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三国:我可以编辑剧本 >

第125章

三国:我可以编辑剧本-第125章

小说: 三国:我可以编辑剧本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这位西凉青年被带到武昌宫的时候,只穿着一身粗布麻衣,带着汗水的脸上还沾着木屑。

    “臣臣……马钧,拜见陛下!”这个看不上很呆的青年行事倒还好,不过却有着和邓艾一样的口吃。

    这个青年一看就是一个能工巧匠,刘琮可以清晰的看到马钧手上那厚厚的茧子。他的一双死鱼眼看上去毫无灵气,但是刘琮却可以感觉到,他对工匠才艺的热爱。

    马钧并非平民,他是西凉士族的庶出。虽然也受过一定的教育,不过他还是把大部分时间用在了钻研技术上。

    刘琮很大度的让马钧平身,赐座,这个年轻人却有些茫然,扭头看向了工部尚书。

    “陛下让你坐你就坐下就行。”工部尚书嘴角抽搐了两下,接着向刘琮解释道,

    “陛下,马钧口吃不善于言辞,精于巧思而不擅长交流。今见圣驾,不知所措还请陛下恕罪。”

    原来是个理工宅男啊。

    刘琮笑了笑,摆摆手表示自己不在意这些。

    “马钧,朕听说你不远千里,跋山涉水也要从凉州来到江南投奔圣朝,不知道这是为何?”

    一听刘琮问这事,马钧顿时就不困了,他眼睛里勐然焕发出兴奋。

    “陛……陛下,臣在凉州听闻江南有一工坊,其工匠可受教育培养。倘若创新且有技术,可入朝为官,地位等同于士子。”

    “臣自幼好工术,喜钻研技术,听闻此事乃向往之,所以不远千里来到武昌。”

    “来到武昌工坊,果然名不虚传。普通工匠随地位低于士,然高于农民庶民。整个工坊上无官僚压迫,下无生活之危。才能高超之匠俸禄五百石,此乃高明之举。”

    “…………”

    马钧一说到这里就滔滔不绝,而且说到后面甚至都不口吃了。看得出来他很欣喜武昌工坊的运营方式。

    实际上刘琮只是把后世的工厂运营手段拿到这里。与官府统一运营,以雇佣和激励的方式来督促工匠发明和工作。

    只不过因为需求问题,大部分工匠只去钻研战场器械。要不是马钧到来发明了一些生产工具,刘琮都感觉自己是不是哪里做错了。

    毕竟刘琮在建立楚汉政权的时候,除了宣传以忠孝治国之外,另外加上了一个以工治国,强行把工匠的地位拔高了。

    刘琮随后询问起马钧对此的看法,而马钧则是高度赞扬,完全是真心实意的。

    “陛下,无论何时技术都是最重要的。无论是农耕生产还是战场厮杀,如果我们技术比对手强,我们就可以掌握有战场主动权。”

    马钧说着说着已经开始以“我们”为称呼,下意识把自己当成自己人了。

    这让刘琮很满意,这样一来他也就不需要强制马钧留下了。

    要是马钧最终还是思念西凉,最后带着他发明出来的发明跑回曹魏,刘琮得被气死。

    好在马钧对此并没有想法,他只是一门心思钻研技术。

    “既然你如此热爱技术,且技术高超,不如留在工坊担任要职,未来还可以以工入政,在工部任职呢。”刘琮在跟马钧聊了大半天之后,提出了这个建议。

    马钧和工部尚书都是一怔,一下子沉默下来。

    “陛下,马钧现在已经是武昌工坊的正式的高级工匠了。”工部尚书这个时候站出来,有些尴尬的说,

    “其已经入我大汉户籍,在武昌定居下来了。”

    刘琮:“……”

