笑:“季默谦虚了。”
  欧阳辩苦笑摇头:“……可如今看来,这些似乎还远远不够,咱们大宋,强敌环伺,而咱们的相公们,却对危险视而不见,咱们大宋……”
  包拯脸上露出震惊的神色。


第251章 论历代政治得失!
  听了欧阳辩没有说完全的话,包拯脸上已经露出震惊的神色,以他对欧阳辩所作之事的了解,再结合欧阳辩所说的话,也不知道是为什么,他竟然从里面看出一条极其清晰的脉络出来。
  欧阳辩看到包拯露出的神色,知道这位值得尊重的老人已经看出了什么东西。
  欧阳辩笑道:“包公放心,多年前,我的老师王安石曾经问过我的志向,当时我用一句话告诉过他,包公想听吗?”
  包拯严肃道:“洗耳恭听。”
  欧阳辩一字一句郑重说道:“为生民立命,为天地立心,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包拯瞪大了双眼,上半身微微拱起,喉咙里有赫赫痰音,欧阳辩只感觉包拯干瘦的手掌如同铁箍一般。
  欧阳辩叹了口气,拍了拍包拯的手掌,轻声道:“世伯,你我相交多年,我知道您与家父这帮老臣的志向是为国为民,我这晚辈也不能落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任务,现在,你们的任务我会接过来,您放心。”
  包拯呼吸平缓了下来,过了许久,才重新开口说话:“咳咳……你这孩子,一直都是笑嘻嘻地,也不见你生过气,没想到你的心比我们这一代人还要大,不过,也不枉我们这么看重你。
  好些年前,我忘记与谁说过,我说小和尚这个孩子,以后必定是无双国士,现如今看来,我的眼光可以说是极为精准了。
  小和尚,以前咱们谈过很多关于治国理政的事情,你的手腕、品质、政治敏感都可谓上品,但你切记,需得围绕为国为民四字,这才是真正的士大夫之所谓,那些欺下媚上之辈……呵呵,你不可学之。”
  欧阳辩笑着点点头,伸手从怀中拿出一本书:“世伯,你看看这本书。”
  包拯老眼昏花,手臂无力,竟然有些拿不住,欧阳辩一页一页的翻给包拯看。
  “世伯,咱们以前通的书信、讨论的各种治国理政、您在权开封府、三司使、枢密院等等职位上实际的施政,我都给您总结了起来,您若是放心,将以前在地方上的书信也交给我,我将这本【包公谈治国理政】给完善起来,可以传世。”
  包拯欣喜地近乎趴在书上细细地看,但看了几页之后就无能为力了,口中却是抱怨道:“你应该早点给我的,现在我看不了,也没有办法修正了,哎,不过写得很公正!
  我的书信都在书房里,我会交代你婶婶,将书信都给你,能够给后人留下点东西也算是不错。”
  欧阳辩笑着点头。
  两人的谈话时间过长了,包拯又有些疲倦,欧阳辩见谈得差不多了,赶紧让婶婶她们进来,或许包拯也要交代她们一些事情呢。
  只是欧阳辩出来没有多久,里面就传出老婶与嫂子的大哭声。
  欧阳辩紧了紧手,深深出了口气,不知道是叹息还是什么,微微一低头,有水滴滴落。
  世间少一好友矣!
  呜呼哀哉!
  ……
  包拯身后事极为哀荣,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包拯的逝去,让不少人感觉到萧瑟,尤其是欧阳修。
  包拯和欧阳修其实相交不多,但毕竟是一个时代过来的战友,包拯的逝去,让身体已经渐渐失去活力的欧阳修也有了狐死兔悲之感。
  他对欧阳辩感慨道:“最近些年,几乎月月都要帮老友们写墓志铭,也不知道什么时候,也要别人帮我写墓志铭了。”
  欧阳辩安慰道:“父亲身体还算康健,从前几天还能够去玉仙楼这个事情看来,长命百岁也只是轻松自在的事情,您又何必太过于担忧呢?”
