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宋安乐侯-第31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却只能自证清白,以免娘留下个护短的名声。”
听到范宇这样讲,李婆婆既感动也心疼,“你这孩子,何必要强?娘替你打发了包卿便是,省得你受这些腌臜闲气。”
包拯听的直撇嘴,公孙策也转过身去假装没听到。
张龙赵虎两人,往后又退了一些。
这是头一次有人指着包拯说,打发了他。断人宿命前途的严肃案子,在这位大娘子的口中,也成了腌臜闲气。
将来这位范宇范小哥,若是变成了国舅庞昱一般欺男霸女的衙内,那一点也不稀奇。
慈母多败儿,说的就是范宇这种情况。
第73章 自证清白
别的不说,只看李婆婆对于范宇的维护,便能看出这是真将范宇当成了自己孩子。
包拯暗暗摇头,脑子里想的却是回京之后要怎么办。
这位李大娘子的身份,实在是棘手之极。而范宇的存在,也同样是个麻烦事。
若是这李大娘子,真是的官家生母,那么范宇这太后义子的身份,也就水涨船高。但是有一样,范宇岂不是成了官家的义弟?
范宇还在李大娘子落难之时伸出援手,两人母慈子孝,官家又要如何处置?范宇此子若是官家狠心一些,完全可让他在这世上消失。可官家品行也是仁孝之至,否则也不会将幼时曾经跟随过的杨淑妃尊称太后。范宇对于李太后对于官家等于是有恩的,官家身为天下之主,自然是不能做这等绝情绝义之事。
只是官家多了一个干弟弟,这种事放在天家,那便是大事了。最可怕是民间物议,产生一些不好的流言。若是有人说太后流落民间,与平民生子,那丢的也是天家颜面。
其间的平衡取舍,定是会让官家两难。
包拯皱眉思考,却没听到范宇刚才说的什么。
还是公孙策看包拯神思不属,又提示了一次,才引起了包拯的注意。
他看向范宇道:“范宇,你说你有办法,可以自证清白。现在可以说出来,让本官听一听,是否有可取之处。”
范宇见到包拯发问,便对包拯拱手道:“包钦差,要查证贾知县是不是贪默,只让乡绅们指认是不够的。众乡绅久在知县的官威之下,若有所命岂敢不从?那贾知县如早就向众乡绅们打过招呼,他们为了自家平安,定然不敢违了贾知县的意思。”
包拯皱眉道:“依你所言,这贾知县与王丰早就向乡绅们打过招呼,改口所捐钱粮数目?倒也有这个可能。不过,县库账册之上的数目也都能与乡绅们手中账册对得上,这又如何讲?”
之前那些乡绅们,也是带了账册来的,公孙策早提前一步核对过。后面包拯断案指认之时,便是再一次确认。
范宇笑道:“既然贾知县能让这些乡绅们改口,自然也可让他们更改账册。他定知道包钦差铁面无私心思缜密之名,因此也会尽量不留破绽,以免真的被包钦差给治了罪。”
“这道理都被你说尽了,岂不是没有证据可信?”包拯不由得冷笑道:“账册不可信,证人也不可信,你总不能让本官,凭空去治贾知县的罪吧。若是你没有办法自证清白,此案你难逃干系!”