    好吧,是我打扰了。

    刘琮没想到马钧动作这么快,甚至犹豫都没有就主动选择了他,根本没有一点留恋北方的意思。

    马钧留下了,正好在短时间可以填补工坊长期以来没有动力钻研生产工具的空白。

    生产工具与军事科技一起发展,才可以推动整个国家增强。

    这绝对是个跨时代的进步,当生产力增强,社会才会进步。那些后世着名的资本共产都是要建立在强大生产力上的。

    刘琮敢打赌,如果他的后代能一直延续以工治国的理念,中国至少可以比世界领先一千年。

    想到这里,刘琮不由有些心潮澎湃,他在不知不觉间似乎对历史做了巨大的贡献。

    我真是太棒了。

    刘琮心情大好,也开始和马钧聊起一些工坊的事情。马钧心直口快,完全没有什么政治头脑,知道什么就说什么。

    于是刘琮从他口中听到有的官员私吞工匠的创新,有的工匠欺负学徒之类的事情。

    这些小事刘琮只是看了尚书一眼,就让这个工部尚书有些坐蜡。

    “陛下,臣不得不说这江南的交通是真的便利。”马钧这个时候感慨起来,看得出来他对此印象深刻,

    “来往于荆北的马车又快又稳,道路平坦且没人挡路,可以直接从樊城坐着马车直接到武昌。”

    “虽然车费有些贵,不过这交通之便利,是某从未见过的。”

    刘琮笑吟吟的听着这个年轻人夸赞着江南的先进,不由一阵暗爽。

    不过听着听着,刘琮的表情慢慢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越皱越深的眉毛。

    “你是说,你从樊城坐着马车直接到了武昌,中间就经过了一个村子?”刘琮脸色逐渐阴沉下来,心中有了一股恐怕的猜测。

    “没错,那马车坐着非常舒服,道路也没有多少颠簸。”马钧还没有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还在乐观的回答。

    “好的,今天就到这里,你们先回去吧。”刘琮脸色愈发难看起来,他直接起身道。

    工部尚书和马钧都没搞懂什么情况,不过看起来陛下生气了,他们也不便继续带着。

    等两个人离开之后,刘琮立即派人叫来了庞统和邓艾,并神情阴冷的下令。

    “立即给我派人彻查后勤人员,我怀疑有人违法使用军道!”

    荆北的确四通八达,无论是官道还是军道都不少。但问题是,从樊城直达武昌,中途不经过一个城镇的道路,只有一条军道!



    第三百零五章 清理

    

军道是刘琮每次领兵出征之时,强大后勤的保障。这些道路即便是在和平时期也是禁止除军队以外的人使用的。

    这是刘琮三令五申,多次强调的底线。因为一旦开战,一条道路上从头到尾将会全是运送粮秣的马车。一旦有其他人走这条道路,会极其影响运送效率。

    战机转瞬即逝,要是因为交通事故导致自己的战争失利,刘琮得气死。

    正因为如此;刘琮从一开始就规定过,军道只能军队使用,禁止私自走军道。要是被发现了,违法者将会被直接腰斩。

    没想到自己如此三令五申,竟然还有胆大包天的人铤而走险。

    连腰斩都不害怕了,这已经不是普通的贪官了,必须重拳出击!

