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北宋之无双国士 >

第105章

北宋之无双国士-第105章

小说: 北宋之无双国士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而薛氏好不容易下厨做的营养餐,这小子能够干掉大半,还美其名曰是为了哥哥们考虑,吃太多不利于学习之类听着让人心口发闷的话。
  欧阳辩是闲人,根本帮不上忙还添乱,好在也有人治他。
  苏氏父子三人最近都陷进心学里了。
  原本就苏轼一个人在研究心学,但心学博大精深,虽说有欧阳辩给出的大概骨架,但心学最早可推溯自孟子,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陈献章开启先河,从陈献章倡导涵养心性、静养“端倪”之说开始,明代儒学实现了由理学向心学的转变,成为儒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陈献章之后,湛若水和王守仁是明代中晚期心学的两个代表人物。
  欧阳辩所给出的骨架实际上是阳明心学,所以这里面其实是涵盖了好几百年的东西在里面,所以即便是丰富血肉也不是一件简单地事情。
  苏轼越研究问题越多,所以他将认真准备制科的弟弟苏辙拉进来一起研究,可兄弟俩感觉还是有很多问题,于是又把苏洵给吸引了进来,父子三人埋头到心学里面。
  听说欧阳辩回来了,父子三人找到欧阳辩,欧阳辩看到蓬头垢面的三人,不由得有些吃惊:“子瞻你们是睡马大婶家的猪圈了吗?”
  苏氏父子三人一把抓住了欧阳辩,露出痴汉一般的笑容,相互庆幸点头:“总算是抓到季默了!”
  欧阳辩顿时浑身汗毛耸立。
  这是怎么回事!
  好在苏辙下一句话让他放下心来:“季默,快快,我们有好多的问题要问你。”
  欧阳辩顿时将心放回肚子里。
  不过半个时辰后欧阳辩已经呈现出眼睛泛白的迹象了。
  苏氏父子三人的问题既多又艰深,建立一个思想体系是非常困难的,这个跨度很可能是持续上百年几百年的时间,苏氏父子却想通过三人之力,将整个体系给填补出来,这里面涉及的东西就多了。
  儒学是一门讲究全能的学术,儒学每一个新的流派理论产生,都要求其能够自圆其说,都必须对诸多问题进行解答,若是有解答不通的地方,便会被认为是不成立的的伪道理。
  所以要将这心学推广出去,便需要将其放在各种不同的问题下去考验,看它能否解决所有的问题,如有解决不了的,那还得继续深入。
  这就是苏氏父子三人目前的困境。
  有些问题他们解决不了,所以只能找到始作俑者来解答问题。
  欧阳辩能不能解决这些问题呢?
  有些能,有些不能。
  但欧阳辩有超过苏氏父子三人千年的见识,所以有些问题他虽然不能以心学的角度去解答。
  但是他却能够用后世的价值观点去解决。
  至于观点是古今或者中外都无所谓,欧阳辩都并忌讳的往里面放,反正归根结底就是为了解决问题嘛。
  所以欧阳辩将什么逻辑学、物理学、化学、数学等等知识都抖搂出来,他针对具体问题去分析,才不管是不是所谓心学范畴的东西。
  欧阳辩从来就不觉得有哪一样理论能够解决人类的所有问题,那根本是不可能。
  要分析这个世界,就得用科学的方法,用心学这样的理论,就想去解决所有的问题,根本就是痴心妄想。
  不过,欧阳辩倒是想借着这所谓心学,将诸多基础学科的东西往里面塞。
  《礼记·大学》不是说了“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吗?
  既然要格物致知,那就需要各种工具和分析方法啊!
  来来,数学这么基础的工具要的吧?
  基础的逻辑总得要吧,不然怎么分析问题?
  嗯,要格物呢,那物理得有吧?
  嘿,物理有了,那化学得有吧?
  于是在苏氏父子的提问下,欧阳辩反正信手拈来,什么能够解决问题就用什么,才不管什么流派不流派呢。
  苏氏父子三人越问越是心惊,他们发现欧阳辩虽然纯正的儒学并不算精深,但他涉及的知识之渊博,简直是深如渊博如海不可估量!
