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我可以编辑剧本-第127章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核心依然是闪电战。
“陛下,从我们获得的情报来看,东海郡的军队似乎有对海上的防备。不过其防备只在几个港口城市,对于大部分海岸线他们无法戒备。”
吴武找出了地图,为刘琮分析起了徐州的局势。
“而徐州方向的魏军主力基本上都驻扎于下邳,依托淮水防守。彭城琅琊一带守备极其空虚;一郡守军仅有三千多人。”
“若是我军可以从东海郡登陆,以极快的速度奔袭彭城。如果我军短时间内夺取彭城并驻防于此,侧翼洞开的下邳魏军根本不敢轻举妄动。借此我军主力可轻松合围合肥,并配合彭城汉军将下邳魏军逼退到琅琊一代,这样大半个徐州就已经落入陛下之手。”
听完吴武的论述之后,刘琮眯起了眼睛,沉思了起来。吴武的这个计划看上去似乎很冒险,但成功了就赚大了。
彭城位于下邳后方;也是下邳联系豫州的门户。一旦彭城被夺取了,下邳魏军不可能不惊恐。尤其是汉军还可以从海上继续调兵迂回,随时可以连同东海郡一起夺取。
要是下邳的魏军不想和合肥一样被包围就只能后撤琅琊。而下邳的魏军一旦撤退,下邳就守不住了。连同合肥一线的魏军全都成了瓮中之鳖,大半个徐州全都会落入刘琮之手。
不过这件事还是有点让刘琮拿不定主意,因为他实在太冒险了。
“这个奔袭彭城你打算怎么办?海上登陆作战的话,士兵单靠步行太慢了,恐怕奔袭部队到不了彭城,下邳的魏军就发现了。”刘琮皱起眉头,询问起了这个问题。当初偷袭东吴是依靠长江水道的便利,通过水路可以以极快的速度偷袭秣陵。
但现在不一样,彭城附近虽然有河流,但这河流的宽度很显然不适合大规模海船行驶。想从东海偷袭彭城,汉军就只能走陆路。
问题在于,步兵奔袭作战是非常艰难的,更何况是跨过一个郡去偷袭。江南的汉军缺乏骑兵,机动性跟不上,根本难以做到偷袭的效果。
这一点,吴武早就有想法;他提出了一个让刘琮都有些惊愕的想法。
“把马车一起运过去!”吴武大胆的想法让刘琮神情愕然,
“只要在东海郡海岸线寻找到一个深水滩成功靠岸,马车就可以成功拉到路上。马车可以给步兵提供强大的机动性,让他们以最快的速度到达目的地。”
“到达彭城之后,步兵以简易的攻城器械强攻,足以拿下准备不充分的彭城郡!”
吴武的计策别说黄忠魏延这些懂兵法的了,连刘琮这样的外行都感觉太过冒险了。
这可不是打东吴啊,面对的魏军可不是软柿子。
“可是这一次最多出动一万五千步兵,约需要一千辆马车。这需要起码六百艘船只啊。”刘琮惊愕了一刻钟才反应过来,不过转而又提出一个问题,
“不说如此庞大的船队会不会在海上会不会被发现,光海上的颠簸就够这些士兵喝一壶了。”
“这样会不会就太过冒险了?”
