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安乐侯 >

第364章

大宋安乐侯-第364章

小说: 大宋安乐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耶律重元看了萧惠一眼,摆了摆手道:“卿家的意思我明白,但是国与国之间,可以退让一次是因为计谋,切不可次次退让。若是成了习惯,便不好改了。不但有伤国体,会使军民心生卑下之感。而且我大辽以为给了宋国好处,他们便会推迟出兵。若是给了宋国好处,他们仍然出兵呢,这岂不是资敌。哪怕不敌,亦要与之一战。即使败了,宋军也一样会痛。唯有如此,方可以战止战。”

    此时耶律重元已经没有了与宋国争霸的心思,以辽国准备了许久,并且为了筹集足够的军费并解决后顾之忧,甚至将高丽都给灭掉。

    但是两路辽军攻宋,却是两路皆败的结果,这使得耶律重元的信心受到了极大的打击。

    如今宋军又送来国书,扬言要出兵辽国,收复燕云十六州,更是让他心中忧虑。

    正在君臣两个有些相顾无言之时,外面有内侍道:“启禀陛下,南院大王萧普古求见。”

    “宣。”耶律重元心中一动,萧普古这个时候过来,莫不是又有什么事情。

    只内萧普古从外面进来,手中还握着一卷纸,看样子象是张榜文公告之类的东西。

    “臣萧普古见过陛下!”萧普古面色凝重的行礼道。

    “卿家此来,所为何事。”耶律重元问道。

    萧普古将手中的纸卷一捧,沉声道:“陛下,此乃宋国的伐辽檄文。如今宋军调动频繁,想来不出数日便要出兵了。”

    命内侍将这伐辽檄文取上来,耶律重元看了一遍,与刚刚的国书内容如出一辙。

    看宋的国意思,根本就不想给辽国喘息的机会,是铁了心要出兵。

    宰相萧惠皱眉道:“陛下,可下诏于民间,使百姓与朝廷同仇敌忾。宋国所为者,不过是燕云十六州。然而燕云之地久在我大辽治下,人心在我大辽。只要将燕云各地的百姓结成团练联手自保,即便宋军厉害,却也不能尽皆杀了,其必将寸步难行。”

    耶律重元不由点点头,“卿家此计倒也不错,可以给宋军制造不少的麻烦。只是百姓仓促之间所结团练,亦只不过使宋军麻烦一些罢了,是没有办法的办法。若是能将宋军击败,使之知难而退,这才是最好的结果。”

    萧普古拱手道:“陛下先前曾叮嘱臣道,我军两路攻宋之败,皆因宋军以火器守御,因地利而惜败之。臣以为,宋军若攻我大辽,亦须面对我大辽的地利和火器。只要我朝火器足够,想来亦能重创宋军。”

    对于萧普古的话,耶律重元是知道的。那正是他当时分析两路兵败的原因,很大的因素便是因为宋军占据了地势之利。

    现在萧普古又将这话讲出来,却也能让耶律重元安心一些。

    “此言倒也不错,确是如此。”耶律重元看了萧普古一眼,“如今如宋军交战,我军的兵力尚有缺口。宋国非比高丽,拥兵百万之众兵多将广。若与之交战,兵力少了恐会左支右拙。而今火器已兴非比以往,数十辽军便可抵百十宋军。当多调女真人与高丽人至军前效力,以敷兵少之困。为免其心怀冤愤,可许以广野田林以为酬劳。”

    萧普古抬头看了耶律重元一眼,心中暗道,陛下又来这一手。当初将高丽许给了女真三部,结果女真三部替陛下打了两仗,便只有完颜部剩了几个残兵。而奥衍部和乙典部则是全军覆没,一个人也没回来。现在又向高丽百姓和女真百姓许下广野田林,怕是这些人到了战场,只有死路一条。