  欧阳修道:“……”
  “……你是怎么知道的?”
  欧阳修低声问道。
  欧阳辩又好气又好笑:“您逛青楼就逛青楼,何必一定要写诗词呢,写了诗词,不就是告诉大家,我特么又去逛青楼了啊!
  ……不过,也是好事一桩,至少大家都知道,欧阳大学士依然身体很棒!”
  欧阳修一拍大腿:“槽!怪不得我每次逛……的时候总是有人知道,原来症结在这呢!”
  欧阳辩:“……”
  ……
  包拯的逝去,对于一些人来说,意味着一个时代的老去,但对于某些人来说,却似乎看到了一个新时代的来临。
  那些着急迎接新时代的人,努力想要将新时代的主宰者推上去,于是劝立皇储的人越来越多,言语越来越过激,手段也越来越激烈。
  秋末的时候,更是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的事情。
  殿中御史里行陈洙写了折子请求赵祯【乞择宗室之贤者,立以为后】。
  折子递上去之后,陈洙就和家人说:“我今日上了一道奏疏,所说的是国家社稷的大计,若是皇帝要怪罪,小则贬谪,大则掉脑袋,你们要做好准备。”
  陈洙家人吓得不行。
  几日之后,陈洙竟然自己服药自杀。
  消息传出,举朝哗然。
  不知道从哪里传出消息,说是陈洙被皇帝胁迫服药自杀。
  这个事情让赵祯又是恼怒又是沮丧。
  因为这根本是不可能的。
  包拯活着的时候当面逼着赵祯立储,直接说赵祯是个老绝户,赵祯气得直接问包拯是不是想要想要谋取什么利益而已,可也没有起杀心。
  如果说包拯是高级官员,所以赵祯没敢起杀心,那么之前的仅为六品寄禄官的职方员外郎张述说话也不客气,还不是活得好好的,官也照常做得有滋有味的,怎么可能会因此而杀人。
  所以赵祯对于此事又是愤怒又是委屈。
  以至于欧阳辩求见的时候,赵祯一阵苦笑:“你也来劝我立储?”
  欧阳辩一愣:“陛下此话何意?”
  赵祯也一愣:“你不是来劝我立储的?”
  欧阳辩笑道:“立储虽是国事,但也要考虑陛下的心情嘛。”
  赵祯苦笑道:“他们若是能够像你这般同情达理就好了……哦,对了,今日来求见是因为什么?”
  欧阳辩道:“孝肃公身前与臣常常谈论治国理政之事,他去世前,将之前的书信往来也全数给予臣,臣将之梳理成册,今日拿来给陛下您看看而已。”
  赵祯倒是颇感兴趣,赶紧说道:“快拿来与朕瞧瞧。”
  欧阳辩将书册拿出来递给赵祯。
  封面写的是【包孝肃谈治国理政】。
  赵祯点点头,翻开看内容,里面多是包拯的实际施政,结合与友人的通信内容,尤其与欧阳辩的通信,里面颇多新奇理念,赵祯看得津津有味。
  赵祯赞道:“这是一本很好的书,如果给新近进入仕途的进士研读,得益会甚多。”
  欧阳辩笑了笑。
  赵祯继续往下看,看到后面的部分却是咦了一声。
  那是一本小册子,上面写的是【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小册子里将周、秦、汉、唐四代的政府组织、百官职权、考试监察、财经赋税、兵役义务等种种政治制度作了提要勾玄的概观与比照,叙述因革演变,指陈利害得失。
  小小的册子,将周、秦、汉、唐四代的政治制度剖析得明明白白。
  尤其是财经税赋、兵役义务,赵祯更是看得入神。
  关键是后面还有一章是专论本朝的,将本朝的制度与前面四代进行比较,于是本朝政治的得与失明明白白的展现在赵祯的面前。
  赵祯看完之后,极为遗憾的说道:“恨不能早四十年见到这本书!”