  苏氏父子三人心惊,欧阳辩也不得不为苏氏父子三人的学识而震惊。
  苏洵倒也罢了,半路出家,基础算是一般,但他性格豪雄,经过他丰富的心学多了几分豪放;
  苏轼才智绝高,每每有惊人之轮,但天**漫,倒是和原本心学的路子颇为相近,但所发之议论,竟是比陆王二人都要精深!
  最令欧阳辩感到惊讶的是苏辙,苏辙平日在父兄的光芒之下不显山不露水,但在理论上面,竟然才是真的厉害,这可能和他的基础与思维缜密相关。
  比起他的父兄,他的基础比父亲好,逻辑思维以及务实程度比苏轼要强,而且他的天分也不低,所发之议论,竟然比父兄之议论更加接近经世济用的功能!
  说实话,经过这些时间三苏以及欧阳辩的不断补充丰富,原本的所谓心学,已经渐渐变了一副模样,连核心都几经变更,变得连欧阳辩都觉得有些陌生起来。
  不过,这个陌生的理论虽然不属于史上任何理论,但是却能够看到许多理论的痕迹。
  不得不说,这是一门极其务实的理论也看起来极其吸引人的理论。
  毕竟苏洵和苏轼二人的文采不是一般人能比的,他们用他们的文学天赋来描述的理论,就是比别人要说得好,说得更吸引人。
  这就是天赋,没有办法的。
  欧阳辩感觉这份已经有了些雏形的理论若是放出去,必然会像病毒一般传染开来。
  因此欧阳辩感觉责任很大,毕竟一份感染力十足的理论流出去,如果理论足够好,那便是造福世界,若是不好,那可是要遗毒无穷的!
  欧阳辩放下之前的漫不经心,仔仔细细地审核里面会不会有什么谬误的地方。
  等到发现并没有明显不好的东西,他才算是松了口气,不过还是嘱咐三苏要详加慎重,莫要掉以轻心。
  三苏自然同意,毕竟文章千古事嘛,再怎么慎重都是应该的。
  在这个期间,嘉祐六年的科举开始了。


第237章 公主夜扣门!
  夜黑风高。
  春寒料峭,夜空全无半点光亮,有经验的汴京人知道一场春雨即将来临。
  虽然没有宵禁,但御街之上已经没有什么人了,唯有一些烟花柳巷还传出低微的笑声,但到了这个已经进入下半夜时段,笑声也渐渐低歇息。
  没有什么意外的话,再过一两个时辰,汴京城才能够在第一缕阳光下被唤醒。
  突然御街有急促的马车声响起,有人听到了声音,但也不过是翻了个身子继续睡觉,马车往皇城而去,但到了半路时候,马车突然停了下来,转头往侧面开去。
  马车开到一个园子前,旁边的院子里有狗叫声。
  驾驶马车的人回头和车内说道:“公主,到了!”
  这一转头,门口的灯笼光照射在他的脸上,若是有人在此必然要大吃一惊,因为此人赫然是中贵人梁怀吉,既然车夫是梁怀吉,那里面便是兖国公主了!
  马车内寂静无声,一会才有幽幽声音传出:“算了,不给他添麻烦了,去西华门。”
  “公主,皇城门还得再有一个多时辰才会打开,您若是怕打扰了状元郎,咱们就先等等,等宫门开了,我们再去。”
  梁怀吉劝道。
  马车里悠悠哭泣声传出。
  梁怀吉咬了咬牙,挥起鞭子,马车辚辚,再次往皇城而去。
  ……
  第二天,兖国公主夜扣禁门的传闻如同插了翅膀一般飞遍了整个汴京城。
  欧阳辩听到了这个消息时候愣了愣。
  一个披着红色披风、披风上镶这白色皮毛,脸上红扑扑,让人一看便能够想起一句诗的女孩子出现在他的记忆中。
  那就诗叫人面桃花相映红。
  赵徽柔。
  那个喜欢他的女孩子。
  欧阳辩的心情不由得有些沉重起来。
  他和赵徽柔没有什么瓜葛,甚至是特意保持距离,赵徽柔喜欢他,这事他自然是清楚的,但这本身就是没有结果的,又何必惹麻烦上身。
  只是,听到她夜扣宫门的消息,欧阳辩心知,她的悲惨下辈子从这时候……哦,不,从她被他的父亲赵祯许配给李玮的时候就已经注定了,不过现在只是刚刚开始罢了。
  欧阳辩回到御史台,便听到李定他们议论纷纷。
  “季默来了,你听说了吗,昨晚兖国公主夜扣禁门。”
  李定问道。
  欧阳辩点点头:“听说了,怎么啦?”