    耶律重元利用他人的手腕架轻就熟,根本就不在乎这些非契丹的异族生死。而且这手段玩的让人生不出怨言来,许以的野地田林都是实打实的。但是有没有命回来,多半是回不去了。

    兴庆府河西经略府中,曹琮、杨文广、狄青、展昭、李惟贤、折继宣、种世衡等人汇聚到了一起。

    曹琮看着这些相当年轻的将领,心中实是颇为欣慰。

    灭夏的一场战事,使得大宋的将材如雨后春笋一般崛起,对于曹琮这样的老将来说,实是有种后继有人的感觉。

    “官家已经下旨于河西经略府,命李惟贤领军攻打云中。并使我派军,为李惟贤辅助。辽国于月余之前兴兵犯境,我朝能放任不理。此次使大家聚在这里,便是选出战之人了。”曹琮的目光在众人脸上扫过,“杨文广为新军主将须坐镇西凉以防吐蕃,此次不可出战,余人可自荐之。”

 第879章 归义城

    剩下的人就这么多,杨文广要坐镇西凉府不能走。

    那么其余的人,曹琮便不会拦着大家,去赚一份军功。

    折继宣立时开口道:“曹帅,我所部皆为骑兵。既然攻打云中大同府,那我岂能不去。李兄若有我相助,想来面对辽军骑兵当无所忧。”

    “折兄可带三万骑兵与我同行,不过有一点,此战我为主帅,折兄当遵从军令才是。”李惟贤也不矫情,当即便先将主从讲清楚,免得闹出意见来。

    “这是自然,官家已经下旨了,我岂敢不遵。”折继宣立时点点头,带兵出征这件事算是稳了。

    狄青此时不由皱眉,拍了展昭一下道:“还有我们两人,展昭展兄曾为御前器械身手极强,可为斥候指挥使。刺探军情突入杀敌,展兄所长也。我可为步军指挥使,步步为营助李将军收复云中。”

    杨文广也道:“不错,狄青乃是我新军副都指挥使,不但可以指挥步战,便是带领骑兵出战亦无问题。当初与西夏交战,狄青便曾以一千骑兵夜袭野利旺荣两万余人。使得野利旺荣授首,魂断环州城外。若有战事,足可托付。”

    李惟贤点点头道:“既如此,新军亦可分出万人相随,只须听我号令便可。”

    “这是自然。”狄青与展昭两人互相看了一眼,便异口同声道。

    曹琮也不多说,当即大手一摆道:“官家下旨出兵,时间耽误不得。如今既已议定辅助兵将,那么明日便出兵吧。”

    其余诸人闻听,尽皆起身拱手道:“下官遵曹帅军令。”