包拯盯着范宇,心中也打定了主意。要是范宇讲不出个所以然来,就要治了他的罪,将他发配边关,也省得将来官家不好处置。
身为人臣,自然是要替君分忧,包拯就是打着这个主意。当然,如果范宇确实有办法自证清白,包拯也不会故意冤枉了他。若李大娘子真是官家生母,将来要以冤枉太后义子的理由来收拾自己,那就不值了。
“包钦差。”范宇抱拳躬身道:“我说的办法倒也简单,只是有些颇费手脚罢了。虽然乡绅们可以改口,并且改了账册。但是乡绅们都雇有佃户,他们交粮纳租,是不可能自己改的。乡绅家中富足,改个数目不伤根本。那些佃户若是改了纳租数目,岂不是要了一家人的命?包钦差若是将这些乡绅们的佃户都找来,一个个的核对,想必便与乡绅们的账对不上了。这虽然是个笨办法,却也真实的很。”
包拯看一眼公孙策,公孙策点点头道:“包钦差,确如范宇所言,佃户们是不会改自己的账的。哪怕这些佃户们不识字,事关一家老少的生计,也绝不会弄错此事。”
“如此,便从外面的秦员外开始吧。”包拯也是雷厉风行之人,当即让赵虎出去喊人进来。
秦员外父子被叫了进来,先偷瞄了李大娘子一眼,心中异常的纠结。
“包钦差相召,不知道有什么要吩咐的。”秦员外父子对着包拯拱手施礼道。
包拯上下看了秦员外父子两眼,才沉吟道:“秦员外,今日让你在本官的面前指认所捐账目,可是核对无误?”
秦员外一听是此事,便急忙点头道:“此事并无出入,与王主薄的账册一致。”
“等下便将你秦家的佃户都叫来,本官要一一核对他们所缴纳的夏粮租子,若是与你的账册对不上,便是你说的话有出入。到时本官可就不再留情面,要治你一个欺瞒上官的伪证之罪了。”包拯盯着秦员外的表情,又问了一句道:“你可明白?”
秦员外心中一沉,这件事自己确实是听了贾知县的改了账册,变了数目。原本以为不过是小事,谁知道包钦差竟为此事威胁自己。
他心中急速盘算,包钦差与贾知县两人,哪一个官大?显然是包钦差。但是包钦差虽大,但是贾知县是自己的现管啊,也不好得罪。心中纠结了片刻,知道要不过了包拯这一关,怕是立时就要倒霉。
“包钦差明鉴。”秦员外想清楚之后,便躬身道:“我不过是将所捐数目减半,担是捐的可是一点不少。这可是做好事还不争名,包钦差可千万莫要治我秦家的罪。”
包拯看了范宇一眼,还真被范宇说中了。这件事情,看来范宇差点被贾知县给坑了。但是结果还不算坏,范宇也想出来应对的办法。
公孙策摇摇头,提笔在纸上录了口供,叫过来秦员外父子签押。
包拯将外面所有的人都叫了进来,扫了一眼,才道:“今日关于李大娘子之事,尔等不得有一字外露。若是消息走漏,我定要尔等下狱治罪。”
范宇扶着义母李婆婆,心中也甚为忐忑。包拯这样做,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希望不再有所波折。
接下来,包拯便又开始了新的安排,命王朝马汉两人,明日再去将贾知县与王丰两人找来。张龙赵虎两人也不能闲着,去通知那些乡绅。
此事安排起来容易,要做起来可也不那么轻松。
安排完了,包拯便让无关人等都出去,只留了范宇母子等人。
“自今日起,李大娘子与范宇便不得离开本官左右。”包拯沉声道:“你们可明白。”
第74章 再无寸进
对于这个结果,义母李婆婆是早有准备。
她握紧了范宇的手臂道:“老身自取出金珠给包卿看,便已经知道会是这样。此事因我而起,老身不叫你为难便是。但是,宇儿已经自证了清白,包卿又有何理由限制于他?”