  其实这本书还真的是小册子了,但小小的册子里,却清晰得将本朝的政治利弊给一一指了出来,和之前范仲淹给出的《答手诏条陈十事疏》,与王安石的《万言书》相比,这本书才是真正的将本朝弊病的本质给剖解得清清楚楚。
  赵祯看了这本书,和之前三十多年的执政经验总结起来,顿时心中许多问题和疑问都变得通透起来。
  “季默,无双国士啊!”
  赵祯是这么称赞欧阳辩的。
  欧阳辩走后,赵祯在暖阁中发了许久的呆。
  第二天,赵祯在垂拱殿召见韩琦、曾公亮、欧阳修、张昇等执政大臣,他第一句话就是这么说的。
  “昨日监察御史欧阳辩面谏朕,劝说朕早日立嗣,言辞激烈,几乎让朕汗流浃背,然则监察御史错怪了朕,朕早有此意,但未得其人罢了。”
  韩琦等人面面相觑:欧阳辩?
  欧阳辩不是死都不肯上书么,怎么就突然面谏皇帝,甚至将皇帝说得汗流浃背,看来言语可不仅仅是言辞激烈而已啊!
  赵祯看了看鸦雀无声的执政大臣们,又问道:“诸位觉得宗室之中谁可以可为嗣?”
  韩琦道:“此事非臣下敢议,当出自圣择。”
  赵祯点点头道:“宫中尝养子二人,小者甚纯,然不够聪明,大者可以……”
  不待问,赵祯继续道“……大着宗实者,今三十许岁矣,诸位认为可否?”
  赵祯坚持了这么久,这次却是如此痛快,韩琦等人倒是有些不太敢置信,韩琦谨慎道:“此事事关重大,陛下今晚还是多想想,如果可以的话,我们明日再来拟制圣旨吧?”
  赵祯摇摇头:“无妨,朕意已决。”
  韩琦惊讶于赵祯的坚决,只能道:“事情要有个过程,陛下容臣几个商量一下如何除官。”
  所谓除官便是授官,要给嗣子授官,里面也有门道。
  赵祯这下子点头同意了。
  韩琦等人于是退回政事堂商议,建议先起复赵宗实为泰州防御使、知宗正寺。
  宗正寺是掌皇室谱牒的机构,让赵宗实知宗正寺,其实就是向世人暗示赵宗实将是皇嗣之选。
  仁宗听了韩琦之议,说道:“如此甚好。”
  嘉祐七年十月十三日,中书发布告敕:
  ——起复岳州团练使赵宗实为泰州防御使、知宗正寺。


第252章 特么的我面谏了?
  朝廷宣布由赵宗实知宗正寺,虽然还没有明言赵宗实就是皇嗣,但朝廷议立嗣的骚动还是平息了下来,因为知宗正寺本身就是一种信号。
  而欧阳辩面谏赵祯的事情广为流传,朝臣纷纷猜测欧阳辩是如何面谏的,但总是不得其领,实际上欧阳辩自己也一脸的懵逼。
  特么的我面谏了?
  还言辞激烈,将赵祯说得汗流浃背?
  这特么是谁传的谣言?
  欧阳修却道:“是陛下亲口所说的。”
  欧阳辩:“……”
  于是欧阳辩借机找机会再次见赵祯。
  赵祯笑得贱兮兮的。
  “陛下,传说我面谏了你,还言辞激烈,让您汗流浃背?”欧阳辩求证道。
  赵祯沉重点头:“对啊,你看,这一次你又来面谏了!”
  欧阳辩:“……”
  “臣这一次又面谏陛下什么了?”