    在刘琮的命令下;黑白棋和晓室一起出动来调查这件事。因为这已经是个半公开的事件,刘琮要是不调查还好,调查的话只需要稍微打听一下就可以找到幕后主使。

    这一次让刘琮愕然了,因为敢于搞事私用军道的官员,无一例外都是寒门士子。

    这个军道管理是由户部下属部门负责,不过这些职位基本上都是新设的。新设的职位刘琮自然不可能给士族,大部分都任命了当地的寒门子弟。

    然后问题就来了,这个后勤部门因为缺乏监督,内部成员全是寒门。而且他们彼此认识,有一定的共同利益,很少会相互举报。

    于是欺上瞒下的事情就出现了。当刘琮抓住他们的时候,他们通过这个生意已经赚了上万钱了。

    还好刘琮那段时间没有用到这条军道,不然战争真能被改写。

    果然天下的乌鸦一样黑,寒门不比士族多有良心。

    这件事让刘琮不由大发雷霆,他完全没想到自己刚建国就出现这种烦心事。而搞事的人还是他一直想扶持的寒门。

    虽然这件事说穿了只是一件以公肥私的事件,但其背后代表着的是不少寒门的有恃无恐。

    刘琮随后把调查范围扩大到了荆南,指使黑白棋巡查荆南有没有出现这种事情。毕竟荆北他盯的这么严,背后都容易出现这种事情,荆南就更不好说了。

    调查在短短几天时间就有了结果,因为荆南那边更加猖狂。因为缺乏监督;且军道经过的地方一般是乡下。在那里寒门的势力可比士族强大多了。

    在各个地头蛇寒门豪强的掩饰下,刘琮辛苦搞出来的军道变成了他们的道路。要是刘琮再忽视几年,这些军道恐怕就变成商业道路了。

    虽然这有利于商业,不过刘琮依然感觉到非常糟糕。

    要是商人需要更好的交通,官府会继续修缮新的官道。楚汉现在正是国力上升期,多修点道路倒无妨。

    但是这是寒门的所作所为让刘琮怒火中烧。这可是关系到国家对外战争的道路啊,这才几年这些寒门就腐化了。

    “一群虫豸!”刘琮恶狠狠的拍了一下桌子,声音震耳欲聋。

    “连军部的东西都敢动,他们是真的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这一次户部那一班出身士族的士子有些幸灾乐祸。这一次完全是寒门自己作死导致的,他们士族也乐得看到这一切。

    总的来说,士族虽然不如寒门懂得如何管理黔首,不过他们接受的教育绝对比寒门高。天然的地位优势让他们比这些寒门眼光好不少。

    至少他们清楚那些是皇帝的禁忌,是绝对不能碰的。也只有寒门会因为那一点点利益来触碰刘琮的底线了。

    “陛下,此乃大逆不道之事,一定要严惩那些违法者!”顾雍这个时候站出来,拱手向刘琮提议道。

    那些士族听到顾雍的话之后,都立刻反应了过来,这个时候不是正是打压寒门的时候吗?

    于是一个有一个官员站了出来,接连附和起顾雍的话。在朝堂上;寒门的发言人很少且不团结;他们看到这一幕之后统一保持了沉默。

    不过刘琮并没有因为愤怒而失去理智,他很快就缓了过来,开始认真思考起得失来。

    虽然这些寒门做事很令人反感,但是刘琮不可能把他们全都踢了。寒门的家学虽然不如士族,眼光短浅,但是却非常擅长基层工作。

    至于这些破事,说到底还是他没有搞监督制度。

    永远不要去相信人面对利益的自律,因为人永远出乎你的意料。

    因为这个问题,刘琮这件事不可能像之前搞士族那样,一场失败的刺杀就牵连那么多人。

    于是刘琮沉思了许久,最后跟中书省的士子讨论了一番,最后做出只诛杀违法官员,罚款其背后家族的决定。并没有其他牵连措施,不过也算很严厉的惩戒了。

    至于谁去执行呢?

    刑部。

    换句话说就是让士族去处理这件事,而且他们只有审判那些寒门的权利,没有其他任何权力。

    想让一个人公正的情况看待一个问题,那你就必须让这个人独立于事情之外。他只要在这件事里面没有任何利益,那么得到的结果一定是最公正的。

    而后勤体系正是一个士族根本插不进手去的地方,让士族去处理是最合适的。

    这件事后续处理刘琮都比较克制,尽量把处罚范围缩小。和这件事有关的四十多个寒门家族和豪强家族被处罚了大量的资产。

    超过六十多个官员被直接腰斩,据说零陵那边砍头用的刀刃砍的都卷刃了。

    但是即便这样,刘琮也不怎么放心,这件事一旦处理不好影响是很大的。现在整个后勤体系基本上都是寒门豪强士子在负责,要是他们产生人人自危想心理,那他辛苦打造的后勤体系就彻底崩溃了。