刘琮自穿越以来除了由剧本提醒必赢的局,否则在绝大部分时间里他都是喜欢稳健的。如此冒险的想法,哪怕是再激进的君主都得考虑一下了,更别说刘琮了。
他第一反应可是这个计策风险太高了,要是失败了,损失的可不止这一万五千人的远征军啊。
而吴武却表示问题不大;他很认真的回答,
“陛下,无需那么多辆马车,只需要二百多辆马车,足够运送五千人即可。”
“先由五千士卒为先锋,长途奔袭彭城的治所。因为伪魏兵力紧张,彭城的治所守军仅有一千多守军。”
“仅仅这点守军,五千汉军即可夺取城墙。后续兵马步行跟上,快速攻占剩余的县城即可。”
“在此期间陛下需命令淮南汉军对下邳方向的魏军发起佯攻,将魏军注意力吸引到合肥方向。若是能如此做到,臣敢下军令状,此次必胜!”。
吴武斩钉截铁的话语在宫殿之中回响,刘琮不由陷入沉思。
前方吸引注意力,由偏师绕行迂回,穿插到敌人的大后方。这种比较接近近代战争的计策看起来的确很高明。
不过无论是魏军还是汉军,都没有那么强大的机动性。这个计策看起来很完美,但是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只不过其成果是极其诱人的,若是成功了,刘琮可不费吹灰之力拿下大半个徐州。
类比一下,这个计策就好像魏延的子午谷奇谋一样。风险和回报都非常高,就看指挥者求快还是求稳了。
要是刘琮没有剧本,没有这么一个可以预见未来的金手指,他会毫不犹豫的pass掉吴武的这个计划。毕竟他已经是稳赢的局了,犯不着为了这点事情去冒险……
但是现实却是,刘琮有剧本。
有剧本的他就没有这么多破事了。
刘琮:(猿形毕露。jpg)
回归正题,刘琮开始质询起自己的剧本,这件事靠谱不。
剧本拒绝回答。
好,朕心里有底了。
刘琮顿时知道该怎么办了,这个时候底下一众武将大多都认为这件事太冒险了。兵部军部的所有将领加起来,只有魏延一个人觉得这事有戏。
而刘琮则是直接力排众议,哪个武将的话都不听,直接选择了吴武的计策。反正剧本的告诉我了,优势在我,这还怕啥?
又是一次稳赢的胜利。
“既然你如此有信心,我便相信你的能力!”刘琮非常认真的开口道,表达了自己的信任。
“这件事需要交给军部去执行,由邓艾来负责决定安排吧,你办事朕放心!”
对此吴武眼底闪过几分喜悦,像陛下这样无条件的信任他们,可不是一般人敢做的。
事实上刘琮幕府里,包括魏延在内的一班将领,之所以在刘琮对军队大改革,甚至有时候不重用他们这些人依然义无反顾的追随刘琮就是因为刘琮可以无条件的信任属下。
在这里,你不用担心被怀疑忠心,其即便不用你,也会尊重你的才能。
士为知己者死,有这样的皇上他们也满意。
第三百一十章 士族的殷勤
军部和兵部的计划虽然刘琮通过了,不过该走的流程还是得走的。指定这项制度的刘琮自己也不能随便违反规定,否则后世打破规定的情况会出现无数次。
中书省按照刘琮的意思起草了诏书,把大体计划写出之后传给了尚书省。
之后就是由尚书省负责接收,然后开始分派到七部执行了。
不过在这个环节之中,庞统似乎想展示一下存在感。他负责的尚书省接到刘琮的命令之后,在讨论一段时间之后;庞统又来找刘琮。