  赵祯想了想道:“你见朕迟迟不肯宣布赵宗实是皇嗣,于是提出疑虑,说自古祸乱之始,唯有不由继乱之始,未有不由继嗣不立,付属之心不豫定,而遂至后世争夺危亡,使天下赤子糜烂涂地而受敝者也。
  。。。。前日未命宗实。人人上言早建储嗣。今日乃无一人敢言者,非今日之人不忠也。盖前日未有主名,泛为公言,而陛下不疑也。
  今日补一宗正官虽非继嗣,似有主名,又陛下犹豫迟疑,自冬徂秋十月矣,中外之人,无贵贱贤愚,人人自顾私计,惧陛下见疑获罪,不敢出一言,但日听朝廷所为以卜治乱而已。臣职为谏官,傥又不言,则谁为陛下言者?”
  欧阳辩咀嚼了一下其中的意味,惊道:“臣竟然如此耿直敢言,竟然如此大胆?”
  赵祯叹息道:“可不是嘛,人人都说欧阳辩尸位素餐,哪里知道欧阳辩其实不仅忠君爱国,还耿直敢言,实在是言官中的言官!”
  欧阳辩:“……”
  他苦笑道:“陛下,这又是何必呢,这等名声该给您得了才是,您主动提出,天下人俱都会称颂您的仁名,臣担不起这个名声。”
  赵祯站了起来,走到欧阳辩的身前,欧阳辩赶紧起身。
  赵祯仰头看着已经高了自己一个头的欧阳辩,高兴道:“小和尚竟然比朕高了一头了!”
  说着赵祯有点动情起来。
  “……从至和元年,朕认识了小和尚你,从此之后,咱们大宋朝的国库便一日比一日充盈起来,到得今年,大宋国库之充盈,超过任何一朝一代,嘉佑之治必将比肩盛唐文景之治,甚至超过开元盛世,而这一切,都是因为小和尚你!”
  欧阳辩道:“臣不敢当。”
  赵祯拍了拍欧阳辩的肩膀:“没有什么不敢当当不起的,你值得的。你刚刚说朕主动提出会得仁名,其实不必了,有了这些年的政绩,朕驾崩后的庙号定然不会差的。”
  赵祯笑了笑。
  “你小和尚擅长理财,大宋因你而富,但时人最为赞许的是清名,对于干事却不太瞧得起,所以朕给你升官,总有人说事。
  这一次,反正都是立嗣,干脆朕就给你这个清名,让你成为年青一代清名最盛的官员,这对你以后的仕途有莫大的助益!”
  欧阳辩不由得动容:“陛下……”
  赵祯笑了笑道:“外面的那些人,一个个打着为朝廷为国家着想的旗号,呵呵,朕当了几十年的皇帝,还看不清他们的心思?
  忠贞体国的不是没有,但大部分都是在向未来的帝王献媚罢了……”
  欧阳辩心中惊骇:“陛下……!”
  赵祯摆摆手:“无妨,暖阁中除了你我之外,别无他人,今日就是想和你说几句真心话。”
  欧阳辩感觉后背有些湿润。
  “……呵呵,所以啊,将这些功劳送给那些人,还不如给你呢,你欧阳辩,对于国家功劳非凡,这些年我考虑到你的年纪,不敢过于提拔,你的官职比起你的功劳来说太微不足道,而且你还受了一些委屈,朕都看在眼里。
  这一次你没有跟着一起上奏疏谏言,朕是知道你的心意的,其实你大可上奏疏,也免得你受人非议,朕还真能受伤不成,你这孩子啊,唉,以后你要走得远,可不能再心慈手软了……”
  赵祯敦敦教诲,就像是老父亲一般,让欧阳辩忍不住鼻腔微酸。
  第二日,赵祯再次召集宰执大臣,这一次政事堂、枢密院等宰执悉数到期。
  赵祯一开口就抛出一句足以引起大地震的话。
  “今日可议立嗣之事。”
  众多宰执大臣面面相觑。
  这又发生了什么事情?
  以前整个朝廷都骚动了那么久,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