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宋安乐侯 >

第308章

大宋安乐侯-第308章

小说: 大宋安乐侯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如此一来,以永昌隆商号为龙头,即可将海外开拓之事先做起来再说。

    巨利就在眼前,大宋必然有无数的人涌向海外。

    眼下虽然大宋海商也掌握着远到木兰皮国的航线,但是能造得起木兰舟那等巨船的,不过是少数的巨商而已。

    而这所谓的巨商,在永昌隆商号的面前,却又和小蚂蚁也没什么区别。

    赵允初看到曹佾兴奋的直拍大腿,便笑道:“国舅劳顿数月,实是太过辛苦,居所也已给你安排好了。且先稍事休息,便要为国舅一行接风洗尘。庖厨乃是我特意从汴梁带过来的,擅做鱼脍的李四娘子,我可都给国舅带过来了。”

    “足感盛情!足感盛情!”曹佾也是心中一暖,对着赵允初忙不迭拱手道谢。

    两人边说边走,在众人的簇拥之下,很快便消失在密州城的码头。

    但是密州市舶司的码头上,可不只是永昌隆商号的舰队,还有来自高丽、东瀛、虾夷的商船。

    这里同样也是大宋对外的窗口,奇装异服之外族也不少见。

    永昌隆的庞大舰队依靠,便引起了许多高丽与东瀛商人的注意,显然这么庞大的舰队,所载的货物也定然无数。

    货物多了自然价格也就便宜,若瞅准了机会屯上一批货物回国发卖,说不得便是一笔横财。

    于是乎许多商人便向永昌隆商号的人打听,船上都载了什么货物。

    其实,只要不是例外的情况,商船进港之后,便要向市舶司申报货物。

    没多久,永昌隆商号所带来的大批南洋名贵木材、香料,便持出牌来发卖。

    这些货物足有上百船之多,可惜的是这些东西皆是紧俏的货物,而且价值不匪。

    如此大的到货量,使得观望之人众多。

    永昌隆的掌柜们却是没想到,居然会有这样的情形出现。

    不过,这对于永昌隆商号来说,并不是什么问题。这点东西只要送到汴梁,用不了数月便可卖个干净。

    正当市舶司内各路商贾观望之时,永通钱庄的大掌柜周奉,却是悄悄的来到了市舶司。

    他私下找到了永昌隆负责发卖的掌柜,以安乐侯的名义,将这些名贵材一口吃下。

    对于这位永通钱庄的大掌柜,永昌隆的掌柜也是如雷贯耳,何况双方所在的商号与钱庄,都有官家的份子。

    要是论起来,可都能称得上是自己人。

    而且周奉出手甚为大方,连价都不还,便一举拿下了所有的名贵木料。

    原本还在市舶司观念的商贾们,突然便发现永昌隆的名贵木料摘了牌子。

    一打听才知道,竟然已经被人一次全部买下。

    这些名贵木材至少也有数十船之多,加起来不下三百万贯之巨。出手如此豪阔,简直是惊人之极。

    于是这些观望的商人便不干了,大声嚷嚷着永昌隆处事不公。

    对此永昌隆派出一位掌柜,这掌柜看着市舶司大堂之中的诸多商人道:“诸位,这次南洋运送来的名贵木材是不少,只不过大伙早先并不快些下手,却让他人抢了先,可也怨不得我永昌隆商号。之前大伙觉得如此多的货物定然难卖,都存着观望捡便宜的心思,难道我永昌隆商号看不出来吗。但是诸位却也忘了,我永昌隆的生意做的也大,发卖这点货物却也根本算不得什么。”

