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安乐侯 >

第52章

大宋安乐侯-第52章

小说: 大宋安乐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范宇走在最后,向宁总管拱了拱手,示意请对方照顾好义母。宁总管向范宇点点头,表示自己明白。虽然两人并没说话,可是都心照不宣。

    当他们三人到了旁边的房中,杨太后却是刚刚醒过来,正抚着胸口后怕。

    “我阿姐可还好,王太医你用那长针一下戳进阿姐眼中,这下手可也太狠了。”杨太妃虽然口中责怪,可脸上却还是有些惊魂未定。

    王太医急忙躬身道:“惊吓了娘娘,王惟德有罪。”

    “你先不要急着赔罪,我且问你,我阿姐如何了?”杨太后此时关心的是李太后。

    如今宫中能与杨太后说得上话的,也就只有李太后。其余人等,要么身份不够,要么就是年龄小有代沟。而且两人年轻之时就以姐妹相称,这感情也是不浅。

    赵祯看到杨太后无事,便笑道:“大娘娘刚刚经王太医施针,还没醒过来。不过宁一鸣说,大娘娘的双瞳乌黑,想是已能视物。但是眼上还有针痕,总要包扎将养数日才可。”

    杨太后不由乐道:“那便是说,我阿姐她过几天,便能看到东西了?”

    王太医急忙道:“若无意外,当是如此。”

    杨太后点点头道:“好了,王太医也是辛苦一番。虽然将我吓的不轻,但你治了阿姐的眼疾,我也不能与你计较。来人,去我宫中取三百两银子,交给王太医。这些银子算是我自己酬谢王太医的,你莫要推辞。”

    “杨娘娘且慢,臣每月都有朝廷的俸禄。食君之禄便要忠君之事,岂能再娘娘的赏赐。今日忙了娘娘的驾,娘娘不降罪于我便好。”王太医此时没了那许多压力,说话也放松起来。

    官家看到王太医推辞,且能讲出忠君之事来,不由龙颜大悦道:“这是杨娘娘的一番心意,让你收你便收着。你还想要什么赏赐,只要不过分,我都可答应于你。”

    范宇此时咳了一声,却也无法明言提醒王太医。王太医曾对范宇提过,他的愿望就是将自己的一身所学传承下去。并且开设医科,救治更多的人。

    现在官家问起,正是提出来的好时候。

    可是王太医却说出让范宇纳闷的话来,他对官家躬身道:“治病救人乃是臣的本分,官家莫要再提,我不能要这赏赐。”

    他竟拒绝了,范宇实在是想不通。

 第124章 一封公函

    赵祯看到王太医拒绝,而且态度坚决,便脸色微沉。

    范宇也替这位王太医着急,你不收皇家的赏赐,便是不给皇家面子。看在你给太后施针的份上,现在可以不追究你,但是以后可就要小心些。

    “王太医,官家许你赏赐,你不肯收,是不是有其他所求?”范宇替王太医打圆场道。

    这位性格有点倔,也不知道脑子里何息转了筋,做事不够灵活。

    “安乐侯说的不错。”赵祯看着王太医道:“你既然不要赏赐,机会难得,想必是有所求。”

    王太医身子躬下,几乎到地,“不瞒官家,我确有一事要上奏于官家。”

    赵祯看到王太医却要奏事,反而好奇道:“给你赏赐你不要,却是要奏事?你要奏什么事,且讲来听听。若是可以,我便答应你又有何不可。”

    “臣为太医,却知民间医药甚少。尝见百姓耽于病痛,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为不治。臣一人之力有限,每每想多救几个病人,不过自己却分身乏术。旬日之间,也只能救治数人十数人。”王太医说起这个来,便口若悬河,“臣以为,官家可恢复李唐之时的医学。若能恢复医学,便可使医术传于更多有济世之心的人。可惜,自李唐覆亡后,天下战乱频繁。医者为诸侯或掳或杀死于战乱,已是十去其七八。自我大宋立国之后,习医之人这才略有增多。但是我大宋人口也在增多,便要更多医者才可。请官家在太医局设立医学,可招收民间子弟为医学生员,以为天下百姓康健,使我大宋患者皆有其医。”

