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爱小说网 > 历史电子书 > 大齐帝国 >

第19章

大齐帝国-第19章

小说: 大齐帝国 字数: 每页3500字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够用。
  以一个骑兵需要五匹马记,我成立最低限度的5万骑兵就需要25万匹上好的战马。更何况我最终目标是20万铁骑。
  燕国北面就是东胡,其常常侵略内地。如今我有一个一石二鸟之计,不过还需要先生辩才与胆略相助……这其实就是我带您来燕地的目的……”
  孙膑在《孙膑兵法》中说,用骑有十利:一曰迎敌始至;二曰乘敌虚背;三曰追散乱击;四曰迎敌击后、使政奔走;五曰遮其粮食,绝其军道;六曰败其津关,发其桥梁;七曰掩其不备卒,击其未整旅;八曰攻其懈愈、出其不意:九曰烧其积聚,虚其市里;十曰掠其田野,系累其子弟。
  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侦察、绕后、追杀溃兵、扰乱阵型、破袭粮道、破坏道路、突然袭击、袭扰敌军、破袭后方。
  而东胡则是活动于今天辽宁辽河流域和蒙古东部的游牧民族,在匈奴崛起之前,它是我国北方最强大的游牧政权,号称有控弦之士二十万。他是赵国和燕国北部最大的威胁。
  历史上,匈奴崛起时颇受东胡欺压,后来匈奴冒顿单于向其示弱迷惑东胡,然后突然袭击灭掉了东胡。
  从此东胡一部分成为匈奴人的奴隶,一部分逃入东北的大兴安岭、长白山中,形成了后来建立北魏的鲜卑人。
  不过此时的东胡人正值强盛,常常南下骚扰燕国边境,也就是此时的赵国、齐国北部边境。田地谋划的正是彻底解决东胡问题。
  对中原王朝来说,历朝历代如何解决游牧民族一直是一个大难题。
  其实游牧民族入侵理由无非两个,其一不得不抢,其二想抢就抢。
  不得不抢是因为草原上物资匮乏,尤其是盐、茶、铁、布匹、粮食。
  放牧经济又容易遭到各种灾害影响,比如雪灾、瘟疫。一旦缺乏物资他们就只能去抢。
  想抢就抢主要体现在北方强大、中原衰弱时期。想象一下一个强壮而穷困的壮汉隔壁住着一个富有而瘦弱的邻居,又没有任何人管着这两人。
  吃糠咽菜几乎活不下去的壮汉很难不对邻居产生想法——这并非因为游牧民族天性野蛮,双方地位互换结果其实还是一样。
  这就要求中央既要想办法满足草原的基本生存需求,又要保持足够的武力威慑。
  当然,彻底征服草原也不是没人想过,然而几千年的历史告诉人们,至少工业化时代来临前——这几乎是不可能做到的。而田地要做的,就是打破这个魔咒。


第44章 冶铁
  秦汉两代以武力方式将游牧民族赶出了适合耕作的地区后,就再也难进一步。
  这是因为中央政权无法对游牧地区形成有效管控,汉武帝采用种族屠杀式的攻杀,到了后期就再也难见成效。
  毕竟土地就在那里,人你是杀不尽的,杀光了这个部族,自然会有其他地方的部族迁徙过来。
  周而复始、无穷无尽,几千年间随着朝代更迭,游牧民族也换了不知多少代。
  所以汉武帝后期甚至出现了贰师将军李广利全军覆灭这样的大败。
  汉宣帝后不得不再次启用和亲策略,刚柔并济怀柔匈奴,然而直到汉朝灭亡依旧没有彻底解决匈奴问题。
  三国后,晋国对游牧民族采取全盘利用、归化政策,大批游牧民族内迁。
  然而却并未拆散他们原有的部落统治机构,并未同化他们的文化,使得他们并未彻底融入中原。
  虽然他们一定程度上农耕化、汉化,但是依旧是其本部首领的私人力量。这直接导致了八王之乱后五胡乱华惨剧的发生。
  数百年间胡汉相互攻杀,死伤岂止千万,直到北魏统一北方,孝文帝推动胡汉合流才告一段落。
