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安乐侯-第31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才有亲身体会。而且海外这等未知之地,大家也不熟悉,那便让他们有个熟悉的过程。如此一来,还愁开拓海外无人吗。”
曹佾听了范宇的话,不由哈哈大笑。
“安乐侯真是有办法。尤其是高价雇人种地这一招,实在是令人开了眼界,最后将人留在海外慢慢的收取他们的赋税不说,竟还能将工钱都收回来。”曹佾虽然是永昌隆商号的股东之一,但是却没有范宇的见识,也没有这等花花肠子。
“国舅,这土地可是咱们永昌隆商号得来的。若非得来的容易,岂会这样轻易的送出去。”范宇摇了摇头道:“即使是这样,怕是海外空置的土地仍有大片。到时只能将其当成奖励,给伏波军中的将士们都分上一些。另外,也给官家一些,好让官家赏赐百官。只要有一年粮食丰收,怕是这些土地便会被人当成了宝。真到了那时人欲膨胀,怕是海外有再多的土地,也不够分的。”
赵允初点点头道:“安乐侯真是洞察人心,若我是无地的佃农,怕是也会禁不住这高价,跟着去试试。反正来去自由,大不了再回乡便是。”
“正是如此。”范宇点头道:“甚至可先让已经招募来的这些人,先坐船去一趟海外,先占上一块地。待这些人有了收获,明年便带让他们回乡就是。这些乡农不能如进士一般跨马游街,衣锦还乡总是可以的。这样一来,岂有不眼红之人。数管齐下,便是神仙也要跃跃欲试了。”
三人同时哈哈大笑,颇有狼狈为奸之意。
而且他们三人,也在造作院将海外所选的土地也标注在了海图之上。
范宇的意见,是选海外并未建国的大岛,吕宋,以及苏禄海上的诸岛。
这吕宋大岛本来无名,只因海商偶尔经过,遇到岛上土人问其岛名,土人自言吕宋。
说起来,这吕宋岛上土人衣不遮体,手中的工具也只有极少且简陋的青铜工具,有千人部落就已算是大族了。
其岛上也并无国家,只不过都是些渔猎的部族,要占据的话谈不上什么难度。
从福建路出海,过了琉求岛不多远便到了吕宋大岛。在距离上,也是距大宋最近的。
范宇拿了一个自己喝水用的水晶琉璃杯给曹佾看,“国舅用这一个杯子,便可换取土人百里。物以稀为贵,土人又无识。这等让辽国贵族尚且巨资采买之物,其亦不可免俗。”
曹佾与赵允初两人,看向范宇的眼神都不对了,安乐侯怎地如此之黑。
“这样一只杯子,在大宋就算是贵一些,也不过是十贯钱。若换土地,也只是一亩贫田而已。用这样的杯子去换取一年两熟或是三熟的田地,怕是不太可能。那些土人也并不傻,安乐侯是不是太过乐观?”赵允初不由质疑道。
范宇摇头失笑道:“越是好的土地,那些当地人便越少从事耕种。只是一年四季的野果,便足够果腹,土地对他们便是无用之物。国舅尽管去试,一试便知了。”
曹佾是见过那些南洋土人有多懒的,若是吃饱了饭,便什么都不再做,只管躺在树荫下面睡觉,在大宋实是没见那样的懒汉。