    “若是下次诸位还要观望,怕是一样也采买不到称心的货物。”这位永昌隆的掌柜说完,笑着拱拱手便走。

    这次便是告诉这些人,你们这些小商人,打永昌隆这样大商号的主意,却是打错了算盘。

    周奉押运着大批的名贵木材,直接便走水路送到了洛阳城中。

    而后便拿着凭证,去向大宋三司报账。

    这些名贵木材,却也没有用到别处,都是用来建造洛阳宫城的。

    自从广州那边传来消息,说国舅的舰队中带有大量的名贵木材,范宇便已经叮嘱了周奉,让他办妥此事。

    这数十船的名贵木材送到,便一下子将修建新宫城所需的木材解决了大半。

    不知不觉之间,永通钱庄与永昌隆商号,却是因为赵祯这个大股东,而介入到了朝廷的经济活动和工程建设之中。

    在范宇看来,大宋如今虽然官方并没有做出多少改变,但是却在潜移默化中已经偏离了历史原来的轨道。

    西夏方面的战事顺利,如今只需缓缓的消磨压榨掉西夏最后的一丝潜力,便可一举扫平这个给大宋制造无数掣肘的政权。

    在经济方面,也通过以皇亲为主建立商号钱庄,逐渐的培养出资本阶层,并掌握了经济权力。

    而在大宋的科学技术方面,范宇也通过以造作院为主百工技院为辅,打造出一条已经看得见雏形的产学研体系。

    如果不出什么意外,大宋的发展已经处在一个即将快速发展的前夜。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朝廷之中却是闹出了一场风波。

    此事的起因便是因为大宋的殿中侍御使韩渎,此人原本在李迪为相之时,被李迪提拔为御使台的台官。

    后来吕夷简被官家再次任命为宰相,便向官家暗示,这韩渎为台官,并不合制。

    于是官家以‘祖法不可坏,宰相自用台官,则无人敢言宰相过失’为由,将这韩渎去职外放,知岳州。

    而这韩渎也是个钻营高手,不知怎地又投靠了吕夷简。于是韩渎知岳州不过一年,便又被吕夷简调回汴梁任了殿中侍御使之职。

    然而在知岳州之前,韩渎与范仲淹为好友,甚至范仲淹为韩渎送行之时写下名篇《送韩渎殿院出守岳阳》这首诗。

    其诗曰:仕宦自飘然,君恩岂欲偏。才归剑门道,忽上洞庭船。坠絮伤春目,春涛废夜眠。岳阳楼上月,请赏浩无边。

    这首诗才情胸襟皆为上选,为人所称颂一时。

    然而这首诗的热度还没过去,韩渎便因为投靠了吕夷简,又回到东京汴梁。

    这对于范仲淹来说,不啻于当面甩了个大耳光。我把你描绘的如同有风骨的谪仙一般,你却市侩的去跪舔奸相,这实在是扎心。

    于是,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了。

    大宋安乐侯

 第742章 既是公事也是私事

    在范仲淹的眼中,吕夷简就是个没什么原则的奸相。

    于刘太后垂帘听政之时,吕夷简便做了一任宰相。而官家亲政之后,吕夷简又靠着揣摩官家废后的心思,极力赞同推动。

    待用了手段将李迪相公赶下去,他便又任了宰相。

    范仲淹却是看着朝廷弊政从生无所改变,而这位吕相公却是坐在宰相的位子上不下来,这纯属占着茅厕不屙屎的行为。

    而今自己曾经的好友韩渎又投靠了吕夷简,这让范仲淹如何不怒。

    尤其是自已所写的那首《送韩渎殿院出守岳阳》,一想起来便让范仲淹有股无法抑制的邪火。

    范宇淹也并非莽夫,对于韩渎投靠吕夷简,他并没有表示什么。

    而是向官家赵祯进献了一副《百官图》,以讥讽揭发吕夷简在京官的选拔上不能选贤任能,且任用私人好恶由己。

    并且劝说官家赵祯制定制度,亲自掌握官吏升迁之事。

    官家赵祯看到了范仲淹的百官图,便将这份令人耳目一新上书放在了案头,并召来吕夷简奏对。

    面对范仲淹的百官图与建议,吕夷简却是并不在意。

    身为大宋的宰相,吕夷简岂是简单之人,所有的作为都是有背书的。

    某某官入京,是因其某方面能力突出,某某官升迁,是为了符合官家的要求。

    又对某某举荐,也是考虑到朝廷需要一个和稀泥的和事佬。

    “官家,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选任能亦非易事。为官者不必是英雄豪杰,合适才是最重要的啊。”吕夷简最后总结道。