  李定道:“听说公主是因为和内侍私下饮酒,被婆婆杨氏撞见,公主恼羞成怒,出手打了杨氏,然后夜扣禁门。”
  欧阳辩点点头。
  “可现在官家却下令对驸马李玮罚铜三十斤,兖国公主回了自己的公主宅,竟没有受到半点的责罚。
  这就奇怪了,做错事的人没有受到责罚,没有做错事的人却被责罚,这是什么道理?”
  李定道。
  “没错,官家这个做法着实不妥,明明是公主自己飞扬跋扈,连婆婆都打,这成何体统!”
  黄廉义愤填膺道。
  欧阳辩看向程颢和阎询,两人的态度也差不多一致。
  欧阳辩点点头。
  李定道:“我准备上疏,劝告官家,不能姑息,否则将伦理纲常置于何地,你们要不要一起上?”
  阎询和黄廉摇摇头,这是皇帝家事,他们并不想掺和。
  程颢却道:“我也上疏。”
  李定和程颢看向欧阳辩。
  欧阳辩笑道:“你们自己决定就好了,台官奏谏不由官长可否,你们自行决定就是,只是莫忘了门口那句话,说出去的话,最好还是得做好调查。”
  欧阳辩所说所谓台官奏谏“不由官长可否”,是指御史台内台官的独立原则。
  唐朝前期御史台一度实行过论事不告台中长官的独立监察制度。
  其后由于当时的宰相认为御史权限过重,因而仍命台官“弹奏先白中丞,大夫”。
  宋初继承了晚唐的制度,御史言事必先白中丞,直到乾兴年间,御史台内方确立台官对于本台长官的独立原则,台官奏谏“不由官长可否”。
  从此,该项制度便被奉为典制,一直沿用下来。
  所以李定和程颢决定要上疏,其实是不必想欧阳辩请示的。
  之前欧阳辩和胡宿之间的事情那么揭过,其实也有这个原则的因素在。
  上疏的言官自然不止李定和程颢,殿院那边的御史里行也大多上疏谴责,主要是冲着兖国公主去的。
  谏院那边对此反应也颇大,几乎是人手一疏,都是谴责公主为主。
  赵祯迫于压力,只能下诏将公主宅邸的内侍都斥逐到外地,梁怀吉更是被发配道洛阳去洒扫离宫去了。
  而事情看来也好像是平息了下来。
  然而却有一件震惊朝野的事情发生了。
  荆湖北路发生了叛乱。
  欧阳辩得知到这个事情还是挺早的,因为他收到了荆湖北路分行行长的传过来的密信。
  事情是这样的。
  央行在荆湖北路设置了服务区,大修官道打通了之前许多与世隔绝的山区,设置的服务区也给了当地人一个交易的场所。
  当地人就将诸多盛产的特产拿出来到服务区买卖,这原本是好事一桩,但发生了一个意外。
  荆湖北路有的山区盛产茶叶,原本运不出来,就在当地作为山茶自产自销。
  但因为服务区的的开设,山茶进入了服务区售卖,因为口感很好,受到了很多商人的喜欢,于是山中茶农大肆种植。
  服务区中的茶叶也越来越多,甚至挤占了淮南十三场的市场,于是引起了江陵府榷货务的注意。
  宋代承袭唐制,茶叶都是禁榷品,由官府专卖,禁止私贩。
  六务十三场就是官方专门设置来榷茶的机构。
  所谓六务就是设置在要会之地的榷货务,江陵府榷货务就是其中一个。
  而十三场则是设置在淮南的十三个茶叶生产山场,天下的茶叶都是从十三场出来的。
  六务十三场控制了大宋的茶叶买卖,不允许民间另有茶叶买卖。
  荆湖北路的茶叶出现,还挤占了他们的市场,自然引起了他们的愤怒。