范宇此时既然已自证清白,身上便没了压力,笑道:“娘,包钦差这样安排,定然有他的道理。孩儿既然无罪,便是一身轻松。在这里照顾娘也是应该的,不妨事。”
义母李婆婆听到范宇的话,脸上立时便笑出花来,“宇儿,你陪娘受的罪,将来娘会加倍的偿还于你。决不叫你这等至孝的孩儿,受了半点委曲便是。”
“娘又说外道话了。”范宇正色道:“当初孩儿便是打着与娘相依为命的主意,可是贪图了娘什么?如今我们母子不愁吃喝平安喜乐便好,要还娘偿还什么。孩儿孝敬娘,难道是为了回报不成。”
李婆婆只是一个劲的拍着范宇手臂道:“好好好,娘都依你。你那大哥也算有些出息,到时让他待你好些便是。”
“当初我还问过娘,我那大哥是谁,却不曾想,竟是当今官家。”范宇笑道:“倒是吓了我一跳,现在想来,真是替娘高兴。”
“可怜官家与我分离多年,如今便是见了,怕是会生分的很。”李婆婆不无担忧道。
范宇安慰道:“娘不用担心,孩儿常听人说官家为人仁孝,是个明君。既然如此,岂有不孝之理,娘想来是有些情怯了。若是娘在宫里住不惯,咱们还回来住便是。”
包拯与公孙策在旁边听着母子两人说话,只觉得自己两人有些多余。但是他还有事,不得不将范宇母子的话打断。
“我留范宇,自然也是有原因的。既然李大娘子说了,那便让他将家中安排妥当。”包拯微微沉吟了片刻,便答应了李婆婆的要求,接着道:“但有一点,此次李大娘子与范宇,都是要与本官一同回京的。尤其李大娘子的身份,是真是假,还要故人证实才可。”
范宇知道,包拯这么说其实是已经信了义母的身份是真的。否则的话,也不会答应让自己回家安排事情。但这只是包拯的态度,等进了汴梁之后,定然还有许多未知的麻烦。
若只是义母自己独自进京,可能不会有什么变数。可是多了一个拖油瓶似的自己,事情的发展就未必如意了。
不过,范宇对此也有心理准备。目前自己人微言轻,有些事情是不可控的,只能随波逐流任其发展。但是只要自己不多事不惹事,怕是也不会有多大问题。
“一切都凭包钦差作主。”范宇对着包拯拱手道。
包拯点了点头,对李婆婆道:“李大娘子应该也累了,可先去休息。本官有些话,要与范宇相谈。”
范宇不知道包拯要找自己说什么,想必是不方便在义母的面前说起。
“娘,不用替孩儿担心。想是包钦差还有些事情,要询问于我。”范宇劝道。
公孙策去外面叫了陈芳与陈圆两姐妹进来,扶了李婆婆去休息。进来的时候,展昭也被叫了进来。
展昭看着范宇,打量了个遍。
“范小弟,你这义母,真的是李宸妃?”展昭不由问道。
我也正有一事相问,包拯与范宇目光对视道:“当你义母自称为李宸妃之时,本官看你没有多少吃惊之色,很是奇怪。莫非你早就知道,李大娘子是先帝的李宸妃!”
范宇心里也是一动,自己还是没掩饰好,被包拯看出来了。
可是他的嘴上却不能这么痛快承认,“我并不知道,娘是李宸妃的事情。”
包拯嘿嘿冷笑,踱了两步才道:“本官倒是觉得,你之前便见到过李大娘子所藏的金珠。认出御制的印记,因此才会认李大娘子为义母,以便将来谋个大富大贵!若是如此,其心可诛!”
范宇张口结舌,自己之前确实没见过义母的金珠。但知道她的身份的事,却是真的,那因为自己是穿越来的。
面对包拯推断自己认义母的目的不纯,其实是图谋更大的富贵。
“包钦差,我若是贪图富贵,见了金珠还能放回去吗?只怕卖个几十上百贯钱,也不是难事。”范宇微微摇头道:“难道,我还真的去赌一赌,义母是否是真的李宸妃?那要何年何月,义母才会认亲呢?与其这样等着,我倒不如直接取了金珠,更简单实惠些。”
包拯点了点头道:“你说的也有道理,可你为何在李大娘子自曝身份之时,并无多少吃惊之色,这如何才解释的通?”