    范宇这时对于王太医却是另一种看法了,这位王太医乍一接触,似乎口舌有些笨拙。可是现在范宇却不这样认为,这是大智之人。如今不要赏赐,而是向官家奏事,这便显得堂堂正正了。远比讨要赏赐什么的,要来得伟光正。

    从王太医的这番话,不仅能感觉到他的慈悲心肠,还能体会到他的目光看的很远。不但是为大宋着想,也是为了天下百姓着想,而这也是为了官家着想。

    这更是让范宇佩服之处。

    赵祯听了王太医这番话,不由得沉默了片刻才点头道:“王卿,你说的很好,也很对。此事你上个札子,我也会向政事堂诸位相公打个招呼。若是相公们不愿意,我也会极力支持。你的这份医者仁心,无愧于天地。与独善其身相比,你能想到这惠及天下病患的办法,实是难能可贵。”

    范宇也笑道:“王太医放心,官家向诸位相公打了招呼,此事便多半可成。”

    “臣,谢过官家。”王太医这才直起身来。

    “王太医妙手仁心,人所不及。”杨太后也被感动,“官家的赏赐你不肯收,我的赏赐你便收下吧。官家要是不给你开这医学,你便用我赏赐的这些钱,自己开一个医学。”

    赵祯却是哭笑不得,“小娘娘,此事要经过政事堂诸位相公商讨,才可设立医学。其中事设太医局衙门变动,还须政事堂拿个章程出来。”

    范宇点头道:“王太医功劳是有的,为百姓医病的心思也很难得。我愿出银百两,以为王太医医学之资。”

    无论如何,王太医治了李太后的眼疾。公事不论,从私人方面,这是治了范宇义母的眼疾。他这个做义子的,不能不有所表示。

    正在这个时候,一个小黄门来报,“官家,李娘娘已经醒了过来。”

    “不是说要半个时辰吗?”赵祯看向王太医。

    王太医又变的笨口拙舌,脑门上都见了汗,“这、这是好事,呃,想必是李娘娘身子硬朗,十分耐受药性。”

    赵祯眉头跳了跳,只得叹了口气,对于这王太医也不知是该夸还是该骂。

    “官家,我们快些去看看阿姐,她醒来我们却不在,恐是有些着急。”杨太后在宫女的伺候下,也下了床榻。

    范宇过去扶了杨太后道:“姨娘莫急,不过两步的事情,娘是能听到我们说话的。”

    他们这些人,便又都回到了李太后的房内。此时李太后已经坐起,正半靠在榻上。

    “大娘娘感觉可好?”赵祯上前问道。

    “只是眼中微有痛感,除此别无他事。”李太后点点头道。

    “王太医,眼中会痛这是何故?”赵祯有些心浮气躁的问道。

    “娘娘刚刚施针,而现在蒙汉药药效也已过了,有些疼痛实属正常。”王太医看到官家的脸色又有点不善,便接着道:“过个一天半天,痛感便会消失。其实娘娘此时已可视物,只不过要怕针孔溃疡,才要上药包扎起来。”

    李太后听到王太医如此说法,便立时道:“一鸣,先替我将这纱布解下,我要看一眼官家和宇儿,还有我的淑妃妹子。”

    宁总管吓了一跳,急忙躬身道:“娘娘不可!”

    范宇也拦道:“娘可不要急于一时,等眼上的针孔愈合,再看也不迟。”

    只可惜李太后根本不管这些阻拦,伸手便自己去解眼上的纱布。

    “这些年来不见天日,今日既可看见,我便一刻也不想等。”李太后笑道:“你们也都莫急,我只看一眼,便立时重新遮上便是。”