    次日一早,李惟贤便与跟随出兵的诸人约定,十日后于天德军城汇合,而后兵进大同府,也是云中。

    因为河西地域广大,他们这一路人马要想出兵便没有那么快。

    而远在河北路的神卫军,自王坛得到官家的旨意之后,便与河北路转运使张存商议了出兵事宜。

    这边就简单多了,张存命安肃军随王坛出兵,号称十万之众。

    王坛两次与辽军作战,神卫军上下对于辽军,并无半点惧怕心理。甚至是见到辽军,会心生轻蔑之感。

    好在王坛自己头脑清楚,对于官家在旨意中所叮嘱的不要急躁,须与西路进攻大同府的宋军互相呼应有所领悟。

    大同府虽是辽国西北招讨司所在,但是那里的杀伤力与辽国南京相比,要差了不少。

    无论是人马的数量,还是兵员的质量,尽皆有所不如。

    相对算起来,攻打辽国南京是极难之事,而攻打大同府则要容易许多。

    兵马粮草齐备,又有造作院新送来的上百车火器,这使得王坛不过数日便准备妥当。

    神卫军攻打辽国,第一个目标便是拒马河对面的归义城。

    归义城不过是座小城,又非常靠近宋辽边界。而且这里多有辽国驻兵,城中百姓也不过一万余人罢了。

    虽是小城,但是城外护城河鹿砦却是一样也不少。

    而小城之中,却足有三万辽国汉军驻守。

    若只是看外表和穿着,甚至是开口说话,都与宋人并无二致。只不过这些辽国汉军,却对宋军极为敌视。

    在他们看来,宋军屡次出兵于幽燕,使得幽燕居住的他们不得安宁。

    要知道这些汉军,皆是本地汉人之所招募的。而且军中主将,也同样是辽国的汉官。

    而且这个官员还是曾经出使过大宋的耶律宗福,汉名韩涤鲁。

    韩涤鲁祖上乃是韩德让,系为辽国第三大家族。

    也正是如此,才使得韩涤鲁被耶律重元给放到了归义城。

    按理说韩涤鲁身分贵重,不应该被派在前线。而且韩涤鲁自幼生长于辽国宫中,被赐名耶律宗福,与辽国皇室几为至亲。

    但是韩涤鲁所亲近的,却只是已经死去的耶律宗真,与当今辽皇耶律重元的关系并不如何。

    只因为朝氏亦为辽国贵族,耶律重元这才没有对韩涤鲁如何。

    但是得知宋国欲出兵攻打辽国,耶律重元便命韩涤鲁带领三万汉军驻守归义城。

    不过耶律重元即便对韩涤鲁不喜,做的也还不是很难看。至少归义城的三万汉军皆为青壮精锐,且军中火器也有万余枚火箭弹。

    这样的实力,算是对得起韩涤鲁了。

    王坛带兵渡过拒马河,来到了归义城下,看到的便是归义城的严阵以待。

    韩涤鲁在城头看着城外满山遍野的宋军,却是面色阴沉的仿佛可以滴出水来。

    他当然知道自己为耶律重元所不喜,但是韩氏家族太大了。他为归义城主将,若是敢有别的心思,只怕韩氏一族都要为之受累。

    或者这就是辽皇耶律重元对付韩氏的计策,也说不定。

    摇了摇头,韩涤鲁摒弃了脑中的杂念,将心思放在了守城上。

    宋军如此多兵马来犯,却是使人有些难免慌张。

    “诸将士听我将令。”韩涤鲁看了身边的将领们一眼,“城头只留少部兵士,待宋军进入火器射程,便开火攒射使之受创。若是宋军以火器攻城,则必冒我军火器,杀伤必多。若是宋军只在射程之外,则我军亦不可盲目而动。全军须遵号令,违令者斩!”

    韩涤鲁已经打定了主意,要将归义城守的好似个刺猬一样。

    只要宋军靠近,便要准备接受伤亡的出现。

    若是宋军拼死攻城,韩涤鲁觉得归义城可能会守不住。

    但是那样的话,宋军的损失也绝不会小。只要宋军将领不是傻子,便不会不顾兵士们的死活。

    王坛站在归义城的远处,手持望远镜看着归义城头。

    他只看到城上一列列的汉军,除了与宋军的旗号有所区别,衣着相貌并无什么分别。

    王坛看向身边一位老农,这老农乃是被他的下属请来的辽国汉人,在乡中颇有些威望。

    但是宋军势大,将其强请了来。

    王坛本意是请其为向导的,却从其口中得知,归义城中俱是汉军守御。

    本是两国交战,若非本族的话,对方死伤多少不会有什么顾虑。但是宋军此来乃是为了收复燕云十六州,将来要在这里建立统治的。杀伤太多的话,终是不好,易引发当地汉民逆反。

    “老丈,归义城中可是近期都换成的汉军?”王坛皱眉向老丈问道。

 第880章 心思缜密

    那老丈身处大宋军阵之中,看到宋军将领问话,不由得只知道点头,却是说不利索言语。

    “这、这位将军,是……正是如此。”老丈实是被宋军的军容吓的不轻,又补充道:“陛下还命各县组织汉军团练,每日里操练。说是待宋军前来,便要大家保家卫国支持官……官军。”

    王坛听到老丈的这些话,便摇了摇头道:“我大宋乃是中原正朔,宋军乃是王师,如何会对汉人百姓不利?只要汉人百姓不攻击宋军,便自无事。辽皇不过是怕我大宋攻下辽国的南京,才故意挑拨离间于民间,让汉人百姓替他们契丹人卖命。使亲者痛,而仇者快罢了。我在宋境之内,便听当场百姓道,他们许多本家,都居住在辽国。只是当年被连人带土地都献给了辽国,骨肉分离已有百年。老丈祖上,想必也有本家兄弟姑丈在宋境吧。”