“安乐侯所说的不错,太过富饶之地,养出来的便都是懒汉。如此好的土地,放在他们手中,不过是暴殄天物罢了。”曹佾十分赞同的点头道。
当天,便有数十匹快马,将永昌隆商号高层的新招募方式送往各个分号。
这一次卓有成效,差不多每天下来,都有一两百人报名。
不要认为一两百人少,这只是一路而已,永昌隆商号虽然只在河北路、京东路、京西路这三路招募,但是一天便是五六百人,算起来也不少了。
只须二十余日,便可招募万余人之多,可供曹佾的舰队带出去占据相当多的土地了。
第749章 还有回归之时
大宋的海外开拓,便在百姓们不情不愿,而永昌隆商号以利诱的情况下,渐渐的拉开帷幕。
万事开头难,只要有了第一批人,便会有第二批。
而且永昌隆所招募人手的大宋河北路、京东路、京西路,都是人口多而土地贫瘠之地。
如此一来,不但可以缓解朝廷的压力,还能给这些穷苦百姓们一条出路。
大批的农具和种子,都被运到了密州码头,并且被送到船上。
那些新招募来的百姓,也都陆续上了船。
曹佾辞别了阿姐皇后曹氏,也在赵允初的陪同之下,重新来到密州码头。
这一日终于准备妥当,正是扬帆起航的日子。
码头上号角连声,伏波军的兵士们是最后一批上船的。
为了让曹佾有海外开拓有底气,范宇特意向官家请示,并给伏波军送来了一批火器。
这些火器都是最早的第一批火器,并非如今已经改进过的。
但是海外也没什么厉害敌人,有这些火器在手,也足够横扫一大片了。
开拓海外,范宇是非常重视的。
以他所知的历史,大宋虽然对外贸易十分红火,而且往来的远航海船都是操于宋人之手,可是却没有一点开拓海外的意思。
官方一点都没有,只有民间偶尔会有些人迁居于海外。
只是这些迁居海外的宋人并不算多,实在是形成不了多大的气候。
不管这些海外的土地大宋是当作殖民地,还是作为直辖领土,对于大宋和范宇的计划都是重要的一环。
如今造作院已经逐步的有了工业的雏形,范宇只等着百工技院孵化出一批又一批的技术人才,然后便能打开大宋工业化的大门。
这些都需要市场和原材料产地,那么就没有比开拓出来的这些海外领土更直接更合适的了。
曹佾哪里知道范宇心中的宏伟目标,他同怀揣着自己的雄心壮志,意气风发的上船而去。
一支数百条大船组成的舰队,缓缓的驶出港口。
就在范宇不断推动大宋前进之时,野利仁荣也回到了兴庆府。
回到兴庆府之后的第一时间,野利仁荣便赤着上身,并且绑缚了一根带刺的荆条,前去求见李元昊。
李元昊听说野利仁荣回来,便命其进见。
当看到野利仁荣摆出一副负荆请罪的模样,李元昊便叹了口气。
“仁荣,你已经尽力,我如何会怪你。不必做出这等请罪的样子,实在是没有必要。”李元昊亲自上前,替野利仁荣将身上的荆条解下扔在一旁。
“臣未能完成大王托付于我之事,是臣无能。”野利仁荣却是躬身道。
李元昊一摆手道:“说什么有能无能,这不过是小事而已。想来那安乐侯也不是个简单的人物。要刺杀这等人,绝对不是易事。仁荣虽未成功,却是也给宋国造成了相当的麻烦,这便足够了。我总不能让我的股肱之臣亲身涉险,去刺杀产敌国的勋贵,那岂不是本末倒置?”