    范宇本想再劝,可是见义母说的可怜,心中一软便没再阻止。而且李太后贵为太后,她既已自己解下纱布,谁又敢来强行阻止。

    待李太后解开纱布,微微睁目,只觉得光线刺眼。待他看向身前的几人之时,这两眼才渐渐的适应过来。

    “淑妃妹子……你可是有些老了,不复当年娇态。”李太后最先却是看向了杨太后,而后依次看向官家和范宇,“官家都这样大了,我这当娘的上次见你,还是孩童。宇儿?你这孩子倒也俊俏,难得的是如此孝顺,好孩子。”

    王太医急忙劝道:“娘娘刚刚在眼上施过针,不可过于悲喜,恐眼疾反复。”

    听了王太医的话,李太后硬是忍住了流泪的冲动,又自己将纱布缠上。宁总管急忙上手绑着缠好,这才松了一口气。

    范宇知道金针拨障术之后,便可立时看到事物,可是定然是看不清的。

    “娘这几日要多休息,待彻底好了,便可如常人一般了。”范宇安慰道。

    赵祯点点头道:“大娘娘可不必太急,只不过是几日而已,可要耐心一些。”

    又说了一会儿话,李太后人便乏了。

    范宇和王太医告退出宫,两人分道扬镳各自离去。

    到了第三日的时候,范宇正在西作坊的铁做院看刘真炼铁,便看到徐绶手拿一份文书到来。

    “侯爷,这炼铁有什么好看的,刚才枢密院有文吏送来一封公函,是给侯爷的。”徐绶将手中的文书递了过来。

    范宇打开扫了一眼,不由念道:“……请安乐侯于明日,至北斜街校场,于禁军士卒选取五十兵勇,以为造作院军器试用。”

 第125章 你要找谁

    这一封公文是枢密院的正式公函,通知范宇去校场选取所需的五十名兵勇。

    徐绶听到范宇念出声,便对他拱手道:“侯爷,可否许我一观?”

    范宇笑着将公函递过去道:“我向官家提起过,要五十名禁军试用军器,以测军器是否合用。选这五十人,便是让他们先操演我军器造作院的军器,以定其是否尺寸轻重样式。只有如此,才可使我军器造作院所制之器,于战阵之上起到最大作用。”

    取过范宇手中的公函,徐绶看了一遍,将之还给范宇。

    “侯爷作事如此严谨,我不如也。”徐绶很是诚恳的道。

    原本他这个将作监丞,只是在这里历练而已,过不了多久,便会另行委派他职。不管怎么说,他徐绶也是个探花郎,外放之后至少也是个正六品的判官。

    因此,徐绶在西作坊也不用太认真。

    可是他看到了范宇收到的这份公函,才知道事情竟能做到这等细致的地步。此时问心自省,便觉得自己中了探花郎,似乎便懈怠了。原本对于范宇这个侯爷的一丝轻视,也被打散。

    范宇看到徐绶似有所悟,便笑问道:“探花郎可是有什么好的建议给我。”

    徐绶连忙拱手道:“岂敢,我是觉得侯爷做事严谨,相比我自己却有些耽于安逸了。”

    范宇不由哈哈大笑,他自己也不是一开始就做事严谨的。自走上社会之后,接受了无数的毒打,又经过数不清的被动教育,才有了这么点经验。

    如今他成了侯爷,没想到还能用得上这些经验。

    “探花郎只是高中之后有些得意罢了,一旦认真起来,自然便会如此。只怕作事,比我还要有过之而无不及。”范宇安慰了对方一句。

    徐绶却摇了摇头道:“我大宋文风鼎盛,士大夫之间,多以诗文酬唱风雅文会为荣,甚少人有谈论如何做事。即使做事,也是全凭臆测。至于后果如何,却是不知了。若侯爷这般,事必有验,验而后行的更是绝无仅有。”