范宇苦笑,自己确实没掩饰好,但这问题必须回答。
“包钦差,义母待我如同亲生孩子一般,有什么事会瞒我?”范宇做出一副无奈的样子道:“此事,义母早与我讲过,只是我并没当真而已。今日义母见到了包钦差,又取出贴身收藏的金珠,这才使我信了几分。”
不得不说范宇的这个解释更合理,也能将包拯的疑虑去掉一些。
“此事就此揭过。”包拯看了一眼展昭才接着道:“我听展兄说,你办了一个制锅作坊。虽然名为制锅,却有军国大用。明日,你便将这制锅作坊停了吧。待回京之后,本官会奏明朝廷,可补偿于你。”
范宇看向展昭,展昭对他点头道:“范小弟,你的那个机关事关重大,我觉得还是停掉拆除的好。”
“包钦差、展大哥,一个制锅作坊而已,有些言过其实了。”范宇目光转动看着两人道:“制锅便制锅,又没用来制作甲胄,何必担心。”
“不可,若是被夏辽两国之人得知可制甲胄,那我大宋便危矣!”包拯沉声道:“你年纪尚小,此话有些不知轻重。”
范宇是不同意包拯的这些话的,如果稍微有点技术进步,就要藏起来。那么这新出现的技术,只要时间一长,便有极大可能失传。
而且,技术这种事物,本就要用的。技术使用越多,使用范围越广,进步的可能才会越大。
“包钦差,这制锅作坊不过是给两户饥民找了一条活路,莫要言重了。”范宇微微摇头道:“此物并不复杂,若要用来制甲,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而且,也只有用得多了,才知其中利弊。岂是夏辽两国,,以密秘为由而禁民间之用,则再无寸进。”
第75章 希望的偏移
范宇的意思并不复杂,因为他知道中国自古以来对于技术并不是很重视。从来重视的,都是读圣贤书作治人之官。
原本许多春秋战国之时的技术,到了汉代便已失传。后世曾经出土过一个战国时期楚墓出土的青铜车毂,竟然在秦以后就没有出现过。这件青铜车毂与后世的汽车车毂极为相似,是最实用的车轮联接配件。
就这么一件东西,到了汉以后,便没了踪影。后来的马车车轮,只不过是简单的在车轮正中套个车轴而已。
不只是一个青铜车毂的问题,中国古代有许多的技术,都是在改朝换代之后失传,而后再重复研发,几乎成了一个周而复始的循环。范宇之所以反对将制锅作坊停了,便是要给民间留个原始的水压机。这样做,也算是多一个技术的种子。
可包拯却不这样想,他皱眉看了范宇一眼道:“范宇,此事没有商量的余地。即使李大娘子真是官家生母,本官也不会任由你将这等重器随意的交于两户饥民。这等军国重器,必须要掌握于官府才可。盐铁之利,岂能握于私人之手。”
大宋自开国以来,不禁民间采矿。虽然仍旧有盐铁专卖一说,但是并不象唐代那么严苛。因此,也就有了一些私人的铁匠铺的空间。平时这种事是没人管的,但是如果叫起真来,那就说不清了。
包拯如此强硬,便是有法可依。
范宇听到包拯这样说,便知道自己的胳膊扭不过大腿。
“好吧,既然包钦差坚持,我便让他们两家人停了作坊便是。”范宇虽然答应了,可是实在是有点憋屈,哪怕对方是包拯这等名臣,也是抱残守缺的落后想法。
而范宇却是被这种落后的想法所强迫,这让他非常的不舒服
包拯这才笑着点头道:“如此甚好,本官甚为欣慰。你们母子与我一同回京,我也能保你们无恙。到时你若还有制器之意,本官亦可为你在军器造作院谋份差事。”
范宇摇了摇头,看向对方道:“包钦差这样想,便差了。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若无名无利,我又何必去那造作院,为何要制水压机锻造甲胄?即使我甚为忠君爱国,可以不计私人得失,一心只为官家为大宋制造甲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