说完,便命人取了自己的一件衣袍,给野利仁荣披上。
“臣没用,大王越是如此,臣便越是惭愧。”野利仁荣道。
李元昊看向自己的书房窗外道:“如今宋军因为有了火器,其兵势极为凶猛。我西夏勇士们,却是节节败退。仁荣你这样尽心竭力的臣子,却还算是无能的话,这满朝文武便也再没一个不无能的。”
“大王,提起宋军来,臣尚不知如今我西夏与宋军之间的战事已经如何了。”野利仁荣在辽国南京,消息晚不说,甚至许多都是虚假的。
也正因为这样,野利仁荣对于西夏如今的情形已不再灵通,这会影响了他的判断力。
李元昊命人将这些时日以来的战报,都送了过来,供野利仁荣观看。
野利仁荣看完之后,不由得长长的出了一口气。
“大王,我军收缩至此,已是不可再收缩了。宋国河西新军,却是如此难对付吗?竟使右厢朝顺军司与黑山威福军司,都不能奈何。”野利仁荣有些怀疑的道。
“宋人狡猾,又有火器之利。两大军司虽对宋国新军的这支骑兵围剿数次,然而对方却是一点也不惧。若是列阵对垒,则用火器轰击。若是我军分散成数支队伍,则对方便不战而逃。”李元昊皱眉道:“如今右厢朝顺军司与黑山威福军司,也正在想办法,好将这支新军的骑兵击败。否则的话,我西夏党项的退路,便会受到他们的威胁。”
“张元张兄,他难道没有向大王进言,以破当前之局吗?”野利仁荣问道。
“张卿虽是出身于宋人,但是他对我西夏却是功不可没。自上次大型投石机与宋军交战惨败之后,张卿却是仍不死心,正带领着工匠们,想办法再将投石机的射程加长。”李元昊摇了摇头道:“其用心是好的,但是我却并不看好。”
野利仁荣也是叹气,希望张元可以成功吧。
如今西夏所控制的地区,不过是沿着贺兰山和黄河两边一块狭长的地区。被宋军三面施压,已经给压迫的不成样子。
就这样,还为了成为辽国的藩属,又将顺化渡以北以东之地,都划给了辽国。
“大王,如今我们的败势已成,而辽国又不可信。为了减少损失保存实力,不如举族北迁吧。”野利仁荣忽然道。
“举族北迁?”李元昊脸上露出挣扎之色。
野利仁荣道:“大王,如今我们三面皆受宋国挤压,已是不堪重负,而辽国又从我西夏领土割去了一块。这样的情势之下,若不尽早抽身,怕是左支右拙,终成灭族亡国之祸。与其如此,不如大王先一步带领我党项各部,借道辽国向西北而行,迁至黑汗国,而后取而代之。”
李元昊看了野利仁荣一眼,“那黑汗国那么容易可以取代的吗。”
“大王,黑汗国各部皆有汗王一盘散沙,亦无火器。以我大夏如今尚存之力,当可伐灭之。”野利仁荣在辽国之时,便曾专门去访问过黑汗国的使节,对黑汗国有所了解。
“待我党项各部迁徙之后,亦可坐观宋辽争夺我西夏故土。若是这两国两败俱伤,大王便还有回归之时。”野利仁荣又道。
第750章 唯有仇恨放不下
如今西夏的局面越发不利,而辽国迟迟不动。
西夏君臣对于辽国,其实也产生了极大的不满。
尽管辽皇耶律重元对野利仁荣不错,但是国与国之间的事情,却是容不得私人情谊。
听到野利仁荣所提出迁徙之事,李元昊沉吟半晌。
举族迁徙这种事情说起来容易,但是做起来却是很复杂。
而且要下定这个决心,也是极为艰难的。
这等于放弃原来的所有根基,成为飘泊无定的一股势力。
若是真的能顺利扫灭黑汗国的话,那西夏还是西夏。一旦事情不顺利,最后结果便是分崩离兮。
到那时,不用宋军再对他动手,怕是他也无法再有所作为。
“来人,去将张元请来。”李元昊叫来内侍,命其去请张元。
很快张元便来到宫中,看到野利仁荣也在,向李元昊见礼之后,便对野利仁荣也点头韬示意。
“大王召我入宫,可是有什么急事。”张元哑声道。
他这些时日以来,一心带领着工匠们修改大型投石机,自己也想不起来有几天没合眼了。
李元昊沉声道:“刚才仁荣向我建议,要我党项各部举族迁徙到黑汗国,并将黑汗国取而代之。我想听一听你的意见。”
张元看了野利仁荣一眼,便拱手道:“大王既然要向我询问意见,那么大王显然已经动了迁徙的心思。臣知大王向来果决,想来迁徙已成定局。臣来投西夏之时,便愿为大王所驱驰。而且臣也觉得,如今若再不退出现据之地,怕是便要没有机会了。那曹琮虽然至今仍旧按兵不动,但想来是在积蓄力量。不动则已,一动便是雷霆万均。若大王决心已下,事皇帝宜迟,当数日之内动身才是。以免宋军追杀,使我党项各部损失巨大。”
身为西夏重臣,张元的判断也是很准确的。
李元昊虽然是要询问他的意见,但是实际上已经有了迁徙的意图。
之所以问张元,无非就是平息自己心中的那种不舍。
李元昊点了点头,“若大的西夏,唯有仁荣与张元你们懂我。来人,传我的命令,令各部领本部的牛羊马匹粮草,自接到命令之时一日内动身北迁,不得有误。若有不愿迁徙或阻拦他人者,以抗命之罪论处,就地格杀!命右厢朝顺军司、黑山威福军司,全力驱赶宋国新军骑兵,勿使其对我党项迁徙路线骚扰。其余各军司,亦整顿兵马,步军自接到命令之时,便即刻北迁。马军仍与宋军对峙以断后,三日后即刻北迁!”