  于是江陵府榷货务介入了。
  江陵府榷货务先是找到了央行分行,分行长虽然不愿意,但也只能照办。
  因为虽然交易也都是缴税的,但的确不符合国法,所以分行行长立即停止茶商在服务区交易茶叶。
  于是茶农立时损失惨重,但如果仅仅是这样的话,所谓叛乱并不会发生。
  榷货务盯上了荆湖北路茶农。
  荆湖北路所产的山茶的确口感出色,绝对可以打造成高档茶叶,这里也可以打造成第十四个山场。
  于是江陵府榷货务的官员带着衙役,强迫当地的茶农加入新建立起来的山场。
  茶农自然不愿意。
  分行行长怕欧阳辩不了解情况,还特意解释了为什么茶农不加入的原因。
  茶农自己种茶出售虽然也要交税,但完税后的收入都是自己的,他们人身也是自由的。
  但十三场的‘园户’却并非如此。
  园户是没有人身自由的,而且他们还要承担配额产茶,若是未能完成配额,就要贴田卖屋,将缺额的茶叶给补上。
  他们当然不愿意啊。
  他们不种茶,还可以种其他的,但若是成了园户,就世世代代是园户,谁会愿意。
  于是江陵府榷货务的官员就直接抓人,说茶农私自种茶、贩茶,已经触犯了国家法律,要将他们投入监狱。
  茶农们无奈,只能哭哭啼啼地加入新开设的第十四山场。
  若仅仅如此也就罢了。
  今年不知道怎么的,可能是气候原因,也可能是茶农积极性不高,也可能是其他的原因,导致茶叶歉收。
  这让因为新开设十四山场而升迁的官员勃然大怒,下了死命令,缺额的部分要茶农自己承担。
  茶农哪里承担得起,官员为了达成任务,将一些茶农抓起来,当着茶农们的面严刑拷打,想要给其他的茶农压力。
  却没有想到茶农已经忍无可忍,当场有人暴动,动手打了官员,官员指挥兵丁动刀,当场有茶农死亡,终于将整个事件推到不可测的地步。
  茶农见有人死去,彻底失去了理智,直接一哄而上,将兵丁和官员都给打死了。
  荆湖北路的茶农现在已经啸聚山林,集体对抗官府了。
  江陵府榷货务见事情已经不好收拾了,赶紧将事情扔给了江陵府,江陵府也不敢管,将事情推给了荆湖北路的监司。
  荆湖北路监司见民乱已经起来,赶紧上奏疏,于是事情终于捅到了汴京城!


第238章 官逼民反!
  “这帮废物!”
  韩琦一脸的铁青。
  曾公亮连连摇头:“这是官逼民反啊!”
  韩琦冷声道:“张方平怎么还不来?”
  “来了来了。”
  张方平笑呵呵而入。
  韩琦哼了一声:“看你们三司干的好事!”
  张方平摇摇头:“死掉的官员也是忠于职守罢了,这事不能怪他。”
  韩琦斜睨了张方平一眼:“不怪他……那怪谁?怪我韩琦,还是怪官家?”
  张方平苦笑道:“谁也不怪,要怪就怪这制度,这茶课岁入不多又害民,早就可以废弃了。”
  韩琦冷笑道:“说得倒是轻巧,你倒是和官家说去。”
  张方平笑道:“正要和官家说这个事情呢,韩相公,曾相公,要一起吗?”
  韩琦冷哼道:“有何不可,请参知政事一起吧,哦,对了,事关民乱,请枢密院也派出代表一起商议吧。”
  在韩琦的提议下,一个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