  随后隋唐采取分化瓦解为主、军事打击为辅的方式。军事打击直接针对突厥王庭,甚至活捉突厥单于。
  而后将群龙无首的突厥人为切割成数块,使之相互牵制而无力攻伐中原。
  同时允许胡人参军、入朝为官,促进胡汉融合。这一政策的效果比汉代强了不少,使得唐代前期在北方取得了相对安稳的环境,然而随着唐朝国力下滑这一政策也宣告破产。
  到了宋代,由于武备不振,逐渐由攻击方转变为防御方。这时宋代主要采取经济控制方式。
  宋辽贸易发达,宋代则有着巨大的贸易逆差,牢牢控制着辽国经济。
  这使得自澶渊之盟后百余年间宋辽边境都比较安稳。而这种缺乏武备过于柔软的方式却直接导致了金国的崛起。
  明代前期效法汉代军事打击,后期转而采用经济控制,也保证了北方的相对稳定——直到半农耕半游猎的女真人崛起。
  (中间土木堡之变纯属明英宗自己作的,本来两边相安无事、和平共处,他非要断了边境贸易。
  没了盐、茶吃,人家自然要跟你拼命——于是就有了土木堡之变和北京保卫战。后来贸易恢复,边境就立刻重新安稳下来。)
  纵观历代历朝对游牧民族的控制,竟然是辽和清这两个半农耕化、汉化的“前”游牧民族做的最好。
  他们将蒙古高原上的牧民拆成无数份,统一向中央臣服。给予他们很大的自治权,相应的他们只需要每年进贡和提供战时的军队。中央则给他们提供保护和灾年的救济。
  这也给了现代民族自治政策灵感,事实证明这确实是最适合的政策。然而田地想要达到这一步,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数日后,车队到达燕国旧都蓟城。为了尽快吸收燕国,攻灭燕国后将燕地重新分为三个郡:上谷、渔阳、广阳,改蓟城为北平。
  在驿馆稍事休整后,田地带着钟剑心跟随玄明前往此行的第一个目的地——冶铁作坊。
  到了之后田地看着眼前这个高大5m的巨型高炉喃喃道:“可以啊,你们还真搞出来了。”
  旁边燕地墨家的头领徐夫子惭愧道:“太子谬赞了,我们半年前接到您的图纸反复试验,换了好多种炉体材料终于给搞出来了。”
  田地转身道:“效果怎么样?”
  徐夫子叹服道:“太子真是大才,也不知道您如何想出来的这东西。比起过去的块炼法产量提高了十倍不止,而且产出的铁质量十分好。只要折叠锻打之后,就能成为顶好的钢铁。我们已经逐步推广。”
  田地笑道:“很简单,清楚原理就明白了。铁矿石需要碳燃烧后和空气产生反应,剩下的就是如何增加温度、增加空气、去除杂质。你们总喜欢从现象总结经验,却忘了先明白根本也需效果更好。”
  善于总结表层经验,却不善于总结根本规律。这是我国科技史一直技术领先,理论却一直原地踏步的原因之一。
  根本在于思维方式的不同。好在身边站着的是我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群愿意研究原理的学者团队——墨家。
  徐夫子捻须点头道:“太子所言令老夫茅塞顿开啊……”
  自古以来河北、京津一带就是冶铁中心,这里有大量浅层煤矿和铁矿。这也是田地冒风险攻灭燕国的原因之一。
  仔细留心考古会发现,虽然战国中后期铁器已经出现,但是秦代和秦代以前大多数都是青铜器,包括秦始皇兵马俑。
  汉代则大部分变成了铁器,根本原因就在于铁器产量不足、发展比较慢,无法在几百年的时间里彻底更换掉青铜器。
  田地想要依靠齐国战胜秦国可以说这是一个史诗级难度任务,无论人心和地利都不占便宜。
  自古以来,我国王朝都是北胜南、西胜东,只有一个朱元璋成功翻盘,除此之外再也没有第二个人。
  无奈之下,田地只能依靠——科学是第一生产力。而钢铁生产是最为基础的部分。但要命的是田地回来后发现——教科书上都是骗人的。