不过这次并不是推脱,而是向刘琮提出来一个请求。
“陛下,根据尚书省从户部那边调查发现,最近我们的粮食储量用来供给十万以上大军的征伐非常困难。现阶段工部和户部还在淮南一线大力修建基础建设,钱粮的确有些捉襟见肘……”
“所以你打算表达什么?这份诏书办不到吗?”刘琮眉头皱成一团,心中隐隐有些不爽。
“不不不,我的意思是,国家钱粮困难,我们这些作为忠臣也不能置身于事外。”庞统却很严肃的拱手行礼;完全一副死忠的模样,他神情认真的说道。
“在当今国家处于困难时期,国家有许多愿意为国家牺牲自己的家族。尚书省多数成员背后的家族的愿意捐出家产来支援国家。”
“中书省和门下省不少官员也认为国家有难,士子皆有责任。所以愿陛下开放门路,诸士子皆愿捐赠家产以支持国家收复中原。”
庞统的一番漂亮话说完,让刘琮一愣一愣的。
庞统的核心意思就是,现在国家财政有困难。但是不要担心,我们这些爱国的士族愿意捐出家产来支持国家。
夭寿了家人们,一群铁公鸡今天主动脱毛了。
刘琮一时间没搞懂他们想干什么,不过按照正常情况来说,他们恐怕是想获取在战后分利益的机会。
这一次士族的殷勤刘琮不打算拒绝。毕竟国家财政的确暂时有些困难,况且白拿的钱谁会拒绝呢。
至于拿人东西手短,吃人东西嘴短这个问题……
想啥呢,除非刘琮疯了;否则他不可能认为这是人情需要还。
你自己白给的,又不是我借的;以后想拿这件事在官场上说事是想都别想。
所以虽然不知道这伙士族打着什么主意;不过刘琮还是同意了下来。
“既然你们如此忠诚爱国,那自然是值得信赖的。”刘琮轻轻点点头,不过还是提醒了一句,
“不过这可是你们自愿捐献?虽说官府鼓励这样的爱国之士,不过这也只是……”
“放心陛下,这都是我们绝对自愿的捐献!”庞统立即恭恭敬敬的回答。
不要推脱,这都是我们活该的。
事实上那些士族有这种想法也很正常,因为刘琮这位爷是出了名的不喜欢士族。前前后后,江南士族有一小半被这位大哥清理了。
剩下的士族在利益和性命面前左右摇摆。又看上了刘琮强大的潜力,想跟着喝汤,又害怕被砍了。
于是他们自然开始调整心态,从最开始想发展自己势力变成绝对服从这位皇帝的命令。只要不是刨我们家祖坟,您说啥就是啥。
现在他只是给刘琮提供一点钱粮和资源而已。只要能讨好刘琮,他们付出的这些都是可以忍受的。
毕竟未来伴随着刘琮北伐胜利,他们也能获得利益。
同时最近代表着刘琮亲近的阶级寒门又闹出来那么大的一个破事。庞统则是做出推断,要是他们士族什么时候可以挽回刘琮的心,那只有现在。
寒门既然贪国家的财产,那我们就捐给国家财产。务必要向刘琮证明;他们士族比寒门有用。
可惜这些都是抛媚眼给瞎子看,刘琮根本理解不到这一层。多年跟士族的斗争让他下意识就认为士族有问题。
总而言之这一次士族的献殷勤没有改变刘琮的态度。刘琮依然很偏向寒门;除了打压士族手段变温和了一点之外;啥用也没有……吗?
…………
…………
…………
伴随着士族捐出来的钱粮统计之后,刘琮懵了。
这一波士族的支援是真的财大气粗了,把多年积攒的家底在这个时候掏出来,好没把刘琮震惊死。
他们捐了多少钱粮呢?