    当然刘琮纯粹是想多了,因为寒门士子还没有士族那伙人那样的感同身受的心理。士族被杀一个,所有士族全都起来闹,这是因为士族们彼此联姻,结成了一个共同体。

    不过寒门可没有这种,顶多为了钱合作一下而已。刘琮清理掉几个违法的士子对大部分寒门士子来说并没有啥可怕的。

    反正杀的又不是我家……



    第三百零六章 剧本提示

    

江南军道事件无疑是大大破坏了刘琮对寒门的好感。

    当初为了打破士族的权力封锁,刘琮才开始扶持寒门。但是事实却是寒门表现一直可圈可点,只能在基层表现出色,一到郡守以上就没多少才子了。

    现在又突然冒出来这么一个完全触动了刘琮底线的事情,真就是老寿星上吊——找死。

    所以在处理完这件事之后,刘琮以极快的速度扩大了御史大夫的数量。除了朝堂上的御史之外,更多的是在各州郡负责监督底层官员的巡查御史。

    巡查御史负责的是不断在所有郡县来回巡查;负责监督州郡长官。

    为了防止一家做大,这个巡查御史由士族和寒门一起塞入。士族的数量略微多一些,与寒门六四开。

    现在朝堂的成分在刘琮看来刚刚好,士族与寒门彼此形成平衡。只要这个平衡一直维持着,刘琮也不必担心自己的权力受影响。

    在刘琮平衡好南边,让江南继续稳步发展的时候,北方出现变化了。

    虽然曹植相继招揽了好几个年轻将领来打仗。比如钟会,郭淮;郝昭等人;也都打了一些漂亮仗,但是终究实力悬殊。

    自从曹植迁都临淄之后,在前线打仗的魏军数量激增。从一开始就几万迅速扩大到了十几万,大量名将轮番上阵。

    钟会郭淮哪怕再天才,现在也只是个小将罢了。面对经验丰富的曹氏名将,他们被打的节节败退。

    而在曹植侧翼,雍凉都督曹真斩杀了曹植派来的劝降信,亲自带着雍凉魏军攻击长安附近的关中军。因为曹真的牵制,关中军只能拱卫长安,无法去支援曹植。

    这一下,原本形势大好的曹植被反推回了壶关,凭借着郝昭拼命的死守在挡住了魏军的进攻。但是即便如此,曹军依然面临着累卵之危,随时可能被击溃。

    北方的战局刘琮虽然一直关心,不过对于他而言,这场内战打的越久越好。等到两个曹家的人把北方的人力打光,他北伐就简单很多了。

    所以当黑白棋把北方曹植快要坚持不下去的情报呈递到他面前时,刘琮基本不怎么看。

    “历史上曹植没能下定决心跟曹丕争;现在勇气却不错啊。”刘琮漫不经心的翻看了一下情报,当看到曹植麾下的名将时,他嘴角不由抽搐了几下。

    “钟会,郭淮,郝昭……曹植你才是天选之子吧?随随便便任命几个年轻将领都是这么有才的?”

    怪不得曹丕连手上兵少粮微的曹植都搞不定,就曹植这地下的阵容,诸葛亮来了都头疼。

    “陛下,兵部那边认为,现在是对北方开战的最好时机。”军部尚书邓艾跪坐在下方,恭恭敬敬的向刘琮道。

    虽然行军打仗是军部说了算,不过具体跟谁打,什么时候打,这些都是兵部负责的。吴武负责的参将部被改组为兵部参谋府,专门负责分析形势的。

    “现在就要跟北方开战?”刘琮突然皱起了眉头,按现在这个形势来看曹植至少还能再坚持个一年半载。现在开战这不是物理性调和两曹的矛盾,让他们一致对外吗?

    “陛下,参谋府表示,根据情报和计算;以曹军现在的实力并不足以和魏军抗衡这么久。”邓艾沉吟了一下;轻声回答道;

    “之所以曹植的军队可以和魏军打的有来有回,是因为他们似乎获得了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