  动不动就说我国哪项技术领先世界几千年……尤其是钢铁冶炼技术被大书特书,然而田地自己视察了临淄周边的几个冶铁作坊和出产的铁器,可以说——相当失望。
  虽然有亮眼之处,但是和世界其他地方(包括印度、中东、欧洲)相比只能说是各有千秋。
  钢铁按含碳量划分从高到低是生铁(铸铁)、钢、熟铁,碳越高铁越硬,碳越低铁越软。
  但是并不是越硬越好,硬就代表脆、易断、无法打造精细的物件。
  铸铁也无法加热后锻打成材。过去连收废铁的都不愿意收生铁,就是因为生铁无法回收重新锻打。
  而熟铁比较软,好处是可以加热锻打成各种器具,也可以通过渗碳和灌钢得到钢。


第45章 大炼钢
  古代铁的冶炼主要有两种方式——块炼法、土高炉法。块炼法是最早采用的方法,这种方法产出的是海绵状的熟铁,但是每次都要打碎炉子取铁,取出后还需要锻打去除空隙和杂质,所以产量很低。好处是直接产出熟铁。
  所以我国很快就抛弃了块炼法,转而采用土高炉法。这种方法不用每次打碎炉子,只要添加原料就可以不断产铁,所以产量是块炼法的十几倍。但是,产出的是没有还原完全的生铁。
  这是因为铁的熔点是1550摄氏度,铁矿石的熔点是1150摄氏度。
  现代高炉温度在1600摄氏度以上,土高炉却只能达到1200摄氏度。
  所以土高炉只能把铁矿石融化,而无法把还原出来的纯铁融化,这就造成我国古代钢铁杂质很多,练出来的其实生铁而不是熟铁。
  生产出生铁后再经过炒钢去除杂质还原成熟铁(炒钢法),再用熟铁和生铁灌钢成钢(灌钢法),当然由于这两个过程需要不断加热,铁水也会有损耗,所以人工成本和原料损耗就很高了。
  所以实际上除了兵器使用钢,大部分平民使用的还是经过柔化的生铁(铸铁柔化技术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铸铁性能。)。
  世界其他地方则是一直采用产量较低但是能直接产生熟铁的块炼法,再用熟铁加热渗碳得到钢。
  至于冶炼产生的副产品——部分铸铁,则直接当废料扔掉……这种方法产量低,但是原材料和人工也节省了很多。
  双方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的根本原因在于,自汉代开始的盐铁专营制度,也就是盐铁生产由国家垄断——
  所以产量优先、质量差不多就行了。再加上我国汉代之后古代工匠地位极低,冶铁工匠甚至很多是囚徒和奴隶,所以指望他们往质量上用心基本没戏,完成产量指标才是最关心的。
  而别的地方由于是私营作坊主经营,像我国古代国营炼铁那样大量挥霍原材料、人工增加产量是绝对无法接受的。
  因为那就意味着生产越多、赔的越多,质量不过关甚至没人买。所以产量只能是次要考虑因素。
  后来宋代推广了煤炼铁的技术,看上去进步了,其实是因为这种炼铁方法太耗燃料,烧木头烧不动了。
  古人又不知道煤炭焦化,所以炼出来的铁含硫、磷极高(煤燃烧时产生的),简单来说就是属性很差。
  所以当时宋代铁产量七成民用的用煤炭冶炼,三成军用的用木材冶炼。
  实际上这种现象在古代小说和各种史籍中有十分直观的体现,提起好的钢铁,尤其铸造神兵利刃的铁一定是“天山寒铁”、“雪花镔铁”、“大马士革钢”、“花纹钢”、“玄铁”之类西域进口来的铁。
  这是因为印度和阿拉伯搞出了坩埚法,这种方法可以产出质量相当优异的“镔铁”和“大马士革钢”等钢铁。
  这种钢铁唐宋时期被大量进口,成为当时顶级珍贵的钢材。明代前后工艺被引进,开始能够大量自产。
  比如《水浒传》中武松的镔铁刀。这种体制带来的结果,其实也是宋代以后我国兵器质量上逐渐被周边民族压制的原因,最明显的就是明代倭寇的刀质量远高于明朝的刀剑,宋代铠甲也没有西夏、辽国的好。