不多,也就占总北伐钱粮的三分之二而已。
如此庞大的钱粮由一众士族掏出来之后,原本有些紧张的预算一下子充盈了起来。兵部尚书吴武直接连夜修改计划,把许多因为之前没钱而砍掉的行动又加了上去。
至于士族们,虽然肉疼,但是在庞统的对刘琮的支持战略之下,他们依然咬着牙一声不吭,把自己表现的像一个完美的爱国主义忠臣。
而寒门那边也很争气,一众寒门官员完全没有捐钱的想法。可能是因为他们本身没有这么有钱,也可能因为没串过气,至少让刘琮有些失望。
“这些士族原来这么有钱,看来我还是低估他们的财富了。”刘琮看到户部送上来的列表,不由的感慨起来。
“看样子之前宰的还不够狠啊。”
在士族的全力支持下,刘琮在秋收还没开始之前就凑齐了十几万大军的粮食,第二次北伐可以提前展开了。
兴汉二年八月九日,江南楚军做足准备,开始了北伐。
首先是董袭和陈武,二人奉命率领四万楚军从秣陵出发,渡过长江逼近合肥。
而军部尚书邓艾在同月的十五日来到淮南,七万楚军自西向东挺进,兵分两路试图迂回包围合肥的魏军。
楚军的动向,合肥都督张辽通过斥候很快全都知道了。他大惊失色,瞬间意识到大事不妙。
要知道这可不是当初孙十万的单向进攻。楚军从西面和南面一起进攻,合肥魏军不光需要防备楚军进攻,还需要保护自家退路不被切断。。。
这压力可就大了,一时不慎,恐怕驻守在合肥的魏军就要被楚军包饺子了。
为此张辽亲自写信给下邳守将曹爽,请他派出军队保护自己的后方。
只不过,张辽不清楚的是,在吴郡最东边的一个海港,一只庞大的船队正在动员。
第三百一十一章 围攻合肥
吴郡最东边的一个海港上,此时这里变得极其热闹。数百艘海船停泊在港口,而一万多名楚军士兵正排着队缓缓登上船只。
不过这些士兵可以很明显的看下来,虽然他们穿着是楚军的装束,但他们并非汉人。他们之中绝大部分都是珠崖人,是楚汉从珠崖招募上来的土著。
这只军队的军官还是汉人,但士兵全都是珠崖蛮人。
一般来说;大汉的官府一般不会去招募蛮人当兵。最多就是那些诸侯,偶尔会招募一些山民打仗,而且还只是有限招募。
不过刘琮却认为,别管汉人还是蛮人,都可以给自己提供利益。
在肃清了江南的叛乱百越之后,刘琮放开所有限制,只要百越人登记户籍就可以随时进城。
攻占珠崖之后;刘琮派官吏接管了整个珠崖,并对珠崖推行了比较温和的民族政策。不断任命大量的珠崖人做官员,并招募珠崖平民当兵。
经过几年的努力,刘琮麾下已经有万余人的珠崖正规军了。
这一次远征就是楚军绕行突袭的主力。这些珠崖士兵们都是在海边长大的,虽然不至于都识水性,至少也不至于晕船。
跟着一万多士兵一起登船的,还有三百多辆马车和矮种马。这些乱七八糟的东西把几百艘船只塞的满满当当的。
负责远征的主将是魏延,这个决意是刘琮直接跳过军部任命的。
魏延也很兴奋,心中不由感慨陛下还是在乎我们这些老伙计啊。他一边督促着士兵们登船,一边反复的看着地图,生怕出什么乱子给陛下丢脸。
在这只军队登船准备北上的时候,合肥方面的楚军依照计划对魏军发起进攻。
这次在庞统的建议下,楚军不像之前东吴那样集体出动。而是发挥自身兵力优势,从三个方向一起发动进攻。
因为刘琮跟北方骑兵打了十年的交道了,他不像孙权那样轻视对手。无论是哪路兵马,都会随时警惕骑兵的偷袭,稳步前进。
董袭与陈武率领四万楚军从合肥南边一路北上,很快进入了九江郡的范围。
张辽希望故技重施,用其优势的并州铁骑来对付这些南蛮子。但是斥候探查后发现,楚军队形紧凑;且都架设强弩和长枪来防备骑兵。
张辽手上就这不到一千的轻骑兵,在对手有防范的情况下他不可能取胜。无奈之下张辽打消了偷袭的想法,老老实实在合肥城准备守城器械。
他相信以合肥的坚固城墙足以挡住楚军的进攻。
然而很快他就坐不住了,因为西面的楚军兵分两路。一路朝着广陵进攻,一路朝着下邳行进。
看楚军主力的架势,显然是打算将合肥的魏军分割包围。
楚军这一次出动的兵力高达十一万兵力,而魏军,除了合肥的两万守军之外,就只剩下下邳的六万魏军了。
十一万对八万,要是再被分割包围了,恐怕张辽就真得困死在合肥了。
张辽点起蜡烛,召集起了诸位将领连夜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