    赵祯看了看百官图,想了想吕夷简的话。这等事若是落在自己手头,似乎也只能如吕夷简这般用人。

    其实吕夷简这些话不过是托辞而已,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想法,官家赵祯才会产生认同。

    “吕卿的难处朕也是知道的,朕并无责怪于你的意思。”赵祯摆手道:“但范卿所提制定选官制度,官吏升迁皆由朕来掌握,不知吕卿如何看待。”

    “官家,这天下皆是官家,若是官家愿意将这等官吏选拔之事掌于手中,自无不可。至于制定所谓的制度,更是可笑。难道选官院是摆设吗?我朝太祖立国之时,便已定下制度。他范仲淹却又要再定制度,这是何意。”吕夷简开始反击道:“倒是范仲淹越级言事,视所谓制度如无物,实是有些讽刺了。”

    这话说到了点子上,范仲淹口口声声的要官家定制度,可是他自己所献的百官图,却是并非通过通进司交到官家手中。

    而是自己送到宫门外,经小黄门之手,才送到了官家手上。

    只这一点,范仲淹在官家的眼中,便有些没理了。

    “朕知道了。”官家摇了摇头,向吕夷简道:“吕卿辛苦,且退下吧。”

    “臣是一心为了大宋,对于范仲淹也并无私人之恩怨,望官家莫谓臣心中对其不满。”吕夷简躬身道:“臣告退。”

    吕夷简是什么人,如何会被范仲淹一本百官图就给参倒。甚至在告退之前,还告诉官家,自己不会对范仲淹有私人的怨念。

    这样的胸怀,便是宰相的肚量,不管真的假的,都要让人感到钦佩。

    因此,吕夷简在官家的面前,也留下了极好的印象。

    赵祯看到吕夷简退出殿外,想了想,叫来一个小黄门,让他去向范仲淹传个口谕。

    范仲淹的百官图送入宫中之后,便回到了开封府,却不想很快便有小黄门上门。

    “官家说,范卿一心为国用心可嘉。然吕卿亦为国之柱石,调和百官乃宰相之职也。”小黄门向范仲淹宣了口谕,便要回宫。

    范仲淹却是听了这口谕,有些心气不顺。

    “小公公且慢,官家让你来传口谕之前,可曾召见了吕相公?”范仲淹问道。

    那小黄门点头道:“范知府猜的真准,官家确是见过了吕相公,说了好一阵的话。”