  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对于灌钢法出产的铁器质量也大有微词。
  当然,此时战国时代采用的还是块炼法。面对这种情况,田地只好直接祭出十七世纪才发明的黑科技——现代高炉加焦炭炼钢。
  原本还有个旋转炉去除杂质的工艺,但是这个工艺太过复杂,已经超过这个时代的承受范围。
  说实话田地也只是知道基础原理,实施起来太过困难,只好先行作罢。
  提高温度就需要改变炉子形状、体积以及供氧量。田地设计的高炉由四个百叶式风箱供氧,高度达5m,形状、结构也大幅革新。
  这样就可以把高炉内的温度提高到1600摄氏度。同时加入石灰石,利用其的成渣效应,帮助去除矿石中的杂质。
  所谓炼焦就是通过把煤炭无氧加热到1000摄氏度,使得煤炭自行裂解将其中的磷、硫等杂质排出的过程。
  用焦炭炼铁就可以避免钢铁中杂质超标,同时焦炭的热量、体积、成本、结构都有利于提高铁的质量和产量。
  土法炼焦工艺十分简单:在炉窑内不隔绝空气的条件下,借助窑炉边墙的点火孔人工点火,将堆放在窑内的炼焦煤点燃,靠炼焦煤自身燃烧热量逐层将煤加热。
  煤燃烧产生的废气与未燃尽的大量煤裂解产物形成的热气流,经窑室侧壁的导火道继续燃烧,并将部分热传入窑内。
  高温燃气流(800℃〉则夹带着未燃尽的煤裂解物排入大气。
  这个过程延续8…11天,焦炭成熟,从人工点火孔注水熄焦,冷炉,扒焦。
  效率是比不上现代工业炼焦了,不过将就能用。而且焦炭的应用不但相较木炭提高了炉子的温度,而且开采、运输都比木炭要容易。
  也算是田地为绿色星球做贡献了……有了这个技术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会比现代有很大提高。
  田地转了一圈找个凉快地方坐下道:“还不错,比我想象中效果要好。注意保密,所有接触过的铁匠和来往人员都要登记在册而且可靠。告诉他们——胆敢泄漏,我天涯海角追杀他们全家。”
  徐夫子拱手道:“太子放心,所有工匠和周边人员都是我墨家子弟,而且已经把家人都搬来了。我们定然会严格把控。”
  田地点点头道:“很好,技术上我也就能帮你们到这了,剩下的全靠你们自己继续钻研。告诉工匠们,谁搞出了有效的法子,我重重有赏。
  我回去后准备在稷下学宫开设讲坛,设文、理、工三种翰林学士,类似于爵位但是不可世袭。
  所有有突出贡献的,哪怕是工匠,也能享受翰林学士的待遇和荣耀。要建立的制度太多,我也只能一步一步来。”


第46章 神兵
  徐夫子和玄明深知田地此举对工匠们的意义,两人几乎要哭出来叩拜道:“我二人代天下工匠叩谢太子。”
  田地扶起二人道:“二位多礼了。我让你们做的东西怎么样了?”
  徐夫子起身,叫来一直跟在身后的年轻人,那年轻人递上来一把宝剑。
  田地接过宝剑抽出剑鞘,只见寒光闪闪,剑身上还有明显折叠锻打留下的奇异花纹。
  田地道:“拿一把青铜刀剑来。”
  玄明抽出佩刀握紧道:“这把乃是我随身佩戴的吴钩,名为寒月。也算得上是神兵利器,太子大可一试。”
  田地猛地砍向玄明佩刀,结果那寒月应声断成两节。田地笑着收回宝剑递给钟剑心道:“剑心姐,答应送给你的剑,拖了三年实在不好意思。”
  钟剑心接过宝剑爱不释手,抽出剑来轻抖两下,剑身轻重、长短、柔韧都正好合心。剑脊上铭刻有——青芒二字。
  徐夫子上前施礼道:“此剑依据太子所画图形制成,折叠锻打七七四十九次。又按照太子所交代以局部淬火法淬火。经过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你可能喜欢的