    范宇笑了笑没有说什么,这个徐绶有些意思,居然能从一封公函之中看出这番道理,相当的不简单。

    “哪里有探花说的这样高深,不过是怕误了官家的大事,摸着石头过河罢了。”范宇摇头一笑,转身而去。

    “摸着石头过河?”徐绶玩味道。

    这句话乍一听不过是粗鄙之言,可是仔细玩味,却是甚有道理。等徐绶再抬头去看范宇的时候,范宇已经走的不见了影子。

    范宇此时已经去了斩马刀所,那边可还有他让人定制的军器。

    斩马刀所虽然名为斩马刀,可是这里却是打制诸般铁制兵器的作坊。刀枪剑戟斧钺钩叉,都是由这里打造出来的。

    在范宇看来,斩马刀所就是一个大铁匠铺。刀枪这两种常见的制式兵器,是造的最多的,也有相当数量的工匠做基本的合作配合。与后世的一些小工场相比,并不逊色多少。

    莫要以为大宋的官办作坊很是散漫,没有的事情。大宋的工匠都是有专门的工位,擅长制军器手柄的,便手柄。擅长制锋刃的便专门打制锋刃。除此之外,军器配件之上还要勒名,也就是在上面要有工匠的名字。

    在工匠还是自由身的时候,从秦到宋,中国武器制造的原始流水线还是存在的。范宇巡视之时,便已经见到过大宋工匠的原始流水作业。现在再看,还是有些感慨。

    若不是后来蒙古铁骑灭掉了汉人政权,把工匠当成了奴隶并固化为匠户,后世可能会是另一个样子。

    不过范宇并不是来这里琢磨这些事,而是为了看看自己要的东西打造好了没有。

    找到这里的匠头儿,范宇便被了一间小屋中。

    在屋中靠墙之处,摆了一排他要的兵器。

    “侯爷所要的东西,都在这里了。”那匠头儿对范宇躬身道。

    “前面的部分有多沉?”范宇看着这排兵器问道。

    匠头儿笑道:“侯爷放心,都是三斤六两的分量,不会差的。这东西要是做的太轻,恐怕破不得甲冑。若是做的重了,也不好挥舞。只是侯爷要的这等兵器实在怪异,为何要在剁骨刀上做个矛头?这可好用吗?”

    范宇听到匠头儿的话,差点把鼻子气歪了。什么叫剁骨刀上安个矛头?这东西叫做斧枪。

    想当初范宇也曾是沉迷于游戏的少年,从一款游戏中认识了斧枪这种兵器。之所以能记住斧枪,还是因为在游戏中,持有斧枪的兵种是专门克制骑兵的。

    因此,范宇就琢磨着,以大宋缺马的情况,推广斧枪应该是一个不错的办法。

    唐有陌刀,如今到了宋也推出斩马刀。但是这两样兵器,各有优缺点。陌刀的锻造要求高工艺复杂,太过费工费时,因此已经被淘汰掉了。而斩马刀则还留有一些陌刀的影子,可惜只是简化版,对于骑兵的克制并不强。

    所以范宇便让工匠们打造了这数十柄斧枪,先拿来试用一番。

    他拿起一柄斧枪,单手拎起来有些吃力,连头带柄估计了一下应该有十斤左右。不过他如今才十五岁而已,若是身子长成,控制这柄斧枪应该并不会太吃力。

    范宇自己看着手中的斧枪,也不由得笑起来。正如匠头儿所说,这斧枪前面,就像是剁骨刀上安了个矛尖。但也正是因为这种造型,才使得斧枪有了克制骑兵的能力。更妙的是,锻造的成本低,利于推广。

    斧枪上的矛尖不用多说,自然是用来刺杀敌人的。而那所谓的剁骨刀部分,便是斧枪的斧刃,可以劈砍破甲,也可将骑兵从马上钩挂拖下。再加上近四米长的手柄,威力绝不会小。

    转过天来,范宇来到了校声外。只见校场之内人欢马跃,正是禁军骑兵操演之时。看这架势,难怪会让自己今天过来的挑人。在校场之上,才能展示出大宋骑兵的英姿来。

    只是范宇对于大宋的骑兵并不感冒,只看那些骑兵所乘的矮马,他就不对大宋骑兵抱太大的希望了。

    有人看到范宇站在校场边,便一拨马头,向着他跑了过来。

    “不知你要找谁?”这名骑兵看上去已有三十出头,坐于马上,居高临下对范宇道。

 第126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