    “多谢小公公提点。”范仲淹对小黄门拱手道。

    小黄门也知道范仲淹为官家所看重,便摆了摆手,告辞而去。

    范仲淹也听官家的口谕,却是越琢磨越感觉心中不快,那吕夷简定然又用花言巧语说动了官家。否则的话,官家不会特意传口谕给自己,当这个和事佬。

    在他看来,官家对于自己还是挺看重的。

    可是之前所谓的好友韩渎投靠夷简,这让范仲淹无论如何也不能接受。

    自己以诚意待他,而他却一转身便投靠了与自己政见不合的吕夷简。

    即使不能将吕夷简扳倒,也要让吕夷简近期提拔之人,尤其是韩渎这等钻营之徒倒霉才是。

    范仲淹如此执拗也并非是意气之争,而是要显示出自身足够的力量出来。

    即便是最后的结果不好,也不能被人视为忍气吞声之辈,这也很重要。

    于是乎,一本帝王好尚论,又被送到了赵祯的案头。

    对于范仲淹的执着,赵祯有些不喜,吕夷简已经表示不会对你有私怨,你还如此做,便有些不厚道了。

    赵祯这是以己度人,觉得自己仁厚,其他人便也应该有仁厚的表现。

    因此,便没再理会范仲淹的帝王好尚论,也没有回复于他。

    只是范仲淹此时也已经骑虎难下,又上选贤任能论、近名论、推诿论,三道本章。

    从帝王好尚论开始,范仲淹便是通过通进司上书了,这四论一出,便引得朝廷之中一片大哗。

    更有许多官员对于范仲淹的四论表现出了认同,更有人惊艳于范仲淹的文采,而将这四论传抄于外。

    甚至是汴梁的鹿鸣报,也都刊登了一些官员从这四论之中引用部分写的文章。

    更有官员也跟着范仲淹上书,表示了对于吕夷简的不满,朝堂上便如开锅一般沸沸扬扬。

    这下子官家赵祯的压力便有些大了,即使身为天子,他也不得不表态,否则官员们便会争吵成一团。

    赵祯对于这等局面,连个可以商量的人都没有,实是颇为难办。

    而在这个时候,赵允初接了国舅曹佾回京,两人去见了安乐侯范宇,商议了海外之事,便一同入宫求见官家。

    他们入宫所为之事,既是公事也是私事。

 第743章 都是你教的吧

    范宇、曹佾、赵允初三人进宫求见官家,所为的便是将海外一行做个汇报。

    而后还有永昌隆商号对于海外发展的意见,都向官家做个说明。

    这虽然是永昌隆商号的事情,但也是大宋对于海外的一个态度。

    若是永昌隆商号可以做的事,那么其他的商号商人,是不是也可以做。

    其实这三人之中,范宇和曹佾都有开拓之意,赵允初没有去过海外,只认为是简单的在商言利而已。

    三人的到来,官家赵祯便立时接见了三人。

    在崇政殿的正中,赵祯看着人被晒黑了许多的曹佾,不由得很是感慨。

    这位国舅本是锦衣玉食的佳公子,如今却是在海上风波之中来去,人更是黑的如老农一般。

    若不是身上的衣衫和气质不同,只怕和一个农家子弟也没什么没啥区别。

    “曹佾这数月倒是辛苦你了。”赵祯开口慰问道。

    曹佾拱手道:“臣没什么辛苦的,算起来左右不过是卖些力气罢了,并无多少烦恼。不象官家,为天下之主便须为天下万民操心。而且臣也不愿做个无用之人,为官家分忧也是应该的。”

    说起分忧来,赵祯便想起了范仲淹与吕夷简之争来。如今范仲淹煽动了一批官吏,不断的攻讦吕夷简,让赵祯数日以来都不得清静。

    只是这等事赵祯不想与这些皇亲们说,便没有提起。

    “陈琳,给三位卿家赐座。”赵祯吩咐一声,便看向三人道:“永昌隆商号能有今日这等庞大,三位卿家功不可没。安乐侯力主创办永昌隆,允初、曹佾用心看顾,尤其是曹佾,更是出海数月之久,使得永昌隆商号再开海外榷场。三位卿家不但为我分了忧,更是使得宫中的用度不再窘迫,你们的眼中有朕啊。”

    这话虽然是褒奖范宇他们三人,可是话里的意思多少却是带着一点点的怨气。

    听得范宇他们三人一愣,却不知应该如何接这话头。

    曹佾想了想,才拱手道:“官家,臣此次出海虽然有数月之久,但是相对于那些真正的海商,却是差得远了。这些海商乘坐巨舟飘泊经年,由交趾、占婆、吴哥南洋诸国,过满剌加,而至天竺诸国,又从天竺诸国经停大食,最后到达木兰皮城,前后耗时达一年之久。若是往返,便是两年。臣出海数月,不过是到了室利弗逝,还差得很远。”

    “天下之大无有穷极,如此扬帆万里,真是令人赞叹啊。你且说一说,你在海外的见闻。”赵祯不由的赞叹一声,便要曹佾讲讲自己海外所见。

    曹佾正有此意,当即便微微躬身道:“官家,这海外真是不得了的富饶之地。远了臣没去过,便不说了。这一路,臣所到达的第一个外国便是交趾。这交趾与我大宋广南西路接壤,土地甚是肥沃,其民用宋字穿宋衣,与我大宋之民并无两样。惟有所别的,便是安南气候温暖四季如春。往往一年种植水稻,便可三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