    听到王坛拉家常,老丈才放松了一些,点头道:“老朽如今已是耳顺之年,六十有三。对于祖上分割之事,尚知其情。老朽曾祖父便有两位兄长,是在宋境。自割让燕云之后,便不曾得见。如今至老朽分离已有四代,这亲戚已是远的很了。”

    “虽然已是远亲,但却是同一宗族。大族延续以千年计,这血脉绵延,岂是区区百年便可断绝不认的。”王坛摇了摇头道:“罢了,若是战阵之上,辽国汉军不认我大宋这亲戚,也莫怪我麾下将士们无情。但是这归义城中,尽为汉军,本将军不会攻打归义城,而中了辽皇奸计的。”

    “来人,将这位老丈礼送回去,多赠些布帛钱粮。”王坛吩咐了一声,便对老丈挥了挥手。

    老丈欲言又止,却是看到王坛不再理会他,只得跟着王坛的亲兵去了。

    王坛之所以与一个乡间老丈说这许多话,便是对辽国民间的汉人,放出一个缓和的消息。

    至于有多少人相信,那就不是王坛所能左右的了。正如他话中所说,敢向宋军出手便不容情。

    而且,对于归义城,王坛也不会攻打。城中尽为汉军,明显便是辽皇的计谋,要使宋军与辽境内的汉人势成水火。

    到最后即使宋军打下了幽燕之地,想要迅速的平定也是一件很麻烦的事。若是一个不好失了民心,说不定宋军还会在幽燕遭遇惨败。

    王坛虽然在汴梁之时是个纨绔,但是这两年来,在边地时时紧张,也已锻炼出来。并非再如昔日那般轻浮,反而多了不少稳重。

    不光是他与刚才的老丈,透露出宋军对待辽地汉人的态度。就是他手下的斥候小队们,碰到汉民也会透露出此间。

    并不是王坛擅长做这等麻烦的思想工作,而是一入辽境,便感觉到了这些辽国汉人的敌意。

    此事若不解决好,怕是对于宋军在幽燕之地的战事影响极大。

    而眼前的归义城,宋军也不好直接下手,这便显得棘手之极。

    此时前来辅助王坛的安肃军指挥使何盛之,也在军中。王坛便使人,将这位安肃军指挥使何盛之给请了过来。

    很快何盛之便来到了王坛面前,“王将军,不是寻我前来,为了何事?莫不是要让我安肃军为头阵,试探一番归义城?”

    这何盛之心里也有些打鼓,万一王坛让安肃军先攻打归义城,就是让他们安肃军填坑。虽然神卫军是天子亲军的上四军之一,但是这也是要了安肃军的命。哪怕扭不过,也心中不会甘心的。

    王坛摇了摇头道:“我如何会命安肃军轻易攻城,这归义城中,尽为辽国汉军。若是杀伤太多,怕是我宋军与辽地汉人之间,便会势成水火。一味的猛冲猛打,恐怕不行。”

    听到王坛并不是让安肃军去拿人命攻城,何盛之便松了一口气。

    “既然不是攻城,王将军有什么事还请示下。”何盛之姿态放的较低。

    “是这样,辽皇耶律重元命幽燕各县汉人百姓组建团练,意图让我们双方增加仇恨。这等奸计,实是用心险恶。将来即便拿下幽燕,我朝对幽燕亦会统治不稳。”王坛面色凝重道:“所以,归义城不可轻易攻打,但是我军也不能与之就这么虚耗。请何将军来,便是要与你议一议,我们下一步出兵哪里才对。”

    何盛之一听,原来是这么回事。他是在宋辽和平时期,从军中一步步走上来的,虽然没有上过几次战阵,但是脑子还是有的。

    听了王坛的话,便陷入了思索当中。

    王坛也没有打扰,而是静静的等着何盛之开口。

    “王将军,若是我们不攻打归义城,怕是距此不远的易州和永清,也不可出兵了。”何盛之摇了摇头道:“这两地亦为面对我大宋最先前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