原本只是接见刚刚回来的野利仁荣,却是使得李元昊当场下定了决心,举党项全族北迁。
他的这道命令一下,立时便在党项各部引起轩然大波。
虽然有人反对,但是在严令之下,却无人敢有所反抗。
即使是与大宋主力所对峙的西平府,一队队的本夏步军,也正在开拔出北门向兴庆府集结。
西夏如此大的动静,宋军不可能得不到消息。
大宋陕西经略使曹琮,接到了细作的消息之后,看了很久。
折继宣此时求见,便被人请进了曹琮的书房。
“曹帅,西夏大军异动,据我手下的斥候回报,西平府的西夏步军都退往了兴庆府方向。”折继宣道:“西平府的城中,如今竟然都是西夏骑兵。也不知道李元昊打的什么主意,他这是让骑兵守城吗。曹帅这里,可曾收到别的消息,西夏到底想做什么。”
曹琮对折继宣摆了摆手道:“你且坐下,我这里有份线报,你一看便知。”
听到曹琮的话,折继宣道谢之后,便坐在了曹琮的一侧,接过线报看去。
只是扫了两眼,便吃了一惊。
“曹帅,西夏人要北迁?”折继宣又是惊讶又是兴奋道。
曹琮点点头道:“不错,如今李元昊可能觉得被我大宋三面合围,再不迁徙怕是会让党项灭族,所以这才动了北迁的心思。李元昊做事倒也果决,竟然说动便动,并无半点犹豫之意。”
“曹帅,将西夏党项这等外族打的迁徙,除汉唐之外,再无曾有过。如今我大宋也建此功勋,足可在史书上留下篇章。即便是我等,便也可名垂史册了。”折继宣却是笑道:“这是大宋盛世将至,想来当今官家文治武功,当可超载太祖太宗。曹帅可尽快将此喜讯传书于汴梁,为官家贺。”
曹琮看了折继宣一眼,却是深以为然。
如今的局面很是明朗,宋军主力只需跟在西夏军队的后面,一步步的接管对方的城镇土地便可。
到了这个时候,再将西夏军队赶尽杀绝就没了意义,只需防备对方突然反扑便可。
真正应该考虑的,却是自身的问题。
曹琮领大军与西夏交战经年,最后将李元昊赶的被迫迁徙,这等战功实是有些过于烜赫。
自己的尴尬处境,相当于大唐之时生擒突厥可汗,逼突厥西迁的李靖。
李靖后来的处境不是那么好,自己今后的处境,怕是也不会强。
有鉴于此,折继宣的建议就很重要了,一定要为官家贺。所有的功劳,都尽量推到官家身上。
于是一封马屁如潮的最新战报,便被八百里加急送去了汴梁城。
而在大宋军中,也呈现出一片欢腾的气氛。
这么久以来,大家不断的与西夏大军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